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裡和尚和尼姑是什麼意思?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搞錯了

2020-12-17 指月說禪

總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發揚光大於中國。那麼佛教從印度東渡中國後,其中的稱謂也隨著語言文字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有的稱謂用的是古印度梵文的音,有的將梵文含義翻譯成中文,有的用於自稱,有的用於尊稱,以至於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連佛門弟子都搞不清楚其中的真實意思,甚至用錯稱謂貽笑方家。今天筆者就整合中國佛教中比較常用的各種稱謂並詳細註解整理,以供諸君參考之用。

一、和尚:

現今社會,一說起和尚,大家的慣性思維認為是稱呼出家人的,在現代人心目中覺得這個稱謂很普通,甚至會拿它開玩笑,這是末法時期眾生不敬重法、不明佛法的緣故。因為此稱謂是如今人們對於佛教稱謂誤解最多的一個,所以筆者將它放在開頭。首先要提醒的是這個稱謂不是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專指男性出家人的,只要是修行佛法的大德,無論出家在家,男性女性都可以用這個尊稱來稱呼。而且這個稱號自古以來非常尊貴,正確的寫法寫作「和上」,「和」形容被稱呼者的道德智慧,其中含義如果要具體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略說有圓融、和諧、和善、慈悲、調和、淵博等等意思,「上」字代表尊敬,地位崇高之義。如果你尊敬某位高僧或者佛教在家大德,那麼從你尊敬的這人開始,上到十方一切諸善知識以及諸佛菩薩都可以稱「和上」。由於和上二字含義非常尊崇,所以千萬不能自稱和上,否則就鬧笑話了。總而言之和上是佛教中對精通佛法並持戒精嚴的道德智慧之士表示敬意的崇高尊稱,切不可因當下佛教亂象而對這個稱謂產生誤解以及輕視,甚至拿它取笑造下口業,望諸同參能夠重新定義認知。

和尚應寫作和上,並不是專指出家人

二、尼姑

同和上一樣,尼姑也被時下國人誤解了許多年。尼姑最早由印度佛教梵文中女性出家眾的稱謂「比丘尼」中演變而來,佛法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出家人是眾生開啟智慧的導師,等於是眾生慧命的再生父母,是以把男性出家眾比為父,女性出家眾比為母。尼姑的尼字指的是比丘尼,姑字意思是把比丘尼當作長輩姑母一樣來尊敬,在中國古代比丘尼的寺院一般都同時兼有孤兒收容所、福利院等社會功能在內,由於被收留的孤兒從小都稱寺院中比丘尼為姑媽、姑姑,所以久而久之就將比丘尼演變為尼姑這個親切而又具有尊敬含義的中國式女性出家眾特有的稱謂,並不被今時大眾所熟知。

尼姑不是貶義稱謂,恰恰是最親切的稱呼

三、居士、優婆塞、優婆夷

居士:指尊崇道德智慧,學習研究文化,並修持善淨行的在家人,這樣的人不管是否信奉佛教都稱之為「居士」。

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夷是古印度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清信士(女),近事男(女),近善男(女),善宿男(女)等意思。信奉佛教並受過三皈依的男性在家行者稱優婆塞,女性在家行者稱優婆夷。然後根據受五戒條數不同,又稱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滿分優婆塞/夷。前面所說居士則無此限制,也就是說,稱為優婆塞/夷者,至少是受過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優婆塞/夷和居士相等同。優婆塞/夷又分在家和出家兩種,已經出家但受五戒八戒未受沙彌戒的男女出家眾稱之為出家優婆塞/夷。

居士不一定信奉佛教

四、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

沙彌、沙彌尼:沙彌是古印度梵文音譯,意思是求寂、息慈、勤策,止惡行慈,覓求圓寂。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已受十戒且未受具足戒的男子稱為沙彌,女子稱為沙彌尼。

比丘、比丘尼:比丘是古印度梵文音譯,意思是乞士,董士,破煩惱(破惡),除饉,淨命。年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作比丘,女子稱作比丘尼。

沙彌是見習比丘,見習僧人

以上這些稱謂是時下佛教中容易誤解較大以及常見的稱謂,筆者列出以供大家參考了解,覺得有所幫助的朋友請關注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2019年12月18日指月說禪

宇宙生命是怎麼形成的?耶穌有可能學過佛法?虛雲老和尚為你揭秘

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法可得,無佛果可成,無生死可了

虛雲老和尚被開水燙到的那一刻他悟到了什麼?

靈山會上佛祖和文殊菩薩上演了一場苦肉計,想告訴後人什麼?

