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振偉
「我這幾天都不知道怎麼上學了,特別失落。」北京市一零九中學高一年級的小郭說,早在幾天前就聽聞了高考英語或許會改革,昨天得以證實。從幼兒園開始,小郭已學習英語13年。二年級起,父母就為她報了劍橋少兒英語學習班,一直持續到五年級,每周都上課。六年級的暑期,她又報名參加新東方口語班,一個月的學費超過3000元。(10月22日新京報)
基礎教育的「去英語化」已成大局,英語在國人生活中的式微似乎只是時間問題。英語與基礎教育捆綁,而且用考試的形式走上神壇,本身就意味著高考滿分少了50分,不僅僅是數字問題,更是利益問題。那麼,「去英語化」會觸動多少人的蛋糕?被拿走的蛋糕到底會變成增值,還是會成為被觸動靈魂者心中永遠的輓歌?
「我這幾天都不知道怎麼上學了,特別失落。」 說這句話的是個高一學生,既然是學生,而且她很失落,而且這種失落不是由她的個人原因導致的,我們就沒有理由對她的失落甚至抱怨嗤之一笑,本來就靠英語與同齡人在高考競技場上拉分,贏了走正常之路,輸了與大道分流,眼看著快要做好的蛋糕被拿走了一塊,本來無辜的小郭徒喚奈何。其實,像小郭這樣被動掉蛋糕的學生哪能以數十萬計?學生的英語蛋糕有的是自己做的,也有很多是父母幫著做的,「劍橋少兒英語學習班」、「新東方口語班」都不是免費的蛋糕,都是用父母的銀子買來的。
小郭的一大塊蛋糕將要被動掉,已經做好蛋糕的也要被強行拿走。上世紀90年代被李陽瘋狂英語、新東方精英英語攪得心血沸騰而選擇英語專業的學生,畢業後不管是從事英語教育的,還是從英語中獲得成就感的,如今會發現英語似乎在貶值,當英語變的不再是不可或缺時,曾經在英語中獲得增值的人註定會成為小郭一樣的「失落者」,其中既有利益的減法,又有精神的閹割。
失去或即將失去,才能真正審視曾經擁有意味著什麼。英語於國人,真的不僅僅是一門語言,它曾是我們生活的有機部分,在任何一個非英語國家,都沒有中國這樣的上升到精神信念的高度,看過《中國合伙人》,就知道英語對那個精神無比亢奮的一代意味著什麼:英語是夢想,英語是自尊,英語是出國,英語是愛情,英語是事業,天啊,英語承載了太多,甚至承載了太多不該承載的太多,不信去問問俞敏洪,不信去問問馬雲,不信去問問黃曉明。
「去英語化」不可逆轉,雖然有人為推動的因素,雖然有公平考慮的出發點,但歷史車輪的碾進哪裡問過路上行走者?上世紀前二十年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廢了一批死啃古書者;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後期英語的強勢逆行鬱悶了曾經視中文為信仰並選擇中文專業的那撥人;如今,英語真的要式微了,被英語這學科這語言這文化這職業這生意這思想裹挾的人和群體,他們被強行「動掉」的蛋糕要不要,該不該,怎麼樣補償?在今後不短的時間裡,這個問題會不停被追問。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
qilushiping@iqilu.com;
網上投稿;請關注
齊魯時評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