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圖書館丨中國哪裡的辣醬最好吃?

2020-12-20 騰訊網

醬,翻譯成英語,是sauce。

但sauce的準確中文解讀,卻並不是醬,而是音譯「沙司」。

形成這種文化不對等的原因很簡單,中國人眼裡的「醬」,和西方人眼裡的sauce,並不是同一種東西。

後者是以蔬菜水果作為主料,通過粉碎、研磨、加鹽糖而成的調味汁,目的是為了獲取蔬果中的滋味,為麵包和肉類增色。這是在沒有爆炒之類複雜烹飪技術的客觀條件下,為了滋味融合而做出的妥協。

魚子醬與蛋黃醬就更談不上了,它們更準確的解讀是小菜鹽醃魚子,與加了蛋黃的調味油。 但中國「醬」的靈魂,卻是一種名叫「發酵」的機理。

如果制醬過程中,沒有複雜的菌群參與其中,就不可能獲取胺基酸,也不可能獲得我們稱為「鮮」的味道。中式辣醬,正是中國醬譜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詮釋了中國人對調味品的理解脈絡,也勾勒了中餐裡最複合的風味符號。

No:1

「醬」的字形很奇怪,頭小尾巴大,並不符合漢字「天圓地方」的美學標準。寫成書法,很難筆走遊龍。

但這個字裡包含的意思,卻很反映出中國醬最初的模樣:上半部分是半個「將」,在康熙字典裡,「將」字有「助」的含義。下半部分是「酉」,可以解釋為腐敗變質。

合起來,就是人為地助力食品腐敗變質過程。中式醬最早的原型,也許就是置放時間過長,因微生物作用而腐敗解體的高蛋白食物。雖然已經沒有了形狀賣相,但品嘗之後意外獲得的鮮美,讓中國人有意識地開始製作醬。

範蠡發明醬的說法一般認為只是傳說,最早出現醬字,應該是在漢代成書的《周禮》中:「醬用百有二十甕」,根據《廣雅》和《說文解字》的解釋,醬的別稱是醢,「醢也,從肉酉」也就是腐敗發酵的肉。

是的,《周禮》中記載的周天子吃的一百二十甕醬,都是發酵後的動物肉醬。其中包括麋鹿肉醬、獐子肉醬、蜜蜂肉醬、牛內臟醬、蚌肉醬、蛤蜊醬、螞蟻卵醬、豬肉醬、魚肉醬、兔肉醬、雁肉醬……

雖然看起來不少都是今天已經失傳的重口味,但在那個以生吃、燒烤為主要烹飪手段的時代,發酵後的肉類其實相比於生肉更加安全。加入鹽,以及釀製技術已經成熟的濁酒,可以有效控制雜菌、黴菌的繁殖,殺死寄生蟲,讓酵母菌盡情對肉中的蛋白質進行分解。最終,誕生出鮮美、宜於人體吸收、又沒有毒害副作用的食物。

No:2

肉醬流行的年代其實並不長,到了6世紀南北朝年間,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對各類醬的記載裡,雖仍然以肉、魚、蝦、蟹為主角,但已經出現了少量以烏豆(黑豆)、豆黃(豆瓣)、炊麥(蒸熟的小麥)為原材料製作的醬。 並且,用穀物制曲,加入醬或酒中,人為控制發酵方向的技術,也在《齊民要術》中出現。

這種變化,最主要的原因,是醬的製作逐漸平民化。在這個以農耕為文明傳承的國家,肉類很長時間內都是貴族階層的專屬。平民的主要食物來源,是農作物。

所以,廉價的穀物,以及更廉價的豆類,很快應用於平民制醬。穀物中的澱粉發酵,獲得甜味和酸味,豆類中的蛋白質發酵,獲得鮮味。

這些滋味,與外加的鹽一起,構成了中國醬最早的輪廓,也催生了至今仍活在餐桌上的那些「活化石」:醬油、豆豉、豆瓣醬、黃醬、甜麵醬的誕生。

No:3 叄

到了唐朝,廉價易得,滋味鮮美的豆醬已經成為醬的主角,並自下而上地影響了貴族士紳階層。 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鑑真東渡,與遣唐使西來,讓日本人和朝鮮半島人同時學會了當時中國精英階層的生活方式。

