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能?為什麼你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

2020-12-14 一弦情感

朋友跑來向我傾訴,哭得無法自拔。

她說最近一直很壓抑,今天居然因為一點小矛盾,就情緒失控,和宿舍同學打起來了。

每次住宿,她跟宿舍的人友好和平相處都不到一年,就會無所適從,矛盾重重。

這次,大學兩年已經是她的極限,矛盾一觸即發,她現在已經徹底崩潰了。

朋友的經歷讓我想起了一個問題,為什麼生活中,有很多人總是無法建立親密關係,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呢?

01

不是玫瑰,卻長了一身刺。

很多人,喜歡獨處,愛好自由,放縱不羈;和朋友、同事、鄰居保持著忽遠忽近的距離。

對人際關係永遠淺嘗輒止,總是滿足於人際關係的初級階段所取得的愉悅感。

一旦深入,對方表現出更多的喜歡和好感,就會遠離,退避三尺。

02

為什麼我們總是難以建立親密關係呢?

心理學家George Levinger提出,一個關係的自然發展有5個階段:

相識/吸引、關係的建立、 加固/延續、惡化、 終止。

那些害怕親密關係的人一般常常停留在第三階段,就止步不前了。

當兩個人靠得越來越近時,我們就會對對方有期待,無意識開始衡量對方的社交價值。

我們害怕自己的期待落空,就迴避對別人產生期待,也避免別人對自己有期待。

大多數時候,寧願自己一個人安靜地待著,也不願花時間去建立親密關係。

所以說,很多時候,單身是會上癮的。慢慢地,我們就徹底喪失了建立一段親密關係的能力,或者我們從來就沒有擁有過。

心理學專家說,人一旦投身於親密關係中,就期望得到關愛,溫情和理解。

一旦得不到,就會受到打擊,產生挫敗感,需要很長時間去整理自己的心情。

有研究顯示,童年時期有過比較多「迎合期待」、「害怕讓人失望」的經歷的人,更容易在成年後迴避期待的發生。

很多缺少父愛、母愛的人。長大後,在親密關係中,會有這樣那樣本能抗拒、排斥的問題和強大慣性,有時甚至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對於很多人來說,建立親密關係的過程中,一旦意識到對方對他越來越重要,關係越來越親密時。

他就會害怕,害怕被拋棄,恐懼、不安。

會患得患失,開始猜疑對方是不是真的愛他?真的喜歡他?

越來越自卑,越來越不自信,不斷地放大自己的缺點,忽視自己的長處。

最後,為了避免被拋棄,他首先放棄了那個人。因為他覺得自己掌握了主動權,覺得是自己先放棄的,就會覺得舒服很多。

03

在與人相處,建立關係的過程中,很多人總是過於理想化他人。

過於理想化他人,意味著內心承認自己是沒有魅力和能力的。

就像粉絲對偶像的愛,是不平等的。粉絲把自己缺失的那一部分,投射到偶像身上,藉此來遠離或忘記自己內心的虛弱和不完美。

對偶像有著過高的、不符合實際的期待。

而偶像,很多時候,習慣了粉絲的崇拜,就會無意識地想要維持,滿足粉絲的期待。

說話、行動常常戴著面具,壓抑自己的個性,按公司設定的人設去生活。長期不能夠真實地做自己,自由地表達了。

04

親密關係是一個很大的話題。

其實生活中,真正在乎和重要的就那麼幾個人。

那些人才是一輩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才是真正重要的人,其他都是無關緊要的,如果痛苦,可以選擇忽視。

而舒服的親密關係是平等的、自由的,可以真實地表達,自由地做自己。

我們是群體動物,很多時候,我們需要與人發生深刻的聯結來證明自己在這個世界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在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受原始家庭的影響,還是從小周圍環境中,沒有建立起信心和成就感。

我們終究要一步一步剖析自己,反省自己。

其實,不會處理親密關係的人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由此產生的強烈的自我批判和否定。

處理親密關係,要聚焦到更細節處,是哪一類親密關係?朋友、同事、戀人、家人、父母?

05

我們可以選擇更坦城的相處方式。不迴避,掩飾真實的自己和想法。

卸下心防和偽裝,讓別人知道你真實的想法,喜歡什麼,討厭什麼,想要什麼。

學會傾訴。

傾訴所有快樂或不開心的點點滴滴,慢慢找到一種與人建立的親密感。

或把自己的想法和心情寫下來,寫下來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治癒的過程。

但要寫積極的想法,而不是消極的。

學會溝通。

迴避親密關係的人,在發生矛盾衝突時,最常見,最直接的就是採取冷戰的方式迴避衝突,不反省、不溝通,這樣自然錯過了很多改進的機會。

溝通的目的是交換信息,認清問題的本質。但如果不溝通,憑藉個人的主觀經驗和感覺、信息,去揣測對方的意圖,解決問題的成功率就會很低。

學會表達。

在親密關係中,僅僅有愛是不夠的,還要學會表達,不恰當的表達方式,會傷到很多人。

但面對自己多年,固定而內循環的思維行為模式,強大的慣性,改變談何容易?

