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孩子開始用強迫逼你就範,可能是習得這些暴力溝通模式

2020-09-03 二胎秋媽媽

我是一枚心理諮詢師,分享更多的育兒知識,在育兒道路上與您一起成長。

今天在小區遊樂園裡,聽見四歲的小孩子生氣地說:「媽媽,如果你不過來陪我玩,我就用玩具扔你!」

這麼小的小朋友都學會威脅話語了,雖然有些天真可愛,但是仔細一品,其實這就是強迫威脅的暴力溝通方式。

那他是跟誰學的呢?身為父母的你,有沒有覺得這句話很熟悉呢?

父母是孩子的模板,請儘量注意避免使用暴力語言

你在教育孩子的場景是不是也經常使用這種句式呢?仔細想想,你會不會經常失去耐心地說:

「如果你不在規定時間吃完,我就把你的飯碗收走。」

「如果睡覺前不把玩具收好,我就把你的玩具收起來送人。」

「如果你不……我就……」

這其實是一種暴力溝通。上面這種非一不二的選擇題,總是讓人感到難堪,更要命的是,如果不遵循,後果是我們不能承受的。而這樣的強人所難的溝通方式,常常存在於我們日常生活中。

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該注意,儘量不使用暴力語言跟孩子溝通,小孩子更容易習得父母的行為模式。

暴力語言的四種表現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馬歇爾·盧森堡認為,強迫他人其實是上位者對弱者的控制,剝奪對方的選擇權,毫無愛意。


道德評判「貼標籤」、做比較、迴避責任「不得不做」、強迫他人這四種方式都是用暴力語言進行溝通時,大家會反射式使用的溝通方式。

道德評判:「你這孩子半天都不說一句話,是不是有自閉症呀?」

作比較:「你看看隔壁的小寒,比你強多了,她才四年級就已經通過鋼琴八級考試了!」

迴避責任:「要不是你媽媽說,我才不想跟你一起過來這裡玩呢!」

強迫他人:「如果你不把作業寫完,今晚就別睡覺了!」

這些都是特別容易傷害孩子的一種表達方式,父母與孩子溝通時,要儘量避免使用這四種暴力語言。因為很有可能,你和你的孩子的關係因為這樣的溝通而變得關係越來越糟糕。

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的非暴力溝通

那麼如何通過溝通順暢有效地與他人交流,收穫自己想要的幸福呢?非暴力溝通注重四個方面,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在這幾個方面,我們要用觀察的語言去陳述我們看到的事實,而非帶有評論性的字眼去攻擊對方;同時真誠表達我們自己內心的感受,才能讓對方感同身受;再次,明確提出我們內心的正面需求,把自己的希望表達出來;最後,用請求或者疑問詞去提醒對方。

比如我們可以把語言進行轉換:

「孩子,我發現你吃飯時玩玩具,飯涼了還沒吃完。我感到很擔心,因為我希望你能專心吃完飯,為身體補充充足的能量。好嗎?」

而不是說:「你不好好吃飯,我很生氣。」這種帶有負面批評的話語。

這兩句話好像差不多,但是孩子感受天壤之別,前者可能會讓他產生積極影響,告訴家長他會努力的;而後者會讓人羞愧難當,甚至往反駁爭吵的事態發展,獲得反效果。

記住,在提出諸如「我希望你每天自己收拾床鋪,好嗎?」等正面請求後,可以加上「好嗎」、「清楚嗎」等疑問語氣詞,可以更好地提醒對方,加強孩子的正面反饋。

孩子的最純潔的白紙,請給他們最好的學習榜樣

孩子是個寶,我們要學會正確的溝通方式,與他們有效溝通,把良好的溝通方式傳遞給他們,是我們做父母給予他們成長過程中最好的禮物。

相信很多父母在自己的原生家庭中,都不可避免地習得一些不太好的習慣。但是別擔心,我們可以一點點改變自己,改變這種與孩子的暴力溝通模式,只有自身通過實踐改變了,自己的孩子才能有一個正向的引導和榜樣力量,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效溝通的小高手。

只有拋開暴力語言,才能讓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更順暢,也更真誠。

希望我們都可以通過有效溝通,認真傾聽孩子、家庭成員的有效訴求,努力完善自己,獲得一個幸福健康的快樂家庭。「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相向半月寒。」家庭有愛,才有溫暖,請讓我們的孩子在愛的語言中,滋潤成長,成為一個心中有愛的人。