其中之一,就是豆醬的製作方式。其後千年,日本醬油與中國醬油呈現出並蒂雙生,又截然不同的歷史走向。

在唐中葉李績、蘇敬等人奉敕編撰的《新修本草》中,有這樣的記載:「醬多以豆做,純麥者少。又有肉醬、魚醬,皆呼為醢」。 可見,肉、魚製成的葷醬,已經以「醢」的名義,與主流的醬漸行漸遠,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唐之後,肉類最終變成了醬的配角,與油脂一起,成了增加醬本身風味的點綴,而非發酵主體。

到了宋代,《夢粱錄》中已經有「蓋人家每日不可闕者,柴米油鹽酒醬醋茶」的記載。到了元朝,因為蒙古貴族的宗教信仰,與漢人社會地位降低的關係,元曲中變成「早晨起來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唱詞。酒退出了中國人生活的生活必備品,但醬,則成了比醋和茶更重要的家庭物資。

No:4

黃仁宇對公元1587年,也就是明萬曆十五年的評價是:「實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從中國醬的大歷史來看,這卻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年景。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並記下他看到印第安人食用辣椒的場景「這是一種比黑胡椒更辣的香料」後的幾十年,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商人們迫不及待地把辣椒傳到中國。以一種異域觀賞植物的身份,向浙江和福建沿海的商人換取了他們最需要的絲綢、瓷器和茶葉。

長期以來只能接受食茱萸這種低級辣味的中國人,一下子當然不能接受辣椒的火爆。

1591年,高濂撰寫的《遵生八箋》中,對「觀賞植物」辣椒的評語還是:「色紅,甚可觀。」

但逐漸向內地傳播的過程中,辣椒來到了江西、湖南這些古代缺鹽的地方。 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醬對於明代的中國人來說必不可或缺。但鹽卻是制醬中繞不開的基本原料,在這些缺鹽的地方,制醬的成本高企,底層的平民,想到了以辣椒來代替一部分鹽的做法——辣椒防蟲、防黴、且有效減少鹽的用量

很快,一種加了辣椒的醬誕生了。在它的原產地墨西哥,當地人只會把辣椒磨成糊狀,加入洋蔥番茄等,做成莎莎醬。他們做夢也想不到,辣椒竟然能在萬裡之外的中國,參與如此複雜的發酵過程。

No:5

明末,草莽出身的張獻忠幹了一件大事。 他殺光了整個四川的百姓。 統一中國後,康熙帝體恤民情、重建戰後廢墟,發動湖廣百姓進入四川開荒,開啟了人類歷史上少有的大移民:「湖廣填四川」

在康雍乾的一百多年裡,湖南人把辣椒帶進了四川,以及西南更深處的雲貴。這個過程中,辣椒與本土的豆瓣、豆豉、花椒、茴香激烈碰撞,最終成為了川菜與滇黔菜的靈魂所在。

日後在中國西南湧現出的,無數類似於老乾媽油辣椒、胡玉美蠶豆醬、郫縣豆瓣、富順辣醬的傳奇,究其本質,都是被中國辣醬歷史洪流所裹挾的小浪花。

除了這條主線之外,辣醬在中國還有多條隱藏的支線。 辣椒作為主體進行發酵的技術,廣泛流傳於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到今天已經說不清是誰影響了誰。

但由此派生出的辣泡菜和韓式辣醬,卻在東北亞的飲食譜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

本質上,它與辣椒參與豆類的發酵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辣椒本身富含的澱粉與蛋白質較少,輕度發酵後,得到的風味清淡悠遠。在適當加入蘋果、白糖、大蒜,提供更多的可發酵物質後,這種辣醬還會帶著些許的甜味。潑辣雖然不足,但風姿確實綽約。

