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時你不漂亮,可以怪罪母親沒有遺傳好的容貌。但30歲了,依然不漂亮,就只能責怪自己。
因為在那麼漫長的日子裡,你沒有往生命裡注入新的東西!」
——居裡夫人
像老一輩,不知道居裡夫人的人大有人在,但一提起去醫院檢查照「X」光,估計無人不曉了。
1911年居裡夫人發現「釙」和「鐳」第二次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人。
並且將放射性同位素用於治療癌症,今天當我們在醫院接受「X」光檢查時,應該感謝居裡夫人!
居裡夫人的成就非凡,但她更大的成就是培養女兒成為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的教育理念什麼時候都值得我們今天的父母借鑑學習!
01.啟蒙教育要趁早,要持之以恆,要用心良苦
著名心裡學家巴甫洛夫曾說過:「嬰兒出生第三天開始教育就已經遲了兩天。」
在教育孩子方面,早在一百年前的居裡夫人就具備這種超前意識。
1897年大女兒伊雷娜.約裡奧.居裡出生,7年後小女兒艾芙.居裡出生。
女兒不足一歲,她就開始引導女兒們做各種幼兒智力體操訓練。從小就讓孩子廣泛接觸陌生人,接觸大自然,讓大腦接受更多來自大自然中新鮮,具體,形象的事物信息的刺激。
她還會抽空陪孩子去外面看藍天白雲,邊看邊講解,耐心去觀察小動物,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居裡夫人不管工作多麼繁忙都會留出時間來親自給孩子講故事,陪伴孩子玩遊戲,識字,彈琴,做手工,做泥塑等等各種有意義的事情。
她從來不會找各種藉口疏忽孩子,把教育孩子和她的工作看的同等重要和用心。
孩子再大一點時,她會帶她們去旅行,增長她們的見識,開脫她們的視野!
她帶孩子們去波蘭旅行,她的旅行不是停留在去別的風景秀麗的地方走馬觀花的溜上一圈,而是實打實的親自背著旅行包在前面引導。
吃住在山裡5天,晚上住在山民的小屋子裡,可見她對教育孩子用心良苦。她還教她們騎車,騎馬,遊泳,儘可能多的掌握各種生活技能。
02.因材施教
她教育孩子從來都是因材施教,因為她自己小時候就經歷過。她的老師對她爸爸建議:「這孩子雖然成績優秀,但太過敏感,最好復讀一年級。」
居裡夫人的爸爸是中學老師,畢業於彼得堡大學,精通俄,法,德,英四國語言,懂得教育的重要。
並沒有採納反而讓女兒退學,找了一家專門培養傑出學生的學校讓她去上學。後來中學讀完,波蘭學校不收女生,她和姐姐約定去巴黎求學。這才有了後來的傑出的居裡夫人!
她有個灰色封面的小本子,專門用來記錄女兒們的成長瞬間。包括孩子的體重,孩子什麼時候長出牙齒,什麼時候學會翻身爬行,什麼時候呀呀學話……
教育孩子和做實驗一樣認真,細緻,嚴謹,她發現大女兒喜歡數學,從小就表現出科學家的潛質。她就經常陪她做題,討論數學有關的事,激發孩子的求知慾。後來大女兒
而小女兒卻在音樂,寫作方面有才華。她就給孩子買了鋼琴,教孩子學鋼琴。後來居裡夫人逝世,小女兒就寫下了著名的《居裡夫人傳》。
03.品德至上
居裡夫人不滿足於女兒們遺傳了超高的智商,而是把女兒們的品德教育看得十分重要。她自己更是身體力行,給孩子們做好榜樣!
大女兒在獲得諾貝爾獎被採訪時問道:「你是不是世襲了你媽媽的科學研究?」
伊蕾娜很認真的回答:「科學沒有世襲的,但科學家的精神是可以世襲的!」沒錯,她正是傳承了媽媽那種對科學執著追求,淡泊名利,為科學可以奉獻終生的精神!
大女兒小時候比較膽小,害羞,甚至十分害怕打雷。居裡夫人沒有數落她也沒有逃避問題。
而是選擇一個打雷下雨天,擁著孩子詳細和她解釋,為什麼會打雷?打雷屬於自然現象,還引導女兒去觀察打雷時根據雷聲大小判斷打雷的遠近,轉移她的害怕!
慢慢的孩子真的不再害怕了!居裡夫人為了鍛鍊孩子的膽量,會經常邀請許多同齡孩子來家裡玩耍,讓她更多接觸陌生人,學會和陌生人交流。
她把名利看的透徹,女兒六歲時最開心的一件事是,母親把諾貝爾獎盃當玩具給孩子隨意玩耍。還開玩笑說女兒似乎很喜歡這個新的大錢!
她告訴孩子:「貧困固然不方便,但財富過多未必就是好事!」
為了培養孩子勇敢,堅韌不拔的性格,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在那個戰火紛飛日子裡,鼓勵女兒們加入了收穫隊。
孩子們得冒著危險去搶收麥子,給戰士織毛衣,幫助檢查傷病員,這樣的魄力和行為有幾個母親敢效仿?
但正是居裡夫人的與眾不同,所以她們家族一家六口人五人次獲得諾貝爾獎。居裡夫婦,不僅自己獲得了科學成就,更延續了四代人。
家族到第四代人,依然是人才濟濟,都是科學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大女兒伊蕾娜和女婿弗雷德裡克.約裡奧,從事人工放射性研究,夫妻兩人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小女婿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外孫皮埃爾.約裡奧是生物物理學家;外孫女海倫.約裡奧是核物理學家;第四代阿倫.約裡奧是生命科學博士……
愛因斯坦說過:「居裡的品德力量和對科學的熱忱,哪怕有一小部分存在於歐洲的知識分子中間,歐洲就會面臨一個光明的未來!」
也許我們無法複製居裡夫人,但我們可以借鑑學習她的教育理念!讓我們的孩子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