本文作者原創,圖文來源於網絡,在育兒道路上與您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家:你可能也在使用語言暴力,暴力溝通的7種形式
    所以,我們雖然不喜歡語言暴力,但是卻不知不覺中,對別人施加了語言暴力,有的時候就算當時沒有表達,但是這種潛在的暴力,可能還是會像冒煙一樣,從各種裂縫中浮現出來,被人感知到,製造人際關係的裂痕。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之後,我對自己的語言暴力(包含沒有直接表達的)有了更多的覺察,同時結合專業上的探索,我總結出以下7種會涉及到語言暴力的溝通的誤區。
  • 逼孩子學習,我做對了!你可能做錯了
    前兩天回答網友關於逼孩子學習的提問,網上展現量高的讓我驚訝!當時因篇幅有限,沒有展開闡述。關於逼孩子學習這個問題,我覺得有必要更清晰說明我個人看法。逼孩子學習,我做對了,你可能做錯了!我沒有逼孩子補習課外班,也沒有強迫孩子學不感興趣的愛好。平時多留意和關注孩子,日常生活學習中有意思的事多加以引導罷了。漸漸發現自己的孩子具有一定學習天賦,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小學就該讓孩子充分發揮天性,鼓勵孩子獨立學習能力!
  • 家長必看:你還在用這些言語暴力傷害孩子嗎?
    很多父母都有這樣的困惑:  怎麼和孩子溝通越來越難?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遇到孩子的問題,我們習慣弄得兩敗俱傷?    我們該怎麼和孩子溝通,尊重和傾聽有時候也不頂用!和孩子的距離越來越遠,該如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在有這些疑問前,我們可以去深究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
  • 《非暴力溝通》:如何避免生活中的暴力溝通
    這也許是我們無意識中進行了「暴力溝通」的緣故。「暴力溝通」在我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它造成了無數的冷漠、隔閡和敵視,那我們要如何避免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暴力溝通」呢?答案就在《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中。自這本書發行以來,世界各地無數的讀者通過書中講述的方法,學會了化解負面情緒,用不帶傷害的方式解決人際衝突。01、什麼是暴力溝通?盧森堡博士把暴力溝通稱為「異化的溝通方式」,它有四種類型。第一種是道德評判。
  • 你知道暴力溝通的後果有多嚴重嗎?
    我們被憤怒衝昏頭腦的時候,常常不自覺的陷入暴力溝通:你怎麼這麼懶你也太直男了絕了,你能不能不這麼較真什麼是暴力溝通呢?「暴力溝通」可以概括為這四點:1、有指定意識的評論2、對人或事物進行比較3、規避責任4、強人所難「暴力溝通」普遍存在親子關係和親密關係中。
  • 孩子不願刷牙,寶媽勸說不成,用肢體「暴力強迫」孩子刷牙
    昨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孩子不老實刷牙,寶媽勸說不成,隨後用肢體暴力強迫孩子,把孩子按在地上給他刷牙。我女兒早在兩年前,就與其他孩子一樣抗拒刷牙,而我也像廣大家長一樣,去強迫孩子。可我發現我越去強迫,她越不會去刷牙,不僅會對我大吼大叫,還亂扔東西,最後跑去找媽媽哭訴。影響心理健康。用這種肢體暴力強迫孩子刷牙,只會讓孩子更恨刷牙、更恨父母,同時也會讓孩子形成只要是以「為你好」之名,我就可以做任何我認為對的事情。
  • 用這四種方式與孩子溝通,孩子將被你越推越遠
    你單方面做了決定,期待孩子在指定的時間裡按照你的標準、方式完成一切。僅僅因為「我是家長」,這樣的態度顯然沒有顧及孩子的感受,當你忽略了孩子的想法、感受、需要,以及其他可能存在的完成學習的方案時,你就有可能失去孩子的尊重和好感。孩子可能會應付著說:「我再玩一會樂高。」或者沒好氣地說:「我等下就去!」
  • 老師用「語言暴力」傷害孩子,該怎麼溝通?
    「語言暴力」在校園裡並不少見。有的老師會在孩子做不出題的時候,說孩子「笨」,有的老師會因為孩子平常的表現不好,就認定孩子「沒藥救了」。雖然很多時候,老師說的是一時氣話,但是這樣的行為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
  • 解讀《非暴力溝通》:4個要素化解語言暴力,用愛與世界溫柔對話
    說到語言暴力,你可能覺得那是「噴子」和「鍵盤俠」才會做的事。然而在生活中,有時候我們使用或經歷了語言暴力卻不自知。比如,家長看到孩子玩手機,馬上就批評道,「天天就知道玩手機,就你那成績能考上好學校嗎!」丈夫回家晚了,妻子就開始抱怨,「你還知道回來?你眼裡還有這個家嗎?!乾脆別回來了......」大齡青年被催婚,有的家長就說了,「你還想挑個什麼樣的?
  • 讀書會丨小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精神暴力,用非暴力溝通表達愛
