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講的上根、中根、下根是什麼意思?

2020-12-22 國學雜談

佛教中經常講一個人根性如何如何,那麼什麼是根性,這幾種根性又有什麼差別呢?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下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討論。

根性是什麼呢?簡單講就是一個人的妄想執著,對自性光明造成的障礙程度。妄想執著越少,對自性障礙的就越小,自性就越透亮清晰,我們說這個人的根性就高。下面我們分別介紹一下根性的種類:

一,上上根。

佛典中「沾花一笑」的摩訶迦葉,六祖惠能大師,這都屬於上上根。不用繞彎子,不用方便說法,直接給他講究竟了義的佛法就行,一句話,乃至一個動作,一個示現,他就當下大悟。這個上上根之人,不一定是大富大貴,不一定是聰明智慧,也不一定學富五車,有可能連字都不認識。

有時候我們看到的鄉下老頭、老太太,他一天到晚就會念佛,每天笑眯眯的,別的什麼也不會講,你跟她講什麼都是阿彌陀佛,還可能不識字,但她們對佛法就是有信心,她們極有可能就是上上根之人。佛教中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而我們平常所說的知識分子,或者像末學一樣稍微了解一點佛法的,往往對佛法就很容易懷疑,很難生信,非得把道理研究明白了,掰扯透了,這才相信,這都屬於中下根人了。

二,上根。

上跟比上上根稍差一些,但也很容易度,只要一聽聞佛法,他就能完全相信,完全明白了,沒有任何懷疑,馬上就能依教奉行,斷惡修善,這種人一生之中不再退轉,當生成就。

三,中根。

中根的人在我們當前很多,也認可佛法,認為佛說的是對的,但是對於世間的生活還是放不下。既想學佛了生脫死,又執著於短暫人生中的物慾享受。這種人對佛法就是模稜兩可,可有可無,如果能夠親近善知識,長期薰習,當生也能成就。佛法常說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講這麼多?就是講給我們這些中下根人的。

四,下根。

這種人屬於業障比較重的那種,很難對佛法生信,即使生信,能夠長時薰修,還可能不行,因為很難抵過他的煩惱習氣,日常生活中還是習氣當家作主,還是會造下惡業,很難斷惡修善,此生便很難成就。

五,下下根。

這種人就是佛說的無緣之人,不信佛法,認為佛法是迷信,甚至去侮辱、毀謗正法和修行者。當然,眾生皆具佛性,只是這些人的緣分現在還沒到。

佛法是不二法門,其實對誰都是平等的,只不過是眾生的根性不同,每個人認識的佛法才有所不同。《法華經》中有個比喻很好,我們簡化一下:

比如天上下雨,雨水是平等的落下來。但是地上的植物不同,有樹木花草,大樹吸收水分就多,花草吸收水分就少,小草吸收水分就更少。大樹吸收水分後就長出大枝大葉;花草就長出中枝中葉;小草就只能長出小葉了。雨是同樣的雨,但是因為它們的種性不同,生長的結果也就不同了。

