最近收到一些媽媽問學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會不會混,有些家長甚至怕混而不去開始英語啟蒙。當孩子既學拼音又學自然拼讀時,有的孩子會混淆,有的不會。那麼,什麼樣的孩子可能混呢?
小編先說下自然拼讀和拼音的關係:
1、自然拼讀法 Phonics:
自然拼讀是英語母語國家兒童學習自然拼讀的方法。這種方法通過建立字母(Letter)和發音(Sound) 的對應關係,迅速拼讀出英語單詞的能力,讓你看到陌生的單詞時,不管這個單詞有多長、多難,都可以讀出正確的發音。
比如,看到Enthusiastic(熱情的),就可以根據每個字母對應的發音,讀成: /e/,/n/,/th/,/u/,/s/,/i/,/a/,/s/,/t/,/i/,/k/
2、漢語拼音:
漢語最初是沒有拼音的,每個漢字本身,就代表著它的讀音,無須拼讀。為了規範和統一發音,才漸漸發展出定音的法則。
漢語拼音的嘗試,從近代才剛剛開始,直到1957年才最終定為如今使用的形態,相對於漢字幾千年的歷史,60年的時間微不足道。而且直至今日,漢語的漢字與讀音還是直接聯繫在一起,而無須經由漢語拼音的中介。
對於漢語而言,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在漢字與語音之間直接建立聯繫,而漢語拼音的作用,不過是提供一套統一發音和標準化的參照,並不對語言的本身產生作用。
漢語拼音是一套獨立的表音體系,地位相當於英語中的音標,跟自然拼讀本來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概念。無論是漢語拼音還是英語國際音標,都是語言的附加品,並不是語言天生的一部分,是一套起輔助和矯正作用的「附件」。
換句話說,不學習漢語拼音和國際音標,也能掌握漢語和英語。但是英語的自然拼讀卻是繞不過去的,它內在於語言的體系之中。
以下是對這個問題的解答——
在認知階段,如果孩子對二者都是剛剛接觸,並且都是按部就班的學習模式,混淆的可能性最大。對於一點基礎都沒有的孩子來講,同時接觸同一字母的兩種形式,他們的思維能力,並不能區分清楚什麼地方會使用英文、什麼地方會使用拼音。
對孩子來說,當學習內容孤立、且沒有對應場景,不混淆很難。
很多情況不是因為有了拼音混英語,或者有了英語混拼音,而是他們對一種內容的學習沒有內化,就算兩種語言不同時學習,他們在拼讀的時候也會出現這裡知道是這個音,換個地方還是會拼錯甚至拼不出的情形。
如果,字母的學習是結合場景來的,學習過程中運用動畫片、帶字母的讀物,那麼這些字母和發音是通過情境結合學到的,在多次重複之後信息就內化了。
這個時候,英文這部分已經能夠實現類似於條件反射的狀態,想和拼音混淆也就不太容易了。不但不混,很多孩子還會在學拼音的時候,很認真地告訴你,英文中這個字母念什麼(Letter Name)、怎麼發音(Letter Sound),拼音中這個叫什麼(聲母/韻母)、怎麼發音。這就是孩子通過先前的學習,已經獲得了一定的關聯事物的能力,這是思維方式的一種重大進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混也沒什麼可怕的。混只是說明兩件事:①孩子都沒有實現內化;②需要更多的場景積累——比如都可以通過遊戲、動畫或者閱讀來強化,只要積累到位、練習到位,就會記憶的非常清楚。就像我們自己,小時候的漢語拼音底子,幾十年過去了依然清晰,用時也得心應手。
二者是否一定要同時開始或者是否必須要錯開?
我覺得可以跳出學習本身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年級的小朋友,適應環境會很消耗體力和精力。而漢語拼音作為學校教學必須掌握的內容,一個月的學習、驗收時間對孩子來說,要求本身就很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家庭中安排的事情應該以減壓為主。
擔心自然拼混不混的問題,本身就說明,磨耳朵以及在動畫遊戲中滲透的語音並不到位,沒有建立起孩子的語音和音素意識。如果到位,從孩子的表現就能知道不會混,家長也基本不會有這樣的疑問和顧慮。
自然拼讀上連聽力、下接閱讀
這個是我們一直強調的一個基本點
聽力到位的,自然拼和漢語拼音混淆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小。所以開始自然拼讀前,先磨耳朵——素材可以是故事類的動畫片,也可以是自然拼讀類的動畫片。
自然拼不是學出來的,就好比漢語拼音,如果僅僅知道各個字母怎麼發音也很難流利拼讀讀物。
小寶幼兒園學過拼音,但是主要是認知方式,拼讀詞語和讀物基本沒有做過。一年級時,學習內容主要就是拼讀訓練,每天回家都要求讀出來。我發現他的閱讀不流利時,一方面讀學校要求的內容;另一方面,也給他找了一些好的讀物。
除此之外,每天放學多些戶外活動,少想點英語,也沒什麼要緊的。我的想法一直都是,沒有什麼學習是必須的,是一成不變的。只要協調好時間,能力是螺旋式上升的。按照科學的方式去準備,從孩子的學習狀態中去發現問題,調整計劃和安排,最終,孩子自己會形成強大的內在動力,他們的思維發展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成果。成人,創造條件,順應環境就好。
最後小編針對家長問題一一解答如下:
1. 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專家!
