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深圳北大附周恩芝:培養面向未來的國際化人才

2020-12-11 央廣網

  看點

  她被稱為「教育界的董明珠」。曾將長春48中從「薄弱校」改造成信息化強校,又助推武漢為明實現學生人數從0到5000的跨越,更打造出別具一格的「明雁文化」。2019年,調任為明學校深圳學區總校長、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校長後,更以「創造教育」「鐵牛精神」為內核,催開校園百花齊放,在創辦先行示範的國際化中國名校之路上高歌猛進。

  周恩芝,這位曾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的全國知名校長、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無論是在公辦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都以前瞻意識和創新精神引領教育改革潮流。今雖年逾六旬,仍激情洋溢,初心不改。那麼,她究竟有何獨特的教育思想?如何在深圳「雙區驅動」的國家戰略加持下帶領學校迎接未來國際化的挑戰?小編有幸對其進行獨家專訪,與讀者分享她的辦學經驗和育人理念。

  積澱:教育國際化,讓孩子具備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

  您認為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作為一所有著20年辦學經驗的老牌民辦學校,她在教育國際化方面所積澱形成的特色是什麼?

  周恩芝:作為一所集小學、初中、高中、國際高中於一體的12年一貫制學校,作為深圳市最早的教育國際化試點學校和深圳市教育系統對外開放交流、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20年來,我們在教育國際化方面積澱了很大的優勢。這個話題,我們是最有說服力的!

  第一,無處不在的「雙語」文化。在教學中,我們立足於中小學的學科、英語雙重課程標準,整合教學內容和英語語言的學習,創造性開發校本教材,通過雙師(中教和外教)課堂,使學生更好的掌握國際語言。在活動中,開展豐富多彩的分級閱讀活動,例如,指定適合的英語原版電影,讓學生在學校語音室利用現代化設備進行會話交流;「雲朗讀」是孩子和家長們最喜歡的配音活動,生動的配音作品經常出現在家長的朋友圈;《灰姑娘》《白雪公主》等精彩的「英語課本劇」輪番上演,流利的英語脫口而出,寓教於樂,精彩紛呈。

  第二,促進思維發展的課堂教學。我們和其他學校國際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特別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我們有個教學案例:給孩子們眼前放兩個蘋果,啟發學生從能想的關鍵詞開始,到影響蘋果更甜的氣候、光照等因素,進而到環保意識;接著從種植過程提到勞動教育;再進一步拓展,蘋果的面積、周長等數學知識;最後通過蘋果皮做畫,提升孩子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動手製作能力,這就是創新思維的培養。

  我們高中部下發了十幾個研究性學習的課題,涉及小組合作、探討交流等,還需查閱大量資料、收集整理信息、研究成果展示等等。通過這些,培養孩子們的思維,提升他們自信力、表現力、批判能力等。

  另外就是大量的閱讀。學校定期舉辦「校長有約讀書分享會」,我與孩子們的分享過程,正是思想碰撞的過程,也是激發學生思維轉變的過程。我們還致力於打造「書香校園」,品讀經典,傳承文化,做最美閱讀人。

  第三,開闊國際視野的研學活動。為了讓孩子們體會真正的外國文化,開闊國際視野,更好地融入世界,我們每年開展常規項目——「海外研學」活動。如:「小五微留學項目」就是小學部五年級幾十名學生參加歷時五個月的加拿大微留學項目。在全英語的語言環境中,同學們除了提升自己的英語聽、說、讀、寫能力,還學習了加拿大的歷史、地理、科學、數學、手工、體育等課程。這些活動拓寬了孩子的國際視野,豐富了孩子的人生閱歷,培養了孩子的個性以及國際化、多元化的文化理念和思維習慣,訓練了獨立的生存能力、合作能力。這些活動也受到學生家長的高度讚譽。

  第四,助力個性飛揚的多彩社團。學校對學生的「軟實力」也很看重。學校為學生搭建了以社團為載體的自主發展平臺,擁有京劇、文學、舞獅、攀巖、創客、航拍、校園電視臺、交響樂團、高爾夫、馬術、帆船、擊劍等300多個學生社團。多姿多彩的社團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課餘生活,提升了其人文、科學、藝體和綜合素質等方面的積澱,培養了其終身的學習力、多元的競爭力、卓越的領導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此外,我們還有專門的國際理解教育和國際教育課程。對於我們的學生,無論未來是否出國,我覺得都應該讓他們具備國際的視野,具備國際競爭的「軟實力」!如何去培養?就在我們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當中,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初心:「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絕不僅僅是口號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越來越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您提出「培養具有中國靈魂、世界眼光的現代人」,能為我們具體聊一下您對人才培養的期許嗎?

