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走出一條致富路!常州種糧大戶王海斌:產業融合發展...

2020-12-23 荔枝網新聞

  驅車行至溧陽市別橋鎮西部,綿延山地起伏,樹木蔥蘢,經過塘馬溼地公園,便來到了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還未進門已聽到轟鳴的機械聲。走進廠內,映入眼前的是幾座如小山丘般的倉房以及許多大型烘乾機械設備。

  合作社負責人王海斌今年48歲,是一位退伍軍人。20年來,他從種糧大戶,到創辦農機專業合作社,再到構建糧食生產經營全產業鏈,已蝶變成為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帶頭人。他打趣地說,自己如今是一位「現代農業兵」。

  深耕土地的深厚情結

  1994年12月,王海斌當兵退伍,來到上海打工。在此期間他注意到,每到農忙季節,農民工們總是回鄉「搶忙」,一去就是半個多月,既費時又影響務工收入。而在老家溧陽,老人婦女守著幾畝地,辛辛苦苦賺不到錢,還有很多人把戶口遷到城裡不願耕田,本應是風吹稻浪的田野大多被拋荒,他便萌生了「要讓田地重新恢復生機」的念頭。

  2000年起,王海斌陸續把村裡拋荒的120畝土地「撿」來耕種,他為提高生產和經營效率,開始添置和應用農機,一邊積極流轉村民的閒置土地,一邊擴大種植規模。

  2006年,溧陽市海斌農機專業合作社註冊成立。王海斌回憶,合作社是由本地19個種田大戶和農機戶聯合組織發展起來的,早前專注於提供農機服務,到2008年左右,他開始想辦法實現合作社的轉型,從成立之初的單一農機作業服務,逐步拓展到土地耕翻、整地,擴大到育秧、插秧、機收、烘乾、加工等水稻生產的全過程機械化,比起人工,成本低、效率高,有效提升了糧食產量。

  到了2009年,合作社全年服務的水稻、小麥生產面積達4萬畝次。「我們服務的對象從散戶,到種糧大戶,到自然村、行政村,再到周邊鄉鎮,高峰時期,我們有50臺插秧機同時在稻田耕作。」王海斌說。

  「一條龍」作業延長產業鏈

  如今,合作社每年種植水稻規模達到1萬多畝,年產量6000噸,先後被評為國家農民合作社示範社、江蘇省五星級農機合作社和省級農機化示範基地。

  可在王海斌看來,要進一步擴大效益,還得延長產業鏈條。

  比如,農機作業周期短、使用率低,農閒時農機手常面臨無事可幹的尷尬。合作社便開展培訓,令農機手轉型為職業工人,農閒時參與田間管理,農忙時從事機械生產。

  王海斌介紹,合作社還實行訂單農業,年訂單面積達到7000多畝,為成員開展「三統一」服務,即統一供種、統一栽培、統一收購,實現合作社和農戶雙贏。

  「不僅提供代種、代收、代耕服務,我們還往產前產後加工環節延伸。」王海斌說,這樣一來,可讓傳統農機合作社朝著現代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轉型。除了種糧,還從事加工、銷售、研發。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於大米這類主食的要求也高了。王海斌敏銳發現,溧陽大米雖質量優,卻沒有叫得響的品牌。早在2010年,他就嘗試依託本地優質稻米生產基地,選用「武運粳23號」等當家品種,小規模引進「軟玉」等特有品種進行有機種植,並配備了倉房和烘乾、精米加工等設施設備,逐步創立自己的品牌,註冊了「滿喔香」「溧湖」兩個大米商標。其中「溧湖」大米不僅成為溧陽本地學校、機關、企業的首選,更在蘇州、無錫和浙江等多地贏得好口碑。合作社全年銷售大米6000多噸,累計銷售額4000多萬元。

  種糧大戶的「糧食經」

  種糧約20年,糧食價格一度浮浮沉沉,而王海斌卻做到效益口碑穩步增長。

  王海斌說,相比起「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純粹人工管理,現今的農業生產管理更加機械化、智能化,但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就拿品質把控來說,常武地區有幾十個水稻品種,口感各有不同。市場上同一品牌的大米,常常會出現口感有差異,品質波動的狀況。王海斌介紹,這是由於很多地方的水稻種植仍然是以分散種植為主,個體的種植技術、管理水平不同,同一品牌收購不同品種的大米,品質難以穩定。