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的可以到極樂世界嗎?不一定,有前提

相關焦點

  • 和尚、尼姑、居士是什麼意思?
    對於和尚、尼姑、居士這三種名稱,大家雖然都很熟悉,但對這三種名稱的本意,恐怕了解的不會太多,今天末學就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幾個名稱的由來。一,和尚。是梵語音譯,在印度的原意是「親教師」,是指導我修學的老師,有一定資格堪為人師的人才能稱為和尚。和尚不一定是佛家弟子,也不一定是出家人,更不一定是佛教的出家男眾,有資格的出家女眾,也可以稱為和尚。所以,和尚並非佛教的專用名詞。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和尚一詞,逐漸成為對出家人的專用稱呼,大家管老僧叫老和尚,小沙彌叫小和尚,其實這是誤傳。
  • 魯迅說:「人往往恨和尚,恨尼姑……從不恨憎道士」,這是什麼意思
    魯迅先生一生寫過太多的文章,在其一篇文章中有這麼一句話,每個人對這句話的理解都不一樣:「人往往恨和尚,恨尼姑,而不恨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從字面上看,就是說人往往憎恨和尚,憎恨尼姑,卻從不憎恨道士,能看懂這其中道理的人,就能看懂大半個中國。然而即使這樣翻譯,我們也有點看不懂。
  • 日本和尚尼姑為弘揚佛教走秀(圖)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2月15日,一場別具一格的「僧侶時尚秀」在日本東京的築地本願寺舉行,約40名和尚和尼姑們走起「貓步」,向觀眾們展示五彩繽紛的的袈裟和法衣。僧侶們表示,此次活動旨在弘揚佛教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佛教。
  • 為弘揚佛教趕時尚 日本和尚尼姑東京走秀
    」在日本東京的築地本願寺舉行,約40名和尚和尼姑們走起「貓步」,向觀眾們展示五彩繽紛的的袈裟和法衣。僧侶們表示,此次活動旨在弘揚佛教文化,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關注佛教。據美國媒體報導,當天在歷史悠久的築地本願寺內,來自日本八大佛教宗派的約40名和尚和尼姑分批登場,伴隨著快節奏的佛樂走起模特步,向觀眾展示精美華麗的各式僧侶服裝。最後一批登臺的5名來自不同宗派的僧侶口中高聲誦讀經文,「時裝秀」最終在漫天蓮花瓣形的五彩紙屑中結束了。
  • 日本和尚尼姑東京舉行時裝秀 弘揚佛教也時尚
    日本和尚尼姑東京舉行時裝秀 弘揚佛教也時尚    舉辦此次活動的僧侶們表示,他們這樣做是為了弘揚佛教文化,吸引年輕人關注佛教。    據悉,當天的這場時尚秀以動感hip-pop音樂為背景,約40名和尚和尼姑身著佛教八大流派的各色服裝進行展示。     走秀的同時,僧侶們口中高聲誦讀經文,還不斷向空中拋灑代表蓮花瓣的五彩紙屑。
  • 你知道臺灣的「和尚學校」和「尼姑學校」嗎?
    臺灣和大陸不僅在用簡體-繁體字上有著差別,在學校的叫法和分類上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大陸,「高校」的意思是大學。也就是說,整個學校都是男生,或整個學校都是女生。前者俗稱「和尚學校」,後者就叫「尼姑學校」,但並不是真的是讓和尚和尼姑去讀書的學校喲!
  • 古人云:「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啥意思?老祖宗處世之道
    古人云:「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啥意思?老祖宗處世之道中國人都比較熱情好客,我們一直遵循「來者是客」的原則,不管對方和我們的關係如何,只要他來家裡做客,那麼我們這個主人一定會熱情地接待。我們古人有這麼一句俗語:「前門不進尼姑,後門不進和尚」,這話是在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來詳細地看下。
  • 原來和尚、尼姑也要期末考試:不僅考各類經書,還有英語、日語…
    根據該安排表,可以看到,在女眾的期末考試中,要考試5天,傳統的專業課考試有《印度佛教史》、《天台四教儀》、《四分律戒本》、《大乘起信論》、《觀音學概論》、《唯識三十頌》、《無量壽經》、《金剛金》、《早期佛教經典》、《六祖壇經》……等課程。語言方面不僅要考古漢語,而且還要考各類外語,如語英語、日語等。
  • 百姓狀告和尚和尼姑有私,鄭板橋寫下判書,兩人還俗結婚
    百姓狀告和尚和尼姑有私,鄭板橋寫下判書,兩人還俗結婚說起鄭板橋先生大家應該都非常的熟悉,鄭板橋出生在清朝,他不論是在繪畫上面還是在文學上面,都非常的有造詣。除了這一點之外,由於古人有學而優則仕的傳統,所以鄭板橋在官場上工作的時候,也曾經做了許多好事,當然了,因為眼光比較獨到,鄭板橋也會給我們留下一些笑聞,比如說在處理和尚與尼姑有私情的這件事情上面,鄭板橋的處理方法就讓人們覺得非常好玩。雖然說在繪畫和文學上非常的有水平,但是鄭板橋中進士的年齡卻是在43歲,在平均年齡並不長的清朝,這樣的年齡已經算是比較大的了。
  • 原來和尚、尼姑也要期末考試:不僅考各類經書,還有英語、日語……
