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功能受損後會導致身體出現水腫、乏力等症狀異常的症狀,還有尿蛋白、血肌酐等指標的異常,通過這些情況,可以基本了解病情的變化,反應出腎功能的好壞。
但如果要更詳細地了解腎臟內部的「一些事兒」,只看症狀及指標遠遠不夠。還要診斷腎小球、腎小管、腎間質等腎臟單位細胞的損傷情況,從根本上解決腎臟病的問題,需要更深入的檢查。
其中,有一項檢查可以讓我們更深入的了解腎臟受損的情況,它就是——腎穿刺(活檢)檢查。
腎穿刺在明確幫助診斷病理類型的同時,還可以告訴我們一些腎臟的「秘密」。具體的表現為4個方面:
一、腎小球硬化程度
腎小球是腎臟腎單位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主要是由腎臟毛細血管球和腎小囊組成的。毛細血管壁則構成腎小球的濾過膜,發揮過濾作用的主要是基底膜。
腎穿刺可以看到腎小球硬化的情況,通常腎穿刺電鏡報告可看到穿出多少腎小球,硬化有多少。
腎小球硬化分為兩種情況:增生性硬化和缺血性硬化。
增生性硬化比較好理解,就是腎小球基底膜上蓄積很多免疫複合物,不斷損傷腎小球,一般穿刺結果腎小球硬化不超過50%的,表現為局灶性和節段性硬化,腎小球硬化超過50%的情況表現為瀰漫性增生和球性硬化。
缺血性硬化相對嚴重,腎小球硬化造成整體腎功能血液流通不暢,一般預後較差。
但腎小球出現硬化不等於病情嚴重,還需要診斷是哪類情況,再針對性對症治療。
二、腎小管損傷情況
腎小管與腎小球是一對「好搭檔」。主要是對腎小球濾過後的代謝廢物進行重吸收、篩選。最終中剩餘代謝物疏鬆隨尿液排出體外。
腎小管損傷多數是與腎小球同步的,主要表現為腎小管基底膜增厚、管腔變窄,重吸收功能下降,則導致一些腎臟的代謝負擔加重,且有益的物質也被排出體外,對體內物質平衡不利。
還有一點是會加重尿液濃縮,尿量減少。與腎小球相同,也存在瀰漫性損傷、階段性損傷,一般腎小球受損越嚴重,表明病情越嚴重,預後也不樂觀。
三、出現新月體
腎穿刺病理報告中比較常見的一項檢查結果。新月體簡答來說是腎小球損傷的一個標誌,新月體增生細胞通常超過兩層或兩層以上,聽起來是不是就很嚴重。
沒錯,檢查出新月體越多,腎病病理越嚴重,相對預後也越差。通常會出現病情的急性惡化,造成急性腎衰竭、出現少尿的情況。
常見的病理類型,如IgA腎病、狼瘡性腎炎、ANCA相關血管炎、新月體腎炎等等。
腎小球基底膜
四、腎小球增生嚴重
腎小球只表現增生也是一種常見的病理結果,比較常見如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就是這類腎病、狼瘡性腎炎。腎小球的繫膜細胞和基底膜細胞往往出現明顯增生性細胞蓄積。
輕度繫膜增生積極治療是可以控制穩定的,但重度繫膜增生性腎炎預後不是很好,需要積極防治。
這四種情況是比較常見腎穿刺的報告結果,不同類型腎病各項細胞表現不同,受損程度不同,決定著治療難易程度及預後也的差異。腎病的治療並非千篇一律,每種類型的腎病治療方案需根據病理類型來規範治療,才能起到長期延緩腎功能的作用。
(註:文章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問題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