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常講「上報四重恩」,這個「四重恩」指的是什麼?

2020-12-15 國學雜談

知恩才會感恩,才能報恩,佛教的回向偈上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個「四重恩」指的是什麼呢?

這裡的「重」,不念zhong,而是念chong,指的是四種恩德。

一,父母恩。沒有父母,就沒有我們,父母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恩人,孝養父母,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每一個父母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出息,如果我們的道德沒有成就,自己不能了脫生死,就對不起父母。俗話常說:「一子成佛,九祖升天」,我們要是成就了,九代的祖先都跟著沾光,這才是報父母恩。

二,師長恩。佛菩薩以及歷代祖師大德,不是神仙,是老師,是我們的榜樣,他們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幫助我們,完全是無私的付出,沒有任何貪求,不為別的,只為我們早日覺悟,早日成佛。父母給予我們生命,師長給予我們慧命,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恩人,要懂得報恩。

三,國家恩。就是國家保護百姓安居樂業的恩德。在和平年代,在國家政府的保護下,我們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但只要你走出去,看看那些處於戰亂中的國家,看看那些失去國家保護的人們,他們是多麼的可憐,到處受人歧視,被人欺負,你就能感受到國家的恩德了。

四,眾生恩。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喝的水、吃的飯、穿的衣服,以及一切生活所需,無不是別人為我們提供的。你可能覺得錢是你賺的,東西是你花錢買的,可是如果農民不種地,工人不生產,所有人都不付出,你即使再有錢,又到哪裡去買呢?

不但有情眾生對我們有恩,那些無情眾生,比如花草、樹木、江湖湖泊對我們都有恩呀沒有它們,我們人類就無法生存。這世界上的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不可或缺的,所以要懂得知恩報恩。

