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知識:根和識是什麼意思?

2020-12-16 每日一首佛歌

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30課

給大家講過:根和識。稍微有個分別以後,在這個人的份上,就是凡夫份上,最親切的份。什麼叫做最親切呢?也就是說,說到究竟處只能到這,跟你就最近了,只能這樣,再就是你得好好去悟去修去。

所以上一講的同分妄見、別分妄見指出來的全是妄。那就是說在眾生的份上,最親切的份上,進一步指出別業、同分二見。如果除去這個妄,就能斷除一切生死之根。行文至此,無非就是在根性上直指真心。一路這樣走下來,來學習,顯出來這個是什麼呢?就是真性的理。

今天聽了一堂課,覺得有點上來了,回去一周又忘了,下一周來的時候,或者兩周、甚至半個月、二十一天,下次來的時候又懵懂了,再稍微一講又提起來點。就是這個道理,慢慢就相續上了,一說那個語境語感描繪的境界,他就知道說有這麼個理究竟堅固。這是我們至少已經到了這,聽法聽得差不多有這個感覺。

理解上覺得,真的太玄了。理究竟堅固,真如實相的理,屬於好理解,因為一講,慢慢就有感覺,一次又一次地聞燻,一說這個感覺就出來。可是我們今天進一步要知道什麼呢?還要知道事。這個事從哪裡來的?就是知道這個理究竟堅固了以後,要進一步知道所指的心,就是這個理,就是妙覺明心、真如實相、見性。

心不但是盡具根中,就是根裡邊不斷的給大家剝離出來,顯現出來,我們的六根門頭,主要針對見性。不但盡具根中,實則量周沙界。整個量都周遍法界,包括一切的色心二法。

所以接下來要給大家講這個事。怎麼表現出來的呢?我們在講理的時候說,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哪都不對,只是不在內外中間。可是講事的時候就說,理是哪都不對,事上真性哪都是,哪都是真性的表達,這就更加的難以領會。

事難,為什麼事難做到?我們常說,如果理解理了,我們知道是有事相,有現象、有本體;可是一旦要說到現象跟本體是不二,所有的現象、每一個現象都是本體的表現的時候,就很難理解了,所以《華嚴經》的最高境界叫做事事無礙,而不是事理無礙。

我們在領會上、修行上、啟用上建立佛的知見的時候,往往會什麼呢?執理廢事,就出錯了。這都是說,理上好像迥然有一個東西,融不到萬事萬物之上當體的體現,所以就事理分開,修行上就執理廢事,執理廢事就事理不周全。

怎麼樣叫做不廢事而融入理呢?就從事上去老老實實地修,面面俱到地去做,全體就是理。這就是要給大家會四科,從四個層面來入法性:一切都是真如實相,包括我眨個眼睛,說一句話,吐個唾沫,每天的這個全是真如。人生的宇宙,身心世界,宏觀的這個整體的物界和微觀的這個心念,一切事相一一都是真如理體,當下就是。這就是我們從這一講開始叫做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四科就是四個方面:下面大段的經文內容,就是要會這四科即,當體當下都是妙覺明心、真如實性的顯現,都是本體,就是這個意思。這四科就是我們常說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統歸這四科全部是一切宇宙萬法的呈現,無非從佛學的角度上來進行分析,就是這四個層面。

一個比一個微細,一個比一個開合,就是相互相輔相成,你是從比較細的角度,十八界的話就分了十八個因素,五蘊只是色受想行識,反正是它解釋的就是色身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質和精神層面。在這裡我們要用一個色心二法,色就是物質,心就是真如精神。

