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鐵電翻轉」原來在這種材料中

2020-12-23 科技工作者之家

▲二碲化鎢單層疊加為雙層時,會出現自發電極化現象,其中一層帶正電,另一層帶負電。這種自極化可以通過施加電場進行翻轉。

《自然》(Nature)近期在線發布的論文稱,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簡稱UW)領導的團隊發現,二維形態的單層二碲化鎢疊加為雙層時,會出現自發電極化現象,並且可以通過外加電場進行翻轉。這一發現可能成為量子時代的一個亮點。論文資深作者、華盛頓大學物理學教授大衛·科布登(David Cobden)說:「在二碲化鎢中發現『鐵電翻轉』非常令人驚訝。我們並非是在刻意尋找它,而是在發現奇特現象後進行了假設,並通過實驗進行了驗證。」具有鐵電性質的材料在存儲器、電容器和傳感器等方面均有潛在應用價值。科布登接著說,鐵電材料的極化狀態意味著材料內部電荷分布不均勻——當鐵電翻轉發生時,電荷會集體移動。

UW團隊由二碲化鎢的三維晶體形態[晶體由論文合著者、橡樹嶺國家實驗室(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的嚴加強(Jiaqiang Yan)和田納西大學(University of Tennessee)諾克斯維爾分校的趙志穎(Zhiying Zhao)等培養]製造並分離出了單層二碲化鎢。二碲化鎢是目前已知的第一種存在「鐵電翻轉」現象的二維材料。在此之前,科學家們只在電絕緣體中發現過「鐵電翻轉」。然而二碲化鎢並非電絕緣體,而是一種不良金屬。科布登補充說,二碲化鎢可以在室溫下保持穩定的「鐵電翻轉」,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衰退。這與許多傳統的三維鐵電材料截然不同。因此,二碲化鎢的應用前景更為光明。

