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地稅合併加速推進 社保等非稅收入劃歸稅務局徵收

2020-12-18 經濟觀察報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國稅與地稅合併的速度正在加快推進。6月1日,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提出要按照「瘦身」與「健身」相結合原則,抓住關鍵環節和時間節點,紮實推進國稅地稅機構合併,調整優化稅務機構職能和資源配置。

經濟觀察網記者獲悉,針對國地稅合併,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組織多次調研、培訓、座談,全力制定好改革方案。

山東大學財政系主任李華認為,國地稅合併在稅收信息傳輸上會更加有效,並且能夠增加納稅人的便利性,降低納稅人的納稅成本;從技術來講,在國地稅多年的合作和大數據不斷發展的背景下,國地稅的合併也具有了必要性和可能性。

「從國地稅改革的趨勢來看,很多的非稅收入,未來都將是稅務部門進行徵收,這樣有利於減少多個部門對於納稅人的多頭管理,減少國家的治理成本,優化中國整體的營商環境。」李華表示。

稅務部門加速推進改革

2018年,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提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

3月21日公布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改革國稅地稅徵管體制,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為提高社會保險的資金徵管效率,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中國現行的分稅制源自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在當年中央財政收入持續下降的背景下,分稅制改革將稅種分為中央稅、地方稅和共享稅,旨在提高中央財政收入比重,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而後,經過2002年的所得稅分享改革和2016年的全面營改增改革,諸如地稅徵管效率低、地方主體稅種缺失等問題愈加凸顯。在此背景下,新一輪國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已勢在必行。

智方圓稅務師事務所主管合伙人王冬生認為,在「營改增」完成後,儘管國地稅分設的前提——分稅制沒變,但是因為營業稅和增值稅並存導致的混庫問題已經不再存在,國地稅合併也算水到渠成。

混庫就是把該入中央庫和地方庫的增值稅收入以營業稅的名義入到地方庫,或者相反將營業稅以增值稅的名義入到中央庫。

據記者了解,稅務總局為了推動此次機構改革,從各司局、各級稅務機關抽調骨幹組成的機構改革工作小組。

6月1日的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座談會上更是要求各地區、各部門在改革實施中不能講條件、不能搞變通、不能打折扣,確保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圓滿完成。

在本輪機構改革中,新稅務機構將接收社保等多個國家非稅收入徵管職能。

6月1日的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座談會也提出按照成熟一批、劃轉一批的原則,穩妥有序開展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徵管職責劃轉。

據悉,僅社保一項,截至2017年底我國已有10.88億持卡人。

社保收入劃歸稅務局徵收

此輪機構改革中國地稅的合併不僅有利於提高徵管效率,更是有利於規範收入,創造統一公平的市場環境,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起到促進的作用。

王冬生認為,從稅收與經濟的關係看,由於稅收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由總局主導的一個稅局,有助於宏觀調控的稅收政策,不走樣地及時貫穿到底,有助於發揮稅收對經濟的調控作用。

「從稅收與財政的關係看,一個稅務局,有助於防止地方政府的幹預,尤其是對地方收入稅種的幹預,有助於維護稅法的嚴肅性,有助於保證財政收入。從徵納雙方的成本效率看,一個稅務局,無疑可以逐步大幅度降低稅局的總體徵管成本,可以減少以前兩個稅務局並存導致的協調額配合方面的掣肘,進而提高徵管效率。」王冬生表示。

王冬生認為國地稅合併之後從納稅人角度來看,納稅人由面對兩個稅務局改為面對一個稅務局,有助於節約時間,降低遵從成本,比如納稅人在註銷時,以前需要經過兩個稅務局審核,現在一個稅局即可。將非稅收入改由稅務局徵收,也有助於維護有關法規的延續性,降低納稅人的成本。

國地稅合併之後一個重要的職能調整就是非稅收入、社會保險收入劃歸稅務局徵收。

「我國非稅收收入約佔政府收入的一半,這一塊劃轉後稅務機構徵收任務將增加至少一倍。」上海財經大學教授胡怡建認為,改革後無疑將使非稅收入和社保收入在制度上更具規範性,在執行上更具剛性,而且將為未來稅費制度改革,統一政府收入體系、規範收入分配秩序創造條件,夯實國家治理現代化基礎。

胡怡建認為,在現行徵管體制下,地稅系統主要承擔各項稅收徵管職責,在部分地區還代理徵收包括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稅收徵管體制改革後,稅務部門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這意味著社會保險費等非稅收入將由各部門自行徵收管理改為由稅務部門統一納徵收管理,這是規範政府非稅收入徵管的重大轉變。

