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2020-12-11 網易新聞

(原標題: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對於老四川的行話,成都著名民俗專家劉孝昌說,以清末民初為例,成都南北米市交易,經紀人不明言價碼,都以行話或者暗語進行討價還價。「1是麼,2是按,有一套獨特的稱謂,或者乾脆摸手講價,不說話,把手藏著袖筒裡比價,數字對應不同的手勢。」

袖裡乾坤 衣袖裡摸手講價

清末民初的老成都,南門、北門大橋有米市,自有一套行規。

「除了買米、賣米的,還有一類人,專門從事提供信息、介紹買賣、促其成交的經紀人,收取一定的佣金。」劉孝昌介紹,他說市場上出售米糧,必須通過經紀人成交,外人不得插手。「討價還價時,買賣雙方都不明說價碼,而是通過經紀人用行話或者暗語來進行討價還價。」

劉孝昌說,一般交易以字代數,比如用麼、按、蘇、紹、歪、廖、竅、笨、絞,分別代表1、2、3、4、5、6、7、8、9;當鋪和古董玉器行,則用由、申、人、工、大、天、至、井、羊、非,分別代表1、2、3、4、5、6、7、8、9;其他行業也都有各自不同的暗語、字碼。

與眾不同的是,另一種交易方式堪稱「袖裡乾坤」。「關鍵在於經紀人的袖筒,買賣雙方各自握著他的手,在袖筒裡反覆磋商價格。食指伸直代表1,食指、中指伸直代表2,食指、中指、無名指伸直代表3,加上小指代表4,五指併攏為5,拇指豎立為6,小指微曲代表7,拇指、食指斜指代表8,食指單屈成弓形代表9。買賣雙方如是往復,直到價格談攏。」

最有趣的,莫過於瓦片憑據。「來米鋪買米,銀兩給了,老闆瓦片一摔,一分為二,上書米多少斤,遞給買米人。到時候來拿米,是『認瓦片不認人』,兩塊瓦片一合,嚴絲合縫才給米。這種方法雖然原始,但瓦片一摔,裂縫鋸齒不一,想偽造幾乎不可能,稱得上原始又科學。」

袍哥黑話 官府招供叫「拉稀」

《智取威虎山》中,楊子榮見座山雕,一段流暢黑話對白,贏得了滿堂彩。「天王蓋地虎」是「好大的膽!敢來氣你祖宗」「,寶塔填河妖」是「要是那樣,叫我從山上摔死,掉河裡淹死」……

劉孝昌說,和北方土匪一樣,四川袍哥也有自己的黑話。「清代,袍哥屬於非法民間組織,進行秘密結社,形成了一套專門的黑話。比如袍哥自稱『光棍』或『皮』,參加袍哥叫『嗨皮』,同夥叫『老表』,窩主為『穩主』,立碼頭叫『插旗子』,拜碼頭叫『走字樣』。」

袍哥在外行走,結下仇家稱「結梁子」,報仇稱「拿梁子」。調解糾紛謂「搭臺子」,躲禍事叫「避豪」,闖禍稱「擺豪」,仗勢欺人叫「撤豪」。

四川曾有一部電視劇叫《傻兒師長》,其中樊傻兒自稱「袍哥人家,從不拉稀擺帶」,也是句黑話,不過到現在,基本已經成了流行的俚語。那時候,黑話還在小範圍流傳,比如「被人識破叫『走水』,出賣同夥叫『點水』,向官府招供叫『拉稀』。」劉孝昌說,以綁架來說,不同人都有不同說法,綁架戶主是「綁肥豬」,綁架婦女是「劫觀音」,綁架兒童是「劫童子」。

理髮行話 剃光頭叫「木龍」

不止如此,剃頭匠也有自己的行話。「清末民初的時候,理髮業也有行話。」劉孝昌說,剃光頭叫「木龍」,理西發叫「西草」,剃平頭叫「平草」,洗頭叫「蓋盆子」,圍布叫「大欄」,毛巾叫「小欄」。「他們講價也有暗語,用獅、象、麒、麟、猊、虎、豹、鹿、狼、狐十個字,來代替十個數字。」

