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是什麼意思?

2020-12-09 水往雲來

《楞嚴經》中有這麼一句話:「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就起字面而言,意思是如果你還存在淫心,就不可走出塵勞。但是淫心去掉了,就能走出塵勞了嗎?

《楞嚴經》是一部佛家無上修行寶典。其重要性,在《法滅盡經》中說,末法時代,楞嚴先滅,其它的經就隨之滅亡。如果能夠將楞嚴經留存在我們的心中,佛經就永遠不會滅亡。

其中「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的來源,是因為阿難經歷了摩登伽女的幻術之後,甚至上了摩登伽女的床。眼看就要破掉戒體,結果被文殊菩薩以無上神通提到了佛陀跟前。也就是說,阿難有「淫心」存在,所以才著了摩登伽女的道,差點破掉戒體。

一個修行的人,「淫心」如果不除,會有什麼危害呢?

萬惡淫為首。佛教中認為,「淫心」帶來的危害,能同時牽動人的六根,滿足六根對的需求。人的修行,是一個逐步去掉人的六根的過程。存在任何一點貪著與欲望,都無法達到六根清淨。

作為在家弟子,因為結有家室,「淫心」可以慢慢的去掉,但是也需要做到節制。但是作為出家弟子,是要走出生死的束縛,解除六根對人帶來的牽引,達到心底的徹底空明。所以,必須要戒掉「淫心」。

為了讓人們認識到「淫慾」帶來的危害,佛陀在《楞嚴經》中開示說「淫慾是輪迴之根本」,「若不斷淫,必入魔道。」

正因為「淫心」能牽動人的六根,那麼,反過來說,只要人不斷地修持,戒掉六根給人帶來的影響,把麼,「淫心」也能逐漸地去掉。比如以素食的方式,過午不食的方式,以減少睡眠的方式,以閉口不言的方式,以保持自身威儀的方式,來斷除自己錯誤的「身口意」。

作為一般的人,存有「淫心」對自己的身體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很多人將性慾作為人生快樂的根本。其實人生真正的快樂,並不在於對「淫慾」的滿足,而是來自於心中,了無牽掛的真正自我。只有去掉「淫慾」,你才能達到這一地步。

一個修行的人,只要能堅持修行,就可以達到走出塵勞的地步。為什麼又達不到這一步呢?就是被人的「淫心」,帶動著人的六根,反覆在各種欲望中掙扎。造成自己,一直無法脫離苦趣。所以佛說:「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

也許有人說,阿難與摩登伽女有宿世的因緣,所以才會遭遇摩登伽女的大幻術,上了摩登伽女的床。其實,真正導致這一點的,是阿難的「淫心」未除。如果阿難不存在「淫心」,無論摩登伽女怎麼誘惑,阿難也不會上她的當。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淫心除了,也只是修行達成了自己的一個目標。修行有很多的心,只有將所有的心修空,才能真正走出塵勞。

