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點
她被稱為「教育界的董明珠」。曾將長春48中從「薄弱校」改造成信息化強校,又助推武漢為明實現學生人數從0到5000的跨越,更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明雁文化」。2019年,調任為明學校深圳學區總校長、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校長後,更以「創造教育」「鐵牛精神」為內核,催開校園百花齊放,在創辦先行示範的國際化中國名校之路上高歌猛進。
周恩芝,這位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全國知名校長、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無論是在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都以前瞻意識和創新精神引領教育改革潮流。今雖年逾六旬,仍激情洋溢,初心不改。那麼,她究竟有何獨特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深圳「雙區驅動」的國家戰略加持下帶領學校迎接未來國際化的挑戰?小編有幸對其進行獨家專訪,與讀者分享她的辦學經驗和育人理念。
積澱:教育國際化,讓孩子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
您認為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作為一所有著20年辦學經驗的老牌民辦學校,她在教育國際化方面所積澱形成的特色是什麼?
周恩芝:作為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國際高中於一體的12年一貫制學校,作為深圳市最早的教育國際化試點學校和深圳市教育系統對外開放交流、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20年來,我們在教育國際化方面積澱了很大的優勢。這個話題,我們是最有說服力的!
第一,無處不在的「雙語」文化。在教學中,我們立足於中小學的學科、英語雙重課程標準,整合教學內容和英語語言的學習,創造性開發校本教材,通過雙師(中教和外教)課堂,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國際語言。在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分級閱讀活動,例如,指定適合的英語原版電影,讓學生在學校語音室利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會話交流;「雲朗讀」是孩子和家長們最喜歡的配音活動,生動的配音作品經常出現在家長的朋友圈;《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精彩的「英語課本劇」輪番上演,流利的英語脫口而出,寓教於樂,精彩紛呈。
第二,促進思維發展的課堂教學。我們和其他學校國際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別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我們有個教學案例:給孩子們眼前放兩個蘋果,啟發學生從能想的關鍵詞開始,到影響蘋果更甜的氣候、光照等因素,進而到環保意識;接著從種植過程提到勞動教育;再進一步拓展,蘋果的面積、周長等數學知識;最後通過蘋果皮做畫,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製作能力,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培養。
我們高中部下發了十幾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涉及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等,還需查閱大量資料、收集整理信息、研究成果展示等等。通過這些,培養孩子們的思維,提升他們自信力、表現力、批判能力等。
另外就是大量的閱讀。學校定期舉辦「校長有約讀書分享會」,我與孩子們的分享過程,正是思想碰撞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思維轉變的過程。我們還致力於打造「書香校園」,品讀經典,傳承文化,做最美閱讀人。
第三,開闊國際視野的研學活動。為了讓孩子們體會真正的外國文化,開闊國際視野,更好地融入世界,我們每年開展常規項目——「海外研學」活動。如:「小五微留學項目」就是小學部五年級幾十名學生參加歷時五個月的加拿大微留學項目。在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同學們除了提升自己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還學習了加拿大的歷史、地理、科學、數學、手工、體育等課程。這些活動拓寬了孩子的國際視野,豐富了孩子的人生閱歷,培養了孩子的個性以及國際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維習慣,訓練了獨立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這些活動也受到學生家長的高度讚譽。
第四,助力個性飛揚的多彩社團。學校對學生的「軟實力」也很看重。學校為學生搭建了以社團為載體的自主發展平臺,擁有京劇、文學、舞獅、攀巖、創客、航拍、校園電視臺、交響樂團、高爾夫、馬術、帆船、擊劍等300多個學生社團。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提升了其人文、科學、藝體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積澱,培養了其終身的學習力、多元的競爭力、卓越的領導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我們還有專門的國際理解教育和國際教育課程。對於我們的學生,無論未來是否出國,我覺得都應該讓他們具備國際的視野,具備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如何去培養?就在我們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當中,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初心:「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絕不僅僅是口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您提出「培養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現代人」,能為我們具體聊一下您對人才培養的期許嗎?
周恩芝:弘揚傳統文化,厚植家國情懷。「中國靈魂」就是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文化根脈,我們要教育孩子們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如何培養中國靈魂?我們強調傳統文化教育,如「賽詩會」、「文學滋養課」,以及「四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熱愛公益)教育,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通過國學課程、研學活動,六大節日(傳統文化節、體育文化節、母語節等等)、「五知(知中國、知深圳、知南山、知為明、知家鄉)」活動等來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例如:通過「多元整合課程」認識敦煌,美術老師先用一幅敦煌壁畫引導學生,接著講敦煌壁畫的故事,引出地理老師,然後歷史老師來講絲綢之路是怎麼開通的,最後語文老師落腳點落在課程的目標上,讓孩子們對我們國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這種形式讓孩子們感受到課堂的生動、豐富和趣味性。
至於世界眼光的培養,學生們為此自發組織了一個辯論賽活動,他們圍繞國情、文化、價值觀、人權、道德等做了精彩辯論,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們用世界的眼光去看今天的世界發展。因此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始終貫穿在我們教育教學當中的,是扎紮實實落地的。
機遇:「雙區建設」助推民辦教育國際化躍升發展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這種「雙區驅動」的背景下,會給學校的國際化帶來怎樣的影響?
周恩芝: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教育先行示範的關鍵之年。《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提到:以品牌項目帶動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品牌項目,爭取在每個區域至少有一所開放民辦國際課程實驗專項課程的學校。作為一線校長,把「雙區建設」的國家戰略與學校的未來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創新的理念和高質量的要求,敢闖、敢試、先行示範,不僅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突破口,也是促進素質教育高品質提升,推動學校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契機。因此,「雙區建設」為學校國際化躍升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
戰略:「創造教育」為未來人才培養賦能提速
您來到深圳後率先提出「創造教育」和「基礎教育雙一流」,能給我們詳細解讀下嗎?