  周恩芝:弘揚傳統文化,厚植家國情懷。「中國靈魂」就是要不忘初心,堅守自己的文化根脈,我們要教育孩子們必須熱愛自己的祖國。如何培養中國靈魂?我們強調傳統文化教育,如「賽詩會」、「文學滋養課」,以及「四德」(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心同學、熱愛公益)教育,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通過國學課程、研學活動,六大節日(傳統文化節、體育文化節、母語節等等)、「五知(知中國、知深圳、知南山、知為明、知家鄉)」活動等來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

  例如:通過「多元整合課程」認識敦煌,美術老師先用一幅敦煌壁畫引導學生,接著講敦煌壁畫的故事,引出地理老師,然後歷史老師來講絲綢之路是怎麼開通的,最後語文老師落腳點落在課程的目標上,讓孩子們對我們國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時這種形式讓孩子們感受到課堂的生動、豐富和趣味性。

  至於世界眼光的培養,學生們為此自發組織了一個辯論賽活動,他們圍繞國情、文化、價值觀、人權、道德等做了精彩辯論,其實就是在培養孩子們用世界的眼光去看今天的世界發展。因此我們的培養目標是始終貫穿在我們教育教學當中的,是扎紮實實落地的。

  機遇:「雙區建設」助推民辦教育國際化躍升發展

  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後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在這種「雙區驅動」的背景下,會給學校的國際化帶來怎樣的影響?

  周恩芝: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教育先行示範的關鍵之年。《深圳市教育局2020年工作思路》提到:以品牌項目帶動教育對外交流合作,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教育品牌項目,爭取在每個區域至少有一所開放民辦國際課程實驗專項課程的學校。作為一線校長,把「雙區建設」的國家戰略與學校的未來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按照創新的理念和高質量的要求,敢闖、敢試、先行示範,不僅是我們學校的一個突破口,也是促進素質教育高品質提升,推動學校教育現代化、國際化發展的重要契機。因此,「雙區建設」為學校國際化躍升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

  戰略:「創造教育」為未來人才培養賦能提速

  您來到深圳後率先提出「創造教育」和「基礎教育雙一流」,能給我們詳細解讀下嗎?

  周恩芝:深圳基礎教育資源豐富,強校、名校林立,一所學校要想在這裡站穩腳跟並具有品牌影響力,不能囿於陳規舊制,一定要與時俱進,守正出新,有所不同。因此,著眼於深圳「雙區建設」的歷史機遇和南山區「創建世界一流教育」的發展目標,我提出了新的辦學思路與目標——創造教育。「創造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創造一種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模式,從學校的管理上、業務上我們都應該重新來定位。

  我把學校的發展設計成一個「立方體」,從方向、長度、寬度和高度幾個方面馳而不息,行穩致遠。方向是指在市、區教育局以及為明教育集團的領導下;長度是指我們的可持續發展;寬度是我們的「五駕馬車」,也就是小學、初中、高中、國際高中、寶安為明學校,這個寬度是不斷在加碼的。最後的高度就是我們的教學質量,要不斷地攀升,更上層樓。

  在「五駕馬車」當中,我們著重說下國際教育,未來的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如何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挑戰,我們提出的發展戰略是:對話世界,引領發展。我們為未來培養的人才,一定要有科創精神,科創其實就是「創造教育」最核心的競爭力。特別是2020年強基計劃正式啟動,那麼前期計劃就有個下移的問題,高考佔85%的分數,剩下的15%就是學生科創精神、競賽能力等,這些能力必須在高三之前提前培養。我們從寶塔尖倒推,高中要做的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科創能力;再倒推到初中,初中的學生著重培養學生的興趣,所以我們提出了學生的關鍵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包括學科掌握能力、交流能力、思辨能力的培養等;再倒推至小學,小學是打好基礎的重要階段,包括培養認知能力、思維能力、辨別能力等。

  輻射:轉型升級,孵化國際化的中國名校

  今年是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建校20周年,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未來您將如何「傾力打造一所極富科創特色的現代化學校」?能詳細地聊聊「苗圃計劃」嗎?