    這個寒假,小Z跟你一起打卡讀書,21天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讓你的寒假不一樣!作為一個遵紀守法的乖寶寶,很少會遇見「暴力事件」,但這並不代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暴力,聽聽這些話:老師對學生:「你笨死了,我怎麼才能教會你呢!」上級對下級:「你一天到晚遲到,是不是要我送你一個鬧鐘?」
  • 警惕!家庭暴力不止拳打腳踢 這些行為也是
    與顯性暴力相對應的是隱性家暴,這類暴力同樣會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主要有以下幾種:1.語言暴力:「豬腦子」「我怎麼生了你這麼個笨蛋」「你就是個大傻子」「你真是個沒出息的東西」……語言暴力是配偶及家庭成員之間在語言上的貶損、辱罵,語言暴力在家庭暴力中最為常見,也最容易被忽視,它容易被歸為簡單的夫妻吵架、父母教育子女。
  • 有一種傷害比暴力更可怕:父母調成靜音模式,孩子慢慢被逼入絕境
    如果你的孩子犯了錯,而你剛好也在不耐煩,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溝通,你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去解決呢?有一種傷害比暴力更可怕:父母調成靜音模式,孩子慢慢逼入絕境父母對孩子的冷暴力,也是新型家庭暴力的一種,其殺傷力比起打罵有過之而無不及。在育兒上,很多父母意識到打罵孩子是不對的,但卻轉為用更為隱蔽的方式來懲罰孩子——&34;。
  • 孩子總愛打人?孩子的暴力,有時不是本性,而是通過這一點獲得的
    所以家長們給孩子營造的環境,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認知和行為。當家長們之間經常發生衝突,甚至用暴力的形式解決問題,那麼孩子也會開始模仿,他們解決問題的時候也會用暴力。並且有的家長是對待孩子的時候使用暴力,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用極端的方式教育,所以孩子們會受到父母暴力行為下的影響,最後也產生暴力的行為。孩子的暴力行為不僅僅傷害到別人,還會影響到自己的交友情況。
  • 冷暴力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用對溝通方法,才能走入孩子內心
    還有一種是精神暴力,也就是冷暴力,包括對孩子言語的貶低和強迫控制等等。和身體暴力相比,精神暴力的危害不那麼明顯,但是卻可能日積月累給孩子造成更大的傷害。很多父母都把「我都是為你好」 、「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 這樣的話掛在嘴邊。這些話背後真正的意思是:你要聽我的,你要按照我的想法和要求去做。
  • 一種比暴力更可怕的傷害,家長沉默不語,慢慢的把孩子逼入絕境
    有一種傷害比暴力更加的可怕,父母調成靜音模式,把孩子慢慢的逼入絕境。這種傷害遠遠比你能看見的傷害要大很多。現在的家長因為工作的壓力過大,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已經沒有太大的精力去打罵孩子了,唯一能選擇的就是對孩子使用冷暴力,把自己的情緒調成「靜音模式」,用這種方式去懲罰孩子,會把孩子慢慢的逼上絕境,讓孩子用以後的一生去治癒童年。其實冷暴力無處不在,不單單是在父母教育孩子上,情侶和婚姻中同樣會有這種現象發生。
  • 家庭溝通模式決定孩子的人生
    其實家人之間談論的內容通常都非常相似,不會有太多新奇的話題:討論日常的活動、夫妻做家務問題、與孩子共享的事件等等。但是家人溝通的方式卻大不一樣,通常表現在2個方面:談話的模式、遵從的程度。這篇文章,來幫你分析自己家庭的溝通類型,理解家庭溝通模式會對家庭成員的未來能帶來什麼潛移默化的影響。
  • 總是引爆火藥桶,是因為我們用錯了溝通的方式
    父母在處理孩子的問題時,稍不留神就會蹭蹭上火,血壓「飆升」。一旦用錯溝通的方式,分分鐘引發雙方大戰。學會如何跟孩子正確溝通,才能引導孩子更好地成長。在和孩子的溝通中,家長們往往會脫口而出這些話,但大家都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在和孩子進行「暴力溝通」。
  • 「非暴力溝通」核心內容
    在書中,作者將暴力溝通分為四種模式,分別是道德評判、進行比較、迴避責任和強人所難。我們先說第一種,道德評判。道德評判,就是用自己道德的標準來評判他人。比如說,這人怎麼這麼差勁!這孩子怎麼這麼淘氣!你媽怎麼這麼不講道理!你怎麼是這樣一個人!
  • 4招《非暴力溝通》,讓親子溝通從「雞飛狗跳」秒變「母慈子孝」
    >提起「暴力」,我們可能首先會聯想到新聞聯播中的違法案件,或是網上曝光的明星「家暴」事件。我們可能還會覺得,大多數的暴力,都是從身體上開始的。但實際上,大多數暴力都是從語言開始的,而且比起身體所承受的顯性暴力,隱性的語言攻擊顯得更為可怕。研究表明,中國青少年犯罪與童年時期遭受的語言暴力有著極大的關聯。這些少年罪犯,從小就被父母罵做「丟人、你怎麼不去死、廢物」等。
  • 孩子一直跟你對著幹,你可能踩了這些親子溝通的雷區
    第一種不良家庭溝通模式,叫做心理分析。它指的是,父母站在自己的視角上,猜測孩子做某件事情的動機,但是這些猜測很多時候都是錯的。可是孩子的信息處理能力還不成熟,很難對父母的這些不準確的猜測作出有效的回應,於是就會變得非常煩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