周恩芝:深圳基礎教育資源豐富,強校、名校林立,一所學校要想在這裡站穩腳跟並具有品牌影響力,不能囿於陳規舊制,一定要與時俱進,守正出新,有所不同。因此,著眼於深圳「雙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和南山區「創建世界一流教育」的發展目標,我提出了新的辦學思路與目標——創造教育。「創造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創造一種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從學校的管理上、業務上我們都應該重新來定位。
我把學校的發展設計成一個「立方體」,從方向、長度、寬度和高度幾個方面馳而不息,行穩致遠。方向是指在市、區教育局以及為明教育集團的領導下;長度是指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寬度是我們的「五駕馬車」,也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國際高中、寶安為明學校,這個寬度是不斷在加碼的。最後的高度就是我們的教學質量,要不斷地攀升,更上層樓。
在「五駕馬車」當中,我們著重說下國際教育,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挑戰,我們提出的發展戰略是:對話世界,引領發展。我們為未來培養的人才,一定要有科創精神,科創其實就是「創造教育」最核心的競爭力。特別是2020年強基計劃正式啟動,那麼前期計劃就有個下移的問題,高考佔85%的分數,剩下的15%就是學生科創精神、競賽能力等,這些能力必須在高三之前提前培養。我們從寶塔尖倒推,高中要做的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科創能力;再倒推到初中,初中的學生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提出了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包括學科掌握能力、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等;再倒推至小學,小學是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包括培養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辨別能力等。
輻射:轉型升級,孵化國際化的中國名校
今年是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建校20周年,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您將如何「傾力打造一所極富科創特色的現代化學校」?能詳細地聊聊「苗圃計劃」嗎?
周恩芝:我覺得先要從國家的「強基計劃」開始,從培養學生的目標開始。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坐落在深圳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先行示範區,又坐落在有著120家上市公司的南山區,並且上市公司的很多子女都在我們學校讀書,再加上我們20年的發展,我覺得我們要進行轉型升級,那麼要轉型升級我們的定位在哪裡?「國際化的中國學校」不單單是有國際視野,關鍵是要有課程體系跟進,因此,我們就要思考如何來實現這個定位。
首先,思國家之需。現在提的最多的就是「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我們的辦學之道就是抓好「一主兩翼」,即要把控好教學的主渠道,發展好學生的學科競賽或者藝術特長副陣地,這就是我們提出的思國家之需。
其次,思學生之要。學生要什麼?多元成才,終身受益,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全是冠軍,因此,我們要給學生的東西,可能是一種能力,一種精神,亦或是一種思維。學生的精氣神,來自於學校的精神,我們學校的精神叫做「鐵牛精神」,代表著用心做事,堅持堅守。深圳有聞名遐邇的「拓荒牛」,正是這種拓荒精神,40年間創造了「深圳奇蹟」。而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走過了20年,我們也應該有這種鍥而不捨的鐵牛精神,所以我要求老師要愛每一個學生,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以愛育愛,以智啟智」,讓學校成為大熔爐,讓進來的孩子一定是優質的出去。此外,我們還通過研學,課程培養,學生的互動實踐,最後讓孩子們能夠真正的多元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最後,思學校創新。一所學校,不能錯過任何一個發展的機會,而且要不斷的自主創新和發展,才能夠永葆生機與活力。我作為學校的校長,最大的責任就是引領這個學校不斷取得新的佳績。好校長,一定要有日新狀態、日新精神、日新追求,一定要不斷自我省思、自我激勵、 激濁揚清、革故鼎新。這是我對我自己的定位。通過我們的高效課堂,有效德育,經營化管理這三大工程,來不斷的優化我們的教學環境,使這個學校能夠快速發展。
現在,我們又在深圳市寶安區創辦有一所分校,即「寶安為明雙語實驗學校」,那麼這個分校實際上傳承了我們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的管理模式、辦學經驗和優良傳統,然後進行複製,未來可能還會有第3所、第4所學校,其目的就是讓我們這個學校在深圳起到品牌和引領示範的作用,正如建校伊始,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給我們的題詞勉勵:「傳承北大傳統,創辦一流名校」。那麼一流名校要與時俱進,所以就有了我們的苗圃計劃。
「苗圃計劃」是根據國家的「強基計劃」培養,到我們的「雙一流」科創培養,形成了一個倒三角培養模型。學校利用以特級教師、首席教師、金牌教練、國際冠軍、頂尖名校的各科教師等為代表的團隊資源,以深圳市10家高科技前沿企業為依託、10所大學為實驗基地,傾力打造科技創客中心、科技圖書中心、科技實驗中心、藝術中心與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五大中心」,涵蓋天文知識、信息學奧林匹克、人工智慧、科學實驗、創意設計等諸多領域,通過「實踐、體驗、感悟、展示」等課程實施方式,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力、多元的競爭力、卓越的領導力和高度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思想活躍、富於理想、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個性特徵,助力學生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人。
在「苗圃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邀請了100位學生家長組建「導師團」,給我們的學生講課,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所講的內容,正是未來的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例如:「手機的變遷」這個話題,我們請華為的家長們幫助收集手機,從第一代開始一直到目前最新的,讓孩子們真實的感受到手機迭代帶來的變化,最近我們家長要給我們的學生帶來幾十個智能語音滑鼠,還有大族雷射的雷射印表機也會走進我們的校園……。
總之,管理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校長要有思想,起到引領作用,要有不服輸的精神,就像一個攀登者,不停的向更高目標追求,這樣才能把學校辦的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