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芳sir
英語裡的自然拼讀,國際音標與中文的拼音三者非常的像,於是很多寶媽會好奇,孩子學這麼多會混嗎?
芳sir先給答案,會混,但是這種混是有利於孩子發展語言能力的,所以,不用擔心,可以同時學。
在英語裡自然拼讀和國際音標是與英文這種文字是一個系統一的系統,學了自然拼讀或是國際音標之後,孩子能夠聽音拼詞的能力。
國際音標是什麼呢?
國際音標的英文名稱叫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縮寫:IPA,是一套用來標音系統。它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由國際語言學學會設計來作為口語聲音的標準化標示方法。
它遵循「一音一符」的嚴格標準,所以它並不僅僅是用來學習英文的標音,而是可以被廣泛使用在學習各種西方語言、非州語言中。
而中文的拼音卻是獨立於中文這種文字系統之外的一套讀音標註系統。
而在漢字系統裡最早是沒有拼音的,我們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最早孩子是通過背《三字經》來識字的。
而現代在建國初期,國家為了提高全國的識字率而發明的。
為什麼要發明這套拼音呢?
答案是中文的文字系統太複雜,學起來非常難,因為漢字的形和音之間沒有對應關係,你看到的字要怎麼發音,從這個字上是看不出來的,例如,漂亮的換個偏旁變成剽讀音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人們之間傳遞信息是需要聲音的。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於是我國語言學家們就研究一套拼音體系來解決這個問題,這裡就不得不提我們著名的語言學家周有光先生,他是咱們現在漢語拼音方案的主要制訂者。
這套拼音系統於1958年2月11日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又於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ISO07098(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雖然他們在具體的語境裡承載的功能是不一樣的,但是他們又有共通之處,就是都是告訴人們這種語言的該如何發音才能傳遞正確的意思。
所以,你會擔心孩子學了之後會混。
但是芳sir想說的混並不是一件壞事,為什麼?
先給大家講個故事。
我有一個同學小霞,她老家那裡除了我們那個市的方言外還有她們那個小村子的方言,也就是說她生來就會兩種方言,後來上學後又學了普通話,再後來又說了英語,所以,她會兩種文字,四種發音,她不僅沒混,反而是我們同學中語言最有天賦的。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呢?
目前腦科學部分的回答了這個問題。
腦科學家研究發現,當人們在講不同的語言的時候人腦的語言區會重疊,但同時又會激活不同的腦區,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例如,當人們在講話的時候會激活布洛卡區,但是當人們講漢語的時候會徵用更多的腦區,如左側額中回和後頂葉區域,這些區域與空間信息的處理和認知資源有協調的關係。
也就是說,剛開始學這三種發音標準的時候孩子會混,但是因為不同的語言激活了不同的腦區,當孩子學會之後,他們會調動所有被激活的腦區工作。
例如,僅僅會英語的學習者在讀英語的時候是不會激活左側額中回,但是漢語母語者在讀英語的時候則會激活這些區域。
所以,不用擔心學自然拼讀、拼音和國際音標會混。
混就混吧,誰叫它還能幫助孩子學習呢?
此外研究還發現,用不同的語言獲得的知識越多,就越需要存儲到遠離語言的腦區:不僅要用詞的形式來存儲,而且還以圖像的形式來存儲,我們知道大腦是最喜歡圖像記憶的,所以用多語言學習能更好的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
最後,芳sir想說的是,不要擔心會混就放棄學習了,假如真的需要,就了解這件事情是什麼?然後找辦法克服他們。
我是芳sir,育兒是場馬拉松,我們需要用科學的方法跑完它,所以致力於用科學的方法育兒,如果你覺得我的文章有用,請幫忙點讚轉發,關注我,希望我們成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