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稅地稅分設24年後合併全部完成 明年起各項社保費由稅務部門徵收

2020-12-18 每日經濟新聞

7月20日,全國縣鄉國稅地稅機構正式合併,所有縣級和鄉鎮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標誌著全國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構分步合併和相應掛牌工作,經過36天的努力至此全部完成。

同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黨委和政府雙重領導的管理體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何代欣向記者分析稱,當前,雙重管理體制是一個必要的安排,應該說稅務部門已經由稅務總局垂直管理,但收稅和收費的大量信息在地方機構,需要當地提供支持,地方政府的領導更多是提供信息等方面支持。未來需要國家稅務總局和地方政府繼續推進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關係。

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全國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構合併完成

分設24年的國地稅機關合二為一。《改革方案》強調,通過改革,逐步構建起優化高效統一的稅收徵管體系,為納稅人和繳費人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利服務,提高稅法遵從度和社會滿意度,提高徵管效率,降低徵納成本,增強稅費治理能力,確保稅收職能作用充分發揮,夯實國家治理的重要基礎。

按照《改革方案》要求,先合併國稅地稅機構再接收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徵管職責,先把省(區、市以及計劃單列市,以下統稱省)稅務局改革做穩妥再紮實推進市(地、州、盟,以下統稱市)稅務局、縣(市、區、旗,以下統稱縣)稅務局改革的步驟。

6月15日,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級以及計劃單列市國稅局、地稅局合併且統一掛牌。7月5日,全國各市級國稅局、地稅局合併,535個市級新稅務局集中統一掛牌並對外履行職責。隨著7月20日縣級國稅局和地稅局合併,全國國地稅正式合併。

貴州財經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魏彧向記者表示,短期來看,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促進了稅收徵管機構業務流程、執法與服務標準的融合統一,降低了徵管成本,提升了納稅人的稅收滿意度以及稅法遵從度。長期來看,有助於推動稅收優惠政策平穩落地,平衡地區稅收差異,為地方財力持續穩定增長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徵管效率的提升,給納稅人最直觀的感受之一就是便利。甲骨文軟體研究開發中心(北京)有限公司的稅務經理張帆向記者表示,只需通過登陸北京市網上稅務局(企業版)的統一辦稅平臺,就可使用多個板塊辦理所需業務,包括原國稅、地稅業務客戶端,以及稅務局官方網站。

沃浦(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辦稅人員表示,「報稅系統是我們與稅務局最基本的接觸方式。現在只需要一次數字證書的認證登錄,就能一站申報原國稅、地稅的業務。從第一個徵期我們就可以窺見,稅務合併真正地為我們辦稅人節省了時間,減少了企業辦稅工作量。」

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改革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這對繳費人將有哪些利好?多位接受採訪的專家向記者表示,通過稅務部門徵收之後徵繳的強制性會更強,能夠有效避免欠繳、逃繳等行為,從長期來看,也能增加員工個人的領取待遇。

社保欠繳一直是社會關注的話題,一位在小型科技企業上班的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公司的社保繳費不是按照員工實際收入在繳納,而是按照與單位籤署的入職合同規定的固定標準交。一般是新來的員工繳費的標準低,隨著工齡增加而逐漸提高。但是,無論什麼標準,最終繳納的基數都會低於實際工資很多。

記者注意到,2017年5月,人社部發布消息稱,近年來中國政府對社會保險基金的監管不斷加強。2012-2016年,全國實地稽核五項社會保險共查出少繳社會保險費153億元,補繳到帳144億元。

何代欣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稅務部門統一徵收社保費有利於保障的繳費人權益,因為稅務部門的徵管具備強制性和專業性,將改善企業為員工繳納社保費的遵循度。更長遠地來看,稅務部門徵收也為提高中央層面統籌社保奠定基礎。

