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二十個中國記者節。這是我們的節日,是所有新聞人的節日。我們向「永遠在路上」的新聞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
近日,省委宣傳部、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在長春松苑賓館召開慶祝第20個中國記者節暨全省新聞工作者座談會,交流經驗、共謀發展。
座談會上,全國全省新聞領域重要獎項獲獎者,中直、省直主要媒體一線新聞工作者,部校共建新聞學院師生共8位代表作了發言,大家結合各自經歷,分享收穫、暢談未來,交流了用新聞報導謳歌時代、服務人民的經驗,暢談了恪守職業道德、維護新聞工作者良好形象的體會,深情抒發了對新聞事業的熱愛和對吉林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做最好的副刊編輯
吉林日報社東北風原編輯部主任 趙培光
我是趙培光,吉林日報社副刊編輯,剛剛辦完退休手續。值此第20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難得有這樣一個機會跟大家作誠摯的交流,心海裡漲潮了。能不嗎?痴痴纏纏的煮字生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成就了一份新聞事業,也成全了我的一份執著追求。事實上,我也希望通過矢志不渝的「潤花」與「梳柳」,充分展示新聞人的自覺與自信,積極地講好中國故事。
1984年7月,我由東北師大畢業,被分配到吉林日報社。一開始,就坐在了副刊編輯的椅子上。這一「坐」,便是35年。報紙副刊,幾乎構成了我生活的全部,所以我特別感謝歷屆社領導給予我個人的信任與關愛。2013年10月,時任中國報紙副刊研究會會長丁振海在全國百家文化記者雲南大理的年會上說:「咱們有位省報編輯,幾十年如一日,默默無聞,兢兢業業,把他主編的副刊辦得極有聲色,令人敬佩和學習。」他提到的人,是我!
我知道我離我心目中的大師天壤之差,副刊前輩張恨水、柯靈、孫犁、金庸讓我這晚生只能永遠地望其項背。從縷縷青絲到兩鬢斑白,從書生意氣到歲月滄桑,耗去了我多少的熱望、熱愛和熱力。借用芥川龍之介的話說:「刪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個瞬間,我都不能成為今天的自己。」
我深深地知道,副刊是報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我經營的「東北風」是吉林日報的副刊,必須與之相映生輝。所以,我儘可能地審時度勢,絞盡腦汁,獨闢「文化眼光黑土地,百姓情懷東北風」的蹊徑。一塊又一塊版面,一期又一期副刊,在我和部內同事的精心策劃、調理與字斟句酌中,接近完美地推出「東北風味的新聞事件、新聞人物和生活寫實」。讀者通過「熱點紀實」「東北大地」「故事人生」「讀書時光」「真情表達」「文苑茶坊」「流行陣線」等7個窗口,縱覽時代雲煙,了解地域風俗,貼近民土民意,品咂百味人生。就編輯而言,如果說我還能夠引以為自豪,那就是我全身心投入的一份周刊早已經成為「領先吉林,聲震東北,影響全國」的文化品牌。
事實上,編、採、通合一的工作模式,給了我足夠的隨心所欲的空間和餘地。那些源源不斷的好稿子、好圖片,經常性地跌宕我的情致與靈感。把心願料理在版面上,是眼光,是智慧,同樣也是情懷。行業裡信奉一句話,叫記者的財富是線索,編輯的財富是作者。那麼,我就從兩頭抓起來,一頭是王蒙、蔣子龍、賈平凹、張抗抗等國內一流的大作家,一頭是無以數計、層出不窮的小作者。大作家也好,小作者也罷,只要拿來好作品,我都心存感激與感念,並且積極地做他們的知心朋友。每期東北風出刊後,讀者搶著讀,傳來傳去,我內心便漾了歡樂的海。一旦哪個人把中意的作品剪裁珍存,或者向他人薦閱,無異於獎賞我了。我務虛,很享受諸如此類的獎賞。
