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與自己和好的時刻嗎#
你最近一次生氣是因為什麼事?
有人對你出言不遜?
孩子不聽話?
愛人欺騙了你?
我們每天都有很多生氣的理由,最後歸結就是我們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你生氣別人罵你→需要尊重
你生氣孩子不聽話→培養好孩子
你生氣愛人欺騙了你→情感歸屬
需求沒有被滿足,我們往往是指責、攻擊、羞辱、評論,這樣不僅不利於滿足你的需求,反而會傷害感情,使問題惡化。
我們被憤怒衝昏頭腦的時候,常常不自覺的陷入暴力溝通:
你怎麼這麼懶
你也太直男了
絕了,你能不能不這麼較真
什麼是暴力溝通呢?
「暴力溝通」可以概括為這四點:
1、有指定意識的評論
2、對人或事物進行比較
3、規避責任
4、強人所難
「暴力溝通」普遍存在親子關係和親密關係中。
1、
最新統計顯示:
中國39%的兒童,受到過粗暴的語言傷害,而在家裡「經常被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
有25.7%的孩子「自卑」
有22.1%的孩子「冷酷」
有56.5%的孩子「暴躁」
很多家長肯能不太理解,為什麼我們逐漸將語言表達也列入家庭教育裡的重要環節,跟孩子的關係還越來越緊張。
很多家長也很好奇:我沒有體罰他,什麼要求都儘量滿足,給孩子創造了這麼好的環境,為什麼他跟我並不親熱。
因為相對於暴力行為而言,夾雜在生活中的冷言冷語,嘲諷謾罵,往往更容易擊潰一個人。
你的孩子回家以後告訴你這次考試成績不是很理想,你會怎麼說?
通常很多家長的反應是這樣的:
你最近一定沒有好好學習(道德評判)
那個誰誰誰這次又比你高(進行比較)
我也不強迫你,既然不想學就算了(迴避責任)
下次再考不到全班前十,就別學了(強人所難)
家長的潛臺詞無非是恨鐵不成鋼,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努力,但是這不是溝通,只能算作情緒的宣洩,當家長的負面情緒投向給孩子,他們往往會感受到沮喪或者憤怒,
所以啊,可以預料,孩子接下來的回答無非是:好啊,那我不學了!
這樣只會讓情況越來越糟糕。
如果孩子考差了,你可以告訴他:
我知道你每天都很努力,成績不理想,你也很難過,所以我來陪陪你,每天多花一些時間去學習,我相信,你下次會有提高的。
2、
相愛相殺的溝通的方式,在情侶之間也很常見。
明明都是自己深愛的人,為什麼總是陷入溝通無能的僵局,一旦開啟爭吵模式,雙方就立馬變得六親不認,把殺傷性最大的武器拿出來胡亂掃射。
女生希望男朋友陪她去看一場電影,但是在當天的晚上,男朋友沒有出現,於是女生很失望,覺得自己的需求被忽視了,覺得男朋友不夠愛她,於是開始吵架。
本來想和伴侶開開心心的出去旅遊,但是因為住宿問題意見不合:
「旅遊我想住舒服一點的酒店有錯嗎?每次你都挑那些亂七八糟的名宿......」
「你不是說這次聽我的嗎?而且是我精心挑選的一家評價超級好的店啊......」
希望女生希望對方能感受到她的需求,男生希望他的選擇得到尊重,於是開始吵架。
為什麼情侶之間總是因為小事吵架?
往往在吵架的時候,喜歡暴力溝通。
常常聽到一句話:你今天吃火藥了嗎?
本來可以好好說的是,偏偏因為幾句帶著火藥味的話導致劍拔弩張。
還有哪些交流方式也會導致暴力溝通呢?
1 喜歡做道德評判
2淡化對方的情緒體驗
3習慣性迴避責任
比如一方在外面被貼了罰單,另一方總喜歡抱怨:你總是這麼粗心大意,是不是又在外面和你的那幫狐朋狗友鬼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