相關焦點

  • 《楞嚴經》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戒淫為什麼如此重要?
    佛在《楞嚴經》中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又曰: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佛陀接著告訴阿難尊者:此非飯本,石沙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途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 佛教:「業障」深重之人,身上會出現這4大徵兆,要小心!
    佛教裡常提到一個詞叫「業障」,可能很多人不太明白。「業障」其實就是指一個人作惡所造的惡業、種下的惡因,因緣具足、業力現前,各種障礙便會顯現。很多人信佛、信命,其實「命由己造」,信佛就是信因果。「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人生的災禍都是自找的,哪裡有什麼命苦,全都是因果。「萬般自作還自受,地獄受苦冤何人」,一個人可以不信佛,但不可不敬畏因果。肆意妄為,必生災禍。「業障」深重之人,身上會有這4大徵兆,要小心!一、「邪淫」心重佛家講「萬惡淫為首」,邪淫者,地獄重報。
  • 佛教:「業障」現前,會出現這4大徵兆,看看你有嗎?
    佛家常說一句話,「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意思就是說,人活這一生,什麼金錢名利最終都帶不走,能帶走的只有自己今生所造的業。唯有這個「業」決定著自己來生的「果」。因果報應真實不虛,縱使當下沒有果報,只要那個惡「業」沒有消,因緣一到,即刻受報。「假使千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即使要經歷百千萬劫,只要「業」還在,果報」就在來的路上。
  • 佛教:一個人開始走運,會出現這5大徵兆,看看你有嗎?
    小編告訴大家,能究竟真實地改善命運的方法是懺悔消業、行善積德,用佛教「六度波羅蜜」來說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算命轉風水,改變的是外境,燒香拜佛若不攝心,也只是過場、形式,其實都沒有什麼真實效益,佛說,「一切唯心造」,世上最厲害的「風水」是人心,最「靈」的佛菩薩是善良的自己。佛菩薩只是為我們指引解脫的方法和道路,但修行之路終究要靠自己走。
  • 佛教:折損人「陰德」的5件事,看看你做過幾個?
    佛教是勸人向善的,若連最起碼的孝道都做不到,何談信仰?對佛菩薩再虔誠,對父母不孝的人,再拜多少年佛,也是愚痴人。《賢愚經》裡講:慈心孝順供養父母,計其功德殊勝難量。所以者何?我自憶念過去世時,慈心孝順供養父母,乃至身肉濟活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為天帝,下為聖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孝順父母功德殊勝難量,我們要多做功德回向給父母,使父母離苦得樂。
  • 佛教:一個人開始「轉運」,會出現這5大徵兆,你有嗎?
    所以,佛教從不倡導人算命,因為人的命運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時會發生變動的。有句話叫「命好心不好,福變為禍兆;心好命不好,禍轉為福報;心好命也好,富貴直到老」。要想真正逢兇化吉、遇難成祥,改善自身運勢,不是去走捷徑,調理風水或者求神拜佛,而是靠自己真誠地努力,種好善因,自然能得成福果 。
  • 什麼是業障?業障深重的人,一般會出現這5大徵兆,一定要小心!
    首先,先弄清楚什麼是業障?業障,在佛教認為,是一個人由於身、口、意,這三種所造的蔽障正道的惡業。通俗講,就是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思想意識、語言表達等不善良,不管你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都會給自己積累惡的業力與能量。
  • 佛教:業障深重的人,身上會有這5大徵兆,千萬要小心!
    佛教常說一句話: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因緣即因果,因緣果報即因果緣法,世間一切事物皆因緣聚散而生滅變幻,成住壞空皆不離因果。「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的命運如何全在於自己,你種什麼因,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果報。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
  • 佛教貧僧、老衲、洒家分別是什麼意思?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和尼泊爾境內,一千多年前就已傳入我國。佛教在我國的大地上綻放出了璀璨的光芒,讓其一度達到最光輝的時刻,奠定了世界三大宗教的地位。我國佛教聖地眾多,其中五臺山、布達拉宮等都被尊為佛教祖庭。釋迦牟尼自創佛教以來,其門人弟子各地傳法,不斷演變出不同的分支,也出現了許多不同的自稱。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按照淨空法師的說法,佛教不應該算是宗教,更應該屬於哲學範疇,佛法應該是人類精神、靈魂所追求的最高層次的哲學。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梵語妙智慧的音譯,意思是「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是絕對的大智慧。他能把這個世界和這個世界以為的宇宙空間一切規律、法則都掌握起來,是佛菩薩神通中「宿命通 、漏盡通」最好的映射。
  • 佛教:這2種人「業障深重」,容易導致家庭不寧,要及時懺悔
    這是佛教所說的「因緣和合」,萬法皆是因緣和合而成,福禍也不例外,所造之業經過演變,慢慢形成人生中的福與禍。     因果真實不虛,業障是人生災禍煩惱之「因」,所以佛教有偈云:「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真明了。」業障消了,人生的煩惱也就全都離自己而去。  有人或許會問,如何才能判斷業障深重呢?
  • 佛教:這三種人,業深障重,菩薩也不會保佑,但願不是你
    《楞嚴經》中說: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若不斷淫,必落魔道。一個人貪淫縱慾,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佛教的戒定慧,戒律是基礎,最為重要的就是「戒淫」,如不斷淫,一定不會有「定」,沒有定就沒有慧,所以不戒「淫」,要想有成就,絕無此事。
  • 佛教: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沒有你!
    心中有善念、正念的人,縱使沒有佛教信仰,縱使從來沒去過寺院,也是佛緣深厚之人。一個人有沒有佛緣,看的是德行,而不是所謂表面功德。我們信佛,其實就是信內心的善良;拜佛,不只是彎下身子,更是懺悔,是拜自己,拜內心的清淨與慈悲。真正皈依佛門,不只是辦個皈依證那麼簡單,真正皈依是心性的覺悟,是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佛法學得再多,若不能實踐和改變,都是無用功。
  • 佛教的空是什麼意思,有什麼含義呢?
    佛教文化在中國不斷的傳播發展,一些佛教術語也經常出現在我們生活當中,極其賦予佛教文化特色的非【空】莫屬,如【四大皆空】,我們常在生活中會聽到【四大皆空】。在生活中沒有了解佛教文化的會以為,【四大皆空】代表的事酒、色、財、氣。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