科布登及其同事計劃繼續探索單層二碲化鎢材料的秘密,希望有更令人興奮的發現。

編譯:雷鑫宇 審稿:西莫

責編:南熙

相關焦點

  • 福建物構所極化快速翻轉鐵電晶體材料研究獲進展
    鐵電體是一類重要的極性光電功能材料,表現出豐富的非線性光學、壓電、熱釋電、鐵電和光伏等性能,其本質特徵是自發極化在外電場作用下發生反轉。近年來,鐵電分子化合物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關注,逐漸發展為傳統無機鐵電陶瓷的一類重要補充材料。
  • 百歲鐵電:新材料、新應用
    本文回顧了相關研究,介紹了這種鐵電的起源:不少二維材料雙層中上下兩層並不對等,造成淨層間垂直電荷轉移,而層間滑移使該垂直鐵電極化得以翻轉。這種獨特的滑移鐵電可廣泛存在於範德瓦耳斯雙層、多層乃至體相結構中,層間滑移勢壘較傳統鐵電低幾個數量級,有望極大節約鐵電翻轉所需的能量。
  • 二維多鐵材料中多樣的磁電耦合
    自石墨烯之後,二維功能材料的發展呈現快速發展。在原子厚度的二維體系中實現那些三維體系的功能,很顯然是科學家追求的目標,清晰而可行。信息存儲和處理中最重要的鐵性(鐵電、鐵磁和多鐵性)功能亦是如此。近年來,已有若干二維鐵磁和二維鐵電體系在實驗中得到證實。很自然,二維多鐵性材料必然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系列理論預測表明,二維多鐵中的磁電耦合似乎更加豐富多樣,因此更加值得追求。
  • 納米科學:研究揭示了在氧化鉿基薄膜中觀察到的鐵電性質!
    納米科學:研究揭示了在氧化鉿基薄膜中觀察到的鐵電性質!鐵電材料在下一代電子器件中具有應用,從光電調製器和隨機存取存儲器到壓電換能器和隧道結。現在,東京工業大學的研究人員報告了外延氧化鉿基(HfO2基)薄膜的特性,證實了穩定的鐵電相高達450°C。正如他們所指出的那樣,「這種溫度對於基於HfO2的鐵電材料來說足夠高,可以用於穩定的器件操作和加工,因為這個溫度與其他傳統的鐵電材料相當。
  • 基於鐵電疇翻轉的類腦器件研究獲進展
    該課題組副研究員葛琛圍繞氧化物界面極化場調控的基本科學問題,探索開展了基於功能氧化物薄膜界面工程的類腦器件研究,最近通過精確控制氧化物超薄膜鐵電極化疇翻轉過程設計實現了高性能人工突觸器件。 鐵電隧穿結物理機制的清晰理解對設計高性能人工突觸是至關重要的。
  • 北京科技大學:取得負熱膨脹體系鐵電研究領域重要成果
    本報訊(杜嘉慶)北京科技大學邢獻然、陳駿教授團隊創新研究理念,運用「相界面應變」製備超強鐵電薄膜,在負熱膨脹體系鐵電研究領域獲得重要成果。8月3日,該項研究成果以《通過相界面應變製備巨大極化的超四方薄膜》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發表。
  • 進展|基於鐵電疇翻轉的類腦器件
    Mater. 29, 1902702 (2019); Nano Energy 67, 104268 (2020)),最近通過精確控制氧化物超薄膜鐵電極化疇翻轉過程設計實現了高性能人工突觸器件。鐵電隧穿結物理機制的清晰理解對設計高性能人工突觸是至關重要的。
  • 鐵電測試方法FORC(一階翻轉曲線First Order Reversal Curve)
    1、關於FORC1935年,德國物理學家Ferenc (Franz) Preisach提出Preisach模型,用於描述鐵磁材料中的遲滯效應
  • 科學家發現新液晶相 有望打開新材料宇宙之門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在兩位富有想像力的物理學家提出一種新的液晶相100多年後, 科羅拉多大學波爾得分校的科學家們成功製造出了這種液晶相,並被它的行為所 「震驚」。事實證明,這種新的「鐵電線粒體 」相對電場有很高的反應性,通過提高對其獨特行為的理解,該團隊希望它能帶來一個全新的材料 「宇宙」。這一發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初,當時諾貝爾獎獲得者彼得·德拜(Peter Debye)和馬克斯·博恩(Max Born)開始思考一種新的液晶,這種液晶的特點是分子排列整齊,方向一致,而不是隨機地指向左邊或右邊。
  • 最新科學研究:貫穿於整個大自然中的一種拓撲糾結——霍普夫子
    就像文學迷們可能會探索一本小說中復發循環出現的主題一樣,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也在尋找貫穿於整個大自然中的復發循環的結構。例如,科學家們在尋找貫穿於整個大自然的一種稱為霍普夫子的幾何結構,這種幾何結構可以穩定地存在於許多種系統中,出現在從粒子物理學、到生物學、再到宇宙論等。
  • MIT研究表明地磁場翻轉過程緩慢而穩定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地球地磁場翻轉帶來的危險可能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巨大
  • 專題 | 電介質材料和物理
    我們已經轉載推送過《百歲鐵電:新材料、新應用》和《專題 | 雷射器發明60周年》,今天轉載的《專題 | 電介質材料和物理》,客座編輯李曉光老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徐卓老師(西安交通大學),文章包含7篇綜述和8篇研究論文,內容豐富而精彩,值得多讀,與君分享。
  • 融合教學在翻轉中提升
    翻轉課堂的優勢及前期實施中的困難翻轉課堂是相對於以往的學生在課堂內聽老師講授知識、回家寫作業的教學模式而言的,其實施方式是:學生在家通過電腦或Ipad等電子終端,根據教學指導單的要求,自主學習老師提供的教學微視頻或其他學習材料,達到對知識理解和記憶的目的;回到課堂上,師生一起進行知識的鞏固、拓展和深化
  • 西安交通大學李飛教授當選IEEE UFFC鐵電青年學者
    7月23日,IEEE UFFC學會(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超聲、鐵電與頻率控制分會)公布了2020年度鐵電青年學者獎,西安交通大學電信學部電子陶瓷與器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李飛當選本年度「IEEE UFFC鐵電青年學者(IEEE UFFC Ferroelectrics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以表彰其在弛豫鐵電單晶與陶瓷研究工作中的卓越貢獻
  • Nature Materials社論丨鐵電材料一百年簡史:裡程碑事件回顧
    壓電vs鐵電鐵電材料是一類特殊的壓電材料。對於壓電材料,相信大家並不陌生:一方面,在應力作用下,壓電材料能產生電荷;另一方面,在電場作用下,壓電材料能產生應力。日常生活中,壓電現象得到了廣泛應用,例如,醫用超聲波和打火機火花的產生都用到了壓電材料。
  • 翻轉課堂與翻轉學習:剖析「翻轉」的有效性
    比如,國內出現的「課內翻轉」模型,出於減輕學生課後負擔、督促學生觀看學習視頻等的考慮,將翻轉課堂中課前自主學習移至課堂前半段,由學生藉助微視頻、學案等在課上先進行自學,然後由教師引導學習[8],這就是流程翻轉的照搬,而並未考慮翻轉課堂在於最大化利用面對面師生交流時間的初衷。
  • 東南大學研究團隊首次在分子鈣鈦礦鐵電體中觀察到渦旋疇結構
    近日,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國際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研究院暨江蘇省「分子鐵電科學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在分子鐵電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團隊首次在分子鐵電薄膜中發現了奇特的「渦旋-反渦旋」 (vortex-antivortex)疇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