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N」結對幫扶激發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新生動力

2020-09-15 銅仁新聞網

銅仁市德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採取「3+N」(企業、文明單位、學校以及多支志願服務隊伍)結對幫扶方式以開展文明細胞創建為重點,著力實施「文明滋養」志願服務工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打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引導機制,激發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新生動力。

企業結對幫扶座談

企業結對幫扶。組織縣內企業建立宣講志願服務隊講述自身的發展歷程,從一般群眾向企業負責人轉變的過程,宣講黨的方針政策,對群眾進行感恩教育,從而感化易地搬遷群眾思想,改變「等要靠」的思想觀念,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建立愛心志願服務隊對困難群眾,採取結對認親的形式,一對一或者一對多進行關愛、教育引導以及生活資助;建立扶貧幫困志願服務隊幫助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進行技術培訓,優先招聘到企業工作。

文明單位結對幫扶座談

文明單位結對幫扶。組織縣級以上文明單位100家協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實踐站推行「黨員+群眾」網格化志願服務,開展群眾參與性強的文明社區、文明家庭創建活動,訂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成立居民議事會、道德評議會、禁毒禁賭會、紅白理事會,引導安置點老黨員、老軍人、老模範及身邊好人加入紅白事務鄰裡互助志願服務隊、濫辦酒席糾風志願服務隊、文化活動志願服務隊、環境衛生志願服務隊、關愛留守志願服務隊等群眾自治組織,推動自我管理,提供資金或資源、物資等方式,力所能及協助實踐站設立「道德銀行」或「文明儲蓄所」等;針對天價彩禮、大操大辦、奢侈浪費、薄養厚葬、封建迷信、酗酒賭博及亂扔垃圾、隨地吐痰、高空拋物等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開展專項治理,推動形成崇尚科學、文明、節儉、綠色、誠信的良好風尚。

學校結對幫扶

學校結對幫扶。利用鄉村少年宮、農民夜校陣地,對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學生進行集中輔導;採取老師包學生的方式上門進行輔導;用好用活「小學生文明行為規範」實踐活動、文化傳承「孝子之星」評選活動等,讓「小手」牽「大手」,文明一起走,評選一批新時代好少年;開展感恩教育,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志願服務隊結對幫扶

志願隊伍結對幫扶。由各單位組建的志願服務隊協助企業、文明單位和學校開展結對幫扶工作,摸清群眾需要,制定志願服務項目,安置小區、樓棟劃分開展點對點的結對幫扶。

截至目前,開展志願服務活動200餘場次,結成教育幫扶200餘對,企業與文明單位累計向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捐資30餘萬元,提供就業崗位500餘個。

