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枚心理諮詢師,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在育兒道路上與您一起成長。
今天在小區遊樂園裡,聽見四歲的小孩子生氣地說:「媽媽,如果你不過來陪我玩,我就用玩具扔你!」
這麼小的小朋友都學會威脅話語了,雖然有些天真可愛,但是仔細一品,其實這就是強迫威脅的暴力溝通方式。
那他是跟誰學的呢?身為父母的你,有沒有覺得這句話很熟悉呢?
你在教育孩子的場景是不是也經常使用這種句式呢?仔細想想,你會不會經常失去耐心地說:
「如果你不在規定時間吃完,我就把你的飯碗收走。」
「如果睡覺前不把玩具收好,我就把你的玩具收起來送人。」
「如果你不……我就……」
這其實是一種暴力溝通。上面這種非一不二的選擇題,總是讓人感到難堪,更要命的是,如果不遵循,後果是我們不能承受的。而這樣的強人所難的溝通方式,常常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
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注意,儘量不使用暴力語言跟孩子溝通,小孩子更容易習得父母的行為模式。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認為,強迫他人其實是上位者對弱者的控制,剝奪對方的選擇權,毫無愛意。
道德評判「貼標籤」、做比較、迴避責任「不得不做」、強迫他人這四種方式都是用暴力語言進行溝通時,大家會反射式使用的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你這孩子半天都不說一句話,是不是有自閉症呀?」
作比較:「你看看隔壁的小寒,比你強多了,她才四年級就已經通過鋼琴八級考試了!」
迴避責任:「要不是你媽媽說,我才不想跟你一起過來這裡玩呢!」
強迫他人:「如果你不把作業寫完,今晚就別睡覺了!」
這些都是特別容易傷害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儘量避免使用這四種暴力語言。因為很有可能,你和你的孩子的關係因為這樣的溝通而變得關係越來越糟糕。
那麼如何通過溝通順暢有效地與他人交流,收穫自己想要的幸福呢?非暴力溝通注重四個方面,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在這幾個方面,我們要用觀察的語言去陳述我們看到的事實,而非帶有評論性的字眼去攻擊對方;同時真誠表達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讓對方感同身受;再次,明確提出我們內心的正面需求,把自己的希望表達出來;最後,用請求或者疑問詞去提醒對方。
比如我們可以把語言進行轉換:
「孩子,我發現你吃飯時玩玩具,飯涼了還沒吃完。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希望你能專心吃完飯,為身體補充充足的能量。好嗎?」
而不是說:「你不好好吃飯,我很生氣。」這種帶有負面批評的話語。
這兩句話好像差不多,但是孩子感受天壤之別,前者可能會讓他產生積極影響,告訴家長他會努力的;而後者會讓人羞愧難當,甚至往反駁爭吵的事態發展,獲得反效果。
記住,在提出諸如「我希望你每天自己收拾床鋪,好嗎?」等正面請求後,可以加上「好嗎」、「清楚嗎」等疑問語氣詞,可以更好地提醒對方,加強孩子的正面反饋。
孩子是個寶,我們要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與他們有效溝通,把良好的溝通方式傳遞給他們,是我們做父母給予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相信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都不可避免地習得一些不太好的習慣。但是別擔心,我們可以一點點改變自己,改變這種與孩子的暴力溝通模式,只有自身通過實踐改變了,自己的孩子才能有一個正向的引導和榜樣力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效溝通的小高手。
只有拋開暴力語言,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順暢,也更真誠。
希望我們都可以通過有效溝通,認真傾聽孩子、家庭成員的有效訴求,努力完善自己,獲得一個幸福健康的快樂家庭。「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半月寒。」家庭有愛,才有溫暖,請讓我們的孩子在愛的語言中,滋潤成長,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本文作者原創,圖文來源於網絡,在育兒道路上與您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