編輯有什麼福分嗎?要是做高官,可能揮斥方遒;要是做富賈,可以揮金如土。我揮什麼揮呢?即便我胸湧熱血,袖藏清風。幸好,我是一個文化傳播者,面對天下讀者,你不能說我無所謂。2016年,中國散文學會評我為「中國散文優秀編輯」,使我心旌一時搖蕩。其實,前前後後,比這炫彩且實惠的獎項多次落在我的身上,我卻格外珍視這一個,因為它說明我工作還行,還好。不沾沾,也自喜。
從義無反顧的少狂到波瀾壯闊的老沉,經歷的許多經歷,感受的許多感受,覺悟的許多覺悟,俱往矣,無處也無法找尋了。應該承認,人留不住人,就像時光留不住時光。獲吉林省首屆新聞名人獎之後,深情地寫下《我是新聞人》一首詩,其中說:「從日子抵達歲月/從目光抵達靈魂/有多少瑰麗的夢想/就有多少執著與堅定。」是的,過去是,現在是,未來也一定是。
深入才有深度,有「四力」才有影響力
吉林廣播電視臺旅遊廣播副總監 張文匯
非常感謝石部長在記者節即將來臨之際,給予我們的這個分享機會。我是來自吉林廣播電視臺的張文匯。我向各位領導匯報一下記者工作這一路的採訪心得,歡迎批評指正。
去年6月,松遼盆地發生一件大事引起我們的注意:我國自主研製的「地殼一號」萬米鑽機鑽出了7018米,世界第三!(前兩名分別是蘇聯和德國)更令我興奮的:它是由時代楷模「黃大年」的科研團隊創造的!
我們在增強「四力」學習時候知道,習近平總書記對典型與典型宣傳一直非常重視,希望通過典型的宣傳報導,能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所以,當「時代楷模、黃大年、吉林大學、中國科技、世界前沿」這些關鍵詞出現在我眼前時,顯得那麼有意義!這就是作為記者,發現好選題的第一步:必須堅定政治信仰,才能具備敏銳的「眼力」。
在初稿完成後,我發現缺少一點素材,二次補採,再研討,還是缺,三次補採。一個三分鐘採訪,一天折騰三趟。尤其對科技類稿件,我們嚴格遵守保密規定,一次次請對方校對,多方審核,確保傳播內容安全無誤已經是晚上10點。記者錄製時間臨近晚上11點。第一次錄音時,聽上去聲音有些低沉,因為這一天下來折騰得太疲憊,第二次錄製的聲音又像打了雞血,太過了。記者不是播音員,對於咬文嚼字的聲調掌握不準,但是按照創優標準來要求,就是得苛刻,錄製審核過關已經是凌晨1點多。我們知道,要想將典型宣傳好,我們自己就要有光榮的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時代的擔當。這就是作為記者,必須堅定政治信仰,才能具備不知疲倦的「腳力」。
天籟之音,繞梁三日不絕於耳。「廣播消息」體裁完美地達到這個效果:字不多,人物多,影沒有,聲音有。三分鐘,五段音響,再現了世界矚目的「中國製造」輝煌時刻!我們抓住向融媒體轉型發展時機,同時創作了音視圖文新媒體在吉林之聲發布,隨即被吉林省科協網站抓取,影響力逐漸擴展。這就是作為記者,堅守初心,才能有靈活的「腦力」,也才能有「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妙筆生花的「筆力」。
同樣半杯水,消極的人會說:哎呀,只有半杯水了。
積極的人會說:哎呀,還有半杯水呢!
採訪有深入,思想才有深度,才能使腳力增強,眼界打開,訓練腦力,使得筆端有力量!
別看「四力」只有四個字,幹好卻是一輩子!堅守初心,不管是做記者,還是做帶記者隊伍的人,決不能讓記者證沾滿抽屜裡的塵埃!一定深入基層,深入才能寫出吉林好故事!
再次感謝石部長指導,感謝各位領導聆聽,祝大家記者節快樂!