在中國關中平原流行的油潑辣子,則是辣椒與豆類以另一種形式的相遇。北宋時期,大型的楔式木榨被中國人發明出來,有效提高了當時主要油料作物大豆的出油率,讓平民階層第一次實現了食用油的自由。

到了明代,辣椒傳入中原地區後,關中人發明了以燒熱的大豆油,來激發辣椒香味的法子。事實上,無論是榨油、加熱,都是人工手段模擬自然發酵,分解、萃取食材中風味物質的形式。所以最後的成品「油潑辣子」,也與自然發酵的辣醬,有著諸多相似之處。

而在中國南方沿海,豐富的物產,讓越來越多的海鮮、肉類進入了辣醬的配料表裡。由於發酵的過程漫長,且無法保證優異食材的原汁原味,南方人以油炸、燜滷等手段處理這些食材,並在後期再加入醬油、蠔油、油脂、幹辣椒等輔材,誕生了另一種省略了發酵工序的中式辣醬。

表面上看,這類辣醬製作周期短,簡單粗暴地以烹飪來獲取食材中的鮮味,以工本換取時間。但一味重要的配料——醬油的加入,卻讓它與主流中式辣醬並沒有本質上的差別。

是的,醬油本身,已經是接受發酵,歷經時間錘鍊的醬的另一種表達。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當這些支線故事最終與幹流匯合的時候,中國辣醬也成就了它獨一無二的江湖地位,與調和眾口的舌尖魔力。

來看看那些讓人試過難忘的辣醬吧。

西 部

新疆吉木薩爾:天山雪蓮辣椒絲

|北庭都護府的滋味|

作為唐朝北庭都護府所在地,早在8世紀,漢人已經將制醬技術帶到了吉木薩爾。 而今天,吉木薩爾又以充足的光照和適宜的水土環境,成為全疆最著名的辣椒種植縣。

這裡的辣椒皮薄肉厚、易切成絲,皮肉不分離、口感香綿。聰明的新疆人因地制宜,在傳統發酵工藝,和爽口微甜的天山雪蓮加持下,製作出了這種剔透紅亮的辣醬。 第一次遇見天山雪蓮辣椒絲的人,一定會被它火爆的外表欺騙。入口才發現:怎麼是甜的?

所以,哪怕單獨拿來當小菜、或是就餃子、拌抓飯,天山雪蓮辣椒絲都能展現調和眾口的好味道。但吉木薩爾當地人最常見的吃法,是將它鋪在羊排上蒸,成菜滋味綿長,羊肉的甘美與辣椒絲的甜辣,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四川自貢:富順香辣醬

|鹽都和酒都的碰撞|

說到吃辣,當然逃不開四川。 自貢是四川的鹽都,而自貢下轄的富順縣,又與瀘州、宜賓兩大酒都接壤,自古以來,這裡就有擅長製作發酵類食物的傳統與自然條件。 自然的,這裡的辣醬也是出名的。

富順人把當地的辣醬稱為「香辣醬」,因為添加了花椒、胡椒、八角等香辛料,打開瓶蓋,就能聞到一股熟悉的四川火鍋香味。 這種香辣醬的滋味已經足夠豐富,最簡單的用法,就是將它與醋、醬油、糖混合調成紅油醬汁,澆在抄手上做紅油抄手;

或者加點蒜泥,淋在白切肉上做川式蒜泥白肉,也相當味美。

貴州遵義:糟辣椒

|西南山地裡的酸爽|

老乾媽的故鄉是貴州,但據貴州本地人說,他們是不吃老乾媽的。 當地最常吃的辣椒,是這種產自遵義的糟辣椒。 所謂糟,其實有點像湖南剁椒的發酵製法。但與前者不同,遵義糟辣椒帶有一種明快的酸味,生動詮釋了「南甜北鹹,東辣西酸」的箴言。

這種糟辣椒適宜炒菜,尤以大油旺火的爆炒菜為佳。旺火逼出辣椒的香味,烹飪時間短,又不至於讓酸爽的口感走散。當地人有用糟辣椒炒飯的,在油鍋上把飯炒得粒粒分明,噼噼啪啪跳動的時候,一勺糟辣椒下去,瞬間成就了無比爽氣的一餐。