相關焦點

  • 國地稅合併已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原標題:國地稅合併已明確時間表路線圖 記者今天從國家稅務總局獲悉,俗稱「國地稅合併」的徵稅體制改革方案出臺後,國家稅務總局等有關部門已組織召開了多次內部調研、培訓、座談會,目前改革的具體時間表和路線圖已經基本明確。已有多地省級稅務部門正積極籌備掛牌。
  • 國地稅合併對企業發展和政府行為的影響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蔡老師講解的國地稅合併對企業發展和政府行為的影響。首先,國地稅的合併意味著徹底廢除了地方政府的稅收徵管權,地方政府不能再採用以前的稅收優惠來招商引資。地方政府為了拉動地方經濟發展,往往用財政補貼的方式替代企業的稅收優惠。
  • 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掛牌,分家24年後國稅地稅又合併
    國家稅務總局遼寧省稅務局掛牌、國家稅務總局江西省稅務局掛牌、國家稅務總局河北省稅務局掛牌、國家稅務總局青島市稅務局掛牌……6月15日,同類消息如潮水一般湧來!剛剛又傳來消息,國家稅務總局山東省稅務局也掛牌了!從今天起,時隔24年,國稅和地稅又重新合併了。
  • 國地稅合併步驟明確
    掛牌在即  1993年之前,省及省以下級地方政府只有一個稅務局,負責所有稅收和非稅收入徵收,匯總收入後中央從中抽成。但當時地方通過多種手段導致中央獲得的收入佔比持續減少。為了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分設國稅和地稅,國稅負責徵收中央稅收收入,地稅則負責徵收地方稅收收入。
  • 國稅地稅合併:國家稅務總局鄭州市稅務局今天成立
    至今,「在國稅和地稅部門,還有很多家庭,夫妻一方在國稅,另一方在地稅。」1994年之前,在省及省級以下層級,只有一個稅務局,負責所有稅收和非稅收入的徵收,匯總後中央從中抽成。但後來,中央獲得的收入佔比越來越少。為了提高中央財政收入,1994年,實施了分稅制改革,稅務局分設為國稅和地稅,國稅負責徵收中央稅收,地稅則負責徵收地方稅收。
  • 國稅地稅合併,百姓受益幾何?
    此次改革包括三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合併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二是調整徵收範圍,合併後的國稅地稅機構將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
  • 國稅地稅分設24年後合併全部完成 明年起各項社保費由稅務部門徵收
    未來需要國家稅務總局和地方政府繼續推進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關係。值得關注的是,方案明確,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 國地稅合併成績單:「十三五」機構改革突出亮點
    第一財經從稅務總局獲悉,國地稅改革完成後,省市縣鄉稅務機構數量大幅「瘦身」,其中廳級稅務局數量較合併前減少45個,省級、市級、縣級稅務局內設機構、事業單位和派出機構分別減少709個、5349個和2.49萬個,撤銷縣局稽查局3900多個。
  • 國地稅合一:從「物理合併」到「化學反應」
    6月1日,在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強調,要按照「瘦身」與「健身」相結合原則,抓住關鍵環節和時間節點,紮實推進國稅地稅機構合併,調整優化稅務機構職能和資源配置。要認真落實雙重領導管理體制,建立健全職責清晰、運行順暢、保障有力的制度機制。按照成熟一批、劃轉一批的原則,穩妥有序開展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徵管職責劃轉。
  • 2019年1月1日以來劃歸稅務機關徵收的非稅收入有哪些
    2019年1月1日以來劃歸稅務機關徵收的非稅收入有哪些2018年7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以下簡稱《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先立後破、不立不破的要求,堅持統一領導、分級管理、整體設計、分步實施,採取先掛牌再落實「三定」規定,先合併國稅地稅機構再接收社會保險費和非稅收入徵管職責。
  • 國地稅合併將對地方經濟和政府行為產生深遠影響
    學者觀察範子英2018年3月公布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規定:「將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
  • 縣級國地稅合併,24年國地稅分設成歷史,80多萬稅務幹部合二為一
    根據改革部署,隨著國地稅合併之後,還需要「總結經驗找差距、優化完善再升級」,做好「三定」(即定機構、定編制、定職能)等事情,同時還會大力推進辦稅便利化改革,切實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降低納稅成本。1993年之前,省及省以下級地方政府只有一個稅務局,負責所有稅收和非稅收入徵收,匯總收入後中央從中抽成。
  • 省級國地稅料本月合併,地方招商將失稅收優惠