好故事讓我們一直奔跑
吉林市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副總監 劉鳳凱
我是吉林市廣播電視臺記者劉鳳凱,在第20個中國記者節到來之際,我能夠作為全省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的選手代表,參加今天的座談會,感到非常榮幸,這是組織上對我們新聞工作者的關懷,也是對我們取得成績的充分肯定。在此,我感謝省委宣傳部、省記協在此次活動中給予我們的點撥、幫助、鼓勵和支持。我也倍加珍惜這次參會的機會,希望能夠近距離地向各位領導和同仁學習,充實提升自己。現將我參加「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的感受和收穫,向大家進行匯報。
前段時間我和吉林省洮南市融媒體中心記者時嘉、白城市廣播電視臺記者王曉昕共同代表吉林省赴京參加了全國第六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選拔賽。最終我與時嘉代表吉林省進入全國30強,成為巡講報告團成員。成績的取得來之不易,這固然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從採訪、到講故事、再到一次次的比賽,所有的參與過程中,周圍一個個好記者,故事中一個個優秀的主人公,給予我們思想上的感悟和內心深處的震撼,無法用任何的成績來衡量!
我在活動中講述了吉林市委組織部下派到樺甸市紅石砬子鎮老嶺村第一書記徐世博的故事——《老嶺村見亮了》。通過我的長期駐村採訪、跟蹤報導,以記者的眼光、平民的視角,呈現了徐世博帶領鄉親們脫貧攻堅的過程,反映了我省在脫貧攻堅領域所取得的喜人成果,更彰顯出黨中央的扶貧政策在最基層開花結果。
3年來,在採寫徐世博故事的過程中,我幾十次走進老嶺村,積累了20多個小時的視頻素材及採訪錄音。徐世博與我是同齡人,然而他作為「80後」,帶給我心靈的感動和思想上的觸動,卻是我無法言表和自愧不如的。所以,我決心,一定要把徐世博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我帶著徐世博的故事參加市裡、省裡「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一路奔跑,講到了北京,稿件大改13版,小改21版,最終為大家還原了一個最真實、最樸素的基層扶貧幹部的感人故事。所以,我也非常感謝徐世博,能夠讓我有機會作為記者,發現像他這樣的時代典型,被他感染,被他帶動,能夠讓我用新聞人的深情、職業記者的擔當與時代同頻共振,為時代鼓與呼。
在前五屆活動中,吉林市已有4位選手代表我省進京參賽,第五屆選手還參加了全國巡講。每一年,吉林市委宣傳部、吉林市記協從選題策劃、選拔比賽、選手培訓等方面都進行精心統籌、高標準要求以及高起點推動。每一次再採訪再打磨,每一次再梳理故事的點滴,我覺得自己都在成長。我想,我追隨在一個又一個好記者的身後,踏著他們的足跡一路走來,一路奔跑,為的就是我們新聞人的執著,新聞人的情懷。因為我深知,記者是時代的參與者,更是時代的記錄者。鏡頭有愛,才能拍出動人的畫面;筆下有情,才能淌出直抵人心的語言。我們只有執著於我們的土地,忠情於我們的人民,用新聞融合情懷的力量,用情懷賦能新聞更強的傳播能量,才能讓我們的新聞事業一代又一代有所傳承。所以,我還要感謝我生長和成長的吉林大地,可以有那麼多的熱血兒女讓我們抒寫,可以有那麼多志存高遠、紮根泥土的新聞記者在回答一個個時代命題!
什麼是好記者?在活動中,來自全國的好記者們牢記初心使命,堅持守正創新。他們在一路奔跑,用腳板跑出好新聞,他們在一路辛苦,用汗水當作抒寫路上最好的墨汁。他們就是好記者!這個時代,像他們這樣的好記者永遠會有最好的價值。因為這個時代更需要真相,更需要追問,更需要溫暖。
什麼是好故事?在所有採訪路上,我也在不斷地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你是否關注過你沒關注的角落,走過你沒走過的路;你是否見過城市裡起得最早的人,是否碰觸過村莊裡最質樸的眼神;你是否在鄉村地頭和農民一起撫摸過莊稼;你是否在城市的地下管廊和巡線工人一起熬過最深的夜;面對火災、洪水、地震,你是否看過逆行的背影……我在路上不斷地拷問自己。沒有什麼歲月靜好,只因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所以,好故事就在生活點滴中,就在我們身邊執著前行的人身上,需要我們新聞人真誠地發現、真情地抒寫。
好故事將更加堅定我們要做新時代的好記者的信心和決心,一路奔跑,一路謳歌。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因為總有一種力量,可以讓我們淚流滿面,因為總有一種力量,可以讓我們奮勇前行。加油,新時代的記者們!