雲南麗江:犛牛肉辣醬

|肉類和菌子的美味|

犛牛廣泛分布於中國西部和西南部,但只有多雨溼潤多菌的雲南,才有將犛牛肉制醬的風俗。 這不僅是代代相承的習慣,更與氣候、風物有著密切關係。 雲南絕對是中國吃得最辣的省份,甚至遠超四川、湖南和江西。但區別在於,雲南豐富的物產,為辣醬提供了許多變化。

除了犛牛肉之外,雲南當季的菌子,也是加入辣醬,提升風味的良物。特別是松茸和犛牛肉的組合,只要一勺拌飯,大塊的肉與菌菇,讓人有種饕餮大餐的錯覺。

中 部

河南濮陽:牛肉辣醬

|中原腹地的牛肉香味|

作為中原腹地,河南是古代耕牛最集中的地區之一。 雖然中國一直有禁食耕牛的歷史,但卻並不禁止宰殺老病的牛。吃牛肉,一直都是遊走在王法邊緣的營生。

而醬牛肉加入醬料,是最容易混淆牛肉來源的方法。所以河南很多地區都有食用牛肉辣醬的風俗。尤以濮陽地區的牛肉辣醬最為有名。 一份飄著濃香的牛肉辣醬,無論搭配什麼都很不錯,尤其是河南本地的饃饃,用牛肉辣醬蘸之,香濃的滋味,是大部分人都無法抵擋的。

江西豐城:田螺辣醬

|螺肉與辣椒碰撞的火花|

越是水網密布的東南地區,淡水水產,也越多地被加入到辣醬中。 江西豐城的田螺辣醬,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豐城產的田螺在江西極有名氣,螺肉厚重、緊實,可以紅滷、可以爆炒,兼有貝類的鮮香和肉類的嚼勁。

用它加入鹹鮮的江西辣醬,辣醬的辣和田螺的鮮交織一體,醬體中能看到大顆田螺肉,甚至可以拿勺子直接挖了空口吃。

湖南雙峰:永豐辣醬

|中式辣醬活化石|

湖南雙峰縣的永豐鎮,是辣椒傳入中國後,有據可考的最早以辣椒代替鹽來製作醬的地方之一。 作為湖南中部山區,這裡的缺鹽和交通不便,曾經是最大的制約,但無形中,卻成就了它中式辣醬鼻祖的地位。 當地氣候溼潤、熱量豐富、光照充足,最適宜種味鮮肉厚的燈籠辣椒。用它作為主料,加入蒸煮後的小麥、紅豆、糯米共同發酵。最後成品帶著一股獨特的、淡淡的酒味,尤其讓人回味。

它也許保存了中式辣醬最古樸的審美情趣。即便到了解放之初老乾媽誕生之前,永豐辣醬依然是馳名中外的國產辣醬代表。

安徽安慶:蠶豆辣醬

|以醬為主,以辣為輔|

安徽並不是一個特別能吃辣的省份,但確實吃醬的大省。陳曉卿是安徽人,他撰文這麼寫:我的童年幾乎沒有什麼食物特別難忘,除了一樣東西,那就是醬。 安慶的蠶豆辣醬,就是典型的安徽辣醬——以醬為主,以辣為輔。

1915年,蠶豆辣醬就已經作為中國特色,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以蠶豆作為制醬原料,味道上強調鮮美,而非香辣。醬體呈紅褐色,有非常濃鬱的豆香味,微辣,隨便炒個菜都很下飯,基本可以看作徽菜版本的郫縣豆瓣。 蠶豆醬炒刀豆是最好的,刀豆要炒得生脆,裹上鹹鮮的蠶豆辣醬,不用鹽,也不用其他任何調料,就是一道下飯良菜。

