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六根?了解六根,才能做到六根清淨,煩惱不生!

2020-12-19 聖度文化

無論你是否學佛,都可以先去了解,六根與六塵,當你了解了六根、六塵,你現在的煩惱,一定會減輕。

如果你對佛教還一點不了解,就更應該先去了解六根、六塵,因為六根、六塵是很好的佛學入門知識,當你了解以後,一定會增添你對學佛的興趣。

佛教認為,一切煩惱的產生,都離不開六根與六塵。佛教所說的六根,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雖然根在土壤裡,但我們卻不能忽略他,只有了解了六根,你才能更好避開煩惱,下面就來簡單分析一下六根。

眼根

眼睛是用來看東西的,我們所見的一切現象,都離不開眼根,而一切煩惱也離不開眼根,舉例來說,如果你看到不喜歡的事物,就會產生煩惱,如果你不去看不喜歡的事物,煩惱就無從產生。

耳根

耳朵是用來聽聲音的,我們所聽到的一切聲音,都離不開耳根,如果你聽到他人,說了你不喜歡的聲音,就會產生煩惱,如果你學會去屏蔽一些外在的聲音,煩惱就會減少。

鼻根

鼻子是用來聞氣味的,你一定喜歡聞香味,不喜歡去聞臭味。

舌根

舌頭是用來分辨味道的,很多人都喜歡甜的,不喜歡苦的。我們所感受的味道,都來源於舌根,如果舌頭失靈了,你吃西瓜與吃苦瓜就是一個味。

身根

身就是指身體,當我們身體與外界接觸時,同樣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把手,放到冰水中,就會有涼涼的感覺,如果你把手,放到熱水中,就會有燙燙的感覺,這感覺就是身體與外界接觸所產生的,如果身體不去和外界接觸,就不會有感覺產生,很多痛苦,也都源於身體和外界的接觸。

意根

意根相對其他幾根,更加重要一點,因為意根可以控制其他幾根,意根也就是我們的思想意識,當我們有思想時,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想了一件開心的事,你就會跟著開心,如果你想了一件痛苦的事,你也會跟著痛苦。其他幾根與外界接觸時,都離不開意根,你要先有念頭,才會有行動。舉例來說,當你去看一樣東西,心裡卻想著另一件事時,你的眼睛就無法專心停留在一處,這是因為意根,對身體發出什麼樣的指令,身體的某個器官才能與外界發生接觸。

說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認為,意根才是控制我們思想行為的總指揮,其實並不是這樣。還有一種說法,除了這眼耳鼻舌身意之外,還有一個單獨的意根,而這意根也不是發出指令那個,在有意根之上,還有一個第八識,也叫阿賴耶識。這第八識才是真正發出指令的東西,我們暫且可以管他叫心,這個心不是心臟,也不是我們所想到和理解的心,這是一顆不生不滅的心,也就是真正的我們自己。

學佛的目的,也是要我們找到自己,見到自己的本心,而不被外塵所染。

如果了解了六根,六塵自然就懂了,所為六塵就是因六根而產生的外塵,如果沒有六根,就沒有六塵,因為我們執著於六根,所以就產生了六塵,這六塵分別是:色、聲、香、味、觸、法。舉例來說,我們眼睛看到一切有形的,可以叫它色,耳朵聽到的,就叫它聲,鼻子聞到的就是香,舌頭嘗到的,就是味,身體接觸到的,叫它觸,意識產生的,可叫法。

六塵與六根相對,也可以理解六根本是清淨的,因為被六塵所染汙,所以我們現在才無法找回清淨的心。學佛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掃除灰塵,恢復本來乾淨的心。

如果你了解了六根,可以試著去思考一下,如果六根不動,你還會有煩惱嗎?如果六根少動,你的煩惱還會多嗎?

學佛可以從名詞開始入門,也一定要先去了解名詞才行,不然你去背誦心經,又有什麼意義,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以及無苦集滅道,你如果連受想行識、苦集滅道是什麼意思,都搞不清,背送再多遍心經,也不能理解其意。

以上六根、六塵個人理解,或有偏差,歡迎懂的朋友,留言分享您的理解,以幫助更多人,了解佛學,照亮人生,增智慧,除煩惱!