每日經濟新聞

相關焦點

  • 國稅地稅分設24年後合併 地方稅收優惠亂象有望遏制
    (原標題:分設24年後國稅地稅合併 地方「稅收優惠」亂象有望遏制)
  • 分設24年後國稅地稅合併 地方「稅收優惠」亂象有望遏制
    國務委員王勇作說明時指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現場隨即響起了掌聲。   伴隨著1994年分稅制改革,國、地稅分設為兩家。24年之後,稅務大軍壯大至約80萬人,將順應新的形勢重新合併為一家。
  • 國務院機構改革︱國稅地稅由分設走向合併的改革邏輯
    地方國稅與地稅機構合併的改革將面對諸多現實難題的挑戰。圖為2016年11月28日,安徽省濉溪縣國稅部門工作人員深入企業進行「貼近式服務」。 東方IC 資料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
  • 國稅、地稅24年後又合併:何為雙重領導?
    根據該方案,將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體制。在此機構改革之前,國稅部門屬於垂直管理部門,人財物機構都歸屬於國家稅務總局管理,地稅部門的人財物歸屬於地方政府,機構管理屬於國家稅務總局管理。這次國務院機構改革後,分家24年的國稅地稅又合併在了一起。
  • 縣級國地稅合併,24年國地稅分設成歷史,80多萬稅務幹部合二為一
    緊隨著省級和地市級國稅局、地稅局合併,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到,7月20日全國各縣級國稅局、地稅局正式合併掛牌並對外履行職責,這意味著分設了24年的國稅局和地稅局成為歷史,80多萬稅務幹部合二為一,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取得關鍵性進展。
  • 國稅地稅從分設走向合併:機構改革後 辦稅更從容
    來源:人民日報時隔24年,國稅地稅從分設走向合併機構改革後 辦稅更從容(聚焦高質量發展)7月20日,全國縣鄉國稅地稅機構正式合併,所有縣級和鄉鎮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而此前的6月15日和7月5日至此,我國省市縣鄉四級稅務機構分步合併和相應掛牌工作全部完成,也意味著1994年分稅制改革以來國稅地稅機構分設的狀況成為歷史。國稅地稅合併,帶來了怎樣的變化?又將給納稅人辦稅帶來怎樣的影響?記者進行了調查。
  • 國地稅合併加速推進 社保等非稅收入劃歸稅務局徵收
    稅務部門加速推進改革2018年,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提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3月21日公布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為提高社會保險的資金徵管效率,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 國稅地稅合併,百姓受益幾何?
    此次改革包括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合併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二是調整徵收範圍,合併後的國稅地稅機構將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
  • 國稅地稅合併:國家稅務總局鄭州市稅務局今天成立
    1994年,國家實施分稅制改革,當年10月,鄭州市稅務局一家分設為兩家,鄭州市國家稅務局、鄭州市地方稅務局成立。今天,兩個稅局拆分24年後正式合併。拆分24年後的合併24年前,國稅局和地稅局原本就是一家。至今,「在國稅和地稅部門,還有很多家庭,夫妻一方在國稅,另一方在地稅。」1994年之前,在省及省級以下層級,只有一個稅務局,負責所有稅收和非稅收入的徵收,匯總後中央從中抽成。但後來,中央獲得的收入佔比越來越少。
  • 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掛牌,分家24年後國稅地稅又合併
    國家稅務總局遼寧省稅務局掛牌、國家稅務總局江西省稅務局掛牌、國家稅務總局河北省稅務局掛牌、國家稅務總局青島市稅務局掛牌……6月15日,同類消息如潮水一般湧來!剛剛又傳來消息,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也掛牌了!從今天起,時隔24年,國稅和地稅又重新合併了。
  • 一文讀懂國稅地稅合併的原因
    國務委員王勇作說明時指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現場隨即響起了掌聲。   伴隨著1994年分稅制改革,國、地稅分設為兩家。
  • 媒體:分立24年後,國地稅為什麼又要合併?
    分立24年後,國稅和地稅又重新合併了。3月13日,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方案提出,國務院將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
  • 分稅制實行24年,為何現在又要合併國稅地稅?
    而這其中,討論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就是「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文件中寫道: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國、地稅合併,說實話,是個討論了很多年的老話題,各方意見都有。
  • 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改革需統籌協調處理好四大稅收關係
    圖為2018年7月20日,國家稅務總局河北新樂市稅務局揭牌,工作人員在新牌子前合影留念。視覺中國 資料2018年3月由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要求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
  • 國地稅合併後,社保由稅務徵收,會計提醒老闆,注意這3項內容
    國地稅合併後,社保由稅務徵收,會計提醒老闆,注意這3項內容根據《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 國地稅合併後,社保費由稅務部門徵收,對企業和個人有什麼影響?
    今年兩會以後,中央出臺了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其中涉及稅務方面的方案為:省級及以下國地稅機關合併,同時規定,社會保險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應該說,國地稅合併以後對方便納稅人辦理涉稅業務是個利好,但是社會保險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可能會對納稅人的人工成本產生影響,具體分析如下:一、申報個稅工資和社保繳費基數不一致帶來稅收風險關於社保繳費基數是如何確定的,先看政策規定:根據《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帳戶管理暫行辦法
  • 社保費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對職工、企業有何影響?
    這些地方社保徵收方式有大變化近期,包含北京、天津、上海、貴州等13省份在內,多地發布公告稱,企業社保費用由稅務部門徵收。對職工和企業有何影響?快來了解一下吧!中新經緯 熊家麗 攝多地企業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徵收2018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 國務院機構改革︱國稅地稅合併的邏輯
    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這看上去是重回九十年代,但在體制和效率上已經有天壤之別。當時整個稅務系統的工作人員接近100萬,因此也被稱著「百萬大軍」,這一「百萬大軍」按照其業務範圍自主選擇國稅或地稅。稅務系統也成為我國唯一併行垂直管理和屬地管理的職能部門。為保證國稅系統的高效和統一,整個國稅局實行「下管一級」的垂直體制,全國國稅系統的人員編制、經費、幹部任免均由國家稅務總局管理。
  • 國地稅合一:從「物理合併」到「化學反應」
    儘管《方案》提出了稅收徵管體制存在諸多問題,但沒有明確提出國稅和地稅合併。該《方案》指出,要釐清國稅與地稅、地稅與其他部門的稅費徵管職責劃分,著力解決國稅、地稅徵管職責交叉以及部分稅費徵管職責不清等問題。  《方案》進一步提出,中央稅由國稅部門徵收,地方稅由地稅部門徵收,共享稅的徵管職責根據稅種屬性和方便徵管的原則確定。
  • 20多年來國稅地稅再次合併,背後有這些深意與挑戰
    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地區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國家行政學院馮俏彬教授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其實不少企業一直呼籲國稅地稅合併,減少企業納稅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