廣西桂林:三花酒辣椒醬

|濃鬱的酒香|

作為旅遊城市,桂林打出的三大特色伴手禮,分別是三花酒、腐乳與辣椒醬。 但其實這三種東西,都是發酵得來,而且相輔相成,互相作用:腐乳裡會加辣椒醬,辣椒醬裡也會加入三花酒。 這種辣醬用桂林當地產的小尖紅辣椒製作,將辣椒搗爛後加入些許三花酒以及豆豉、大蒜、鹽,然後密封。

它的醬體很乾,沒有過多的水份,用來拌飯佐餐都好。但當地人最習慣的吃法是加一大勺在米粉裡,辣得爽快,風味十足。 外地售賣的桂林米粉往往吹噓有多么正宗,但少了辣椒醬,在本地人看來,就不是那麼回事兒。

海南陵水:黃燈籠辣醬

|與中國最有淵源的辣醬|

如果從淵源來看,海南出產的黃燈籠辣醬,也許才是和中國最有淵源的辣醬。 它的材料,黃燈籠辣椒,在英語裡被稱為Capsicum Chinense(中華辣椒),「Chinense」是拉丁語,意為「中華」。1776年,荷蘭內科醫生尼古拉斯·凡·雅克恩從新大陸(加勒比海)為荷蘭皇帝採集到辣椒種子,由於當時地理認知的錯誤,誤認為此辣椒源自中國,遂命名為中華辣椒。錯誤的命名由於長期使用成為約定俗成稱呼而一直沿用至今。 這種辣椒喜熱,所以在中國,種植最廣的區域是海南南部的三亞、陵水等地。它的味道極其辣,且帶著濃烈的發酵酸味,再加上顏色明黃,所以不少人聞到黃燈籠辣椒的味道,就想到酸湯肥牛。

無論是提味增鮮,還是搭配粉湯,一口黃燈籠辣椒醬,總能給人留下清香辛辣的舌尖滋味,成為海南人唇齒間的鄉愁。

東 部

天津:蒜蓉辣醬

|復古情懷,簡單滋味|

天津人的保守是出名的,這點從對煎餅果子近乎於迷信的遵循傳統就能可見一斑。 所以在辣醬的製作中,津式辣醬也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中國北方的傳統特點:配料簡單、滋味純粹。

在天津的老字號利民調料,最出名的就是蒜蓉辣醬和甜麵醬,這樣兩樣也是天津人廚房中缺少不了的醬,陪伴了幾代天津人的成長。 蒜蓉辣醬可以說得上是「萬能醬」,最簡單的蘸黃瓜、夾饅頭,就能吃半天;卷在大餅裡,烤肉刷的醬都可以用,用蒜蓉辣醬炒菜也很香。

上海:八寶辣醬

|不是調味料,是菜|

八寶辣醬也許是最不像辣醬的辣醬。 它不是調料,而是一道菜。 江浙人的講究、精細,在上海八寶辣醬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辣醬當然是底味,但並不辣,加了醬油、白糖,半炒半煮出來,看上去糊成一團、又鹹又鮮又甜、微有小辣的上海人下飯菜。 仔細撥開辣醬,裡面主要調料包括了蝦仁蝦,雞鴨肫、豬腿肉、肚子、開洋、蘑菇、竹筍等,說是「八寶」,但常常不止八種。

江南士子一直偏愛「八」這個數字,也許是為了體現八仙桌坐的團圓、工整,而八寶辣醬,也和八寶飯、八寶鴨、四喜烤麩一起,成為上海人春節必燒的年菜之一。 除此之外,上海人也會拿八寶辣醬作為面澆頭:所以在上海吃麵,看到辣醬面,一定不要被它的名字欺騙了,一樣的配料、一樣的滋味,在北方,它也只能形容為滋味清淡的肉丁兒炸醬麵。

福建三明:沙縣純辣醬

|純粹、或者鮮甜|

風靡全國的沙縣小吃,每張桌上一定有一壺醋和一罐辣醬。 在沙縣本地,這種辣醬被稱為「純辣醬」。它的辣椒磨得非常細,沒有紅油,一般只用鹽調味。口味還是以鹹為主,也具有相當攻擊性的辣味。在店裡,這種辣醬常用於拌麵,或是加入到各種湯麵、扁食。

