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六官,「根」字取「能生」之義。「眼根」對色境而生眼識,「耳根」能生耳識,「鼻根」能生鼻識,「舌根」能生舌識,「身根」能生身識,「意根」對法境而生意識——所以稱作「根」。前「五根」為四大(地、水、火、風)所成的色法,「意根」為心法。
「六根」都有食取的對象:「眼根」以眠為食,「耳根」以聲為食,「鼻根」以香為食,「身根」以細骨為食,「舌根」以味為食,「意根」以法為食——總稱「六根食」。
佛經中,也有將「六根」稱為「六情」的,這是因為「根」是有情識的緣故。
顯然,如果沉耽於「六根」的誘惑,就無法修成佛道。強調「六根清淨」,便是要消除「六根」無始以來的罪垢,以無量的功德使之莊嚴,使之清淨潔白。而這清淨的功德,由「六根」各發出無礙的妙用,而且得到「六根互用」的自在。
怎樣才能使「六根」清淨呢?
《智度論》說:「布施時,六根清淨,善欲心生。」《圓覺經》則說:「心清淨,耳根清淨,鼻、舌、身、意復如是。」
更為詳細的是《法華經·法師功德品》的說法了:「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華經》,若讀,若誦,若解說,若書寫,是人當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莊嚴,六根皆令清淨。……父母所生清淨肉眼,見於三千大千世界內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獄,上至有頂。亦見其中一切眾生及業因緣果報生處,悉見悉知。……」經中分敘了「六根清淨」的妙用,從而勸人懺悔「六根」的罪障,以期修得真果。
佛教對出家人的基本要求,就是「六根清淨」。倘若斷絕了「六根」的垢惑,保持清淨的身心,那麼「六根」就能一一具他根之用,稱作「六根互用」。
《楞嚴經》介紹了聲聞的「六根互用」:「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河神女非鼻而聞香,驕梵缽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覺觸,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了知,不因心念。」
《法華論》說:「又『六根清淨』者,於『六根』中悉能具足見色、聞聲、辨香、別味、覺觸、知法等,諸根互用應知。」
《涅槃經》讚頌佛的「六根互用」:「如來一根則能見色、聞聲、嗅香、別味、知法。一根現爾,餘根亦然。」這是真正的「六根互用」了。
總之,修行者通過努力,得於「六根清淨」之位,便具「六根互用」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