相關焦點

  • 佛教基礎知識: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
    【佛教基礎知識: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
  • 佛教講的上根、中根、下根是什麼意思?
    佛教中經常講一個人根性如何如何,那麼什麼是根性,這幾種根性又有什麼差別呢?今天我們就簡單聊下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評論區討論。根性是什麼呢?簡單講就是一個人的妄想執著,對自性光明造成的障礙程度。這個上上根之人,不一定是大富大貴,不一定是聰明智慧,也不一定學富五車,有可能連字都不認識。有時候我們看到的鄉下老頭、老太太,他一天到晚就會念佛,每天笑眯眯的,別的什麼也不會講,你跟她講什麼都是阿彌陀佛,還可能不識字,但她們對佛法就是有信心,她們極有可能就是上上根之人。佛教中常說: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
  •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說的「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自唐朝時期,佛教傳入我們中國後,越來越興盛,歷朝歷代的帝王們很多都是非常信奉佛教的,當時的國家統治者,很多都將佛教作為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思想文化,利用這個宗教來讓百姓更加的安定,或者說安撫民心。
  •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
    佛教:「照見五蘊皆空」是什麼意思?別再被妄語所欺騙了!「照見五蘊皆空」。當觀自在菩薩行持甚深般若波羅密多時,就用般若智光照見五蘊悉皆空幻,無有實際。「五蘊」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風大」不僅指呼吸,體內氣血等的運行和肢體的一切運動都是風大的功能作用。「四大」,實際上就是構成人體的物質的四種不同狀態。四大不是四種各自獨立的法,而是相互含攝,可以相互轉化的法。四大和合聚集起的暫時現象,就叫「色」或「色蘊」。《心經》裡的這個色,既不是顏色的意思,也不是色情的意思,而是色身的意思,指我們的肉體。
  • 佛教的「因緣」與我們所想的不同,一般人不了解是什麼意思
    之前一善行說聊過緣起論,它是佛教的基礎核心,是學佛人應該了解的。而今天說的十二因緣,是佛陀通過緣起論,對人生進行分析後,以緣起論為基礎,將人生分為十二個彼此互存的因緣,是對緣起論的衍生!十二因緣分別是什麼?
  • 什麼是六根?了解六根,才能做到六根清淨,煩惱不生!
    無論你是否學佛,都可以先去了解,六根與六塵,當你了解了六根、六塵,你現在的煩惱,一定會減輕。如果你對佛教還一點不了解,就更應該先去了解六根、六塵,因為六根、六塵是很好的佛學入門知識,當你了解以後,一定會增添你對學佛的興趣。
  • 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總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發揚光大於中國。那麼佛教從印度東渡中國後,其中的稱謂也隨著語言文字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有的稱謂用的是古印度梵文的音,有的將梵文含義翻譯成中文,有的用於自稱,有的用於尊稱,以至於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連佛門弟子都搞不清楚其中的真實意思,甚至用錯稱謂貽笑方家。
  • 佛說:十二因緣是什麼意思?佛教十二因緣解讀
    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顛倒當知,一切眾生,不能見於十二因緣,是故輪轉生死苦趣。
  • 想要明心見性,就要懂得佛教中的不二之法是什麼意思?
    佛教文化中,因為地域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字般若的不同,所以,我們在看許多經典中看到的文字經典不一定能領會。也或者說每個人領會的可能也有不同,就比如我們常見一些大德講的不二法門,佛家經典中提到的不二之法,有些人就不理解,所以本文大茶經就來探討佛教中的不二之法到底是什麼意思?
  • 第29集 「根能生識」的錯謬(上)
    此外,還有很重要的第七識意根,第七識意根是一直在運作的心,祂才是我們決定要吃飯、睡覺、起床、做事的心;意識心作不了主,所以明明晚上非常疲累想睡覺,但是第七識意根作主不想睡覺,那麼就會有失眠這回事;如果第七識意根作主要睡覺,那麼前五個心和意識心就滅掉了,直到隔天第七識意根作主要起床,我們才會醒過來。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心,就是能夠儲存記憶的第八識阿賴耶識根本心,又叫作如來藏。
  • 佛教中小乘、中乘、大乘、一乘是什麼意思?
    一般大家都知道佛教中有大乘、小乘之說,但具體什麼意思,不一定都很明白。其實佛教不僅有小乘和大乘,還有中乘和一乘,但大家可能見到的不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看看一乘、大乘、中乘、小乘都有什麼意義。乘。
  • 佛法小知識52:十二緣起是什麼?
    在佛教的世界觀中,世間萬有皆因「緣起」,而緣起還分為十二種類別,它們被稱作十二緣起。十二緣起又叫做十二因緣、十二有支,它的具體內容為: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死,也經常去掉無明與行而講後面十種緣起。
  • 佛教常識丨如何理解佛教的「心、意、識」?
    識但是這心內的許多種子從何而來呢?是從前「六識」的攀緣外境而來的。所以從「六識」攀緣方面說,又把這心叫做「識」。「識」的主要意義是「了別」為性。「了別」有粗有細。粗的「了別」多在前「六識」,細的「了別」則在「七識」和「八識」。現在說的前「六識」是以「了別」為性的,因它善於攀緣外境,側重在所能對的境界。起內在的生起能「了別」的認識功能。
  • 佛教《唯識三十頌》講記研讀(18):什麼是所緣行相門?
    佛教唯識宗甚為闡微,因此看到此章,筆者也在反覆思索。一來要分析《唯識三十頌》到底說了個什麼意思;二來要思考先賢們這樣說的目的;三來力求表達更為簡潔明了,不再人云亦云,以力求讓讀者有所不同原文的受益。因事物變化的相同與不同,造成萬事萬物的共緣與個緣,而根身的形成即是根身自身各要素的共緣,又是根身與外境的個緣不同造成的。當然我們這裡還可以接著發問:為什麼事物會有變化?我們隨觀察了萬事萬物的存在,佛祖也說「無常」,可是為什麼會無常,這個在末學所接觸的經典裡好像還沒有看到過。
  • 佛教:什麼是佛教?
    凡學佛的人,首先就要懂得什麼是佛教。什麼是佛教?所謂佛教,最簡單的理解就是佛陀的教法。佛即佛陀,意譯為「覺者」,即覺悟了世間、人生真理的人;教即教學的方法或教導;所以,佛教指的是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導,又或者是覺悟者的教導等。
  • 識蘊與想蘊
    請教一個問題:佛陀的啟示中介紹識蘊時,說識只是起覺知作用,不起了別作用,起了別的是想蘊。但我記得雜阿含第一冊有一經說識蘊是了別相。不知道依誰的。沙門:識是了別義,這一點毋庸置疑,《佛陀的啟示》中的思想一方面是因為翻譯的問題,還有一方面是因為部派佛教把五蘊的概念細化之後,所產生的問題。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佛教雖然不是我國的本土宗教,但是就人數規模開看,卻是名副其實的我國第一大教,已經超越了我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佛教文化和中華文化相互融合,從傳統文化中吸取養分,又反過來影響著傳統文化。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
  • 什麼是阿賴耶識?
    傳播善知識●分享大智慧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東北佛教
  • 佛教所說「緣起」是什麼意思? ※ 佛教·常識
    佛法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佛教教義的基本內容簡單地說來,就是說世間的苦(苦諦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諦或稱集諦Samudaya-sacca),說苦的消滅(滅諦Nirodha-sacca)和滅苦的方法(道諦Magga-sacca)。佛教經籍非常繁多,其實不超出這四聖諦(Cattqri-ariya-saccqni,諦的意義就是真理),而四諦所依據的根本原理則是緣起論(Pawiccasamuppqda)。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