但因為用量不大,在實際飲食中,沙縣辣醬總是點到為止,並不能改變福建人不吃辣的習慣。 而再往南,到了泉、廈一帶,當地人甚至會在純辣醬的基礎上加入甜麵醬和糖,以甜味衝淡辣味,甚至還加入杏鮑菇、蛤蜊這些輔料,到最後,辣味變成了陪襯,鮮甜成了主角。

廣東潮汕:菜脯辣醬

|清淡甜美的南方風情|

相比廣府地區,潮汕的口味更接近泉廈地區,所以鮮、辣、鹹、香、微甜,也是潮汕的辣醬的特點。 同樣的,潮汕人也喜歡在自家辣醬裡加入各種輔料。最著名的,莫過於菜脯,也就是蘿蔔乾。此外,還有人加入炸酥的小魚乾。 菜脯辣醬秉承著潮汕清淡的特色,還能恰到好處的帶出食物的甜美。配湯粉、拌粉、或隆江豬腳飯,都不錯。但最美妙的還是潮式煎餃蘸辣椒醬,酥香鹹辣,爽!

- END -

在古龍的小說《歡樂英雄》裡,兩位主角郭大路、王動曾有這麼一段對話: 「這梅花若是辣椒多好。」 「有什麼好?」 「你看,這滿地的雪豈非正像是麵粉,配上幾根紅辣椒,豈非正好做一碗辣乎乎的熱湯麵。」

是的,能吃辣椒,考驗的就是人的想像力。畢竟,辣味是植物的自衛能力,它與誘人食用的甜味有著本質不同。 而能夠以醬作為載體,將辣味演繹得多元共生、出神入化,放眼全世界,也只有在食物上充滿無窮想像力的中國人才能做到。

