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發揚光大於中國。那麼佛教從印度東渡中國後,其中的稱謂也隨著語言文字的不同而產生了變化。有的稱謂用的是古印度梵文的音,有的將梵文含義翻譯成中文,有的用於自稱,有的用於尊稱,以至於隨著時代的變遷,甚至連佛門弟子都搞不清楚其中的真實意思,甚至用錯稱謂貽笑方家。今天筆者就整合中國佛教中比較常用的各種稱謂並詳細註解整理,以供諸君參考之用。
一、和尚:
現今社會,一說起和尚,大家的慣性思維認為是稱呼出家人的,在現代人心目中覺得這個稱謂很普通,甚至會拿它開玩笑,這是末法時期眾生不敬重法、不明佛法的緣故。因為此稱謂是如今人們對於佛教稱謂誤解最多的一個,所以筆者將它放在開頭。首先要提醒的是這個稱謂不是像大家認為的那樣專指男性出家人的,只要是修行佛法的大德,無論出家在家,男性女性都可以用這個尊稱來稱呼。而且這個稱號自古以來非常尊貴,正確的寫法寫作「和上」,「和」形容被稱呼者的道德智慧,其中含義如果要具體說三天三夜都說不完,略說有圓融、和諧、和善、慈悲、調和、淵博等等意思,「上」字代表尊敬,地位崇高之義。如果你尊敬某位高僧或者佛教在家大德,那麼從你尊敬的這人開始,上到十方一切諸善知識以及諸佛菩薩都可以稱「和上」。由於和上二字含義非常尊崇,所以千萬不能自稱和上,否則就鬧笑話了。總而言之和上是佛教中對精通佛法並持戒精嚴的道德智慧之士表示敬意的崇高尊稱,切不可因當下佛教亂象而對這個稱謂產生誤解以及輕視,甚至拿它取笑造下口業,望諸同參能夠重新定義認知。

二、尼姑
同和上一樣,尼姑也被時下國人誤解了許多年。尼姑最早由印度佛教梵文中女性出家眾的稱謂「比丘尼」中演變而來,佛法傳入中國以後,由於出家人是眾生開啟智慧的導師,等於是眾生慧命的再生父母,是以把男性出家眾比為父,女性出家眾比為母。尼姑的尼字指的是比丘尼,姑字意思是把比丘尼當作長輩姑母一樣來尊敬,在中國古代比丘尼的寺院一般都同時兼有孤兒收容所、福利院等社會功能在內,由於被收留的孤兒從小都稱寺院中比丘尼為姑媽、姑姑,所以久而久之就將比丘尼演變為尼姑這個親切而又具有尊敬含義的中國式女性出家眾特有的稱謂,並不被今時大眾所熟知。

三、居士、優婆塞、優婆夷
居士:指尊崇道德智慧,學習研究文化,並修持善淨行的在家人,這樣的人不管是否信奉佛教都稱之為「居士」。
優婆塞,優婆夷:優婆塞/夷是古印度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意思是清信士(女),近事男(女),近善男(女),善宿男(女)等意思。信奉佛教並受過三皈依的男性在家行者稱優婆塞,女性在家行者稱優婆夷。然後根據受五戒條數不同,又稱為一分、少分乃至多分、滿分優婆塞/夷。前面所說居士則無此限制,也就是說,稱為優婆塞/夷者,至少是受過三皈依的。所以不能把優婆塞/夷和居士相等同。優婆塞/夷又分在家和出家兩種,已經出家但受五戒八戒未受沙彌戒的男女出家眾稱之為出家優婆塞/夷。

四、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
沙彌、沙彌尼:沙彌是古印度梵文音譯,意思是求寂、息慈、勤策,止惡行慈,覓求圓寂。年齡在七歲以上,未滿二十歲時出家,已受十戒且未受具足戒的男子稱為沙彌,女子稱為沙彌尼。
比丘、比丘尼:比丘是古印度梵文音譯,意思是乞士,董士,破煩惱(破惡),除饉,淨命。年滿二十歲,受了具足戒的出家男子稱作比丘,女子稱作比丘尼。

以上這些稱謂是時下佛教中容易誤解較大以及常見的稱謂,筆者列出以供大家參考了解,覺得有所幫助的朋友請關注點讚,謝謝大家的支持……
2019年12月18日指月說禪
宇宙生命是怎麼形成的?耶穌有可能學過佛法?虛雲老和尚為你揭秘
金剛經告訴我們:無法可得,無佛果可成,無生死可了
虛雲老和尚被開水燙到的那一刻他悟到了什麼?
靈山會上佛祖和文殊菩薩上演了一場苦肉計,想告訴後人什麼?
念南無阿彌陀佛真的可以到極樂世界嗎?不一定,有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