  王海斌說,對於優質有機糧,他們做到固定品種、固定包裝、固定倉庫、固定生產線加工,保證品質穩定。對於普通糧,他們將收購而來的不同品種充分混合,存儲於4個倉房內,從而保證每一次出倉的大米品質穩定。

  (來源:常州新聞)

相關焦點

  • 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春耕忙
    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上,村民正在搭棚。衡山縣白果鎮種糧大戶育秧點上,村民正在蓋膜。紅網時刻衡陽3月20日訊(通訊員 劉彧 文峰 劉永歡 記者 宋美君)「去年我種600畝田,今年我種了800畝。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 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依託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促進群眾增收的致富路。
  • 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
    牛馬塘村的地瓜經(在希望的田野上②) 2020-05-13 13:59:07   來源:人民日報
  • 開州:產業鋪平致富路,綠色發展創金山
    行走在開州廣袤的田野上,一幅幅煥發勃勃生機的綠色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大進鎮生態茶葉觀光體驗園茶香馥鬱,趙家街道南山村黑泥溝李子漫山飄香,大德鎮磨梁村五彩桃園夢幻甜蜜,鐵橋鎮億世村翠冠梨個大果甜,長沙鎮福城村柑橘掛滿枝頭……開州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種植經濟林作為國土綠化和產業發展的結合點
  • 熱騰騰的田野 綠油油的希望
    和他一樣,採訪的種植大戶,都主動投保,種糧積極性高漲。見到南安鄉南門村種糧大戶李秀英時,她在育秧大棚忙活。「去年20多畝水稻患稻瘟病,保險公司賠了3000多元。」她說,今年早稻面積擴大到180畝。渝水區農業農村和糧食局幹部胡紅平介紹,多年來,渝水區積極推廣政策性水稻保險,以穩定糧食種植,提高種糧積極性。
  • 衡陽三湖鎮:三大特色產業開動「脫貧快車」
    ,對上積極與幫扶單位銜接,對下深入貧困戶做好思想動員,精準發力,因地制宜實施幫扶計劃,選擇當地農業特色產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實現「扶持一個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發展一片經濟、脫貧一方百姓」。易斌說,接下來要帶領衡陽市及周邊區域的養殖散戶併入公司,養殖片區設多個區點,統一提供技術、銷售,走集團化生產經營,保證產業持續良性發展。產旅融合,讓貧困戶富了美了王沙的衡陽縣蒸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主要從事水稻種植、收購、加工、銷售,以及湘蓮和油菜的種植、加工和銷售。
  • 省勞動模範張兵駒:樂在田野 傾情為農
    省勞動模範、召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兵駒是我市聶市鎮的一名新型職業農民,他從2011年開始承包水田從事糧食生產後,一心撲在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上,全力為合作社成員增收,帶動農民提高種糧效益。他用獨特的慧眼和丹心,把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傳送給農民,在綠色的田野收穫著希望和碩果。
  • 陳先志: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他不僅自己致富,還讓全村人脫了貧,住上勞模農莊,過上幸福生活。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黨支部書記陳先志。「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帶領貧困群眾走上致富路,由輸血變造血,讓大家一同邁入幸福生活。」站在記者面前的陳先志,短寸頭髮,話語謙遜,笑容敦厚溫暖,讓人心生信賴。作為一名紮根農村幾十年、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先志在產業脫貧方面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領鄉親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把萬畝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
  • 不負好春光 東陽種糧大戶春耕忙