世尊講經教學也是一樣的,但因每個人的根性不同,吸收的程度不同,每個人得到的利益和結果也就不同了。

相關焦點

  • 佛教中講的慧根,到底指的是什麼意思?
    《楞嚴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這裡的慧,就是指人的大智慧。這裡的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它是一個有序的過程。一個人要想擁有智慧,就要先做到戒。如果戒都做不到,就無法生發出智慧來。很多人以為,佛陀說的戒,指的就是佛教中的戒律。其實不然。真正修行過,讀過佛經的人,知道一個人修行,最主要的是修心。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字般若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看許多經典中看到的文字經典不一定能領會。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所講的「無常」「無我」是什麼意思「無」即沒有的意思,佛教提出無常無我的觀念是告訴世人,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事物是永恆不變的。大海會變成河流,山川會變成海洋,一切的事物沒有任何一種是永恆不變的,正是因為他會變化,才會給我們帶來痛苦,我們的生命會經歷死亡,家人也會離我們而去,你越是想要抓住什麼,而這個東西就會傷害你越深,「無我」也是這麼一個過程,不僅一種事物的形體不會永存,就連精神也會隨之消失,也就是說沒有一個常存的生命精神的主體。佛教的「無常」「無我」的觀點的提出都是來自於緣起論和五蘊論為思想基礎的。
  • 佛教知識:根和識是什麼意思?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30課給大家講過:根和識。稍微有個分別以後,在這個人的份上,就是凡夫份上,最親切的份。什麼叫做最親切呢?所以上一講的同分妄見、別分妄見指出來的全是妄。那就是說在眾生的份上,最親切的份上,進一步指出別業、同分二見。如果除去這個妄,就能斷除一切生死之根。行文至此,無非就是在根性上直指真心。一路這樣走下來,來學習,顯出來這個是什麼呢?就是真性的理。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佛教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就人數規模開看,卻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第一大教,已經超越了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又反過來影響著傳統文化。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
  •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照見五蘊皆空」。當觀自在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用般若智光照見五蘊悉皆空幻,無有實際。「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佛法中的「色法」,指物質現象。「蘊」是聚集之義,因緣和合是就會聚集起某種暫時的現象。五蘊中的「色蘊」特指與「心」相對的「色身」的聚集。「色」,是一種總合的說法,如果分開來說,就是四大:地、水、火、風。我們身體比較堅固的部分,如骨骼、肌肉等,屬於「地大」。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在佛教中的「般若」是什麼意思呢?
    般若的全稱是「般若波羅蜜多」或者「般若波羅蜜」,意思是智慧。佛教認為,般若智慧是一種洞視徹聽、明了所有的無上智慧,與凡世間的聰明智慧是不一樣的。為了區別於人們通常說的「智慧」,所以稱為般若。中國文化講的智慧是那種能夠辨別是非、辨別事物不同情況的智慧;而佛教裡的"般若"恰恰是讓我們來消除這些分別,也就是說是一種無分別的智慧。世間上沒有一個固定的相叫「智慧」。若想得到人生的智慧,就要在一切人、事、物中去體悟其中的奧妙,在奧妙中掌握其中的規律,這樣才能主動去運轉各種人、事、物之間的關係,否則我們的心每天都會被千變萬化的人、事、物牽著鼻子走而困惑終身。
  •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施主是什麼意思?施主,梵語檀越,也音譯為陀那缽底、陀婆。意為行布施的主人,一般指出資供養僧眾或者舉辦法會的在家信眾。廣義來說,樂於布施者都可以稱施主。《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在因地上發願說:復為大施主,普濟諸窮苦,令彼諸群生,長夜無憂惱。《佛學大辭典》:施主,(術語)行布施之主人也。自投資財而開法會或供養僧之人,又葬式之主等皆謂之施主。梵語檀越,陀那缽底Dā-napati,思益經一曰:「世尊何謂菩薩能為施主?佛言:菩薩能教化眾生。」寄歸傳一曰:「梵雲陀那缽底,譯為施主。陀那是施,缽底是主。
  • 佛教中常說的「福田」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中,經常會聽到種植福田、培福、修福這一類的詞,那麼這個福田到底是什麼意思?怎樣才是種植福田呢?福田是佛教用語。這個「田」是表示能夠生長東西、能夠收穫東西的地方,像我們吃的糧食、瓜果蔬菜等等,都是從田地裡生長出來的。
  • 佛教基礎知識: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
    【佛教基礎知識: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
  • 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
    我們漢語詞彙的含義非常豐富,一個字都可能有很多含義,用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意思,外國人學起來會很頭疼。比如佛教三皈依中的「兩足尊」,對於不了解佛教的人來講,就很可能誤解。「兩足尊」,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稱號之一,並不是說兩隻腳很尊貴,不是這個意思,大家千萬不要錯解了。佛的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中的「明行足」也稱「兩足尊」,明足代表智慧圓滿,行足代表福德圓滿,「兩足尊」的意思就是福慧兩足,什麼都圓滿了。
  • 300根60支是什麼意思
    300根60支是什麼意思 2016-08-04 10:38:45 來源:全球紡織網  在家紡及床上用品的購買中,經常會遇到一些問題,
  • 佛教:什麼是佛教?
    凡學佛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教?所謂佛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佛陀的教法。佛即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教即教學的方法或教導;所以,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導,又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等。
  • 佛教:「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是什麼意思?
    《楞嚴經》中有這麼一句話:「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就起字面而言,意思是如果你還存在淫心,就不可走出塵勞。但是淫心去掉了,就能走出塵勞了嗎?《楞嚴經》是一部佛家無上修行寶典。其重要性,在《法滅盡經》中說,末法時代,楞嚴先滅,其它的經就隨之滅亡。如果能夠將楞嚴經留存在我們的心中,佛經就永遠不會滅亡。其中「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的來源,是因為阿難經歷了摩登伽女的幻術之後,甚至上了摩登伽女的床。眼看就要破掉戒體,結果被文殊菩薩以無上神通提到了佛陀跟前。也就是說,阿難有「淫心」存在,所以才著了摩登伽女的道,差點破掉戒體。
  • 佛教:因果通三世,這「三世」是什麼意思?
    在佛教之中,有一部經典,他確切的記載了有關於「三世之中」我們行了什麼善,造了什麼業。它就是《三世因果經》,又稱《三世因果文》其主要目的是導人相善,亦是傳遞佛教所講的因果關係。那麼三世因果中的三世是什麼意思呢?他們分別指的是哪三世呢?那麼就以此篇文章,分享三世的奧妙。三世分別對應佛教所說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他並不是所謂的「上一世,這一世,下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