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觀點】清華最年輕女教授顏寧: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輕易定義成功或者失敗

2021-02-20 文匯教育

作為校友代表,目前為清華大學最年輕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的顏寧,在清華大學2014年本科生畢業典禮暨學位授予儀式上發言。

顏寧:1996年進入清華生物系學習,2000年本科畢業後赴美普林斯頓大學深造,在清華大學講席教授、生物系1990屆本科畢業生施一公教授的指導下獲得博士學位,後留在施一公實驗室繼續博士後研究工作。2007年被聘為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


親愛的同學們,尊敬的老師們、家長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無比榮幸作為校友代表來見證同學們生命中一個重要的時刻,首先向你們表示最衷心的祝賀!

當我接受這份邀請時,只想到這是一項作為清華校友最崇高的榮譽,卻沒有意識到這是一項多麼艱巨的任務。當我開始著手準備講稿的時候,才發覺自己這個貿然接受邀請的決定是多麼不知天高地厚。因為在座的同學們來自於幾十個不同的專業,即將面對迥然不同的事業與人生道路。作為一個過去近二十年基本沒有走出過象牙塔、思維方式相對簡單、人生見識相對單薄的我,能和你們講什麼呢?過去兩周於我而言可比寫學術論文要痛苦的多。苦思冥想,乾脆就把我走出又回歸清華園這十幾年的心路歷程、過去的感悟與未來的「野心」與大家分享。拋磚引玉,希望你們站在人生如此一個重要轉折點的時候,也花幾分鐘想一想未來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的自己。

不知道同學們是否看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最後一集的結語讓我印象深刻:「如果到先輩的智慧中尋找答案,他們也許會這樣告誡我們短暫的一生:廣廈千間,夜眠僅需六尺;家財萬貫,日食不過三餐」。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樣,從孩提時代,就困惑於人存在的意義。人來自自然、回歸自然,代代相傳,意義何在?我選擇生物系的原因之一也是想窺探生命的奧秘。可是當我在大學系統地從分子水平認識生命之後這個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讓我更加困惑。突然有一天,我豁然開朗:只有有意識的人類才能問出這個關於「存在意義」的問題;那麼也只有有意識的人類才能定義「存在意義」。所以,「人生意義」本就是一個主觀命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個人的背景與際遇不同,每個人對於這個命題的定義也會大相逕庭,從而決定了追求目標、人生道路也大不同。我自己則是經歷了從迷茫到相對明朗。

14年前的今天,恰好是我離開清華園的日子。猶記得,走在綠樹掩映的東西主幹道,我默默地想:如果有朝一日我可以再回到這個園子裡工作,將會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和你們一樣,我在這個園子裡度過了五彩繽紛的青春歲月、收穫了延續至今的友情、從懵懂少年長成具備獨立思想的青年,對這個美麗的園子充滿不舍與眷戀。不過除了這個總有一天要回歸的朦朧目標,我對於未來的事業選擇其實是一片茫然。但有一個原則卻讓我受用至今,那就是:努力做到最好,讓選擇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一個月後,我奔赴大洋彼岸,進入位於美國東岸的普林斯頓大學。2004年,我獲得了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如果說90年代的清華賦予我的是心懷天下的責任感,那麼21世紀的普林斯頓則將我徹底拉入科學的殿堂。清華與普林斯頓都入選了世界最美的十所校園,清華莊重大氣,普林斯頓優雅淡定。

在普林斯頓,穿著不修邊幅給你上課的可能是諾獎得主、資深院士,你在咖啡廳小憩坐在對面的也可能是美國總統的科學顧問。在那裡,不論是本科生還是諾獎得主,你完全感受不到人與人之間的高低貴賤,每個人都是一派怡然自得,卻又有一份這個大學特有的我行我素、桀驁不馴。在這種環境下,你會很安心地做自己、很專注地做自己的事情;浮躁很容易就被擋在物理上並不存在的學校圍牆之外。