匆匆一面即是緣,感恩閱讀與關注

相關焦點

  • 佛學常識 ▏「六根清淨」是指哪「六根」?
    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說起來,很簡單,那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人之流轉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之中,就是由於六根不曾清淨,自從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均由六根所造,比如眼根貪色、耳根貪聲、鼻根貪香、舌根貪味、身根貪細滑、意根貪樂境。有貪,也必有嗔,貪與嗔,是由無明──煩惱而來,合起來,就是「貪、嗔、痴」的三毒交加,惡多善少,永無出離生死苦海的日子了。
  • 佛教基礎知識:什麼是六根,六塵,六識,五蘊
    因為,一個凡夫,除了進入禪定的境界而外,就不能沒有妄想,妄想是促成六根造業的導火線,佛教的戒律,就是妄想與六根之間的保險絲或滅火器,在戒律的防衛之下,六根才能漸漸地清淨,一旦到了六根清淨的程度,超凡入聖的境界,也就快要接近了。所以,一般的凡夫僧尼,只能在戒律的保護下,勉強守住了六根,至於清淨二字,那是談不上的。
  • 常識 | 六根清淨怎麼講
    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上面所說的六根是屬於生理學,加上六塵的物理學及六識的心理學,便是一個人的總和,六根、六塵、六識的形成,稱為十八界,十八界的三大類,構成鼎足之勢,相互為用,缺了一類,其他的二類也就不能存在。
  • 佛教常說六根清淨,但你可能連哪「六根」都不知道!
    佛學的六根,並不是所謂的虛無縹緲的東西,而是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六根是建立在六塵和六識上面,是有很多的理論基礎,分別建立在物理和心理上面,這就是科學效應。所以,六根,不是憑空想像和憑空捏造出來的,而是經過理論推理所得出的。六根是六塵和六識的基礎,那什麼識六塵和六識?
  • 開示|略談六根清淨(上)
    《法師功德品》是位於全經後半部分的第十九品,此品主要講述了學人研習《法華經》時的諸種功德,如通過受持、讀誦、解說、書寫等修行方式與所能獲得六根清淨的功德果位的闡釋,開顯了修習《法華經》的利益。對經典的修持方式,在很多經文中都有教授,無論是「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 佛說:「六根清淨」世人誰能做到?
    佛門常說的「六根清淨」是指哪六根?「六根清淨」又到底是什麼意思?今天小編就說說自己對「六根清淨」的理解。圖片來源於網絡小編認為佛門常說的「六根清淨」一共分為六大類,分別是:「耳聽,鼻聞,眼見,身觸,舌味,意識」,這六根乃是人體與外界信息聯絡的基本「路線」,正因為有了這六根才會衍生出來
  • 《心經》:網絡如此發達,現代人如何做到六根清淨
    佛家把達到遠離煩惱的境界稱為六根清靜,就是說已沒有任何慾念。「六根清淨」出自隋煬帝《寶臺經藏願文》:「五種法師,俱得六根清淨。」很多人膚淺的認為這個境界很容易達到,甚至針對佛門子弟,如果他們稍微沾染了一點男女錢財,一些專門喜歡「揚惡隱善」的新聞記者,就會在報紙上大做他們「六根不淨」的文章。六根是指人的六種感覺器官: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 虛雲禪師:佛法世法無二無別 六根清淨處處是道
    大家想想,百丈老人說了什麼呢?要用心體會聖人的指點。 我這業障鬼騙佛飯吃了數十年,還是摩頭不得尾,現在又不能陪大家勞動,話也沒有可說的,勉強應酬講幾句古人的話,擺擺閒談,志公和尚《十二時頌》中辰時頌曰:「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只麼忙忙受苦辛。識聲色,覓疏親,只是他家染汙人,若擬將心求佛道,問取虛空始出塵。」
  • 什麼是意根?為什麼說如來藏心中無六根界?
    什麼時候能滅呢?四果阿羅漢入滅盡定時,就能滅掉意根的一部分功能,就是心所法中的受和想兩個心所法,入無餘涅槃時意根就全部滅去了。意根也是不自在的,依如來藏不斷輸送識種子才能存在和運行。既然祂是能滅的法,就是虛妄法,不是真實法。凡是有生有滅的,都不是真實的法,都是幻化的、空的、非我的。
  • 佛教中的「六根清淨」是指什麼?
    在佛教中為什麼要強調「六根清淨」呢?而且這「六根」又是指代什麼呢?佛教中把眼、耳、鼻、舌、身、意稱為六根,把色、聲、香、味、觸、法稱為六塵,而且認為六根與六塵是有所相連的,這樣就會產生種種欲望、煩惱乃至罪孽之事。
  • 地獄的惡報從六根而出!
    他完全沒有煩惱,這個我們做不到!第二種是有煩惱,但是你憶念你的真如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能夠做到不隨妄轉,我們現在是做這一件事,我們求的是凡夫的正念--不隨妄轉,祖師的正念是根本沒有煩惱,這根本做不到。這一段圓瑛老和尚的開示是說:從有因無緣當中做到苦果不成,而成就帶業往生,這觀念很重要。
  • 八字修行要訣:關閉六根、降伏意根,外空世界、內空身心
