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成都地鐵1號線金牛萬達廣場下的通道裡人流如織。在一面留言牆前,許多市民拿起紙筆,為正在召開的黨的十九大送上寄語,為祖國點讚,祝福祖國繁榮昌盛。 本報記者張紅霞攝 本報製圖朱/濉
10月19日,黑水縣色爾古鎮五裡村易地搬遷住進新房的村民斯門頭(左)兩姐妹對十九大報告豎起大拇指稱讚。 本報記者吳傳明攝
10月19日,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太和村禽畜養殖合作社黨小組的成員一起學習十九大報告。 楊濤攝(視覺四川)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些話語,直抵人心,讓人倍感溫暖。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情牽百姓、心繫民生,教育、醫療、住房、生產生活……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不斷改善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連著民心,民心連著黨心。巴蜀大地上,我省各地幹部群眾對報告中的話語有著最直觀的感受。從一句句真誠熱切的話語中,一個個來自基層的故事裡,讓我們觸摸民生改善的力度和溫度。
報告原文
確保到二○二○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
讓「天梯上的村莊」脫真貧、真脫貧
□本報記者遊飛
10月19日,雅安市漢源縣清溪鎮同心村村民扶美淑一大早就來到自家的種植園,給大櫻桃修枝。「聽了十九大報告,我們知道,黨正領導我們跨入新時代,通往幸福美好生活的新時代。」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確保到二〇二〇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做到脫真貧、真脫貧」的目標,讓曾經的貧困戶扶美淑更加有了幹勁。
近年來,漢源縣深入實施脫貧攻堅農村公路、農田水利、農業產業三個「三年大會戰」,為群眾脫貧增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5年,靠著發展大櫻桃、花椒等經果林產業,扶美淑家和同心村一起,成功脫貧。2016年,扶美淑家庭年收入超過10萬元,成了當地有名的脫貧尖兵。
同心村第一書記王明甫也表示,「脫真貧、真脫貧。在我看來,同心村就要鞏固產業發展成效,規避返貧風險,走農產品特色化、品牌化的發展路子。」王明甫計劃,「下一步,還要進一步拓寬思路,利用自然資源優勢,在同心村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一三產業融合發展。」
十九大報告在漢源縣脫貧攻堅一線廣大黨員幹部群眾中,也引發了廣泛共鳴。
作為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行政村,永利彝族鄉古路村建在懸崖上,被外界稱為「天梯上的村莊」。古路村支部書記駱雲蓮仔細聆聽報告後心潮澎湃:「最近五年來,在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通往村裡的『飛天索道』已經投入使用。村民進村只需要3分鐘,種的核桃、餵的豬賣得出去了,到古路村來耍的人也多了,村民腰包也慢慢『鼓』起來了!」駱雲蓮表示,「明年整村脫貧,脫真貧、真脫貧,我們有信心。」
報告原文
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給彝區孩子們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
□本報記者吳亞飛
10月19日,180多名來自樂山馬邊、峨邊、金口河區,涼山州美姑縣等地彝區教師代表正在樂山市機關幼兒園、樂山市實驗幼兒園「拜師學藝」。這是樂山市2017年彝區「一村一幼」骨幹教師培訓班的核心內容。
十九大報告提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為讓樂山及其對口幫扶點涼山州美姑縣彝族的鄉村幼兒享受到和城市兒童一樣的教育資源,在樂山市教育局的積極協調下,樂山市機關幼兒園、樂山市實驗幼兒園與彝區的多所村幼結成「聯盟園」「姐妹園」,開展定期交流和對口支援。
在樂山市機關幼兒園的現場觀摩教學課堂上,美姑縣依果覺鄉木爾村教師馬曉梅學得特別認真,她說:「將把此次學到的區域遊戲、情景教學等新理念、新方法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去,讓孩子們學有所成、學有所用。」
美姑縣蘇洛鄉耿木村教師吉克馬曲首次來城市幼兒園參觀學習,他說:「雖然村幼硬、軟體條件相對較差,但換個角度看,農村的自然環境正是幼兒們進行手工製作、科學教育、認識大自然的天然課堂。我們要因材施教,把劣勢轉換為優勢,讓每個孩子都得到更好的教育。」
讓吉克馬曲欣喜的是,「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寫入了十九大報告,「我要抓緊學習機會多看多學,成為一名優秀的鄉村幼師,給彝區孩子們一個快樂、健康的童年。」
報告原文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健康中國戰略傳遞溫暖信號
□本報記者袁婧
「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被寫進十九大報告,這向廣大群眾尤其是邊遠地區的群眾傳遞了暖暖的信號。」甘孜州稻城縣人民醫院副院長江兵說。10月19日,「僑愛工程——送溫暖遠程醫療站」在省人民醫院啟動,包括道孚縣人民醫院在內的5家縣級醫院建立遠程平臺,實現了與省人民醫院的遠程會診、遠程教學和雙向轉診業務。