    作為種糧大戶,吳立新最關注的就是水稻品種。他說:「品種直接關係到產量,關係到口感。我種植水稻19年了,試種過很多品種。試種到好的品種時,我就會推薦給其他種糧大戶。」7年前,吳立新試種了甬優15號、甬優9號這兩個品種的雜交水稻,發現這兩個品種的水稻口感好、畝產高,就推廣給了其他種糧大戶。目前,東陽市種植面積較大的單季稻、晚稻品種就是這兩種。
  • 把改革活力寫在廣袤田野上
    如何把優先發展政策導向落到實處?如何強化「人、地、錢」要素供給,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我們挾取農業農村發展中的三個故事,從細節中感受廣袤田野湧動的生機與活力。  看著長勢喜人的麥苗,青城鎮新李村的種糧大戶李彬暗自慶幸:「多虧當初籤了那份全程農業技術服務協議。」他順手從自家地裡拔起一株麥苗,與手中那株枯黃的麥苗對比,果不其然,這株麥苗根系明顯比周邊沿用傳統模式種植的小麥粗密發達。  前些年,種了一輩子地的老李突然發現自己不會種地了。
  • 種糧大戶朱紅岸:關愛五保戶 真情暖人心
    婁底新聞網訊(通訊員 李水平)12月17日,雙峰縣走馬街鎮燕巖村的每位五保戶都收到了本村種糧大戶朱紅岸送來的禮物,自家種的大米50斤和食用油一桶,老人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每到一戶,朱紅岸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和身體狀況,叮囑他們注意防寒保暖,保重身體,並送上慰問品。勤勞致富奔小康,致富不忘家鄉人,據了解,朱紅岸九十年代開始在雙峰農機市場從事農機修理工作,從2018年開始回家種田,流轉燕巖、金蚌、金坪、香和等村的耕地,今年種植水稻面積600多畝。
  •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從「在希望的田野上」到「鄉村振興戰略」|40年40組關鍵詞 原標題:   孟冬時節,山東東明小井村,暖陽高照,村東頭牌坊上的「改革第一村」紅色大字分外醒目,村道兩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描繪農村發展新藍圖」「創建美好鄉村
  • 生態致富,三明走出小康新路
    一片葉子,成就了一個產業,富裕了一方百姓。如今,作為一種生態產業,茶既為三明百姓奔小康打開了新路徑,更成為三明建設生態功能區的重要抓手。1997年4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三明調研時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來,落實習近平同志提出的要求,在三明大地上,一條生態富農之路越走越寬廣。
  • 做好「牛」文章 走上致富路——記全市產業致富帶頭人孫振林
    做好「牛」文章 走上致富路——記全市產業致富帶頭人孫振林 2020-12-23 22: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杯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靠什麼鄉村振興?
    千年黃酒釀出億元致富路,土城村實現鄉村振興!今天地道農旅地道君帶你走進土城村,看她是如何做好酒文章,走出致富路的?一、土城村的成就湖北房縣土城村位於房縣北大門,該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南觀神農架、北望武當山,以盛產黃酒而聞名。
  • 葛忠奎:打造「產供銷一條龍」農業聯合體 帶著種糧戶富起來
    作為全國農業創新創業優秀帶頭人、揚州中月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葛忠奎用十年時間,帶領當地農戶開闢了一條種糧致富路。眼前的這大片農田,將近3000畝,還有25天左右,稻子就可以開鐮收割,預計畝產1400斤。葛忠奎興奮地說,他的稻米品種優選,味道好、質量佳,這得益於大規模、標準化的生產。
  • 鄉村振興,在希望的田野上
    鄉村振興,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12-09 15: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布袋坑村:走出生態致富路
    從2010年開始,布袋坑村大力挖掘古村落文化,依託布袋山風景區大力發展農家樂、民宿,隨著農家樂等服務產業的不斷壯大,古村落煥發新光彩。  探索新模式,走「旅遊+」道路  布袋坑村深藏在黃巖西部大山的重重疊翠中,古橋、窄巷、木屋古牆……村人沿溪而居,房屋沿溪而建,大樹沿溪而長。
  • 浙江「移民村」的減貧故事:荒山緩坡蹚出致富路
    在這片荒山緩坡上,勤勞的村民開荒山、種果樹、修建路、開民宿,靠雙手因地制宜蹚出一條致富路。1958年年底,當地政府為了解決周邊村民的喝水問題,將原本處於水庫底部的200多戶村民轉移至海拔百米的小山崗,移民後的「前巖新村」成為了嵊州市惟一一個整村搬遷異址重建的村子。不過,當時的小山崗只有一個畜牧場,村民們只能暫時住在豬舍和豬舍的管理用房裡,或者走向山外投親靠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