  周恩芝:我覺得先要從國家的「強基計劃」開始,從培養學生的目標開始。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坐落在深圳這樣一個快速發展的先行示範區,又坐落在有著120家上市公司的南山區,並且上市公司的很多子女都在我們學校讀書,再加上我們20年的發展,我覺得我們要進行轉型升級,那麼要轉型升級我們的定位在哪裡?「國際化的中國學校」不單單是有國際視野,關鍵是要有課程體系跟進,因此,我們就要思考如何來實現這個定位。

  首先,思國家之需。現在提的最多的就是「立德樹人,全面發展」,我們的辦學之道就是抓好「一主兩翼」,即要把控好教學的主渠道,發展好學生的學科競賽或者藝術特長副陣地,這就是我們提出的思國家之需。

  其次,思學生之要。學生要什麼?多元成才,終身受益,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全是冠軍,因此,我們要給學生的東西,可能是一種能力,一種精神,亦或是一種思維。學生的精氣神,來自於學校的精神,我們學校的精神叫做「鐵牛精神」,代表著用心做事,堅持堅守。深圳有聞名遐邇的「拓荒牛」,正是這種拓荒精神,40年間創造了「深圳奇蹟」。而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走過了20年,我們也應該有這種鍥而不捨的鐵牛精神,所以我要求老師要愛每一個學生,上不封頂,下不保底,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要「以愛育愛,以智啟智」,讓學校成為大熔爐,讓進來的孩子一定是優質的出去。此外,我們還通過研學,課程培養,學生的互動實踐,最後讓孩子們能夠真正的多元發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最後,思學校創新。一所學校,不能錯過任何一個發展的機會,而且要不斷的自主創新和發展,才能夠永葆生機與活力。我作為學校的校長,最大的責任就是引領這個學校不斷取得新的佳績。好校長,一定要有日新狀態、日新精神、日新追求,一定要不斷自我省思、自我激勵、 激濁揚清、革故鼎新。這是我對我自己的定位。通過我們的高效課堂,有效德育,經營化管理這三大工程,來不斷的優化我們的教學環境,使這個學校能夠快速發展。

  現在,我們又在深圳市寶安區創辦有一所分校,即「寶安為明雙語實驗學校」,那麼這個分校實際上傳承了我們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的管理模式、辦學經驗和優良傳統,然後進行複製,未來可能還會有第3所、第4所學校,其目的就是讓我們這個學校在深圳起到品牌和引領示範的作用,正如建校伊始,北京大學校長許智宏給我們的題詞勉勵:「傳承北大傳統,創辦一流名校」。那麼一流名校要與時俱進,所以就有了我們的苗圃計劃。

  「苗圃計劃」是根據國家的「強基計劃」培養,到我們的「雙一流」科創培養,形成了一個倒三角培養模型。學校利用以特級教師、首席教師、金牌教練、國際冠軍、頂尖名校的各科教師等為代表的團隊資源,以深圳市10家高科技前沿企業為依託、10所大學為實驗基地,傾力打造科技創客中心、科技圖書中心、科技實驗中心、藝術中心與學生發展指導中心「五大中心」,涵蓋天文知識、信息學奧林匹克、人工智慧、科學實驗、創意設計等諸多領域,通過「實踐、體驗、感悟、展示」等課程實施方式,培養學生終身的學習力、多元的競爭力、卓越的領導力和高度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思想活躍、富於理想、敢於質疑、勇於創新」的個性特徵,助力學生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人。

  在「苗圃計劃」的實施過程中,我們邀請了100位學生家長組建「導師團」,給我們的學生講課,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家長所講的內容,正是未來的社會發展所需要的。例如:「手機的變遷」這個話題,我們請華為的家長們幫助收集手機,從第一代開始一直到目前最新的,讓孩子們真實的感受到手機迭代帶來的變化,最近我們家長要給我們的學生帶來幾十個智能語音滑鼠,還有大族雷射的雷射印表機也會走進我們的校園……。

  總之,管理一所學校最重要的是校長要有思想,起到引領作用,要有不服輸的精神,就像一個攀登者,不停的向更高目標追求,這樣才能把學校辦的更好!