在普林斯頓第一年,我突然發現,教科書裡那些高貴冷豔的知識原來就是身邊的這些貌似隨和的老先生老太太們創造的;研究生課程都沒有教科書,而一律是用經典或前沿的原創論文做教材,所以我們上課就是在回顧著科學史的創造。當我們進了實驗室,自己竟然也已變成了人類知識的創造者、科學史的締造者。有了這種認知,我的追求目標也逐漸演化為:發現某些自然奧秘,在科學史上留下屬於自己的印跡。

當我定義了這樣一種人生意義,也同時意味著選擇了一種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一種自找麻煩的思維方式,和一種自得其樂的存在方式。我完完全全痴迷於這個小天地:會為能夠與大自然直接對話而心滿意足,會為透過論文跨越時空與先賢討論而興高採烈,會為一點點的進展和發現帶來的成就感而壯懷激烈。當然,這個過程裡也少不了挫折和麻煩。然而正如一部好的戲劇一定要有因為反派帶來的衝突才精彩,科研中的這些挫折和磨練也會在若干年後回憶起來更加生動,讓這個過程因為五味俱全而豐滿。

讓我給大家講一個清華園裡發生的小故事,讓大家看看象牙塔裡的波瀾壯闊。

我2007年剛回清華的時候,給自己確立了幾個明確的攻堅課題,前不久做出來的葡萄糖轉運蛋白是其中之一,還有另外一個也非常有意義的課題,叫做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它對於我們神經信號的傳遞至關重要。長話短說,一轉眼到了2011年,我們經過之前幾年的探索,終於獲得了一個細菌同源蛋白的晶體,結構解析已近在咫尺,就差最後一次收集重金屬衍生數據了。為此我們準備了大量晶體,保存在可以維持低溫攝氏零下170度的液氮預冷罐中,寄到日本同步輻射,準備收集數據。

接下來,就是我永遠不會忘記的日子,2011年7月11日。如果你們去查日曆,那是星期一,在中國看到《自然》新論文上線的日子。我本來應該早上6點出門去機場,在5點55分的時候,我打開了《自然》在線,第一篇文章直接砸得眼睛生痛,因為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一個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也就是說,我們被別人超越了。我們一直說科學上只有第一,沒有第二。現在真真正正不可能是第一了,慘敗!我把論文列印出來,交到做這個課題的張旭同學手裡時,她立即淚崩。可是,晶體還在日本等著我們。於是一切按照原定計劃,我們飛赴日本。

一路奔波,晚上7點趕到實驗線站的時候,那裡的工作人員一臉凝重地對我說:「顏教授,你們寄過來的低溫罐似乎出了問題」。我心裡一沉,這意味著晶體可能出了大問題,這可是我們過去三個多月的心血結晶啊!在剛剛承受了被超越的打擊之後,這個事故可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

所幸我們做事一向未雨綢繆,隨身還帶了很多晶體,於是就地開始重新泡重金屬,第二天早上到了正式收數據的時候,果然,寄送過來的晶體全部陣亡,無一可用。然而,就當我們花了十幾個小時,即將絕望之際,前一天晚上剛剛處理好的一顆晶體給了我們需要的所有數據—質量是如此之好,以致在收完數據一個小時之內,我們就解出了結構!此時,發表論文的課題組還沒有從資料庫釋放結構信息,所以於我們而言,是第一次看到了這類蛋白的原子結構,對過去四年依舊是一個完美收官!那一刻,根本不會顧及還能發什麼樣的論文,心裡充滿的只有這前後巨大反差帶來的狂喜。

而故事還沒有結束,就當我在凌晨三點打開郵箱,準備給實驗室成員立即布置後續工作的時候,發現了一封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郵件,通知我,經過初選,我在全球800名申請人中過關斬將,成為進入「霍華德休斯國際青年科學家」第二輪候選的55人之一,邀請我於11月赴美參加最後的角逐。那一刻,我腦子裡瞬間顯出這兩句:「屋漏偏逢連夜雨,柳暗花明又一村」。2011年7月11日早上5點55分到13日凌晨3點鐘,這45個小時,於我和我的學生們而言真可謂驚心動魄,猶如坐過山車。也正因為此,這個過程遠比一帆風順的任何其他課題都來得刻骨銘心。