    你必須學會關掉六根,超越六根,才談得上是一個修行人,進一步才能入道。三、修行人要面對的事與物。中國有句俗話:「少見多怪」。4、深信因果,相信自己所遇到的任何人和事都是來幫助自己修行的,所以心裡就有了接受、容納、不抱怨的意識,不再執著自己的想法;5、修行開始的作意是在六根上,生命本就是一場六根的遊戲,意根統攝,前五根為工具,身心從六根中解脫出來,不主動或被動造意,就是全然的由心性做主。
  • 聖嚴法師:六根清淨 超越生命之流
    至於什麼叫做六根,甚麼又叫做六根清淨?他們是不想知道的。其實,六根清淨四個字中,大有道理。六根,是指生理學的全部範圍。佛教看宇宙人生,既不是唯物論者,也不是唯心論者,更不是唯神論者,乃是主張因緣和合的緣生論者。所以,佛教看一個人的構成,是從心理、生理、物理的三方面來分析的。
  • 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些佛教用語什麼意思,有何聯繫
    我們提到佛教,總會想到一些成語,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關於佛教的三個成語:六根清淨、六塵不染、六道輪迴。這三個成語都是佛教用語,他們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何聯繫呢?一、六根清淨「六根清淨」是我們經常用來形容出家人的一個成語。當然,如果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不為外物所惑,也可以說是六根清淨。
  • 終朝打坐參禪,漸覺六根清淨,六根清淨小議
    傳統氣功文獻中,言及「六根清淨」之處頗多,其詞原為佛家之術語,後世人喻以精神意識清淨,進入穩定的松靜氣功狀態。「六根」者,謂眼、耳、鼻、舌、身、意也。「根」者,謂有生長之意也。故眼為視根,耳為聽根,鼻為嗅根,舌為味根,身為觸根,意為念慮之根。「六根清淨」,謂修鍊氣功者不染六塵,做到澄神靜慮,無私無營。《脈望》曰:「聖人以其心役眼、耳、鼻、舌、身、意,眾人以眼、耳、鼻、舌、身、意役其心;是以有聖愚之別耳。然六根者,此心出入之門戶也。因境而有,苟不制六根,欲安其心,未不可得。所謂繫心一緣,面壁三月,皆此法也。」
  • 佛家常說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漫談品禪》第26回我們常常看到影視劇中,僧人們常說:「出家人四大皆空,出家人六根清淨等」,在《心經》中講:「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那麼四大皆空、五蘊皆空、六根清淨分別是什麼意思?之間是否有聯繫?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學習。
  • 怎麼去調控六根乃至於淨化六根
    我們再看二乘的聖人怎麼處理六根。二乘處理六根就比外道高明多了,他是有智慧地去觀察六根。他有什麼智慧呢?他修無常。他觀這個六根的功能,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因為你這個六根整天在那邊動來動去的,今天眼睛看到這個,明天耳朵聽到這個,所以他觀察,六根攀緣六塵,陷入十八界以後,這個生命就是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所以無常故苦,苦即無我。
  • 佛家說的四大皆空、六根清淨,是什麼意思?
    佛教之中,經常提及「四大皆空」和「六根清淨」的概念。那麼,「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為什麼皆為空?「六根清淨」是哪六根,為什麼須保持清淨?2.六根清淨佛教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能見色謂眼,能聽聲謂耳,能嗅香謂鼻,能嘗味謂舌,能感觸謂身,能知法謂意。所謂的「六根」,其實就是「欲根」,而「欲根」是無法脫離生死輪迴的根本原因。佛陀所說的涅槃,第一步就是要斷除雜染的「欲根」,也就是清淨眾生的「六根」。
  •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的內在關係
    六根與六識的見分有什麼內在的關係?阿賴耶識見分與六根有什麼內在的關係?1.根者,通常法義理解為「清淨四大」或「清淨色」。根塵為增上緣,識依自種子因,和合而生。如果根定屬色法,色色和合為增上緣而生識,那為什麼一定要「根」這種色法與塵相對呢?為什麼其它兩種色法相對就不能為增上緣而生識呢?如果色色相對就可以,那就有混亂的過錯。4.至於六根與六識見分的內在關係,就拿意識來說。意識是通常修行的主體,離開意識,我們聽聞思維法義、觀想空假中等都無法進行。
  • 六根清淨——經常見到卻不明所以的佛系詞彙,原來是這意思
    「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官,「根」字取「能生」之義。「眼根」對色境而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意根」對法境而生意識——所以稱作「根」。前「五根」為四大(地、水、火、風)所成的色法,「意根」為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