春水潤筆江作紙 朗月入懷玉凝魂
吉林日報社東北風編輯部主任 龔保華
今天在這裡代表新聞同仁講話,很慚愧,因為我知道自己做得非常不夠;但也很自豪——因為在我的身邊,前有德高望重的新聞前輩,後有青春無敵的年輕新人。
在我這些年寫下的文章裡,我特別喜歡其中一個標題:春水潤筆江作紙,朗月入懷玉凝魂。
春水潤筆,以江作紙——說的是文採與格局。
朗月入懷,白玉凝魂——說的是精神與風骨。
我想,這應該是新聞人畢生追求的最佳境界。
2016年的記者節,是我新聞從業30年。我寫了一首《日月詞》:
一字千金諾,二手塵不染。
三分詩意裡,四面琵琶彈。
五指拈管毫,六尺行書案。
七杯水含情,八盞茶度蘭。
九天數九虹,十裡十方緣。
百年灑清墨,千卷寫新傳。
萬般天然長,自在生心間。
這也是對我職業生涯的一種情感表達。
新聞是一個很特殊的職業。好新聞記錄歷史,經典的好新聞也會載入史冊——其價值為生活和歷史所衡量。敬畏每一個文字,敬重每一個生命、每一滴水、每一粒食物…… 這也是新聞中所傳達的人文情懷。
曾記得,在隨中國代表團去非洲時,一位神經緊繃的非洲士兵發現我在拍攝,是我的中國面孔和車上的中國標誌使他放鬆下來。而進到使館時看到中國國旗、國徽,感覺是無比的安定、安心。我邊寫稿件邊想,我們並沒有生活在和平世界,我們只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
三十多年來,我的筆下記錄了許許多多著名的文化人物、文化事件……回首這些飽含情意、充滿溫度的人和事,最進入我心底的,當屬那森林、冰雪、白山、松水,和那村口小姑娘悄悄遞給我的寫得歪歪扭扭沾滿泥巴的紙條……當屬那風雨兼程踏查走訪的山野鄉間、森林村屯、農家炕頭、老兵大院……最難忘的,是數年在採訪中度過的大年三十。
2014年的大年三十,我是在長春英俊鎮長青村陪老鐵匠田洪明夫妻一起過的。老鐵匠是典型的農耕文化向城鎮化過渡期的文化存在——這個在城市邊緣僅存的鐵匠作坊,就像一個溫暖古老的傳說。在鐵匠爐旁和他一起過年,是和他心靈對接的最好時刻——這樣過年,豐富了文化,也幸福了自己。
每當想起這個大年夜,想起我在鐵匠鋪裡笨手笨腳、興高採烈地和老鐵匠打對錘,都會覺得,樸實的打鐵歌和鐵錘敲擊的鼓點,是那樣的動聽……
2015年大年三十的黎明,我前往農安縣開安鎮老兵大院和老兵一起過年。路上無人也無車,只有我們幾個人「在路上」。司機笑著說,這大年三十丟下家人起大早趕往鄉下,人們一定會說,這人有點傻吧?