但這依舊不是故事的最終結尾。因為這個課題,我有幸與我此前崇拜了將近10年的偶像級科學家、2003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MacKinnon教授合作,在與他的交流中受益匪淺,也終於圓了我在研究生時代想要與他一起工作的夙願。更重要的是,我們的結構呈現出與已經發表的論文很不相同的狀態,經過分析闡釋,我們的這些新結果也在10個月之後發表於《自然》。我還提出了一個電壓門控通道感受膜電勢的全新模型,直到現在,我們仍然在創造新方法、構建新工具對這個模型進行驗證。

你看,這就是科學研究的魅力:不向前走,你根本不能輕易定義成功或者失敗。總有那麼多的不確定、那麼多的意外驚喜在等著你!這種經歷、這種感覺,真的會讓人上癮!

回首從步入清華園至今的18年,我非常感恩:母校塑造了我健康向上的人格,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無憂;有親人的疼愛,師長的支持,好友的信任,學生的依賴;而得益於經濟發展,國家有能力支持基礎科研。我感謝時代、國家和母校給我的機遇與饋贈;也更深刻地理解個人對於母校和國家的責任,我相信這其實也是滲入每一位清華人骨髓的使命感。

對於我們的母校,我們在座的所有人生逢其時,肩負著把她建設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責任。在我的心目中,當清華培養出來的一大批年輕人,以及一大批從清華起步的年輕人成為世界一流學者的時候,當我們的若干工作對人類的科學史、文明史產生持續影響的時候,我們就可以驕傲地宣稱:清華是世界一流大學。我們和你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有這個條件、有這個能力,用自己具體的行動來實現這個並非遙不可及的目標。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記住:如果今天你認為我們的母校還不是世界一流大學,那麼就讓我們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共同把她變為世界一流大學!

對於我們的國家,我們這一代人、特別是你們當中和我一樣把科學研究作為畢生事業的同學們,更是責無旁貸:經濟發展決定中國有多富,科技發展限定中國有多強。讓中國的科技實力配得上她的經濟體量,讓中國的科研成果產生世界影響,我想也正是中國科學家對於國家最根本的責任與使命。