一點痛楚,就會使我們全盤放棄。

當矛盾再次來臨,心裏面那個懦弱的自己又會跑出來,我們恐懼它,害怕它,又想跑到自己建造的洞穴裡躲起來。

可是,我們只有選擇勇敢地直面痛苦,準備好了承受疼痛的風險,才有可能從困住你的地方走出去。

哪怕一次。

相關焦點

  • 愛無能:消極抵抗親密關係,其實大可不必!
    他們兩個人都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尤其是挽回對象,家庭和事業都很好,兩個人從來不會為了錢的事兒發愁,所以他們可以完美地避開讓很多人都頭疼的一些現實問題,不必糾結什麼彩禮、婆媳關係和扶弟魔。按理說,少了這麼多障礙,應該更容易獲得幸福,但他們卻仍然無法維持親密關係。
  • 教會你如何建立正確的親密關係,讀《假性親密關係》有感
    看似兩個人已經親密無間的相處了很多年,但在日常溝通中仍有無數的雷區,一觸即發,究竟是為什麼讓兩個人看似親密卻無法真正懂得彼此的內心呢? 這時兩人的假性親密關係已經代替了真正的親密關係。 真正的親密,是由兩個人關係的質量、情感的聯絡、溝通的深度以及對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來決定的。
  • 為什麼你無法擁有美好的親密關係?
    在這些紛繁的關係中,對於我們影響最深遠的無疑是親密關係。但是,對於如何建立和維護親密關係,我們卻沒有多少人真正做好準備。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明明很真誠對待,明明很努力維護,為什麼事與願違,總是溝通不暢,甚至相互怨恨,最後關係破裂?
  • 《親密關係》:為什麼愛是一種技術活動?這本書值得讀兩遍
    約翰格雷有很多方法可以讓你感覺更好,一方面,他似乎是一個心地善良的鄰居,總能及時發一份來應對溝通中的各種痛苦和尷尬;另一方面,他也善意地提醒大家不要批評自己不懂的東西,愛不會輕易讓你傷心,傲慢和偏見會讓你傷心。例如,《親密關係》第三章的主題可以概括為:你將吸引誰,誰將被吸引?
  • 缺愛的人大多有這3種表現——心理學:為何總是經營不好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無疑是每個人生活裡的一大課題。無論你是否渴望婚姻,是否想要去經營一段戀情,人際關係都是一個人價值感的重要來源。與人親密,是我們與這個世界產生聯結感的重要方式。一段失敗的關係,有多種可能的原因,可能彼此的價值觀不同,也可能是生活習慣的差異,也有可能是距離的因素,導致了分歧的產生。但很多的外部因素,到最後,都可以在我們自己身上找到部分的原因。缺愛,是很多人「愛無能」的一個重要原因。
  • 《親密關係》:解開迷惑幫你建立滿意的戀愛關係,值得一看!
    《親密關係》:解開迷惑幫你建立滿意的戀愛關係,值得一看!所幸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本非常好的講述親密關係的書籍,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推薦一下。這本書就是《親密關係》!《親密關係》就是這樣一本講述影響親密關係的各種因素的書籍,它非常全面的講述了一段感情的產生和消亡以及如何修復的過程。
  • 「關係一近,我就想逃」:這是愛無能嗎?
    這種矛盾的感覺讓你既糾結又焦慮,不禁對自己產生質疑,為什麼他們都想要和我更親近而我並不想,為什麼我和他們都不一樣?甚至覺得自己不正常,想知道自己怎麼了。在心理學中有一個依戀理論,主要分為三種依戀類型:安全型,焦慮型和迴避型。其中迴避依戀的類型通常是高度獨立的,不喜親密,缺乏承諾,常破壞任何有可能發展親密的關係。它常被用作防禦機制。
  • 愛是前提,懂是營養|《假性親密關係》
    表面上來看,我對建立那種親密的、相互依賴的關係越來越不在意;可實際上,我最開始是希望能有一群交心的朋友,一個能互相愛到不自私的地步的伴侶,這是我的初心,那個逐漸被我丟棄的初心。但很幸運的是,在畢業時我找到了。 記得在豆瓣上看見過一句話,大概意思就是,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深以為然,於是不再解釋,不再渴望真實的理解。
  • 渴望著「情」,內心卻恐懼著,無法與人建立親密關係
    只要有人向我過分示好,我就會非常不友好、不禮貌地排斥和逃避,並且一段友誼進展到可以深入的程度,我會主動降低雙方的聯絡,不給關係進一步發展的可能。對於我來說,一起說一些必要的寒暄,人情往來,聚會團建,我可以應對。
  • 12星座為什麼會對建立親密關係產生恐懼感?雙魚座的原因最另類
    但是,如果是在一段親密關係裡,白羊座就根本無法接受被對方「領導」與「指揮」的結果。他們不願意屈就自己去迎合對方,因為他們認為:既然親密關係是自己選擇的,就不應該受人約束。然而,完全不受約束的親密關係是不存在的,白羊座的你要明白這一點,記住,有時候你可能是老大,但有時候你必須低頭!這就是人生。