相關焦點

  • 周恩芝: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師生「雲成長」巡禮
    作者簡介周恩芝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校長,黨總支書記,全國基礎教育知名專家、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骨幹校長,全國民辦學校十佳校長、全國信息教育創新型校長,榮獲全國「大國教育之聲」2012年度基礎教育突出貢獻獎、榮獲2020致敬建國七十周年深圳特區教育最具影響力大獎。
  • 港中大(深圳):建設高水平大學 培養國際化創新人才
    身肩「衝一流、補短板、強特色」的重任,以國際化的教學氛圍、中英並重的教學環境、書院制傳統、通識教育、新型交叉學科設置和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理念,經過6年發展,港中大(深圳)不斷為粵港澳大灣區和國家輸送著一批又一批具有國際視野、中華傳統素養且具社會擔當的創新型高層次人才。作為「人才聚寶盆」的港中大(深圳),正將人才第一資源轉為創新第一動力,繼續追求卓越的教學與研究水平,致力於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一流學府。
  • 北大:在深圳建一所「百年名校」
    對中國最高學府在深圳設立校區的這一舉動,市民滿懷期待。「南國燕園」在不久的將來,將呈現出怎樣美好的景象? 日前,記者獨家專訪了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院長吳雲東。吳院長談規劃也談理念,談創意也談舉措,懇切而真摯。他的一番暢想,尤其讓我們感慨萬千—— 「我心目中的北大深圳校區,是可以成為百年名校的。
  • 為夢想 明未來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建校二十周年慶典隆重舉行
    大會以「為夢想 明未來」為主題,主要分為「序」、「建校二十周年慶典」、「二十周年校慶文藝匯演」、「啟動儀式」和「尾聲」五個部分,從多個方面展現了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的發展歷程、輝煌榮譽、辦學風貌和師生情懷。
  • 港中大(深圳)校長:大學不國際化則無法培養出國際化人才
    「六大任務深圳如何去做」系列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慶祝大會在深圳舉行。大會總結了經濟特區創新發展的10條經驗,同時賦予了深圳新的歷史使命,布置了「六大任務」。但與此同時,高校辦學自主權的缺失仍是困擾深圳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掣肘,比如本科招生指標的數量與分配、博士點建設、研究生招生指標和推免指標等。深圳大學黨委書記劉洪一認為,深圳高校要da'更好地利用實施方案提供的政策機遇,突破上述約束,進一步推進特區高等教育的新一輪跨越發展。
  • 天際網專訪北大滙豐MBA項目主任岑維
    研究領域:公司金融、公司治理導語:海闊天空地想 腳踏實地地幹聚焦熱點:一.商界軍校北京大學滙豐商學院致力於打造世界一流商界軍校、培養具有「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國際視野、社會責任」的優秀人才,這使得滙豐商學院成為了一座為商界領袖提供熔煉品格、鍛造意志、從優秀走向卓越的高等學府
  • 歐洲高等商學院首位華裔校長:如何培養國際化人才
    就ESCP 歐洲高等商學院發展理念、與中國高校合作情況及未來發展設想等,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專訪了劉國堅教授。他表示:「ESCP 歐洲高等商學院致力於培養新一代國際化商務精英,隨著與中國高校合作層次與領域的深化,將為未來中歐經濟文化合作與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國際化人才支持。」  ESCP 歐洲高等商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商學院,始建於1819 年。
  • 北大附中深圳南山分校 高一軍訓閉營,乘風繼續遠航!
    出席本次儀式的有周恩芝校長,於曉東副校長,高中部主任賀慶橋,高中部德育主任肖君,高一年級主任王立新,各班教官,高一年級全體教師、高一年級家長,20級全體新生們,會議由孫漢康老師主持。周恩芝校長發言她希望全體高一新生以此次軍訓為起點,繼續發揚軍訓中所形成的不怕吃苦、不怕勞累、紀律嚴明的良好作風。要嚴格要求自己,模範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踏踏實實的學習,努力成為一名政治堅定、品德高尚、知識廣博、作風過硬的新時代高素質人才。
  • 深圳國際預科傅院長專訪:探索融匯中西、坐言起行的國際化教育
    如何培養適應時代發展和變革的創新性人才?是我國當今國際化教育發展中面臨的重要挑戰。為進一步了解國際學校人才培養模式,深度挖掘國際學校辦學特色,由教育部主管的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中學分會與京領創新人才課題組聯合多位哈佛、劍橋、牛津、北大、清華的專家學者共同發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提供學術支持的「國際學校百校調研」於7月正式啟動。
  • 電子科大為深圳培養極具創新能力的國際化高端人才
    來源:讀特9月20日,電子科大(深圳)高等研究院舉行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並與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籤署合作協議,共建深圳市電子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探索電子信息領域新型產教研合作機制,助力深圳電子信息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 愛貝英語走教育精品化道路,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愛貝英語走教育精品化道路,培養面向未來的創新人才 2020-12-11 16:30:49 來源: 消費日報   越來越多家長希望孩子成為一名具備國際化素養的未來型人才