相關焦點

  • 我國最好吃的10大辣醬,看看有沒有你愛吃的,你認為哪裡的最好吃
    辣醬是平常大家都比較喜歡吃的調味品,說到辣醬還是先說下辣椒,因為製作辣醬主要的食材就是辣椒,明代前,我國傳統的辛香料主要有姜、花椒、茱萸和胡椒等,尤以花椒為主,沒有辣椒,史料記載,辣椒是在明代末期,由海路從美洲的秘魯、墨西哥傳入我國的。
  • 風味圖書館丨中國哪裡的鹹菜最好吃?
    南方人最喜歡的莫過於就著一坨腐乳或一碟泡菜,三下五除二就嗦掉兩碗稀飯。 中國人吃鹹菜由來已久。在天寒地凍沒有新鮮蔬菜的冬天,保存蔬菜是中國老百姓的剛需。 根據鹹菜的古稱「鹹菹」來追根溯源,鹹菜出現是相當早的。
  • 中國哪裡的醬菜最好吃?
    中國哪裡的醬菜最好吃?揚州丨可能是最愛吃醬菜的地方揚州人喜歡吃醬菜,過年過節把醬菜當禮品送,又實惠又好看。天津丨利民蒜蓉辣醬是天津娃子最愛沒有哪個天津人會忘記利民蒜蓉辣醬的味道,那是故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母親剛烙好的大餅,趁熱撕一大塊,抹上蒜蓉辣醬,那叫一個香!如果再來一把小蔥或者萵苣葉子,那就是天堂了。
  • 中國到底哪裡的醬醬醬醬最好吃?
    肉醬,或稱為「醢」,本是醬的主流,古人發酵肉類,藉助生物酶讓蛋白質水解為各種胺基酸,以獲得酸、鮮風味。漢代以後,中國的醬主要分為兩大流派:谷醬和魚醬。隨著中國文化圈向外擴展,整個東亞、東南亞的飲食,都以運用這兩類醬料為特色。
  • 中國哪裡的醬菜最好吃? - 上遊新聞·匯聚向上的力量
    3中國哪裡的醬菜最好吃?揚州丨可能是最愛吃醬菜的地方▲ 利民蒜蓉辣醬沒有哪個天津人會忘記利民蒜蓉辣醬的味道,那是故鄉的味道,媽媽的味道。母親剛烙好的大餅,趁熱撕一大塊,抹上蒜蓉辣醬,那叫一個香!如果再來一把小蔥或者萵苣葉子,那就是天堂了。東北丨蘸醬菜,東北狠人的飲食崇拜
  • 中國辣醬地圖
    」 從學生時代堅持吃辣醬至今的人,通常有三種可能。 要麼是窮,要麼是辣醬好吃,要麼是人窮、而辣醬又好吃。 平時不吃辣醬的人很可能也被氣氛感染,逛超市時順手一瓶,重拾舊夢。 瘋狂的辣醬佔據了中國500億元醬料產業60%-80%份額,背後都是大家一口一口吃出來的。 辣醬究竟有多能打 辣醬,常年盤踞你家冰箱門的角落,或放在街邊麵館的桌角的邊緣。
  • 風味圖書館丨煲仔飯、滷肉飯、手抓飯,中國哪裡的飯最好吃?
    蔡瀾說:「人老了,什麼都嘗過的時候,還是那碗白飯最好吃」。 在中國 ,米飯有著各類吃法,蒸、燜、炒、燴、焗..... 這座長江邊地理位置極其優越的小城,曾是中國四大米市之首。碼頭上米袋堆積的景象要用「堆則如山,銷則如江」這樣的語句來形容。 見慣了稻米的蕪湖人,吃糯米這件事上,當然最有發言權。
  • 中國到底哪裡的「皮」最好吃?
    等了好久,終於可以介紹我這位酒友:地道風物(ID:didaofengwu),江湖人稱風物菌,他一直奔走在中國的土地上,探尋最地道的美食風味。他用最溫暖的文字講述中華美食文化,用最真實的影像記錄城鎮市井煙火。 ▲關注風物菌,口舌生津每一天 愛吃肉的你是否愛吃肉外面的「皮」呢?中國到底哪裡的「皮」最好吃?
  • 中國哪裡的「皮」最好吃?
    原創 風物菌 地道風物 收錄於話題#風物發現:中國到底哪裡最好吃19#廣州1#北京1#美食6燒鴨丨沒吃皮等於沒吃廣東街頭隨處可見的燒鴨,掛在檔口最顯眼處摘下一隻,「鐺鐺檔」數刀落下,皮綻開的酥脆聲下,鴨油滲入肉中,片片均勻,乾淨利落。廣東燒鴨皮下脂肪薄油脂少,蘸上搭配的酸梅汁反倒多了一絲清新的滋味。
  • 中國哪裡的餃子最好吃?
    來源丨吃貨研究所(Food_Lab) 果殼(Guokr42) 在中國北方,有一道神奇的吃食,能夠橫掃大節小節 好吃不如餃子|recipeshubs.com 01 餃子從哪裡來?
  • 中國到底哪裡的酸菜最好吃?