相關焦點

  • 「3+N」結對幫扶激發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新生動力
    銅仁市德江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採取「3+N」(企業、文明單位、學校以及多支志願服務隊伍)結對幫扶方式以開展文明細胞創建為重點,著力實施「文明滋養」志願服務工程,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新風,打通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引導機制,激發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新生動力。企業結對幫扶。
  • 【每日一習話】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
    習近平:要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要加強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讓脫貧具有可持續的內生動力。這段話出自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易地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對此特別關注。
  • 【常德市】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黨建引領挖窮根——桃源縣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紀實  9月2日傍晚,忙完一天的工作,桃源縣潯陽街道大平村村民向春枝哼著小曲回家,張羅晚飯。作為易地扶貧搬遷戶,經村黨總支「牽線」,她在縣中醫院當保潔員,不僅實現家門口就業,還便於照顧長年患病的老伴就醫。  西安鎮位於桃源縣西南部,地處三縣交界處,是一個山區鄉鎮。長期以來,當地群眾因交通不便、耕地有限,飽受貧窮困擾。這裡作為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打響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戰第一戰——建成常德市最大的集中安置小區,幫助697名建檔立卡貧困群眾搬出了大山。
  • 桃源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 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並按照3人以下0.1畝,3人以上0.15畝的面積,結合農村居民實際需要安排菜園地,設置小區超市、衛生室、便民活動中心、富民文化廣場等基礎設施方便小區居民生活。為確保幫扶實效、長效,今後該鎮也將進一步通過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和社會保障扶貧進行後續幫扶,確保搬遷戶搬得進、住的安、能致富的目標。
  • 河南南召縣易地搬遷群眾生活樂陶陶
    更讓王自貴消除後顧之憂的是,通過易地搬遷聯合黨支部的貼心幫扶,他被安置為社區保潔員,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今年40歲的馬明東和王自貴一樣,都是從20多公裡外的大山搬遷而來。對於馬明東來說,易地搬遷給他帶來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原來馬明東一家住在白土崗鎮養馬坪村深山溝,十年九旱,莊稼廣種薄收,連生活用水都成問題。以前總是發愁找不到掙錢門路,日子過得窮苦。
  • 碧江區「2345」譜寫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幸福生活新篇章
    「六個堅持」「五個體系」建設為抓手,紮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二定、三共、四進、五就業」,助推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貫徹落實「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生存環境惡劣地區,實施易地搬遷的工作要求,按照「戶申請,村審核,鄉審查,縣批准」的程序,承接沿河、松桃、印江及區內群眾易地扶貧搬遷計劃安置12314戶55696人,搬遷入住12348戶55872人(其中,區內搬遷1172戶5131人,跨區域搬遷11176戶50741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8004戶36736人,同步搬遷4344戶19136人),實現跨區域搬遷規模全市第一
  • 政策助力 群眾有動力——重慶豐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
    新華社重慶8月17日電題:政策助力 群眾有動力——重慶豐都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見聞新華社記者周文衝、周凱傍晚時分,陳順珍走上山坡,在自家菜地裡查看花生長勢。再過兩三天,她搬到場鎮上扶貧搬遷安置點後,種的第一茬花生就要收穫了。
  • 楊柳鋪鄉:易地扶貧搬遷打造群眾「幸福家園」
    紅網時刻慈利11月16日訊(記者:黃莉莉 田鵬)搬出窮山溝,過上甜日子,這是偏遠山區貧困群眾夢寐以求的願望。在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中,楊柳鋪鄉一批又一批的貧困群眾沐浴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春風,挪窮窩、換窮貌、改窮業、拔窮根……居住環境越來越美,幸福生活越過越甜。
  • 銅仁市碧江區:紮實推進易地扶貧搬遷人口市民化進程
    2018年碧江以優異成績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檢查,實現整區脫貧摘帽,2014年以來24958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面完成55872人易地扶貧搬遷任務,跨區域搬遷規模居銅仁市第一位、貴州省第二位。如何讓搬遷群眾儘快融入城鎮生活,碧江區通過著力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著力提升社會保障水平,著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三方面的努力,來推進搬遷人口市民化進程。
  • 後續扶持工作持續跟進 將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扶上馬送一程」
    易地搬遷實現貧困群眾穩定脫貧易地扶貧搬遷,是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願」原則,將居住在生存條件惡劣、生態環境脆弱、自然災害頻發等「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地區的農村貧困人口搬遷到生存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並通過產業、就業、培訓、教育、健康、社會保障等系列幫扶措施,使其擺脫貧困狀況,實現穩定脫貧的綜合性扶貧方式。