他說,剃頭匠最喜歡剃結婚頭和小兒頭,俗稱新郎頭和滿月頭。「這兩種頭,不僅有紅包拿,還可以吃一杯喜酒,現在四川有些鄉間,還有這樣的民風。」

清末民初,就連老成都的叫花子,也有一套隱語。「丟圈黨就是作揖行乞,鑽格子黨就是沿街上門行乞,耍老子是耍猴行乞,伏虎是偷貓偷狗,釘耙是討錢。」不同的乞討方式,也有不同的行話。「觀音黨是帶老婦人乞討,打單子是裝喪夫無依靠,裝相是扮病殘乞討,通指是裝啞巴。討到了錢,開花是眾人分錢,打掌心雷是私瞞錢物。」

票證有「名」全國糧票「滿天飛」

新中國成立後,舊時交易習俗大多消失,牙行、經紀沒了,轉入地下交易的,又有了新的行話。

劉孝昌說,當時自由市場有限制,倒買倒買很隱蔽,一般是見人不見物,人貨不同行,也就是甲地成交,乙地交貨。「從事交易的,自稱『三商業局的』,同夥叫『內盤』,長途販運叫『長腳杆』,就地轉手叫『大肚皮』。」當時,全國各地都有林海雪原的戲劇,老百姓都知道座山雕。「從事經紀的統稱『編師』,一把手叫『座山雕』,二把手叫『羅漢』,三把手叫『鏟鏟匠』,窩主統稱『窩子』,新搞的叫『生窩子』,長期幹的叫『熟窩子』。」