  • 專訪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院長李渝鳳:著力培養符合海南自貿港建設需要的國際化應用型外語人才
    近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院長李渝鳳做客南海網,接受了記者的專訪。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持續豐富外語語種設置 擴大多語種人才培養規模記者:海外院如何從外語語種開設、特色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等方面,培養國際化應用型高素質外語人才,從而更好地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作貢獻
  • 教育部官宣:加快培養具有全球視野的高層次國際化人才!
    一句話總結,只要大家學成歸來,就都是祖國需要的人才!不同於大眾的普遍認知,雖然留學是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捷徑,但國際化人才並非完全等同於「留學生」。20年前,面對日益飽和的國內市場,他突破了地域的限制「面向世界」,毅然開啟了國際化徵程,華為先後進入了俄羅斯、拉丁美洲、非洲市場。截至2005 年,華為已經擴張到世界各地,建立了很多海外子公司。面向未來,他也大膽預測「未來的世界通信行業三分天下,華為將佔其一」。華為的國際化是任正非多年以來追求的目標,作為華為的領軍者,任正非也是一位極富國際化視野的人物。
  • 實行「1+3」四年制貫通培養,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落成並面向城六...
    12月12日,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在京舉辦落成典禮儀式,朝陽未來學校校長紀科宣布,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正式建設完成,學校將面向城六區招生,學生可以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初二結束就可以進入高中階段學習。典禮儀式上,北京市教委委員馮洪榮說,創辦朝陽未來學校的初衷,一是建立資源橫向統籌機制,共享北京各類優質教育資源,使其在新時期發揮更大作用。二是形成人才培養縱向一體化,銜接初高中,解決基礎教育最後一公裡問題。
  • 商學院能否成為國際化人才的「夢工廠」?
    近年來,中企海外併購失利、對外直接投資失敗或跨國經營能力低下的案例不勝枚舉,無一不跟國際化人才嚴重不足息息相關。無論國企還是民企,沒有一家企業能拍著胸脯誇口說,我們已經擁有足夠的國際化人才儲備。 未來10年中國企業至少需要10萬名有國際管理才能的人才。那麼,誰能培養合格的國際化人才呢?
  • 複雜形勢下的創新人才培養,第十屆京領創新人才論壇在八一學校圓滿落幕
    2020年10月31日,第十屆京領創新人才論壇暨第二屆「學貫中西」國際化融合課程建設學術論壇在北京市八一學校成功舉辦。京領創新人才論壇是依託京領與北京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多領域專家共同發起的「國際化創新性人才培養機制與國際比較研究」課題而舉辦的交流論壇,已在北京大學、斯坦福中國中心、人大附中等成功舉辦九屆。
  • 人民大學:面向未來分類培養法治人才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未來法治研究院執行院長張吉豫說。「課程體系的迭代升級是提升法治人才培養質量的基礎。」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說,以講授課、練習課、實踐課、研討課、技能課五大課程模塊為總體框架,深入打造「新開課」「轉型課」「專業打通課」「實務課」,深入推進法學課程體系改革創新,實現體系化的法學課程迭代升級。
  • 丘成桐稱與北大沒有私人恩怨 憂慮中國人才培養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  「我和北大不存在私人恩怨問題」——獨家專訪丘成桐  不久前,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在接受國內媒體採訪時曾表示:「《紐約時報》說北京大學40%的引進人才都是海外的  為了更加詳細地了解其中因果原委,本刊記者在美國,對丘成桐先生進行了獨家專訪。  「不存在私人恩怨問題」  在專訪的過程中,這位著名的華裔數學家屢次強調的是自己「心中坦蕩蕩」。他不迴避和北大數學系教授、中科院院士田剛的矛盾。田是丘的學生,但丘成桐先生卻指責說,這位學生目前的表現讓他感到痛心。
  • 面向未來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如何培養
    清單背後,指向的是未來人才培養問題。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魯昕強調,助力解決「有原料、沒有好材料,能設計、不能優製造」問題是現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任務,是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重點突破方向。
  • 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與北大附的關係
    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是什麼性質的學校?   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是直屬於北京大學附屬中學管理的普通公立高中,學費同北大附中本部相同為800/年。從2016年9月其成為北京市「1+3」項目試點學校。該項目在城六區招收完成初二學業的學生,展開從初三、高一、高二、高三共四年的學習生活。   2. 北大附中朝陽未來學校的培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