    今天看了特別的期末考試的日程,根據這個日程可以看出,期末考試有5天,傳統的專業科目有「印度佛教史」、「天台四教儀」、「四分律戒本」、「大乘起信論」、「觀音學概論」、「唯見三十頌」、「無量壽經」、「金剛金」、「初期佛教經典」、「六祖壇經」等課程。
  • 和尚與尼姑戀愛被抓,鄭板橋一首判詞,結婚
    在古代,和尚和尼姑作為出家之人,會受到非常嚴格的限制和規定,他們不應該有兒女私情,因此私通對當地人來說更是令人不可原諒的事情。鄭板橋知道,和尚和尼姑作為出家人,肯定會嚴格信守佛家之道,並且清楚的知道私通的後果。既然他們敢冒著這麼大的風險,背後肯定另有冤情。於是鄭板橋便在背後偷偷派人調查和尚與尼姑二人,經過一番調查,鄭板橋終於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後果。
  • 「和尚」可不是隨便叫的,你知道它的含義嗎?
    大家對「和尚」一詞都很熟悉,但真正知道他含義的人卻不多。很多人一看到出家的男眾,第一反應就是「和尚」,老僧是老和尚,小沙彌是小和尚,只要看到出家的女眾,就稱之為「尼姑」,甚至有時候一個男子剃了光頭,別人也會對他開玩笑說「和尚」。
  • 張勳大肆捕殺剪辮子的人,手下問對和尚和尼姑怎麼處理,他說
    他對南京的江防營下達了一個命令:凡是看到那些剪掉辮子的年輕人,先統統抓起來,再視情殺之,以震懾那些想剪辮子的人。不料,新命令遇到了老問題:和尚和尼姑也沒辮子,可人家幾千年來就這樣,要抓要殺嗎?當手下來請示時,張勳會怎麼處理呢?
  • 燒香拜佛添功德,和尚拿你的香油錢買豪車,最差都是100萬奔馳
    佛教雖然做為外來宗教,自從東漢傳入以來,南北朝時得到空前發展,到唐朝時開始就於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成為我國主要的兩大宗教,。到今天佛教已經成為全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了,在國內也是信徒最多的宗教,擁有非常多的信徒,也擁有完善的管理體系,但是近幾年很多和尚尼姑卻從寺廟開起了豪車,最差都是100萬的奔馳。
  • 清朝人常說的「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是什麼意思
    她還不甚了解恭王福晉的脾氣,只聽說她因為家世貴盛,父祖又都是封疆大吏——「在京的和尚出京的官」,督撫在地方上,唯我獨尊,儀制貴重,是京官所萬趕不上的,所以恭王福晉有闊小姐的脾氣。萬一說出要留大格格在宮裡的話來,碰她一個軟釘子,叫自己以太后的身分,如何下得了臺?
  • 「和尚」是梵文在古西域語中不確切的音譯
    僧和尼有何不同僧尼是出家修行的佛教徒的總稱。佛教徒有四眾之分,即出家的男女二眾與在家的男女二眾。僧尼就是出家男女二眾,男名比丘,按照佛教戒律規定,少年出家,初受戒,稱為沙彌,到20歲,受具足戒稱為比丘。受過具足戒的女僧則稱比丘尼,簡稱尼,俗稱尼姑。比丘、比丘尼、沙彌多用於書面,僧人、和尚、尼姑則多用於口語。
  • 和尚與尼姑私會被抓,鄭板橋如何判決?結案詞令人捧腹大笑
    畢竟很多朋友在上學時,都學過他的那首《竹石》。其中鄭板橋筆下竹子「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精神,至今讓人印象深刻。而除了詩人的身份外,鄭板橋還是清代著名畫家,「揚州八怪」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在當時便享譽全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鄭板橋其實還做過官,並且政績斐然。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件鄭板橋任內發生的案件。
  • 魯迅曾說:人往往憎和尚不憎道士,究竟是何道理?
    魯迅先生在《而已集》中曾這樣寫道:「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國大半。」這句話什麼意思呢?其實光看字面意思來解釋的話,這句話並不複雜,然而其中蘊涵的道理和歷史淵源,其實是大有講究的。
  • 佛教:「和尚念經」,念的是什麼經?
    俗話講「和尚念經」,對於學佛之人來講,念什麼經?其答案很簡單,但對於不學佛、不信佛者而言,就會覺得很好奇。好奇什麼呢?好奇有二、一、出家伴道,難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二、念經,念的是什麼經?一、出家伴道,真的只是「誦經、念佛」嗎?對於這個問題,想必大家都有?
  • 化緣是什麼意思?和尚化緣並不只是為了食物,更是為了普渡眾生
    之前我們說的唐三藏在西遊記中也是需要讓他的徒弟或者自己去化緣,所以和尚出去化緣在古代是一種求取食物或者活下去的一種方式,但是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寺廟中的和尚已經很少再出門去化緣了,而事實上和尚出去化緣也並不是因為寺廟中缺少了食物,古代很多的寺廟都是有自己的私人田產的,也就是有自己種糧食的土地,而和尚雖然會去化緣,其關鍵的影響就是受到佛教的教義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