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新聞網5月9日電 5月5日晚,由中國人工智慧學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中國自動化學會聯合主辦的「疫情下的生物信息學」學術研討會在線召開。人工智慧學會理事長、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主任戴瓊海院士出席會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學部主任張兆田、生命學部副主任谷瑞升和兩個學部的處長潘慶、宋朝暉和王璞玥,以及來自全國45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100多位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國生物信息學領域的廣大學者做了大量有意義的工作。此次會議的主題是「探討科學問題、思考學科使命」,旨在交流我國生物信息學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的代表性研究,研討生物信息學相關的科學問題和學科發展使命。本次會議是第一次由三個全國學會組織的跨學科聯合研討會。會議由清華大學北京信息國家研究中心生物信息學部主任、自動化系教授張學工發起,中國人工智慧學會生物信息學與人工生命專委會、中國生物工程學會計算生物學與生物信息學專委會、中國自動化學會智能健康與生物信息專委會(籌)與清華大學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共同承辦。
專題報告
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員章張、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員郝沛、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副教授曾堅陽、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後王光宇分別圍繞國家生物信息中心新冠病毒信息庫的構建、新冠病毒基因組分析、針對新冠肺炎老藥新用的機器學習探索和新冠肺炎臨床診斷中的AI影響分析等被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分析了研究中遇到的問題和挑戰。參會同行們圍繞報告進行深入討論。
8位論壇嘉賓結合疫情背景下當前和今後生物信息學的重要研究方向和問題發表見解。來自抗擊疫情一線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主任醫師王徵教授從臨床角度指出,從「防」的角度如疫情預判和評價、病毒變異/重組、靶點快速篩查以及自動化預警平臺,到「治」的角度如疾病快速分揀/診斷、個性化治療、病毒的致病機制等,生物信息學都可以發揮重要作用。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薛宇、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員鮑一明分析了生物數據安全、分級和管理機制的重要性,並倡導重視數據基礎性、系統性的資源建立與管理工作。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呼籲建立高效科研供需溝通平臺,對接研究供給方與臨床、政府的需求方,促進科學界更高效地在國家重大事件中發揮作用。北京大學教授陸劍、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王超龍、醫科院系統醫學中心研究員蔣太交、浙江大學教授張亮生圍繞生物信息學對於防止新冠疫情反覆、防控將來可能出現的其他新病毒疫情可能的貢獻進行了討論。他們認為,雖然短期來看公共衛生防控措施能有效地控制疫情,但從長期來看,在疫情全球蔓延、人類可能與病毒長期共存的情況下,生物信息學應抓緊寶貴時間,結合其他學科,對疾病機理和人群差異等進行深入研究,為將來的防控和診治提供充分的科學依據。
張學工主持專題論壇討論並對論壇發言進行了總結。他認為,生物信息學家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出了強烈的專業責任感,為疫情科研攻關作出了重要貢獻,同時疫情研究也凸顯了生物信息學中基礎性方法性研究的重要性。
在線會議
戴瓊海、張兆田和谷瑞升在發言中高度評價了此次會議的意義和作用。他們一致認為,生物信息學是生物問題驅動的方法學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將推動生命科學研究範式的改變。生物信息工作者在新時代面臨新的挑戰,所建立的經得起時間檢驗的方法、模型、工具將為國家作出重要貢獻。
供稿:北京信息科學與技術國家研究中心
編輯:呂婷
審核: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