  • 孩子無法與他人親密?4種情感解析與孩子的親密關係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愛」與「被愛」是每一個人的真實需求。但實際上,有一部分人需要愛卻無法因為愛而與他人產生親密關係。於是,本應給人帶來甜蜜、美好、回味、纏綿的親密關係,卻給當事人帶來失望、痛苦,甚至膽怯和怨恨。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無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人,往往是因為內心住著一個被嫌棄的自己。
  • 我們為什麼越來越害怕親密關係?看看你中了幾條
    今天在熱搜上看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人類為什麼需要親密關係?」一網友回答深有同感:我們不能沒有空氣、食物和水而活。但沒有書籍、音樂、電影,沒有希望,沒有親密關係,我們還是可以活著的,然而沒有了這一切,活著也未免太蒼白了。
  • 男女之間,建立性關係和建立親密關係,哪一個更難?
    有人問:建立性關係和建立親密關係,哪個更難?答案毋庸置疑,現代社會兩性關係以令人唏噓的開放度呈現,甚至互不相識的陌生人都可以靠一夜情來釋放內心的壓力和荷爾蒙誘發的身體欲望,這是最簡單直接的舒緩方式。可是有很大一部分人能輕易地交付下半身,卻無法做到靈與肉的完美交合。
  • 無法維持親密關係,不是愛不夠,而是勇氣不夠
    克裡斯多福·孟曾說過:尋找真摯永恆的親密關係,其實就是尋找自我。我們總是不斷尋找、失去或離開某個人,直到找到理想的伴侶。但即使我們如願以償地找到了那個他,有時親密關係也會成為我們沉重的負擔。當最初的興奮與希望退去之後,不滿和掙扎可能隨之而來。其中的情緒困擾,常常讓我們徹夜難眠。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和伴侶吵架,大吼大叫地要求他多些時間陪伴你。
  • 教你保護關係的《假性親密關係》「中」史秀雄
    今天我要給大家解讀的書籍是《假性親密關係》。全書一共16萬字,我會用大概25分鐘的時間,為你解讀整本書的精華:本應親密無間的伴侶關係,為什麼會出現假象,以及我們該如何改變現狀,實現真正的親密關係。在解讀之前,我想先問你一個問題:你的身邊有「模範情侶」嗎?
  • 為什麼長大後親密關係總是處理不好?嬰兒時期很關鍵
    當你觀察自己和身邊的人時候,你有時可能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有的人更容易與父母戀人有較為穩定的關係,而有的人十分的高冷難相處拒人於千裡之外,有的人對情感十分的焦慮,常常擔心自己的戀人會不會離開自己,而有的人,期待與別人產生連接卻又止步於害怕。這真的單純的只是因為性格的問題嗎?
  • 一個「愛無能」的父親,會帶給女孩們什麼?
    很希望父親能夠關心和重視自己,但是他很少對我流露出感情,總是板著臉,有些冷冰冰的樣子?如果對於以上的這些問題,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那麼你的父親,很可能多少有些「愛無能」的表現。1.什麼是「愛無能」?為什麼我們的父親會「愛無能」?
  • 建議李國慶俞渝們都看一看這本書:《與人親密》——看透親密關係...
    假設你可以在不必積累怨恨的前提下,完全避免破壞性的爭吵,同時還可以利用這些具有挑戰性的時刻來實現成長,那會如何呢?如果,你能把每一次激烈的交流都變成治癒的轉折點,又會如何呢?這就是蓋伊·芬利在本書中詮釋的——戀愛的魔法。作為一名擁有多年實戰經驗的精神導師,芬利將關於精神成長的永恆指導應用於親密關係的建立,重新定義了我們對爭吵的看法,並向我們展示了如何化解怨恨,從而建立起我們渴望已久的親密關係。
  • 親密關係中,空頭支票開不得!
    謝麗不知道男友承諾的東西到底會不會實現,就像他承諾給謝麗的幸福也變得虛無縹緲,謝麗無法接受一個沒有安全感的男人當自己的丈夫。有人說:愛的最好證明就是信任。在親密關係裡,最忌諱不靠譜、不信任。當伴侶對另一方不信任開始,這段關係就開始有了裂縫,如沒及時修補,感情破裂是早晚的事兒。前段時間,熱播劇裡的主人公餘歡水,就是被自己的空頭支票把一家搞沒的。
  • 假性親密關係,是隱藏在感情中,最厲害的殺手
    在《假性親密關係》一書當中,有這樣的幾句話。「戀人之所以獨一無二,就是因為他可以在所有人,都對你擺事實講道理的時候,讓你感到,他的情感是他最為關注的、最願意呵護的部分。」什麼叫做假性親密關係?一位行業內的自身離婚律師說,「離婚案子看多了,就能明白為什麼這些人會離婚了,多半是因為孤獨。」整日都在扮演著「夫妻」的角色,貌神合離地相處,孤獨感也就越發濃烈。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就被稱為「假性親密關係」。假性親密關係產生的原因。你是否也擁有過同樣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