孩子大腦本身具有一種language adquisition device(語言習得機制),能憑藉各種外部資源或認知技巧化解混淆。
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描寫過兒子安安的語言能力:
家裡來了訪客,若是西方人,安安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就是德語;若是東方人,他第一句話就是普通話。好像腦子裡有幾個按鈕,見到不同的人就不同的鈕,絕對不會錯亂。
比如在歐洲,幾乎每一個孩子都能掌握幾門語言,而且長大後會運用自如。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孩子有著極強的自我區分能力。在接觸兩者學習的過程中,家長無需過多擔心。
2. 一年級剛開始學拼音的孩子怎麼辦?
很多孩子混,不是因為拼音混英語,或者英語混拼音,而是自身對一種內容的學習沒有內化。混淆,不妨礙同時學習。最容易混淆的孩子恰恰是兩者都沒有基礎的孩子。
如果孩子對英語和拼音都是剛剛開始認知,過去一點基礎都沒有,混淆的可能性最大。現在都不提倡在幼兒園大班時學拼音,在一年級開始系統的拼音學習,因為教學任務,孩子需要在短期內迅速掌握拼音能力,如果英語也是剛開始接觸的話,就先把學校的拼音掌握鞏固,英語以聽讀為主。
如果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英文基礎,大膽的讓孩子都去嘗試吧,一旦熟悉了規律,很快你就會發現自然拼讀和中文拼音是互相促進的作用。再加上適當的場景積累,比如可以通過閱讀、遊戲、動畫來強化,只要積累到位聯繫到位,就會記憶地非常清楚。
比如很多家長會送孩子去速成的自然拼讀班,沒有閱讀做支撐,只是進行孤立內容的學習,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孩子不會拼還是不會拼。
這一過程中,家長的耐心很重要,絕不能急於求成,一定要做到靜待花開。
3. 為什麼不學國際音標,而要學自然拼讀?
我們知道英語母語國家的孩子是不學習國際音標的,在生活中也幾乎不會使用。國際音標是語言學家研究語音和記錄語音的工具,整個系統完整但規則相對抽象。
Phonics 屬於英語拼字系統的內在機制,經過百多年來的發展和完善,已是英語母語孩子的必學課程。Phonics 更注重英文字母和其發音的對應關係,可以迅速提升英語閱讀能力。
對於英語為母語的學習者,因為有口語優勢,在發現字母和發音的對應關係後,只要能把字的音念出來,就很容易聯想到該字的意思,能直接認字或拼字。而中國孩子雖然沒有母語背景、但Phonics 對於幫助認字、拼字、提高閱讀能力,及從小教授正確英語發音方面仍然具有巨大的積極意義。
只掌握音標,會造成現在很多中國孩子都有的碰到生詞就無法開口的現象。要知道除了字典,很少有國外書籍或繪本、讀本會標註音標哦,無法發音就會嚴重破壞閱讀的流暢性,進而影響到孩子的學習興趣。而只掌握Phonics,會讓孩子發現隨著學習深入到脫離初級英語範圍後,越來越多的單詞無法直接用Phonics拼出,發生和不少歐美人士一樣的閱讀困難現象。
4. 孩子不學習自然拼讀可以嗎?
最後要指出的一點是:如果要學習英語,不學自然拼讀,反而更容易引起漢語與英語的混淆。
曾有一項專門針對中國學生英語學習的研究指出,大多數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語音時,都受到了母語的強烈影響。他們習慣在漢語音素中找到英語音素的對等音素,然後以此類似的方式來發英語語音。
比如,把英語裡的爆破音p(如mop)發成漢語拼音中的p(冒破)。因而,在他們的心理表徵中,英語語音表徵系統並非被重新建立,而是在原有的漢語語音表徵系統的基礎上稍作增減、疊加而成的。(趙蓉,2007)
為了避免這種「學得」式英語缺乏英語語音表徵的情況,解決的方案正是學習自然拼讀。
*註:以上內容均整理自網絡,如有缺漏或錯誤歡迎留言補充指正!
↓↓↓點擊下方圖片了解更多詳情
喜報!GESE考試成績火熱出爐!通過率高達98%!最棒的你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