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到話癆,你會想到什麼?
是喋喋不休的老婦人,還是當年那個在街頭採訪中用9分鐘的時間來滔滔不絕講述聖誕故事的4歲英國小男孩,要知道,一般人最多一分鐘的採訪,硬是讓他變成了超超超長版!以至於拿話筒的工作人員直接將話題交給了他自己:現實版的「話題給你,你來表演~」
為什麼他會用這麼長的時間呢?原因很簡單,他說了很多相關但是無用的事情,你無法打斷他,甚至感到一種莫名的幽默,也許這就是話癆的最佳境界了。
那麼,假設給你961個古老的詞彙,你能瞬間變成話癆絮絮叨叨個不停嗎?要知道,那些詞彙,99%的人都用不上,他們躺在歷史的長河中,靜靜地等待被塵土淹沒的命運。正如書中所說:
他們或有趣得難以讓人嚴肅對待,或準確得難以流於尋常,或粗俗得難以在文明社會存活,或詩意得難以在浮躁時代繁榮。
英國的馬克.福賽思就做了這樣一件事,他的新作《讀完本書你可能會變得更加話癆》,讓那些幾乎要塵封在歷史中的英語詞彙走進人們的視野,並活躍在一天中每一個可能出現的環節。
他的勇氣來自哪裡?也許與他受洗時收到的禮物之一《牛津英語詞典》大有關係,或者說跟他作為作家、記者、校對員以及學究的身份有關,總之,他在詞源學的探索之路上一往無前並且樂此不疲。
原來,這本書真的是一本詞彙參考書?看似幽默的外表下,有一顆探尋文明的赤子之心。
01 19小時無縫直播,只為讓你多一個愛上他的理由
從寂靜無聲的黎明時分,也就是早上六點鐘,一直到世界落下帷幕的午夜,這19個小時裡,你可能做得每一件事,書中都進行了有趣的說明。如果你一口氣讀完本書,就仿佛看了一場由詞彙學究帶來的全天直播,沒想到,每天看似無聊的通勤、上班、吃飯等等這些瑣碎之事,也能讓人找到與眾不同的歷史視角,娓娓道來又層層相關,讓人慾罷不能。
尤其是這個學究有點難得的英式幽默,效果更是驚人,你會發現自己居然能笑著看完,咧著嘴,就像看著精彩的單人相聲。
正如作者期待的那樣,這是一本可以讓人快速查閱的參考書。不管你在一天中哪個時間遇到不懂的詞彙,或者說腦海中冒出奇怪的想法,卻苦於不知如何表達的時候,都可以將本書拿出來,翻到對應時間的頁碼,來解密一番。
畢竟,以時間點來作為章節的書是那麼難得又實用。為了讓本書在你的包裡能夠佔據一席之地,作者甚至連早晨洗漱時的照鏡子以及醉酒的幾種方式這些小細節都想到了。而且,他還問了朋友們一天的行程安排,只為儘量不遺漏重要的事。
02 博學與幽默並存,這個流水帳很有料
這可不是一般的流水帳,從遙遠的聖經故事,到印度的長坐絕食,還有18世紀英國的吸菸競技比賽,作者總能出其不意,話鋒一轉,聊到讓人啞然失笑的故事,讓你眼前一亮,也讚嘆於他的博學與幽默竟能如此完美融合在一起。
在談到購物的時候,作者提到「格倫轉移」,這是一種將思維從各種目的性或理性中解脫出來的心理過程,正是這種心理,讓你從商場的人流(traffic)變成客流(football)—你可能只是想逛逛,卻沒想到買了這麼多!
這一切可以歸因到20世紀的維克多.格倫,是他創造出了現代購物中心,這種購物中心,能夠有效地把人從最初來的目的中解脫出來,也就是從單純的閒逛,變成進店購買,如果你曾經有過買了比計劃中更多東西的經歷,那麼就能明白格倫轉移(Gruen transfer)的力量啦。
是不是恍然大悟的感覺?
到了午餐時間,如果你想去大飯店大吃一頓,好好犒勞一下自己,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要確保自己有足夠的現金或者可以付帳的信用卡,或者,找一個蒂莫西爵士(Sir Timothy),所有的問題也就瞬間化解了。
這個蒂莫西爵士是誰呢?他是記載於17世紀晚期至19世紀早期的給別人買午餐的虛構人物,也就是那種款待別人並且買單的人。
看看,理所當然地,作者就說起來蒂莫西爵士,而且,他還會進一步告訴你,我們還可以這樣稱呼這麼慷慨的人:食物慈善家(gastrophilanthropist),而不必付帳的那位,則是蹭飯者咯,也就是(scambler)。
上學的時候,總有一些成績很好的同學,喜歡渲染自己多麼不用功,仿佛只有這樣,才能顯示自己的聰明才智一樣。而書中提到的這個單詞(Sprezzatura),正是完美表達了這樣一種裝作漫不經心,實則非常努力的行為。
跟現在流行的加班之風大相逕庭,現在的出勤主義(presenteeism)看重的不是工作成果,而是看似工作的狀態。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
來得最早,走得最晚,其間無所事事的工作模式。
如果用裝作漫不經心的風格來演繹辦公室新聞,一起來看看效果:
正常的一句「公司對這次成功併購感到興奮不已」,會變成「公司上下對此次收購懶得理會,約翰優雅懶散地待在合併部,喃喃自語道這無關緊要,不過雞毛蒜皮而已,然後繼續彈他的魯特琴。」
人們曾經期待輕而易舉就能搞定生活,現在卻總是沉迷於努力的假象。作者不嘗試評判,只是輕鬆幽默地將他們呈現給你。
03 詞彙與背後的文明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並且從多個方面體現其文化內容。
遺失的詞彙中,留存著過去的文明。歷史沉默不語,我們卻可以從過去的詞彙中感受他的脈搏。
安妮女王統治時期的盜賊俚語詞典裡有上百種關於刀、少婦、絞刑的說法,維多利亞時期的一本關於鄉村的詞典裡充滿了灌木林、小巷、馬得的病的詞彙......
在法國作家都德《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亡了國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打開監獄大門的鑰匙。」
而在本書中,作者也不止一次的說到「如果你認為英語語言會讓你失望,那你一定還沒讀過這樣的作品......」
字裡行間洋溢著對於自己語言的自豪感,與文化的認同感。
讀完本書,我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漢字的魅力所在,字正腔圓,簡潔有力,博大精深,當英語必須用一長串的詞彙來表達某一意思時,我們可能只用一個四字成語即可表達清晰到位。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感知自己民族語言的魅力,也欣賞其他語言的精彩,這正是多元化的精髓。
寫在最後:
任何一門語言都在新舊更替,當我們回顧過去的語言,也是拾取散落在歷史中的珍貴記憶。語言是誠實的,它的存在讓人有機會看清歷史的真相。
本書作者以一種饒有趣味的方式,帶我們走進那些逐漸消逝的詞彙,靠著他那博學的知識廣度和旁觀者的輕鬆幽默,讓每一個感知過去的溫度。而這種呈現方式本身也讓人忍不住嘴角上揚。
如果你想通過一種不甚枯燥的方式來窺探詞彙的魅力,那麼本書值得一看。說不定,看完了你也會變成一個話癆,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可以滔滔不絕的聊到相關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