是有點傻。但我們都是願意做這種「傻事」的人。
所以說,太陽還未起床,大地上的第一行腳印是記者的。
記得採訪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後寫下稿件《文學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記得採訪著名作家陳忠實他說的一句話:「《白鹿原》,我是可以帶到棺材裡,枕在頭下的。」這是我所領略的,美好動人的文壇大家風範。採訪這樣的人,是記者之福。
作為記者,心存敬畏,守望理想,心正則筆正。所以說:有一種品格叫風骨,有一種精神叫從容;有一種意態叫傲岸,有一種氣度叫磅礴;有一種職業叫新聞,有一種境界叫堅守。
風骨是一個人骨子裡浸透的精神,從容是一個人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情到極致的優雅與恬淡。新聞工作是一項值得堅守終生的事業,我願與我的同事們共勉。
一首我為記者節填的詞《墨枝引》,以為寄語:
《墨枝引》
夢裡磨硯墨海遊,執筆否?投筆否?碎香魂猶在,蕊何纏枝頭。擊節長歌破冰走,匯七星,邀明月,訪九州。
一池心血寫鄉愁。兩世緣,三生酬。春也春也,春將至,畫梅問候。丈二尺素,冰雪何所求。都道無冕書生筆,攬清風,灑清墨,還相守。
謝謝大家。
在踐行「四力」中不斷成長
新華社吉林分社記者 孟含琪
很榮幸能夠代表新華社吉林分社參與這次座談。藉此機會,我想代表分社青年記者談談近年來在分社成長的感受和思考。
一是在新聞行動中不斷增強「四力」,從田間地頭,到工廠車間,挖掘沾泥土、帶露珠的吉林好故事。我們分社的年輕記者居多,幾乎都集中出生在1985年到1995年之間,為了鍛鍊年輕記者的採訪策劃協作能力,分社領導以主題新聞行動為抓手踐行「四力」,今年我們陸續前往省內的二合雪鄉、輝南縣開展了冰雪經濟、春耕主題等新聞行動。在二合雪鄉,領導帶著我們連夜集體開會討論採訪和選題情況,第二天又帶著新思路新點子繼續補充採訪,然後再坐在炕頭上激烈討論。在這樣的碰撞下,我跟著分社領導採寫了《三年,從無名小屯到聲名遠揚——這個雪鄉是如何做到的?》《三個女人一臺戲,冷靜雪窩借東風變火熱雪鄉》等一系列報導,將當地創業者打造成段子姐、黑牡丹等網紅,稿件刊發恰逢其時,在今年春節雪量不大的情況下,前往舒蘭雪鄉的人數又創新高。
第二,聚焦重大人物典型報導。在分社我主要負責科技、教育領域,在吉林這片沃土上,擁有很多自強自立、敢於創新的科學家、學術大家值得弘揚宣傳。今年,在分社領導的指導策劃下,我將目光聚焦在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的一群科學家身上,採寫了《追光者——長光人的報國故事》。我們利用3個月時間,對所裡20多位科研人員進行跟蹤式採訪,比如在除夕夜,跟隨所裡引力波團隊一起加班,為了節省時間,我們一起吃泡麵作為年夜飯,提起願望時,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不希望生病,因為他們的工作環環相扣,缺誰都會影響工作進程,所以這一年以來,有人感冒帶病工作,病情加重燒成了肺炎,住院還帶著電腦,有人妻子生病做手術,成員只在手術時出現在醫院。這些小故事無一不讓我們感動。通過跟蹤採訪,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故事有靈魂的追光者形象不斷明晰,報導社會反響強烈,客戶端點擊量近300萬,我也在這樣的人物典型報導中提升了業務水平,收穫了一次不忘初心的實踐教育。在教師節前後,我又在領導的指導下採寫了《與大師為鄰》報導,講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在黑土地上紮根的一群文學、哲學、化學、物理等學術大師,如何建設東北的故事。同樣歷時半年的跟蹤採訪,查閱歷史資料,謳歌了一代大師艱苦奮鬥的故事,弘揚正能力,同樣受到了廣泛好評。
第三,不斷探索創新手段,參與製作完成具有傳播力、引導力的融合報導產品。雖然我是一個文字記者,但近年來分社要求每一位記者都要擁有全媒體報導意識。我也嘗試著進行轉型。比如說,我曾和同事製作過遼源襪業園的一條融合報導叫《棉襪一家人》。這些年,遼源東北襪業園我們每年都會採寫很多的傳統文字稿件,報導的風格似乎已經定型,很難再有新料,但是在長期跟蹤中我們也發現,這類傳統報導題材中也蘊藏著網紅的潛力,結合著新媒體受眾心理和傳播特徵,可以讓報導形式變得更有趣。我們採取了以一雙雙穿著棉襪的腳為主角的形式,講述了不同時代下,襪業園的發展為當地普通百姓帶來的變化。這樣新穎的選題立刻成為了爆款,瀏覽量突破了300萬,也獲得了編輯部的高度讚揚。
擔任記者6年以來,有幸經歷、見證、感悟、記錄了發生在吉林的很多精彩故事。記者是個苦差事,是個「白加黑、五加二」的職業,還有人叫我們「新聞民工」,但有句話說得很好,新聞業的魅力在於讓你看見周遭浩大複雜的世界,在對事實的不斷追問中學會質疑、思辨和行動。我願意繼續用「辨而不華,質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新聞態度,以筆護花,記錄光明。
