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知道是哪些行業?

2020-12-14 佳沛文化漫談

《漫談漢字語言詩詞曲賦經典文化》系列之俗語文化(七十二行祖師爺第1回)

每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或者不知道自己該做什麼的時候,或者幹啥都幹不好的時候,總有人會跳出來告訴你: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堅持,你就能贏,你就能成功!然後我們右開始覺得人生充滿希望了,那麼,你知道三百六十行,是哪些行業嗎?這些行業有沒有祖師爺呢?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一起分享學習一下。

三百六十行的由來

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業的行當,也就是社會的上的各種工種。關於行業,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據徐珂《清裨類鈔·農商類》載:「三十六行著,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其實自古之來,行業的工種絕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所以民間流傳的「三百六十行」是個統稱。

三十六行分別有哪些行業

三十六行:肉肆行、宮粉行、成衣行、玉石行、球寶行、絲綢行、米行、首飾行、紙行、海味行、鮮魚行、文房用具行、茶行、竹木行、酒米行、鐵器行、顧繡行、針線行、湯店行、藥肆行、扎作行、仵作行、巫行、驛傳行、陶土行、棺木行、皮革行、故舊行、醬料行、柴行、網罟行、花紗行、雜耍行、彩興行、鼓樂行和花果行。

到了宋代,隨著生產的發展,行業也逐漸增多。唐代時的三十六行,至宋代已經增加為七十二行了,元代又把七十二行轉記為一百二十行。「三十六行」也好,「七十二行」也好,都是一個虛指數,明顯是不夠概括社會上所有的行業。

七十二行行業及祖師爺(遠古時期)

小編會有用幾章的時間,給大家介紹一下七十二行行業及祖師爺。先給大家介紹遠古時期的幾位。

農業祖師爺(神農氏),神農氏尊稱炎帝,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神農氏發明了農耕技術,成為我國最早進入農耕的部落,同時神農氏發明了陶器,隨著陶器的出現,不僅為人們存儲食物提供了條件,改變了以往「飢則求食多則棄餘」的習慣,成為後世敬奉的農耕祖師爺。

裁縫業祖師爺(軒轅氏),軒轅氏尊稱黃帝。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他播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等,是中華文明承前啟後的先祖。被裁縫業敬為祖師。

漁業祖師爺(伏羲氏),伏羲氏與神農氏、軒轅氏共同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所處時代約為新石器時代中晚期。他發明創造了「八卦」,成了中國古文字的發端。他又結繩為網,用來捕鳥打獵,並教會了人們漁獵的方法,稱為漁業祖師。

小編認為我們生活方式在不斷的千變萬化,但無論怎麼變化,我們都還是相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要做的就是,做一行,愛一行,才能做到行業領先,要堅持不放棄,不能被困難打倒,大家覺得呢?小編會在下一篇介紹關於飲食類的行業及祖師爺,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相關焦點

