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天,談起我們現在是怎樣去了解一個人。然後討論的結果是關於某人的的微博,某人的朋友圈,某人QQ空間。我們有些汗顏。原來我們去了解一個人,如今都不是去接觸一個實際的人而是僅僅通過社交軟體去探索。
這大概就是我們這一代手機不離手的人的真實寫照。
我們通過朋友圈、微博塑造不同的人設,展現出我們的不同側面然後成為別人看待我們的全部。我們也去如此這般看待別人的全部。
朋友圈——生活寫照與炫耀
朋友圈是一個基於熟人關係的強聯繫的平臺,這裡面向都是你所熟悉的人,是我們塑造個人形象最有力的地方。你會發什麼樣的內容在朋友圈呢?出去旅遊、出去吃好吃的、吃去逛街、買了新衣服、買了新的化妝品……那些生活裡你覺得讓自己極其舒服能讓自己在別人面前有排面與儀式感 的生活狀態都是朋友圈的常客。可能會向朋友圈裡的朋友們展示你的外貌的魅力,生活的豐富與多彩,性格開朗與活剝。展現出你的愛好與厭惡,展現你的愉快心情。這樣的你就像一個發光的個體被圍觀與羨慕,從而擁有了心理上極大的滿足感。
微博——陌生地帶的獨自狂歡
這是一個只用說,而不用被熟人圍觀的地方,因為所有的社交關係幾乎都面向陌生人,所以這個地界成了一個人狂歡的舞臺。這裡足夠開放,卻也足夠「隱蔽」。開放是面向陌生人,私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沒人關注你在這裡所展現的情緒與生活狀態。
如果朋友圈的內容是為了獲得滿足感,那麼微博給了我們極大的釋放感。我們可以 自由的對某個事情發表看法,而不會被熟人做質疑,我們可以自在的抒發自己的惡劣情緒而少被人打擾。夜深人靜時的心情與思緒都可能在這裡安放。我在這裡享受著自我隱藏和被人偷窺的快感。
所以真實的你,是朋友圈的你?還是微博的你?
朋友圈的人設和微博的自我形象是否一樣?
那麼別人是否其實和你一樣?
於是我和朋友聊到最後就發現,我們在為自己設定人設的同時,別人也為自己設定著形象。於是社交媒體帶給我們的新的社交模式變得越來越缺少真實感。
我有一個很喜歡的女孩子,因為不敢主動上前,所謂我幾乎找到了她所有的聯繫方式,看過很多她發的內容。朋友圈、微博、QQ空間,都各自呈現出不一樣的形象,但是我依舊感覺不到真實感,因為哪怕我把所有社交平臺上她的形象湊在一起也不是一個完整的她。
最後我們覺得,如果要了解一個人,光靠一個手機遠遠不是全部,走出門、面對面。血肉都在那裡。
我想和我喜歡的女孩子面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