相關焦點

  •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我們平時在念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等後,往往有一個回向,就是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 何謂「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講到「恩」,今天我們接受別人的恩惠,好像是應該的,感恩的念頭都生不起來,這怎麼得了!別人贈送、供養我們東西,許多人連「謝謝」這一聲都沒有,表面的敷衍都沒有,然後才想到這個社會怎麼不遭難!這是忘恩負義。
  •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我們應常念這個回向: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們不僅給予了我們生命,並將我們養育成人,因此報父母恩為三界最勝之福因。
  •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淨空老法師)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 靈隱寺光泉法師:佛教不能「關門打坐」要揚孝於行
    王剛 攝中新網杭州8月27日電(記者 李佳贇)「在當今社會,佛教不能關起門來『念佛打坐』,還要有濟世情懷,用真誠和責任弘揚『孝道親情』。」8月26日,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杭州靈隱寺方丈光泉法師在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孝文化受到衝擊的當下,中國佛教界有責任傳承弘揚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讓「慈孝土壤」流芳滴蜜,讓「慈孝種子」落地生根。
  • 道教常識:道教所說的「四恩三有」指的是什麼?
    四恩三有均利,十洲三島任逍。」句中的十洲三島指的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四恩三有」的四恩,指的是道教以世人當報的四重之恩,一天地恩、二君王國土恩、三父母恩、四師長恩。三有,道教謂眾生中,凡有情、有識、有緣者,稱為三有,修道者皆親之。簡單的說四恩就是民間熟悉的天地君親師。從古至今,民間一般會將「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奉於中堂進行祭祀。
  • 佛教:一個人開始走運,會出現這5大徵兆,看看你有嗎?
    小編告訴大家,能究竟真實地改善命運的方法是懺悔消業、行善積德,用佛教「六度波羅蜜」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算命轉風水,改變的是外境,燒香拜佛若不攝心,也只是過場、形式,其實都沒有什麼真實效益,佛說,「一切唯心造」,世上最厲害的「風水」是人心,最「靈」的佛菩薩是善良的自己。佛菩薩只是為我們指引解脫的方法和道路,但修行之路終究要靠自己走。
  • 九九重陽節 佛弟子如何報答父母恩?
    常行日前,日不見彼,彼能見日。無人能見,無人能知,無人能害,無人欺誑,無人能縛,無人能債其財物,無人能罰,不畏怨家,能得其便。」 佛經還記載:摩利支天具備隱形自在的大神通力,能救芸芸眾生於危難水火之中。同時,摩利支天菩薩在為眾生除滅障難的同時,都施予利益。
  • 什麼是回向文,回向應該注意事項,還有十個回向偈趕緊收藏吧!
    什麼是回向文,回向應該注意事項,還有十個回向偈趕緊收藏吧在佛教的文化中,許多學佛修行誦經時,常常會念誦回向文,那在佛教的文化中,什麼是回向文呢?念誦回向文有什麼好處,一般回向文都在什麼時候念誦。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文中,如何應用「回向文」。什麼是回向文?佛教的「回向文」,是佛家於法會結束時,一般都要齊聲朗誦的一種偈文。
  • 佛教中講的慧根,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這裡的慧,就是指人的大智慧。這裡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擁有智慧,就要先做到戒。如果戒都做不到,就無法生發出智慧來。很多人以為,佛陀說的戒,指的就是佛教中的戒律。其實不然。真正修行過,讀過佛經的人,知道一個人修行,最主要的是修心。持戒只是其中的一種方式。
  • 拿什麼做傳家之寶
    拿什麼做傳家寶?過去社會上有名望的家庭都有「傳家之寶」,例如有人以如意傳家,有人以寶劍傳家,有人以字畫傳家,有人以書香傳家。國家也有傳國之寶,古代的帝王以玉璽作傳承,現在的總統以印鑑來交接佛教也有傳承之寶,佛陀在靈山以「清淨法眼,涅架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傳付給大迦葉。神宗初祖達摩大師傳法給二祖慧可大師時說:「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裂裝,以定宗旨。」
  • 學佛問答:佛教與外道宗教的區別是什麼?聽聽師父講得很清楚
    五臺山圓照寺心利上師開示:佛教是最平等的宗教,佛教本身最平等,不排斥任何一個宗教,只是佛陀在世間當中為闡述人生宇宙的真理。什麼是真理?苦集滅道——四諦法。或者叫緣起法——如是因遇如是緣感如是果,或者主要是闡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讓我們一切眾生明白這個道理——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成佛怎麼成的?
  • 佛教講的「五毒」是什麼?
    佛教講的五毒,不是世間的五種毒藥,而是指貪、嗔、痴、慢、疑五種習性,這五種習性會像五種毒藥一樣,障礙我們的本性,使我們產生無邊無盡的煩惱,讓我們承受種種的痛苦。修行,就是為了對治這五種習性,剷除我們的煩惱根源。下面我們就具體說明一下,究竟什麼是五毒?
  • 佛教講的上根、中根、下根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一個人根性如何如何,那麼什麼是根性,這幾種根性又有什麼差別呢?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下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討論。根性是什麼呢?簡單講就是一個人的妄想執著,對自性光明造成的障礙程度。妄想執著越少,對自性障礙的就越小,自性就越透亮清晰,我們說這個人的根性就高。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根性的種類:一,上上根。佛典中「沾花一笑」的摩訶迦葉,六祖惠能大師,這都屬於上上根。不用繞彎子,不用方便說法,直接給他講究竟了義的佛法就行,一句話,乃至一個動作,一個示現,他就當下大悟。
  • 佛教:什麼是回向?該如何回向?
    「回向」是佛教用語,即回首面向,將自己布施、行善、念佛的功德、智慧、善行,不自己獨享,不存一己之私,而是踐行佛菩薩利益眾生的慈悲精神,趨向法界眾生和佛菩薩共享,以拓寬自己的心量,使功德有明確的方向,不至於流散,這是修行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 「超度」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原來是這樣的,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超度先靈生者得安超度的內涵是什麼?超度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超越煩惱,度盡煩惱,度盡無明。所有的經典就是要度活著的人,度活著人的貪、嗔、痴,把活人的煩惱度到清涼地;把活人的吝嗇度到懂得布施;把活人的嗔恨度到慈悲;把活人散亂的心度到禪定;把活人的愚痴度到有智慧的地方……因此說,佛教的法會度活人是真的,度先人,度亡靈都是附加值。
  • 什麼是功德?什麼是福德?
    比如講:我們因戒得定,持戒就是功,得定就是德;我們由定生慧,修定就是功,開慧就是德。我們在回向偈裡常講:「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如果我們沒有功德,又拿什麼去回向?真實的功德,其實就是清淨心,佛經上講「心淨則土淨」,只要我們能夠修出清淨心,遠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功德就自然現前了。
  • 「天」在佛教裡面實際的含義是什麼?幾乎沒人真懂!
    昌樂法師講述《淨土探微》144彼佛國土常作天樂,天在印度傳統文化當中有二十八重天,大概是那個世界可以分二十八重,二十八重有二十八類不同的眾生。佛教講六道輪迴,六道輪迴就是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這是六道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