  • 古人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古代行業如何跟狀元聯繫起來?
    引言 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俗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禁疑問,難道古代的行業就這麼少?這三百六十行用指頭都可以數過來。 如今現代社會,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我們的行業已經不止三百六十行,甚至有幾萬個行業了,那古人說的三百六十行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蜜拓蜜: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你的未來在哪裡?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只要是蜜拓蜜合理合法的,每一個行業都是可以嘗試的。淘寶出來的時候,有人說假貨多,現在淘寶成為最大的電商平臺。微商出來的時候被人詬病,第一批做微商的人已經實現了財富自由。有時候你蜜拓蜜會遇到不好的聲音,但你只聽不好的,那你的人生會好嗎?看問題的角度不同,你得到的結果自然就不同。海納百川,何以納百川?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那歷史上各行各業的祖師爺到底是何許人也?
    在中國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常用此話來表明職業不分貴賤,各行各業都能湧現出足夠出色的人才。那很多人可能就會產生這樣一個疑問:俗語中的三百六十行到底指哪些行業?
  •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升級換代中誰站在新職業的「風口」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中「三百六十」雖然是虛數,卻也道盡了古人對職業數量的想像力邊界。勞動分工精細化是工業文明的主要特徵之一。表現在職業數量上,就是新職業層出不窮。根據201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我國共有1481個職業、2670個工種。然而,多年才修訂一次的職業分類大典難免滯後。
  • 什麼叫「行行出狀元」?看看這位低調的魔術首富就知道了
    中國有句俗語,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很多時候,這句話都是用來安慰那些讀書成績不好,只能學手藝吃飯的人。有人覺得這句話說得也很現實,因為落腳點是「當狀元」,即是成為行業尖子才算成功,可金字塔的頂端能容納的人是極少的。也有人把這句話當成一種信念,讓自己的心裡有一個目標或盼頭。
  • 重溫「行行出狀元」
    適己之性 盡己之分 狀元是古代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一個類比的說法,是說不論做什麼行當,都會顯出價值,都會受到尊重。而事實上,「文無第一」,榜眼是不是一定就比狀元差,那倒不見得。
  • 360行,行行是專才
    據《清波雜錄》所載,我國唐代社會的主要行業為「三十六行」,即:肉肆、宮粉、成衣、玉石、珠寶、絲綢、紙、海味、鮮魚、文房用具、茶、竹木、酒米、鐵器、顧繡、針線、湯店、藥肆、扎作、陶土、仵作、巫、驛傳、棺木、皮革、故舊、醬料、柴、網罟、花紗、雜耍、彩奧、鼓樂、花果等。徐珂在《清稗類鈔·農商類》中說:「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而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則為七十二行,十之則為三百六十行。」
  • 360行,行行需專才
    所謂「三百六十行」,即是指各行各業的行當而言,也就是社會的工種。關於行業,自唐代開始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誌》上便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醬料行、花果行、鮮魚行、宮粉行、成衣行、藥肆行、扎作行、棺木行、故舊行、陶土行、仵作行、鼓樂行、雜耍行、皮革行等等。 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是網絡為王的世紀,內容更是王中王的時代。
  •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師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
  •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原標題: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 360行,行行出狀元——別看低自己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與愛好,決定著每個人適合不同的職業,徘徊不進時不要一條路走到天黑,相信360行,行行可以出狀元,別看低自己,要帶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自信,去尋找屬於你自己的詩和遠方雖然是金子就會發光,很多人卻把自己埋的太深,人貴有志向與毅力,有時候你想要得到什麼想要成為什麼,只要你「夠想」你就一定會實現,要相信自己,如果遇到挫折困境了,要自己走出來,有時候方向錯了,停止就是前進
  • 湖南平江首開辣條專業班 該班學生稱「行行出狀元」
    9月16日,辣條專業班學生喻明真稱,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她希望自己能夠踏實地學好這個專業,為今後的發展打下基礎。校企合作共建辣條班據徐主任介紹,去年7月,平江縣職業技術學校的領導和骨幹教師組建團隊,赴平江工業園區進行調研,了解校企合作辦學的可能性。
  • 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
    常善救物,故無棄出。是謂其明。故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智。不貴其事,不愛其智,雖知大迷。是謂要妙。——引自《老子道德經更正》(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道德經》在這一課裡為我們列舉了五個領域的範例。這就是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這五個範例告訴我們的是,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
  • 「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古人說的三十六行原來是指這三十六行
    古時「三十六行」人們常說「三十六行,行行出狀元。」有時人們也說「七十二行」、「三百六十行」,但這非指具體行業,而是對各行各業的概稱。據宋代《情波雜錄》所載,我國唐代主要行業很多,但確有「三十六行」的記載。
  • 行行出狀元,中國傳統「行業」的八大聖人,除了文聖,你知道幾個
    行行出狀元,中國傳統「行業」的八大聖人,除了文聖,你知道幾個其實說到聖人,能夠被稱為聖人的,一定是非常厲害的人物,我們一定聽說過詩聖杜甫,聽說過文聖孔子,那麼其他的幾位聖人你聽說過幾個?接下來小編就跟大家介紹一下,關於中國那些古老的「行業」中的八大聖人。第一個文聖,他就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他門徒眾多,有七十二個非常有名的弟子,而且在教育上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被我們沿用至今。他的功勞無疑是很大的。有人評論說,天不生孔子,萬古長如夜。這樣的評價不可謂不高,而孔子對於時代的貢獻的也是足夠大的。
  • 90後小夥發現「新行當」,給鞋底貼膜日賺千元,網友:行行出狀元
    導語:90後小夥發現「新行當」,給鞋底貼膜日賺千元,網友:行行出狀元我們常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隨著如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新職業,這些職業在我們看起來覺得有點不能理解,像酒店的「試睡師」以及現在的
  • 在這個社會中,正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有一天,小雞在河岸邊捉蟲子,看見有一隻小鴨子在河裡遊來遊去小鴨子說:一會兒還從水裡叼出一條新鮮的小魚,看起來快活極了。小雞做出了一副要跳下去的姿勢。「不就是遊泳嘛,不就是捉魚嗎?我也會。」說完,就準備跳下去了。小鴨子看見了,遊過來說:「你不會遊泳的,還是別跳下去吧!」但是小雞不聽,還氣衝衝地說:「哼,我就讓你瞧瞧!」
  • 行行出狀元!螺螄粉聞臭師年入百萬,廣西25萬個就業崗位
    以螺螄粉聞名於世的廣西柳州,圍繞螺螄粉產生的行業也應運而生。廣西螺螄粉產業鏈帶動了25萬人就業,帶動了4500多戶貧困戶就業。而且螺螄粉是全職的聞臭師傅,年收入更是百萬。螺螄粉的銷量大增,需求也急劇上升。而且酸筍是螺螄粉的真魂,一位出色的聞臭師傅,聞酸筍就知道醃製的時機,品質,摸一摸就知道味道。
  • 王寶強復旦講座口誤:"36行,行行出狀元"
    不過,他數次口誤說出的「36行,行行出狀元」也引發現場的笑聲。   王寶強一開始略顯拘謹,說話沒有條理,導演幾次暫停引導其講故事。
  • 360行,行行顯專才
    這段對古代行業的描述朗朗上口。行行顯專才不言而喻,誠信、道德修養是專業人才的根本基礎。360行,行行出專才、出狀元,專才等於「狀元」,「狀元」就是專業人才。從誠信和操守的角度而言,「狀元」就是當代社會的高素質專業人才、技能人才、管理人才、職業人才、實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