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居裡夫人,我們可能立馬會想,我知道,她因為發現鐳,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甚至有人還能想起來她在中學課本上,手拿試管的樣子。
在課本裡,居裡夫人可謂是光明偉大,受盡愛戴,而事實上呢,居裡夫人的一生遠比課本裡黑暗的多,她由於女性身份受盡阻撓,36歲就失去丈夫,此後還被罵了32年波蘭蕩婦。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一面的居裡夫人。
01諾貝爾獎的背後
1867年11月7日,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在波蘭出生,她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瑪麗居裡。
24歲時,瑪麗到巴黎求學,在這兒認識了日後的丈夫皮埃爾·居裡,兩人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共同的理想追求,很快就在巴黎結婚了,瑪麗成為「瑪麗·居裡」,開始和丈夫一起工作。
工作期間,居裡夫婦發現了兩種新元素釙和鐳,震動了科學界。1902年,他們提煉出了10克氯化鐳,1903年,居裡夫婦共同獲得了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這裡插個題外話,和大家簡單說一下釙和鐳這兩種元素。
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劇毒物質之一,據說0.1克的釙可以殺死1000億人。
而鐳呢,由於放射性巨大,可以破壞並殺死細胞、細菌等,被廣泛地應用在癌症治療中。
曾經在鐳剛被發現時,歷史上有個烏龍時期,商家把「鐳」包裝成保健品,他們生產含有鐳的礦泉水、香菸等等。
在一個製造夜光表的工廠裡,女工會把含鐳的塗料帶回家,當作美甲粉。一年之後,這些女工開始出現皮膚潰爛、身上長腫瘤的症狀,甚至有些人的骨頭變薄,輕輕一碰就會碎,由此,鐳的危害才被大家熟知。
再回到剛剛說的諾貝爾獎,這聽起來振奮人心,但是自從得了這個獎,瑪麗居裡的悲慘命運可以說就開始了。
一方面,1903年的這個諾貝爾物理學獎,並不是居裡夫婦獨享的,另一個叫安東尼·亨利·貝克勒爾的科學家分走了一半獎金。原因是,當時是他第一個發現了鈾鹽的放射性射線,雖然他對此後的研究幾乎毫無貢獻。
並且,在當時提名的獲獎者裡,最初並沒有瑪麗·居裡,外界認為瑪麗·居裡,只是「皮埃爾·居裡的助手」而已。
貝克勒爾還說:「居裡夫人的貢獻是充當了皮埃爾·居裡先生的好助手,這有理由讓我們相信,上帝造出女人來,是配合男人的最好助手。」
但事實是,對於放射性的概念和理論,瑪麗·居裡才是真正的開創者。
這些都不提,好歹最後他們加上了瑪麗居裡的名字,兩人獲得了科學界的認可,前途可以說一片光明,
但是造化弄人,1906年4月19日,瑪麗39歲時,丈夫皮埃爾·居裡出車禍身亡。
02影響一生的婚外戀
瑪麗·居裡悲痛欲絕,很久都緩不過神,但生活還要繼續,這時皮埃爾居裡曾經的學生朗之萬,進入了瑪麗的生活,幫助瑪麗在索邦大學任教。
他們倆越走越近,有關兩人的那些個曖昧小故事開始流傳。可是啊,這個郎之萬是有老婆的,雖然他老婆珍妮沒啥學歷,和他沒有共同語言,但畢竟,他也是個有婦之夫是吧。
在老婆珍妮的動輒打罵中,郎之萬先是提出離婚,珍妮不同意,他索性搬出家,自己在巴黎索邦大學旁邊租了個房子,這更給大家的猜想添了一把火。
突然有一天,《新聞報》登出了一篇文章,題目為「居裡夫人和郎之萬教授的愛情故事」。
文章開頭說:
「鐳之火神秘地溫暖了周遭的每一個人,更點燃了不屈不撓研究其特性的科學家心中的火焰。至於其中一位科學家的妻子兒女則以淚洗面。」
最後這句當然就是指郎之萬的妻子珍妮了,原來啊,珍妮拿到了瑪麗·居裡寫給郎之萬的信,並且把信投給了媒體。
這一下,巴黎可算是炸開了鍋,《新聞小報》《作品報》等各種媒體開始大肆報導瑪麗·居裡和朗之萬的「戀情」,公布兩人的信,甚至揣測兩人早有姦情。
1911年,瑪麗·居裡分離出純金屬鐳,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但這並沒有衝刷人們對她的惡意,有人襲擊她的住宅,用石頭砸她的窗戶,喊她「偷夫賊」……
最讓人驚愕的事,媒體後來曝光了一封情書。在那封信裡,瑪麗·居裡流露出了對性的渴望,這可把好多人氣壞了。瑪麗多了一個稱號:波蘭蕩婦。
一批法國科學家聯名讓瑪麗離開法國,其中也包括瑪麗曾經最信賴的戰友保羅·艾培爾。保羅艾培爾的女兒是瑪麗居裡的學生,得知父親這樣做,女兒宣稱要和父親斷絕關係,並說一:「如果瑪麗·居裡是一個男人,這一切都不會發生!」
這句話直戳要害,瑪麗·居裡的摯友愛因斯坦,私生活也是一團亂麻,但很少有人在意。愛因斯坦還寫過一封信幫助瑪麗:「如果兩個人相愛,那誰也無權幹涉。」
朗之萬呢?他回到了妻子的身邊,條件是妻子要允許他公開擁有一個女秘書做情人。後來,郎之萬還和一個年輕的女學生相戀,甚至請求瑪麗·居裡在研究所為這學生安排職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瑪麗居裡拿出了全部諾貝爾獎獎金,購買了法國的戰爭債券,開始研究X射線,並且親自開車上前線,給負傷士兵做檢查。士兵身體裡的子彈殘片、榴彈炮殘片,在X射線下一清二楚,對外科手術的幫助非常大。
後來,瑪麗·居裡還開設了X射線學習班,教150名婦女學習射線,並讓女兒伊蕾娜來到戰場管理X射線儀,直到戰爭停止。
而瑪麗居裡呢,因為長期暴露在放射性下,患上了惡性白血病,在1934年7月4日去世,享年67歲。
回顧瑪麗·居裡的一生,我們才能明白,在那個年代一位女性想要在社會立足是多麼艱難。
她之所以想去巴黎上大學,是因為華沙大學不收女學生。她雖然成績優異,但畢業後只能做一名中學女教師。
1911年,她參選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失敗,因為一些人認為科學院不該有女院士。
甚至她的實驗室,也歸於丈夫名下,在皮埃爾·居裡去世後,瑪麗多方申請才重新獲得研究資格。
瑪麗·居裡曾對女兒說:「在由男性制定規則的世界裡,他們認為,女人的功用就是性和生育。」
但好在,面對種種坎坷,她並沒有屈服,還把自己的這種精神傳給了家人。
最後來給大家說一些冷知識啊,在諾貝爾獎歷史上,瑪麗居裡是第一位兩獲諾貝爾獎的人!唯一一名跨專業獲兩項諾貝爾獎的人!
另外,她的家族還是獲諾貝爾獎最多的家庭!她和丈夫一起獲物理獎,自己單獨獲得化學獎,之後大女兒和女婿又獲物理獎,小女兒則是諾貝爾和平獎。
正如她所說: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
這大概是她自己,對自己一生的最好總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