  • 「搬」出一片新天地——懷化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側記
    安置點裡,搬遷戶們正在晾曬自家採摘的蔬菜。「微菜園裡種植了很多蔬菜,從來不愁吃。」搬遷戶曹桂英開心地說。曹桂英家的「微菜園」,是社區充分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再次分配的創新舉措。每個搬遷戶擁有「微菜園」約30平方米,既節約了生活成本,也解了「種地」鄉愁。沅陵太安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搬遷群眾的幸福生活,只是我市大力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後續幫扶工作的一個縮影。
  • 想看廣南縣易地扶貧搬遷和後續幫扶情況?人民日報登了
    原標題:雲南廣南縣易地扶貧搬遷和後續幫扶情況登人民日報一項一項對帳銷號易地扶貧搬遷戶基本入住開學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隆林各族自治縣第五中學的新教室裡書聲琅琅。4月中旬,學校因為建設進度緩慢被脫貧攻堅督戰小組點名。
  • 交城縣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搬」出新生活
    易地移民搬遷是脫貧攻堅戰中難啃的「硬骨頭」。近年來,山西省交城縣摸索總結出「守住一條底線、算好一筆經濟帳、配齊一套基礎設施、保障每戶至少一人就業、制定一套管理機制、建立一套兜底保障」為主要內容的「六個一」工作法。  為確保搬遷戶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交城縣在各安置點同步設立「一中心五站點」。
  • 貴陽市開展「共築行動」 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
    易地扶貧搬遷是解決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實現貧困群眾跨越式發展的根本途徑,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途徑。自2015年底貴州率先在全國打響易地扶貧搬遷「第一炮」後,貴陽市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的決策部署,以「六個堅持」和「五個體系」建設為根本遵循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先後在烏當區、花溪區、清鎮市、修文縣、息烽縣、開陽縣規劃建成9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
  • 蘇銅共建家門口的好學校,貴州易地扶貧搬遷戶的心安了
    現代快報訊(記者 徐岑 文/攝)再過兩天,從貴州大山裡搬遷出來的孩子,就可以到新學校上學了。扶貧先扶智,教育是最根本、最穩定、最可持續的脫貧方式。現代快報記者近日走進貴州銅仁市松桃苗族自治縣團山社區,家門口新建的第八幼兒園和第七完小解決了這裡1388戶易地扶貧搬遷戶子女的上學需求。
  •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關於印發《湘西自治州強化易地扶貧搬遷...
    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      2020年9月30日        湘西自治州強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十條措施(試行)一、湘西自治州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業幫扶措施(一)盤活農村資產資源。(五)對易地扶貧搬遷對象因突發性、臨時性或重大疾病等情況造成家庭生活困難,在實施社會救助後仍有嚴重困難的,實施臨時救助。加大社會幫扶力度,積極對接各類慈善機構、公益性組織、志願者組織、愛心企業等,加強對特殊類搬遷家庭結對幫扶。
  • 貴州農信結對幫扶書寫「務川樣板」
    自2015年結對幫扶務川以來,貴州農信社堅持扶貧與扶智並舉,從系統內選派3名政治素質好、工作能力強的業務骨幹駐紮在貧困村開展駐村幫扶。同時,根據務川不同板塊致貧屬性,採取多變戰術綜合應對。此外,貴州農信社黨員幹部還積極開展愛心「1 1」育才幫扶行動, 338名黨員幹部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落實幫扶資金60餘萬元。貴州農信社捐贈2400萬信貸扶貧項目——仡佬之源景區。
  • 國務院新聞辦就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情況舉行發布會
    香港紫荊雜誌記者:我們知道,就業幫扶是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的重要內容。能否介紹一下,在引導和幫助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群眾就業方面採取了哪些措施?謝謝。對此,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與有關部門一道,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拓渠道、強政策、優服務,持續加大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的就業幫扶力度,累計幫助358萬搬遷貧困勞動力實現就業,同時也實現了有勞動力的搬遷家庭至少1人就業。我們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面:一是就業渠道突出「廣」。
  • 「貴州日報」遵義市:易地扶貧搬遷群眾戶均就業超2人
    遵義市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工作中,積極探索創新搬遷群眾後續管理模式,全力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後半篇文章」,確保搬遷群眾穩得住、有就業、能脫貧。「我不僅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還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餘慶縣積善社區搬遷群眾劉開華說。
  • 住進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 平泉市易地扶貧搬遷讓群眾走上小康...
    長城網訊(記者周亞彬)平泉市地處河北省東北部,位於燕山——太行山集中連片扶貧開發區,轄19個鄉鎮,48萬人口。易地扶貧搬遷作為平泉市脫貧攻堅的「當頭炮」和標誌性工程,始終被放在突出位置率先突破。目前,全市新建集中安置區15個,已完成搬遷安置並報帳1862戶6143人,建檔立卡戶已全部搬遷入住,超額完成了國定建檔立卡人口的搬遷入住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