搭建傳播之橋 讓世界了解新吉林
中新社吉林分社採編主任 李彥國
今年以來,按照增強「四力」教育實踐工作要求,我社一線採編人員主動作為,力求有為,慢下來、沉下去、細傾聽,通過多平臺、多角度呈現新時代吉林省的新發展、新故事。作為涉外新聞單位,我們發出的稿件獲得外媒廣泛採用,在海外展示了吉林新氣象。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報導是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這一主題報導,我們也為宣傳吉林打開了一扇新窗口。作為中新社吉林分社採編團隊的負責人,我和我的同事全程策劃、執行了這一主題報導任務。
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一、重點報導吉林省支柱產業,外媒予以廣泛採用
眾所周知,有「共和國工業長子」之稱的東北地區是我國工業化最早、重工業程度最深的區域,老工業基地吉林省在汽車、石化、軌道客車等領域曾為國家作出過重要貢獻,並至今依然在業界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
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報導中,我們圍繞吉林省支柱產業展開重點報導。在中國新聞社開設的「新中國70年」對外通稿專欄中,我和我的同事共同採寫的《中國地鐵半世紀「蝶變」開創全新出行時代》成為開篇稿,這篇稿件講述了吉林從為中國第一條地鐵——北京地鐵一號線生產列車,到如今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軌道客車研發、製造基地,創造多項「中國第一」的歷史成就。
之後,吉林分社陸續面向海外發出《中國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商謀劃全球布局》《世界級軌道客車研發製造基地呼之欲出》等通稿,獲得澳門華僑報、澳門日報、菲律賓聯合日報、美國僑報等外媒轉載。
在中新網,加掛「愛國情 奮鬥者」欄頭髮布的一組人物專稿,如《大國工匠羅昭強:不忘初心展現中國工人創造力》《從焊工到大師:中國高鐵「絕代雙驕」成長記》等,內容生動,有血有肉,可讀性強,轉載率高。
二、重點報導吉林省抓好「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情況,介紹老工業基地構建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一主、六雙」產業空間布局是省委、省政府統籌「三個五」發展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作出的重大決策。圍繞這一規劃,我們採訪發布了一系列稿件,如《吉林建設「長春經濟圈」 打造2萬億區域經濟體》《吉林建設「雙通道」:推動內陸地區貨物出海》《吉林白城推新政加快建設中國北方氫谷和雲谷》等通稿,得到印尼商報、菲律賓商報、巴西南美僑報、泰國中華日報等外媒採用。
此外,針對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的報導,重點突出新變化。如稿件《自帶「第一」基因 吉林老工業基地從「新」出發》《中國老工業基地吉林開闢向南出海航運大通道》《吉林中歐班列去「浮」存「實」 助老工業基地高質量融入世界》《吉林服務貿易快速增長 推動開拓新的國際市場》等通稿,獲得泰國中華日報、菲律賓商報、菲律賓世界日報等外媒採用。
三、深入基層,挖掘生於吉林、長於吉林、奉獻吉林的「最美人物」,通過各行各業的人物故事揭示吉林之變
在「新中國成立70年」主題蹲點採訪中,我們走進延邊州紅旗村,15天扎在這個朝鮮族聚居村落,與村民聊家常、問變化、寫日記,整理了上萬字的錄音,向海外發出通稿《見證中國「朝鮮族第一村」之變》,獲菲律賓聯合日報、泰國中華日報等外媒採用。
圍繞紅旗村特色,我們還採寫了《見證中國「朝鮮族第一村」之變》《「中國朝鮮族第一村」兩代舞者接力迎客來》《辣白菜香飄「中國朝鮮族第一村」 中外遊客尋味而至》等多篇有溫度的作品。
日常採編過程中,我們採寫的《吉林92歲老黨員的情懷:變身「樓長」清掃樓道7年》《「90後」鉗工絕技傍身:維修精度控制在0.01毫米》《「80後」特教老師的堅守:助聾啞少年圓夢大學 融入社會》等稿件,均加掛「愛國情 奮鬥者」欄頭髮出,這組稿件從基層人物著手,見故事、見細節,讓讀者看到了吉林大地上的最美奮鬥者。
當前,吉林正處在加快轉型升級、積蓄高質量發展動能的關鍵時期。作為媒體人,我們有責任用豐富的史料、生動的事實、詳實的數據,全面反映吉林各地在經濟發展、脫貧攻堅、科技進步、社會民生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反映重點領域正在發生的深刻變革,為老工業基地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良好的輿論環境。