「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對醫務工作者而言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省人民醫院院長鄧紹平看來,盡力爭取建設更多的遠程醫療站,就是對十九大最好的回應和貫徹落實。
道孚縣人民醫院並非省人民醫院首批實施遠程醫療站建設的縣級醫院。去年,省外僑辦以「僑愛工程」為平臺投入專項資金,與省人民醫院共同在理塘、稻城、紅原、若爾蓋及喜德5所縣級人民醫院實施了首批「僑愛工程——送溫暖遠程醫療站」建設。
「遠程醫療已成為我院急危重疑難病診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身為基層醫務工作者,江兵深有體會。
省人民醫院遠程醫療會診中心主任周宏則認為,短期內,偏遠地區、欠發達地區的醫療衛生水平仍難以比肩發達地區。遠程醫療站不僅讓醫療基礎相對薄弱地區的群眾在家門口切切實實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衛生服務,也大力促進了當地醫務水平的提升。
而令鄧紹平更為振奮的是,報告還提出了「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社會資本辦醫在人才的儲備和培養等方面面臨挑戰,這需要大型公立醫院和教學醫院提供支持和配合。這是省人民醫院未來的著力點,也是我們應該肩負起的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的責任和擔當。」
報告原文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讓文化自信光耀民族復興夢想
□本報記者吳曉鈴
10月19日下午4點,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基本陳列展廳不時可見駐足欣賞文物的遊客。64歲的講解員胡曉蓉剛剛做完一場聲情並茂的講解。
如果說金沙是成都的一張名片,那麼被稱為「金沙最牛講解員」的胡曉蓉就是金沙遺址博物館的一張名片。
2001年至今,胡曉蓉已經在講解員崗位上,用她極具感染力的風格,為觀眾們講了幾千場。而幾乎每一場,她都會講哭,甚至感染得參觀者也跟著眼泛淚光。儘管早已過了退休年齡,被博物館返聘回去的胡曉蓉,不僅肩負培養年輕講解員的重任,還親自上陣擔任一線講解。
18日上午,胡曉蓉和同事們一起聆聽了十九大報告。讓她印象最深的那句是: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作為一個有多年講解歷史的博物館講解員,胡曉蓉感慨萬千。這些年來,她親眼見證了博物館從曾經的門可羅雀,到現在只要有重大展覽就門庭若市的轉變。
「尤其是寒暑假和節假日,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胡曉蓉說,十九大報告在說起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提到一句「從家庭做起,從娃娃抓起」。「從來參觀的家長和孩子們的身上,我看到了國人的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文化的繁榮和民族的復興,自然指日可待。」
講解時,胡曉蓉從不拒絕其他遊客的蹭聽,「多一個遊客聽我的講解,就多一個傳播四川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我希望通過我的努力,吸引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通過我的講解,愛上傳統文化,讓文化自信光耀民族復興夢想。」
報告原文
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讓房子回歸其本質屬性
□本報記者文強羅之颺秦勇
「十九大報告中提到『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這讓我們很振奮。」10月19日,在位於成都大悅城的紅璞公寓,四川世聯行總經理石學文告訴記者,這項制度包含了「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等概念。「租」是未來市場發展的方向。
石學文介紹,目前,世聯行著力發展以「紅璞」為品牌的長租公寓,專注為白領青年提供設計感強、性價比高的租賃公寓。截至目前,紅璞公寓已成功完成國內29個城市的布局,基本覆蓋核心一二線城市,籤約房間5萬間。
「公司目前在成都持有的長租公寓出租率基本為95%以上。」石學文說,隨著成都人才戰略的逐漸落實,未來這個市場的需求會非常大。
成都萬博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米瑞蓉,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投身房地產行業,她認為,「報告中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是讓房子回歸其本質屬性。」
在自貢市貢井區泥塘灣社區居民萬德民看來,「安居夢」的實現,不光是有房住,更是住好房。
10月19日,萬德民早早來到社區居委會,看目前的棚改進度。當得知社區的棚改籤約率已達99.57%以上,他既高興又急切。萬德民一家3口,擠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小屋內。今年,貢井區啟動泥塘灣片區棚戶區改造。通過「居民自主購買房屋安置」方式,萬德民一家將搬進80多平方米的新房。他對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