    ,負責所有稅收和非稅收入徵收,匯總收入後中央從中抽成。但當時地方通過多種手段導致中央獲得的收入佔比持續減少。為了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分設國稅和地稅,國稅負責徵收中央稅收收入,地稅則負責徵收地方稅收收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地稅分設漸漸弊大於利,企業抱怨多頭收稅的聲音愈來愈大,而且國地稅執法尺度不一也讓不少企業困擾。
  • 國地稅合併成績單:機構精簡超3萬個 2萬餘名領導幹部由「正」轉...
    來源:一財網原標題:國地稅合併成績單:機構精簡超3萬個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省級及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是最為複雜的一項,涉及國地稅幾萬機構、百萬人員以及十多億納稅人和繳費人。第一財經從稅務總局獲悉,國地稅改革完成後,省市縣鄉稅務機構數量大幅「瘦身」,其中廳級稅務局數量較合併前減少45個,省級、市級、縣級稅務局內設機構、事業單位和派出機構分別減少709個、5349個和2.49萬個,撤銷縣局稽查局3900多個。
  • 市級國地稅合併 535個新稅務局掛牌
    圖/視覺中國北京19個區(地區)稅務局同步掛牌;上月全國36個省級新稅務機構已統一掛牌新京報訊 (記者沙雪良)昨天上午,全國各市級國稅局、地稅局正式合併,535個市級新稅務局集中統一掛牌。這是繼上月全國36個省級新稅務機構統一掛牌後,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又一關鍵節點。更名後的各市級稅務局,名為國家稅務總局××市稅務局。
  • 媒體:分立24年後,國地稅為什麼又要合併?
    據國務委員王勇介紹,省級和省級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具體承擔所轄區域內的各項稅收、非稅收入徵管等職責;國稅地稅機構合併後,實行以國家稅務總局為主與省(區、市)人民政府雙重領導管理體制。陳憲說,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提高,各方面改革的推進,以及電子政務和信息化的飛速發展,之前阻礙國稅地稅合併的一些因素已克服,國地稅合併將更加有利於我國的財稅改革走向深化,而這也意味著,財稅改革,這一未來一段時間內體制改革工作的重點、難點,大幕已經拉開。
  • 國地稅合併:從瘦身到強身
    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青認為,社保費和非稅收入種類繁多、徵收部門不一、徵收方式也不一,這些都給改革帶來很大挑戰。  「此次改革涉及幹部任免、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經費撥付等財權、事權方面的利益調整,需要理順縱向、橫向、內部三大關係。」西南財經大學教授湯繼強認為,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社會關注度高,關係到國家稅收安全,不能有絲毫閃失。
  • 省級國稅和地稅機構有望在6月正式合併 地方招商將失稅收優惠
    韓正出席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座談會掛牌在即1993年之前,省及省以下級地方政府只有一個稅務局,負責所有稅收和非稅收入徵收,匯總收入後中央從中抽成。但當時地方通過多種手段導致中央獲得的收入佔比持續減少。為了提高中央財政收入佔全國財政收入的比重,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分設國稅和地稅,國稅負責徵收中央稅收收入,地稅則負責徵收地方稅收收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地稅分設漸漸弊大於利,企業抱怨多頭收稅的聲音愈來愈大,而且國地稅執法尺度不一也讓不少企業困擾。
  • 國地稅合併後,社保由稅務徵收,會計提醒老闆,注意這3項內容
    國地稅合併後,社保由稅務徵收,會計提醒老闆,注意這3項內容根據《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從2019年1月1日起,將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工傷保險費、生育保險費等各項社會保險費交由稅務部門統一徵收。
  • 國地稅合併後辦稅更便利 機構精簡超3萬個
    來源:第一財經原標題:機構精簡超3萬個 國地稅合併後辦稅更便利作者: 陳益刊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中,省級及以下國稅地稅機構合併是最為複雜的一項,涉及國地稅幾萬機構、百萬人員以及十多億納稅人和繳費人。第一財經從稅務總局獲悉,國地稅改革完成後,省市縣鄉稅務機構數量大幅「瘦身」,其中廳級稅務局數量較合併前減少45個,省級、市級、縣級稅務局內設機構、事業單位和派出機構分別減少709個、5349個和2.49萬個,撤銷縣局稽查局3900多個。2018年3月,中辦、國辦印發《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方案》,國稅地稅徵管體制改革大幕全面拉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