腳上多些泥土,筆上寫出變化。未來,作為中國以對外宣傳為主要職責的新聞機構的一員,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自覺踐行「四力」,多想、善思、深究,為向海內外講述更加精彩的吉林故事而努力。
增強內生動力,實踐新聞人才培養新模式
東北師範大學新聞系主任 陰豔
在記者節來臨之際,首先祝各位記者以及在新聞戰線、新聞領域工作的每一位朋友記者節快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當年邵飄萍同志在創辦《京報》時寫下的箴言,今天已經成為我們每一位黨的新聞工作者的座右銘。
東北師範大學傳媒科學學院(新聞學院)作為新聞傳播教育戰線的一員,在秉承黨的新聞精神指引下,在吉林省委宣傳部與我校共建的推動下,為培養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複合型新聞人才做出新的嘗試與努力。
首先,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以育人為本,以課程建設為核心,打造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核心課程體系,以增強部校共建「內生動力」。我們調動學院骨幹力量,為本科生、學術碩士、專業碩士開設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課程,同時邀請國內權威專家學者進行專業系列講座,進一步闡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原理,解讀當下新聞政策,引導師生內化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另外,在各類專業課程中融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理論點,新聞傳播史論課程、業務課程、新媒體課程、實踐課程中融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相關學說,使學生科學接受馬克思主義新聞觀體系。
其次,專業的學術交流活動是提升我院專業影響力,打造吉林省新聞教育品牌的重要方式。在吉林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我院在5月舉辦了第一屆中國公共傳播論壇,引起了國內學界的廣泛關注。此次論壇以「智能媒介時代的對話與認同」為主題,聚焦智能媒介與媒體融合,探討在新的媒介環境下如何創新公共傳播實踐、凝聚社會共識,回應了媒體與社會發展關鍵問題。同時,成立了東北師範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治理研究中心,這是吉林省委宣傳部與東北師大部校共建新聞學院以來成立的第一個研究中心,我們試圖打造一流的產學研合作平臺,充分發揮智庫作用,助力地方社會治理,強化責任擔當,突出共建特色。
省委宣傳部站在國際前端、凸顯開闊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支持我院在10月召開了首屆東北亞傳媒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韓國、蒙古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共赴這一盛會,以「對話 合作 創新——東北亞傳媒的當下與未來」為主題,聚焦區域性國際傳媒的合作、共贏與影響,探討在區域性國際傳播中,如何提高我國話語能力,確立話語權,建設有效的區域性話語體系,推進東北亞傳媒與藝術共建。此次研討會將東北亞整體地緣文化整合起來,對研究傳媒業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最後,不斷推出的學術、教輔系列叢書是部校共建成果的集中體現,也是我院學術能力的展現。2018年12月我院與省委宣傳部合作推出《危機之間》教輔書籍,今年10月我院與省委宣傳部合作推出《2018年吉林省傳媒藍皮書》。這兩本書是我院在部校共建的推動下,在省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下,致力聚焦行業需要,政產學研密切合作,構建新聞人才培養實踐體系的有益嘗試。同時,也是對政府主管部門、傳媒管理機構、傳媒領域內部、傳媒學界的全面關照,更希望對吉林省地方傳媒體系改革、傳媒政策制定,傳媒業治理等方面具有現實意義。