    中國地圖上的「檸檬精」——廣西的「酸嘢」有話說。 這種據說要追溯到秦始皇修靈渠時的泡菜工藝,是用醋、糖、鹽、辣一起醃製的。用醋直醃簡單快捷,是流行「爆款」;丟入酸水罈子慢醃的「罈子酸」,則為追求自然風味的食客所喜。而在廣西桂林、柳州等地,它更是被直截了當地稱之為——酸。
  • 最愛這辣醬的味道,做什麼菜好吃?
    韓式辣椒醬是一種用辣椒、蘋果與大蒜製作的具有朝鮮民族風味的辣醬,主要用於醃製泡菜及其他辣味食品。這個醬做好後最常用的地方就是拌飯、拌麵還有韓國人最長是的下飯美食,辣白菜。
  • 中國最好吃的5種辣醬,老乾媽落榜,男人都喜歡第4種
    說到辣醬,首先我們都會想到老乾媽,其實除了老乾媽,還有很多其他品牌的辣醬,老乾媽和這幾種辣醬比起來,根本沒法比,下面小編就盤點5種特別下飯的辣醬。1,黃辣椒醬黃辣椒醬是用黃燈籠辣椒做成的,這種辣椒非常的辣,而且味道非常獨特,所以在做酸湯肥牛的時候,一定要放這種辣醬。2,沙縣純辣醬吃沙縣拌麵的時候,一定會放很多的純辣醬,不僅拌麵好吃,放在湯麵裡非常的好吃。
  • 最好吃的辣醬測評,看看你吃過哪些?
    「最好吃的辣醬們"沫沫辣醬產地:天津結果一嘗十分驚豔,幾個人都連呼好吃好吃!花椒和蒜味道很重,是超乎尋常的那種比例,如果喜歡蒜油和花椒味道的人一定會喜歡。辣醬裡放孜然,還是挺少見的吧?醬裡面料也很足,大塊大塊的香菇在裡面。
  • 全世界最好吃的辣醬,聽說連吃鮑魚都用上了,網友:不好吃不要錢
    說到老乾媽辣醬,想必大家都是不陌生的。而且這幾年老乾媽遠銷海外的銷量也是一年更比一年好呢,老乾媽在外國朋友的眼裡也是成為了一種相當好吃的辣醬。除了老乾媽辣醬之外,還有一種辣醬也是很多人愛吃的。但是這種辣醬並沒有名字也沒有特定的包裝,這種辣醬是湖南人自己自製的辣醬。
  • 指南| 一口一個夏天,中國到底哪裡的甜瓜最好吃?
    03中國哪裡的甜瓜最好吃?《史記》說:「召平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東陵瓜。」圖/視覺中國由此不難看出,我國古代瓜產區主要有現在的新疆、甘肅、陝西、河南、遼寧、安徽、山東、四川、福建等地。如今,其中不少仍是著名產區。圖/視覺中國那麼問題來了,中國到底哪裡的甜瓜最好吃?
  • 中國哪裡的包子最好吃?
    丨來,讓我「包」了你丨吃包子的過程,有種不可預知的期待和驚喜像是一場帶點挑逗的好玩遊戲懂得「探索」,才能吃得不亦樂乎那麼……中國到底哪裡的包子最好吃?中國名包何其多,每一樣都「包」治百病。你不信?往下看!開封丨灌湯包的「鼻祖」
  • 中國到底哪裡的螺肉最好吃?
    從饑饉年代的災民充飢,到鐘鳴鼎食的文人雅趣;從廣袤的海岸淺灘,到內陸的水田湖泊,螺肉,憑藉大開大合的滋味,堪稱是人間風味的集大成者,同樣也承載了一個民族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螺螄:小身體大能量「明前螺,賽肥鵝。」每年春季,中國的大小湖泊(尤其是江南、西南等地區的省份),自湖底飄出一縷螺螄的鮮美,和魚、蝦等河鮮一起,將春天的輕靈細細勾描。
  • 中國到底哪裡的荔枝最好吃?
    那麼,中國到底哪裡的荔枝最好吃?最值得在這個夏天冒著上火的風險敞開肚皮吃上一頓呢?糯米餈果實稍圓,呈偏心臟形,果肉軟清多汁,果核瘦小,咬一口是滿滿的清甜味道懷枝則是廣東栽種最多、最普遍的荔枝品種。傳說古時候有一位尚書路過嶺南,把鄉親送的荔枝抱在懷中,於是把這種荔枝叫做「懷枝」。茂名高州也是廣東荔枝的著名產地,這裡的根子鎮被稱為「中國荔枝第一鎮」。
  • 胖孃素食食譜分享——墨西哥風味辣醬烤紅薯
    這份食譜還特意搭配了蔬菜、玉米和豆子,用孜然和辣醬調味。胖孃健康飲食今天給大家帶來這道美味的墨西哥風味辣醬烤紅薯,希望你會喜歡。 > 食材 1罐黑豆 1罐無鹽玉米 ¾杯西紅柿丁 2個微波紅薯,切成兩半 1湯匙切碎的香菜 調料 ½杯莎莎醬或其它的西紅柿辣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