親愛的同學們,這一刻,看著你們,我與你們一樣激動。你們的未來有無數種可能,但是每個人的人生只有一次。在現在這個信息爆炸、計劃跟不上變化的年代,希望每一位清華人用你的初心去探索你的人生意義,努力認識你自己,做你自己,堅守內心的選擇,堅定地為實現你的人生意義而勇敢、專注地行動。我衷心祝願每一位同學收穫自己的精彩人生,書寫你認為最重要的歷史!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大學考試太難,清華最年輕教授當年險些掛科,最美顏寧這樣走過來
    你知道嗎?就是保持清華最年輕教授記錄的、現今在普林斯頓大學擔任雪莉·蒂爾曼終身講席教授的顏寧,在大學也曾經失敗過,迷茫過……第一學期,顏寧在高數的期中考試考場上,緊張得牙齒直打哆嗦,大腦一片空白,自己「完全看不懂題意」,結果只考了67分。這個高大上的高數,為什麼偏偏和自己過不去呢?那是大一暑假,顏寧決定自己一個人留下來,在清華度過這個長假,非啃下來高數這塊硬骨頭不可。
  • 顏寧身為清華天才女教授,她為什麼選擇為美國科技界做貢獻?
    顏寧身為清華天才女教授,她為什麼選擇為美國科技界做貢獻?縱觀古今中國歷史,不論是近代還是現今,都有不少科學家,文學獎選擇了在他們最輝煌的時候離開祖國,前往其他國家。最近,清華的天才女神教授顏寧踏入了歸國的洪流當中,也走入了人們的視野。可能對於大多數人而言,教授通常是以男性為主要人群,儘管也有一些女教授,但可能存在能力上,與男教授相比的缺陷。
  • 清華年輕博導顏寧,為何離開清華赴美進修,施一公教授怎麼想
    清華大學博士生導師顏寧便是清華最年輕的博導之一,在清華大學順風順水的她,如今卻遠赴美國進修,離開了培養她的清華大學去美國某大學做教授,作為她的伯樂施一公老師,究竟怎麼看呢?顏寧從小的學習成績都非常優異,並且也非常喜歡看課外書,而金庸老先生的小說便是顏寧喜歡的讀物之一。
  • 顏寧:很多人追求成功,成功又是誰來定義的?
    她在演講中提出了一個重要的觀點:對成功的定義正在吃掉當代年輕人,即"成功的定義究竟是什麼,年輕人應該追求怎麼樣的成功",這一觀點引發了許多人的深思。她的原話是這樣的:"很多人追求成功,那麼這個成功又是誰來定義的?……一定要去做別人眼中那個優秀的你嗎?
  • 作為清華年輕的教授,顏寧去了美國工作,真的是這位院士在選舉中
    這時,很多人一定猜到了她的名字,那就是施一公院士弟子顏寧。談到顏寧,很多人可能對她印象不好,甚至很多人都認為國家培養了顏寧,但她去美國服役,沒有達到國家和人民的期望和培養。關於顏寧最熱門的話題是「顏寧三次落選中國科學院院士負氣而走」,真的是這樣嗎?現在我帶你好好了解一下。02顏寧出生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的一個農村家庭,她可以算是我的故鄉。
  • 19歲考入清華,30歲成為清華教授,40歲成美院士的顏寧,如今怎樣
    顏寧是我國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與博士生導師,在學校裡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學生。那麼,這位顏寧教授為何會受到那麼多人的評價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顏寧教授她的傳奇人生吧!30歲的顏寧跟隨導師施一公回清華,成為我國最年輕的女教授、博士生導師2007年的時候,顏寧在普林斯頓大學深造結束之後,深刻意識到目前祖國與美國在科研方面的差距,於是這個時候,她選擇了踏上一條回國之路。
  • 清華美女教授顏寧為何跑路?要美國終身教授是假,受了委屈才是真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不但清華裡的學生個個都是學霸,就連他們的老師也都是一個個傳奇般的人物,比如清華美女教授顏寧,出生於1977年的她曾是清華最年輕的美女教授,同時還是博士生導師,只不過後來她還是離開我們跑路去了美國。
  • 清華教授顏寧再發重磅論文,施一公女弟子做別人嫁衣,你怎麼看?
    相信不少同學都非常了解顏寧這位教授,她以前是清華大學教授,後又去美國發展,很多同學都說她不懂得感恩。而近日顏寧教授又發表了一篇重磅的論文,再一次提高了人們對她的關注,這位施一公的女弟子做了別人的嫁衣,大家怎麼看呢?
  • 清華當教授年薪僅10萬?顏寧透漏自己「棄華留美」的真實原因
    清華大學作為我國最頂尖的學府之一,它的地位是無法撼動的。很多同學把清華作為自己的目標,想要在高考的時候考入這所學校。當然也有很多老師把清華大學作為自己的目標,想要進清華大學任教。相信有很多同學都非常想知道,能在清華大學教書,年薪能拿多少呢?
  • 女科學家顏寧:以智慧定義美麗
    一提到顏寧,許多光環天然地向她「靠攏」:《自然》「中國十大科學之星」之一、國際最出色的女科學家之一、塞克勒國際生物物理獎、國際蛋白質學會青年科學家獎、首屆國際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清華大學最年輕博導……  也有人會想起在2012年度科技盛典上,當顏寧身穿紫黑色小禮裙、挽起髮髻,亭亭玉立站在臺前,將研究成果娓娓道來,人們記住了這位入行未滿12年的新生代女科學家,以及她是如何以智慧定義
  • 他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
    正因為如此,許多致力於教育事業的人出國了,其中就有清華女教授顏寧。2017年,顏寧離開清華的消息在學術界引起軒然大波。很多人不理解顏寧行為,也批評國內學術氛圍。於是,30歲時,我成為清華最年輕的教授,並被選為美國院士赴美工作。顏寧的現狀如何?讓我們一探究竟!顏寧出生於山東章丘一個農村家庭。