華西都市報記者 張路延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俗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知道是哪些行業?
    《漫談漢字語言詩詞曲賦經典文化》系列之俗語文化(七十二行祖師爺第1回)每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或者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時候,或者幹啥都幹不好的時候,總有人會跳出來告訴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堅持,你就能贏,你就能成功!
  •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師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
  • 古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古代行業如何跟狀元聯繫起來?
    引言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禁疑問,難道古代的行業就這麼少?這三百六十行用指頭都可以數過來。 如今現代社會,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我們的行業已經不止三百六十行,甚至有幾萬個行業了,那古人說的三百六十行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歷史上各行各業的祖師爺到底是何許人也?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常用此話來表明職業不分貴賤,各行各業都能湧現出足夠出色的人才。那很多人可能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俗語中的三百六十行到底指哪些行業?
  • 蜜拓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的未來在哪裡?
    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無處不在,真正能發大財的人卻很少。要把思維變現,就要緊隨時代潮流。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是蜜拓蜜合理合法的,每一個行業都是可以嘗試的。淘寶出來的時候,有人說假貨多,現在淘寶成為最大的電商平臺。微商出來的時候被人詬病,第一批做微商的人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有時候你蜜拓蜜會遇到不好的聲音,但你只聽不好的,那你的人生會好嗎?
  • 360行,行行是專才
    據《清波雜錄》所載,我國唐代社會的主要行業為「三十六行」,即:肉肆、宮粉、成衣、玉石、珠寶、絲綢、紙、海味、鮮魚、文房用具、茶、竹木、酒米、鐵器、顧繡、針線、湯店、藥肆、扎作、陶土、仵作、巫、驛傳、棺木、皮革、故舊、醬料、柴、網罟、花紗、雜耍、彩奧、鼓樂、花果等。徐珂在《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
  • 360行,行行需專才
    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關於行業,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誌》上便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醬料行、花果行、鮮魚行、宮粉行、成衣行、藥肆行、扎作行、棺木行、故舊行、陶土行、仵作行、鼓樂行、雜耍行、皮革行等等。 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是網絡為王的世紀,內容更是王中王的時代。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升級換代中誰站在新職業的「風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中「三百六十」雖然是虛數,卻也道盡了古人對職業數量的想像力邊界。勞動分工精細化是工業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表現在職業數量上,就是新職業層出不窮。根據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我國共有1481個職業、2670個工種。然而,多年才修訂一次的職業分類大典難免滯後。
  • 社會催生新"三百六十行" 中國已有1838種職業
    中新網4月18日電 中國有句老話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不過,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職業興替的周期正在不斷加速。據統計,中國目前已經有了1838種職業,其中有不少新興的職業,並且還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 「三百六十行」各行祖師爺都是誰?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 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現在我們說的「三百六十行」是從唐朝對社會行業的分工發展而來。
  • 「三百六十行」,各行祖師爺介紹,切記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 「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 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
  • 古語「三百六十行」,各行祖師爺都是誰?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 「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
  • ❺│古語「三百六十行」,各行祖師爺都是誰?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 「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 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
  • 360行 行行有黨員:水庫巡查員
    360行 行行有黨員:水庫巡查員 來源:人民網浙江頻道  2015年06月29日08:07 目前,寧波市有7000多座山塘水庫。進入汛期以來,寧波市強化水庫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朱亞品是眾多水庫巡查員中的一名。 據介紹,三溪浦水庫以防洪、供水為主,結合灌溉、發電、養魚等綜合利用,主要向鎮海煉化公司、鎮海港埠公司、邱隘鎮、五鄉鎮、東吳鎮等單位供水,每年直接供水約3000萬立方米。 庫區的山路蜿蜒曲折,路邊雜草叢生,很不好走。
  • 在這個社會中,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確實,那些成功人士的確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但我們不能因為別人優秀就推翻自我、否定自我。真正高逆商的人會看到別人的優勢,承認別人的長處,借鑑別人的方法,但他們不會盲目地去效仿別人,淪為追隨他人的複製品。他們懂得發現自己的優勢,發揮自己的長處,發現自身的價值。
  • 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轉碼農」,零基礎轉行當程式設計師真的可以拿...
    計算機的熱度不僅讓很多未畢業的學生想去報考,甚至連許多已經工作的人也在想方設法進入這個行業,「 三百六十行,行行轉碼農 」 的段子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為什麼會這樣?收入差距應當說是很大的原因。儘管在生活中和網絡上你天天都能夠聽到關於碼農生活的哀嘆,但是若是你把這些當真,那你就錯了。從數據上來說,整個網際網路屬於高收入階層,而技術的收入在網際網路中屬於中高階層。
  • 專業「行話」展②|帶你走進民大的社科專業「江湖」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民大作為一所綜合類大學,眾多學科爭奇鬥豔,正是「專業『漸欲迷人眼』,鑽研方能知真諦」,一個專業一種風採,一個學科一類「行話」,同學相見,三言兩語,便能知彼此出身何「派」。
  •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古人說的三十六行原來是指這三十六行
    「七品芝麻官」有多大我國古代縣級官制始於春秋。當時,各諸侯國君把兼併的土地和小國改為縣,設長官為縣令。經過歷朝演變,至清代,全國地方行政機構為省、道、府、縣四級。我國清代官職以「品」論等級,最高為一品,低為九品。每品有正、從兩級,同現在的正、副職一樣,共有九品十八級。
  • 重溫「行行出狀元」
    適己之性 盡己之分 狀元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一個類比的說法,是說不論做什麼行當,都會顯出價值,都會受到尊重。而事實上,「文無第一」,榜眼是不是一定就比狀元差,那倒不見得。
  • 《團圓飯》起底三百六十行 LOW職業小清新解讀
    在《團圓飯》中,宋家兄弟姐妹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鮮明的個性和標籤:李光潔飾演的大哥宋一達被稱為「廢柴大哥」,馬蘇扮演的大嫂白麗娟被稱「犀利嫂嫂」;二哥宋一亞是「精英二哥」,大姐宋小雪是「甜心姐姐」,三哥宋一和是「街霸三哥,小妹宋小梅是「嗆口兒小妹」,小弟宋一文是「熊孩子小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