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很多傳統線下教培機構被迫沉默,與此同時,猿輔導、作業幫、新東方、好未來等線上教育巨頭卻開始裹挾著資本發力下沉市場,本地教培機構與頭部企業的生源爭奪戰吹響了號角。
據艾瑞諮詢數據顯示,三線及以下城市聚集著1.3億中小學生群體,對應的K12課外輔導市場規模為80.3%,而二線城市這一數字為13.2%,一線城市僅為6.5%,超大體量的下沉市場無疑為一塊誘人的大蛋糕,吸引著越來越多教育巨頭趕來「大快朵頤」。
今年6月,作業幫創始人侯建斌在內部公開信中指出,作業幫超過50%的直播課學員都來自非一線城市,且這個比例還會越來越高。
同時,新東方教育董事長俞敏洪表示,隨著在線教育需求日益龐大,新東方將投入更多資源推進OMO戰略,把服務覆蓋範圍拓展至更多的城市和學生。
面對教育巨頭奔襲而來的巨大腳步聲,三、四線城市的中小教培機構是時候緊張起來了。
在過去,本地化的中小教培機構只需要關照好周邊5公裡內的輻射用戶群體,就可以安心踏實地緩速發展,機構與機構彼此之間遵守著不言說的默契,誰都不會觸碰底線。而巨頭帶來的衝擊卻可能是毀滅性的,如果本地的中小機構稍微跑慢一點,可能連「陪跑」的位置都沒有了。
很多教培機構自開辦以來,都堅持「教學內容」至上,踏踏實實在教研、教學服務上下功夫,依靠慢慢累積的好口碑來發展自身。然而,2020的疫情將整個行業都衝涮了一遍,完全顛覆了行業格局,在線上巨頭鋪天蓋地的廣告營銷下,還固守線下的中小機構只能眼睜睜看著大量生源流失,等大半年過後,終於能夠線下複課時,已經有一批學員不可避免地轉去了線上。
根據中研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雲教育平臺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顯示,疫情期間,在線教育行業日活量從平日的8700萬上升至1.27億,升幅高達46%,新增流量主要來自於三至五線城市。
巨頭的下沉猶如鯊魚殺入原本平靜的海域,顛覆了整個競爭環境,本地中小機構還能迎頭迎戰,守住自己的主場優勢嗎?
其實在不久前的暑期招生裡,已經有很多中小機構開始行動,他們快速反應,搭建了屬於自己的在線教育平臺,通過線上+線下的OMO模式來招攬生源,並且保證疫情期間教學服務不受影響。這種應對方式很好地讓現金先流進來,從而頑強地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在巨頭和疫情夾擊下,完美轉身。
而沒有動作,或保持觀望的一些教培機構,卻在複課後都眼睜睜看著學員大批量流失,甚至有的都沒有挺到複課來臨的那一天。
其實,與在線頭部企業相比,本地機構也有自己的優勢。在下沉市場中,家長們更加注重孩子實實在在的學習成果,希望能夠看得到可視化的進步進程,所以「線上不可能完全代替線下」,線下機構有多年積累的本地化教研,以及能夠線上線下結合的學習模式,都會更受當地家長歡迎。
那麼線下機構想要以最快速度,最佳成本拓展線上業務該怎麼做呢?根據市場反饋,比較好的一種方式就是直接採購第三方技術服務商的系統,免去自己自建研發團隊所需的巨大資金以及研發時間,同時也可以擁有屬於機構自己的平臺,既滿足個性化的授課需求,又能將流量累積在自己的平臺上,長期經營自己的的私域流量。
目前業內較為主流的技術服務商有專注教育培訓行業的創客匠人,可以為機構搭建公眾號、小程序、APP、PC網校等在線教育平臺。比如很受歡迎的微信公眾號,創客匠人通過二次開發將其升級成功能豐富的移動課堂,具備直播公開課、小班直播課、視頻/音頻/圖文/專欄、互動社群、訓練營、作業打卡、考試測評等豐富工具,可以滿足不同的教學場景,並且將課後互動、作業檢查、溝通服務、情感維繫都在線上得到實現,充分發揮出機構的教學優勢,保障學員的學習效果。
可以說,在線教育的增長空間很大,而一二線城市在線教育市場已經趨近成熟,三四線城市市場仍處於發展階段,線下機構只要抓住時機,及時轉型,就能夠在未來的競爭當中,站穩跟腳,並且獲得長遠的發展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