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做自然拼讀的教學當中,因為漢語拼音和英語自然拼讀的啟蒙時間比較接近(5-6歲),一些家長就擔心兩種語言的「拼音」一起學,孩子會不會混呢?其實就我們平時應用和教學的經驗看來,漢語拼音和英語自然拼讀都有學習的孩子,不論學習的先後,都不會對各自的學習產生負面的影響,反而更能促進彼此的學習和理解,比單獨學習漢語拼音的孩子,理解更深,記得更牢,應用能力更強。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來看看它們的來源。
在中國古代,是沒有漢語拼音的。1605年,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最早用拉丁字母給漢字做注音。1867年英國人威孚瑪式拼音採用北京官話為藍本,使用時間相當長,到2010年臺灣仍然廣泛使用。1936年徐特立在蘇區進行漢語拉丁化拼音方案的試驗,這套方案成為1949建國後大陸文字改革的基石之一。
可見漢語拼音是最早由外國人用來標註中文的發音而開始使用,而後逐步完整和體系化,自然拼讀也是英語母語國家用來學習字母發音的一套方法,它們的邏輯是相通的,它們的教法和教學目標也是接近的。
比如一年級的拼音,絕對不是從認知聲母、韻母、複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本身開始教,而是在對字母比較熟悉的情況下,重點解決拼出來的問題,要求能直接拼出詞語甚至直接拼讀課文。英語的自然拼讀目的也恰恰如此。
因為二者的相像,難怪家長會擔心漢語拼音和自然拼讀會混。依據我們幾年的教學發現,事實是有混的有不混的,混的其實是少數。
那麼,什麼樣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混呢?
在認知階段,如果孩子對二者都是同時接觸,並且都是按部就班學習模式的,混淆的可能性最大—想想如果過去一點基礎都沒有的孩子,不知道什麼地方會使用英文,什麼地方會使用拼音,沒有場景的學習,孤立的內容,不混也難。很多孩子混,不是因為有了拼音混英語,或者有了英語混拼音,而是自身對一種內容的學習沒有內化,就算是沒有別的,他們在拼讀的時候也會出現這裡知道是這個音,換個地方就拼錯甚至拼不出的情形。
如果,字母的學習是結合場景來的,比如動畫片,比如帶字母的書,那麼這些字母和發音都是可被理解的,在多次重複之後就內化了。這個時候,英文這一部分已經能夠實現類似於條件反射的反應狀態了,想和拼音混淆也不容易。不但不混,很多孩子還會在學拼音的時候,很認真地告訴你,英文中這個字母念什麼(letter name),怎麼發音(letter sound),拼音中這個叫什麼(聲母/韻母)怎麼發音。這就是孩子通過先前的學習,已經獲得了一定的關聯事物的能力。這是思維方式的一種重大進步。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混也沒什麼可怕的。混只是說明這兩件事孩子都沒有實現內化,都需要更多的場景積累--比如都可以通過遊戲、動畫或者閱讀來強化,只要積累到位練習到位,就會記憶非常清楚。想我們自己,小時候的漢語拼音底子,幾十年過去了依然清晰。用起來也得心應手。
綜合上述,漢語拼音和英語自然拼讀,發展同源,學習邏輯相通,教學目標和使用的教學方法接近,兩者的學習形式可以互相借鑑,學習經驗可以共享,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使孩子獲得一定的關聯事物的能力,是思維方式的一種重大進步。這種思維的形成,對其它學科的學習也會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