2017年,吉林省委宣傳部與東北師大共建新聞學院。自共建以來,省委宣傳部在政策保障、資源配置、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方面均予以了大力支持,成效顯著,成立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工作坊,相關工作正有條不紊地推進;開設了部校共建大講堂,邀請了省內外傳媒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實踐證明,通過部校共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指導教學科研實踐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部校共建為卓越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打造了良好的實踐基地,也為新聞傳播研究的本土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接下來,我們還將繼續探索,深化部校合作,進一步鞏固和擴大共建成果。
珍惜學習機會 厚植新聞理想
吉林大學新聞系學生 張儒碩
2017年9月我帶著期待與憧憬來到吉林大學,開始了我的大學生活。在部校共建創造的條件下,讓我聆聽到了著名新聞工作者、主持人敬一丹老師在「部校共建·新聞講堂」所作的《在變化的時代做一個記錄者》的講座。敬一丹老師回憶在《焦點訪談》每天閱讀全國各地觀眾來信的經歷時不禁感慨,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媒體人通過節目的力量,一寸寸開拓出中國輿論監督的空間。但日復一日面對成千上萬的讀者來信,敬一丹老師心頭的無力感慢慢生長起來,她時刻詰問自己:「面對上千封信,我們又能傳遞多少呢?」敬一丹老師說:「只要我在,我就要承受這種託付,一直記錄來自民間的聲音。」通過這次講座,使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變化,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和寶貴學習機會。每一位新聞學子都是時代的記錄者,時代的變化總是在人民生活中首先醞釀發生,只有我們擁有足夠的腳力,才能深入到人民之中,直面現實,深入研究,面對紛繁複雜的情況時才能有發現、有判斷,我們新聞學子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理論,對意識形態領域的言論、觀點、思潮準確鑑別。眼界決定格局,只有我們充分認識和發揮眼力,未來的新聞報導才能更具廣闊深邃的背景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順應時代潮流。在如今的新聞領域,新媒體的發展就是一個不可阻擋的潮流,需要每一位新聞學子接納學習。但是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之間存在的差異造成了新聞學子的困惑。在這個時間節點上,「今日頭條」副總編輯、媒體合作總經理郎峰蔚來到「部校共建·新聞講堂」,作了題為《信息聚合和分發的變革趨勢探討——以「今日頭條」為例》的精彩講座。郎峰蔚老師從對「今日頭條」的介紹,到對當代新媒體發展的解讀,再到人工智慧對於未來生活的影響都給在場師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拓寬了師生的視野,解答了新聞學子的困惑,增長了師生的見識。勤學習、多思考是我們順應時代潮流的首要條件,時常在思辨中研究學習,改進實踐,不斷完善知識結構,增加知識儲備,具備新時代的新聞傳播技能和理念,不斷地吐故納新,守正創新,唯有這樣,我們的學習實踐才能別開生面,未來的新聞報導中才會富有穿透力和感染力。在講座過後,「今日頭條」與我院籤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建立實踐學習平臺,在當今新媒體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搭建實踐學習平臺,將有力地幫助我們新聞學子彌補實踐上的短板,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這次的講座暨籤約又代表著部校共建的一大優勢和成果。
部校共建是一次宏偉的舉措,它為我們新聞學子帶來了業界名師的悉心教導,諄諄教誨,更為我們在實踐平臺、社會資源上帶來了強有力的支持。在第20個中國記者節來臨之際,我們每一名新聞學子,都應將做好黨和人民的喉舌為己任,新聞事業的蓬勃發展需要我們新聞學子發光發熱,在部校共建強有力的推動下,在新媒體,融媒體的大時代下,青年新聞學子應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努力成為一名政治過硬、本領高強、求實創新、勵志圖強的新聞工作者。偉大的時代召喚著青年, 輝煌的事業期待著青年。我們青年新聞學子要肩負起歷史賦予的責任,敢於擔當,不辱使命,以飽滿的熱情、昂揚的姿態、過硬的素質,為新時代吉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增添強大青春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