  •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何棄國歸美,她最近攻克了困擾國際50年難題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何棄國歸美,她最近攻克了困擾國際50年難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科技發展突飛猛進,已經有能力與世界其他強國一較高低,甚至在很多領域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對待人才的機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7年,全球學術界一度因為清華美女教授顏寧「棄國歸美」的消息引發轟動。為何顏寧的選擇會引發巨大爭議?
  • 清華美女教授負氣出走美國?面對網友非議,顏寧淡然活出自我
    「金錢不能成為衡量幸福感的標準」這是顏寧在由撒貝寧老師主持的《開講了》當中說的一句話,也是她演講的核心觀點,而很明顯,這個觀點是與現如今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大相逕庭的
  • 清華女神顏寧:我不結婚,我也不欠誰一個解釋
    談起這位科研界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女神顏寧,她的光輝事跡可以說是一天一夜都講不完:19歲以優異成績考入清華,因為美麗動人被稱為清華女神;30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將清華大學的生命與科學學院帶領成為一座世界級別的科學研究所;37歲在大名鼎鼎的科研雜誌《Nature》上發表關於首次成功解析人體葡萄糖轉運蛋白的結構的相關論文,轟動整個生物學界
  • 「清華學術女神」顏寧在線打假@顏寧!
    9月6日凌晨,清華教授顏寧在個人微博@nyouyou 中打假:微博帳號@顏寧 與我無關。她表示,目前的微博帳號@顏寧 不是她開設運營的,但這個帳號卻有冒充「清華教授顏寧」來誤導網友的嫌疑。正是這條廣告再次惹怒了清華教授顏寧本人。眾所周知,清華教授顏寧因學術成就卓越,被網友稱為「paper大神」、「清華學術女神」。作為一個與科學家同名的「情感博主」,猛地打出教育類的廣告,不得不讓人覺得有打擦邊球、誤導讀者的嫌疑。再者說,代寫論文的廣告本身涉嫌違法。
  • 清華最年輕「女教授」,參選中科院落選,為何成了美國院士?
    她的這份愛國情懷,和我國的飛彈之父錢學森有些類似,在美國學習知識以後,時刻不忘回報祖國,不為高薪所動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到國內,2007年,顏寧回到了清華任教,成為清華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女教授。在清華任教期間,顏寧帶著團隊攻克了困擾我國50多年的生物科學難題,為我國的科研事業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2015年獲得了中科院提名的機會,但是很不幸她三次都落選,在這樣的情況下,顏寧選擇了從清華離職。
  • 清華女博導顏寧:37歲攻克半個世紀不解難題,出走美國引來罵聲
    可能是因為以前社會中性別歧視的原因,認為女性不適合擔任科學家,又或者因為科研本身枯燥艱苦的工作性質,使得女性科學家的比例遠遠少於男性科學家。而我們今天就要介紹一位中國重要的女性科學家——顏寧。顏寧,這位清華大學最年輕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年僅37歲便帶領著自己年輕的團隊,攻克了生物學界將近半個世紀難以解決的科研難題,第一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而且在《Nature》、《Science》等諸多國際頂級科研雜誌上,發表多篇重大科研成果論文。
  • 清華女教授無情拋棄祖國!轉投美國,為其鞠躬盡瘁研發新技術
    清華最年輕的教授顏寧是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科學家,她從幼兒園到大學一直都在國內學習從清華畢業後她遠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後因為成績突出她被清華大學聘為學院教授,她當時只有三十歲,成為清華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
  • 清華女教授顏寧,為國效力期間卻執意赴美!只因落選中科院院士?
    顏寧,這位清華女教授一直受到國人關注。清華教授年薪10萬前段時間的國內工資水平調查報告新鮮出爐,在中國月薪超過6000就已經超過了絕大多數人。這樣看來年薪10萬,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是與清華教授聯繫在一起,讓不少人感到不值。清華大學是國內頂尖學府,為社會輸送了無數優秀人才。
  • 清華最年輕女博導離職,海外任教4年後說出原因,不是錢沒給夠
    清華最年輕女博導離職,海外任教4年後說出原因,不是錢沒給夠其中,受到認可度最大的理由,就是我們提供給科研學者的薪酬待遇,與他們的能力不匹配。說得直白一些,就是錢沒給夠,從而造成很多海外人才回流後又再次出走。尤其是前段時間顏寧發了一條微博,似乎更加確鑿了這份猜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