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英語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家庭重視孩子的英語學習,給孩子英語啟蒙也越來越早,有的甚至早於中文啟蒙。
但是,在這兩種語言學習中,每個孩子都有兩個「繞不開」:它們寫法相似、發音相似,有的孩子會弄混了、說串了。許多家長非常擔心孩子:「千萬別英語還沒有學好,中文也說不利索了!」
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真的會「混淆」嗎?
拼音和自然拼讀的區別
自然拼讀
自然拼讀是英語母語國家孩子學習英語讀音與拼寫、增進閱讀能力的教學法。
先辨識 26 個字母的常用發音,再學會「元音+輔音」組成的「音節」。
在孩子大腦中永久定格:看到字母自然聯繫起發音,聽到發音自然想到字母。讓孩子看到陌生單詞,不管多長、多難,都可以讀出正確的發音。
比如,Enthusiastic(熱情的),就可以根據每個字母對應的發音,讀成:
/e/,/n/,/th/,/u/,/s/,/i/,/a/,/s/,/t/,/i/,/k/。自然拼讀法是通過學習發音規律,掌握拼讀技巧,從而達到「見詞能讀,聽音能寫」。
漢語拼音
拼音是一種輔助漢字讀音的工具,也是學習漢字的基礎。通過聲母與韻母的拼讀、加上聲調、以及整體認讀音節等,幫助孩子學習漢字讀音。
對於漢語而言,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在漢字與語音之間直接建立聯繫。而漢語拼音的作用,不過是提供一套統一發音和標準化的參照,並不對語言的本身產生作用。
它是一套獨立的表音體系,相當於英語中的音標,跟自然拼讀不是同個層面上的概念。
為什麼會發生混淆?
首先要明確:孩子剛剛接觸兩種拼讀系統,它們都與拉丁字母有關,所以一開始會發生混淆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孩子的所謂「混淆」,其實是在對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形成各自的記憶之前,一邊探索學習,一邊「分配水流」而已。所謂的「混淆」,其實是記憶尚未穩定的表面現象。
而一旦記憶的輸入(編碼)完成之後,兩套讀音體系各安其分,就不會再發生混淆了。這種記憶的成熟與年齡無關,只與學習者對字母規則的掌握程度有關。
Cornell Language Acquisition Lab 曾經在實驗報告中說過:
Although some parents and educators may have concerns about the potential for confusion,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bilingual children do not suffer language confusion, language delay, or cognitive deficit.
儘管一些家長和教育從業者擔心多種語言可能會讓兒童產生混淆,進而引發語言系統的紊亂;但實驗表明兒童不會因為多種語言而產生語言混淆,語言發育遲緩或認知缺陷。
我們舉個常見的例子:
當孩子聽到家庭中長輩不同的方言,一開始會混淆,但如果長期在這種語言環境裡,接收了更多的語音信息之後,孩子就可以自行分類。
比如,孩子能知道「磁飯」是四川話裡的「吃飯」,在武漢話裡,又變成了「七飯」。
實踐證明,在那些「早早就接觸第二外語」的孩子中,絕大部分孩子很容易區分漢語拼音和自然拼讀發音。因為即使混淆了,也只發生在少數發音相似的音上,比如英語和漢語裡的「w」發音就很像。
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孩子有很強的自我區分能力。通過不斷練習,孩子們自然會梳理清楚兩個發音系統的區別,一旦這種記憶輸入完成後,就不會弄混了。
自然拼讀和漢語拼音
可以同時學嗎?
可以!孩子是天生的語言專家。
孩子大腦本身具有一種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語言習得機制),能憑藉各種外部資源或認知技巧化解混淆。
比如,著名作家龍應臺是中國臺灣人,其丈夫是德國人。龍應臺自孩子出生時,就對孩子說中文,而孩子的爸爸則對孩子說德文,龍應臺本人與丈夫交流時又用英語。
結果,在他們家,奇蹟出現了:龍應臺的孩子在學會說話後,不僅完整地掌握了 3 種不同的語言,而且完全能夠區分何時該講何種語言——跟媽媽在一起時,就講中文,跟爸爸在一起時,就講德語,和爸媽同時在一起時,就講英語。
其實,對兒童來說,同時學習英語的自然拼讀與漢語拼音字母,和龍應臺的孩子同時學習中文和德文沒多大區別。
因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孩子有著極強的自我區分能力。在接觸兩者學習的過程中,家長無需過多擔心。
如果家長因為擔心孩子同時學習英語和拼音而會將兩者混淆,就不讓孩子學了,這不僅不是對孩子好,而是害了孩子。
想想,別人家孩子因為小時候英語啟蒙做的比較牛,從而上學學習好動力足,幹啥都特別有面子的時候,你家孩子因為沒有打好基礎,英語成績落後,只能吭吭哧哧的後期彌補,多心酸啊!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夠個美好的未來,所以不能因為短期會出現混淆的原因,就放棄給孩子英語啟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