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海法師講述《楞嚴經》第30課
給大家講過:根和識。稍微有個分別以後,在這個人的份上,就是凡夫份上,最親切的份。什麼叫做最親切呢?也就是說,說到究竟處只能到這,跟你就最近了,只能這樣,再就是你得好好去悟去修去。
所以上一講的同分妄見、別分妄見指出來的全是妄。那就是說在眾生的份上,最親切的份上,進一步指出別業、同分二見。如果除去這個妄,就能斷除一切生死之根。行文至此,無非就是在根性上直指真心。一路這樣走下來,來學習,顯出來這個是什麼呢?就是真性的理。
今天聽了一堂課,覺得有點上來了,回去一周又忘了,下一周來的時候,或者兩周、甚至半個月、二十一天,下次來的時候又懵懂了,再稍微一講又提起來點。就是這個道理,慢慢就相續上了,一說那個語境語感描繪的境界,他就知道說有這麼個理究竟堅固。這是我們至少已經到了這,聽法聽得差不多有這個感覺。
理解上覺得,真的太玄了。理究竟堅固,真如實相的理,屬於好理解,因為一講,慢慢就有感覺,一次又一次地聞燻,一說這個感覺就出來。可是我們今天進一步要知道什麼呢?還要知道事。這個事從哪裡來的?就是知道這個理究竟堅固了以後,要進一步知道所指的心,就是這個理,就是妙覺明心、真如實相、見性。
心不但是盡具根中,就是根裡邊不斷的給大家剝離出來,顯現出來,我們的六根門頭,主要針對見性。不但盡具根中,實則量周沙界。整個量都周遍法界,包括一切的色心二法。
所以接下來要給大家講這個事。怎麼表現出來的呢?我們在講理的時候說,這也不對,那也不對,哪都不對,只是不在內外中間。可是講事的時候就說,理是哪都不對,事上真性哪都是,哪都是真性的表達,這就更加的難以領會。
事難,為什麼事難做到?我們常說,如果理解理了,我們知道是有事相,有現象、有本體;可是一旦要說到現象跟本體是不二,所有的現象、每一個現象都是本體的表現的時候,就很難理解了,所以《華嚴經》的最高境界叫做事事無礙,而不是事理無礙。
我們在領會上、修行上、啟用上建立佛的知見的時候,往往會什麼呢?執理廢事,就出錯了。這都是說,理上好像迥然有一個東西,融不到萬事萬物之上當體的體現,所以就事理分開,修行上就執理廢事,執理廢事就事理不周全。
怎麼樣叫做不廢事而融入理呢?就從事上去老老實實地修,面面俱到地去做,全體就是理。這就是要給大家會四科,從四個層面來入法性:一切都是真如實相,包括我眨個眼睛,說一句話,吐個唾沫,每天的這個全是真如。人生的宇宙,身心世界,宏觀的這個整體的物界和微觀的這個心念,一切事相一一都是真如理體,當下就是。這就是我們從這一講開始叫做會通四科,即性常住。
四科就是四個方面:下面大段的經文內容,就是要會這四科即,當體當下都是妙覺明心、真如實性的顯現,都是本體,就是這個意思。這四科就是我們常說的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統歸這四科全部是一切宇宙萬法的呈現,無非從佛學的角度上來進行分析,就是這四個層面。
一個比一個微細,一個比一個開合,就是相互相輔相成,你是從比較細的角度,十八界的話就分了十八個因素,五蘊只是色受想行識,反正是它解釋的就是色身和外在的山河大地,一切的物質和精神層面。在這裡我們要用一個色心二法,色就是物質,心就是真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