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接草莓放學的路上,聽到兩位家長在一起聊天。一位媽媽說:「們家丫頭撅著小嘴,看起來心情不太好的樣子」。
牽著小女孩的媽媽回答到:「別提了,我就剛才說了她兩句,就開始衝我發脾氣,這娃讓她爺爺慣出了一身的毛病」。
「老人嘛,隔代親,都會比較寵溺孩子,平時咱們多注意一點,有什麼問題及時糾正」。
「我和老公比較忙,從小就是爺爺帶著她。寵著慣著,我們說兩句就會被爺爺制止,覺得孩子小,不用那麼嚴格。現在好了,孩子問題越來越多。」小女孩的媽媽抱怨道。
看著她們走遠的背影,想著剛才的對話,心裡有點不是滋味。父母作為孩子的家長,也是直接的監護人,不能只擔撫養的義務,忽略教育孩子的義務。
「啃老式」養育孩子不可有
有很多年輕的父母不僅在生活上「啃老」,在育兒方面也會「啃老」,需要依靠爺爺奶奶來養育孩子。所以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父母在外面工作,出一些養育孩子的費用。爺爺奶奶在家帶娃,教育就變成了他們的主要責任。
我們經常說「隔代親」,爺爺奶奶會把很多的愛投入在孩子身上。但因為「愛」而失去分寸,加上守舊的教育觀念,造成了孩子成長中一些問題的所在。
比如,孩子發脾氣亂扔東西時,爺爺奶奶笑呵呵地撿回來;或者孩子吃飯的時候,追著喂,還邊吃邊看動畫片等。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這些問題時,常常會像上面那位媽媽一樣,採用「甩鍋」式行為,認為孩子不好的習慣,主要因為爺爺奶奶的教育。自己「啃老」養育孩子,不僅不感激長輩付出,還把責任全部推給他們,這是一種很不負責的行為。難道不是嗎?
怎樣避免成為教育孩子的配角?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在孩子未成年以前,不僅要負責養孩子,還要好好教育。而爺爺奶奶幫忙照顧孩子,屬於輔助,家長應該感激,同時幫助他們把握好「愛」的分寸。善意溝通,共同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1、0-6歲以父母的教育為主
鄰居王太太,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便開始工作,想著趁孩子小,多掙一些錢,等到孩子上學之後就安心在家教育孩子。但她的工作性質比較特殊,經常需要出差,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顯得力不從心。結果等到孩子上小學發現,有很多不好的習慣很難再糾。
其實很多年輕的父母都會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孩子小,以養為主就好,這也是為什麼會出現「啃老式」養育孩子的根本原因。但父母忽略了0-6歲對於孩子的重要性。
0-3歲是孩子性格的養成時期,3-6歲是孩子習慣的養成時期。想要孩子擁有好的習慣,就不能錯過這個培養的關鍵時期,因為錯過了這個階段,再想糾正孩子,就會變得很難。所以,在0-6歲階段,以父母的教育為主。如果因為必要的因素必須工作,也每天花時間與孩子溝通,細心地發現孩子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2、 發現孩子的問題及時溝通
草莓媽媽因為要外出學習一周,所以,請奶奶幫忙帶了一段時間。回來後發現孩子撿桌子上的飯粒吃,發現問題之後我沒有第一時間跟奶奶說,而是觀察奶奶與草莓的相處。原來在吃飯的時候,奶奶告訴孩子不能浪費糧食,所以,草莓學著奶奶的樣子,把掉下的飯粒撿起來吃掉。
於是,在飯後草莓媽媽與奶奶誠懇的進行了溝通,首先肯定幫助孩子養成不浪費糧食的這個習慣很好,其次商量應該培養孩子吃飯的習慣,避免之後在公共場合孩子也會撿掉下的東西吃。
作為父母,當你發現孩子存在一些問題時,不要把責任推向別人身上,而應仔細觀察,問題發生的源頭,冷靜想一想,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為了孩子好,爺爺奶奶是願意與我們好好溝通,解決問題的。
寫給家長朋友們:
我們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卻忽略了這個「第一」的重要性。俗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句話雖然是一句諺語,但精準的表達出父母對於孩子影響。孩子出生後,最先帶他們認識世界的就是父母,隨著慢慢長大的過程,他們會從爸媽身上學到很多東西。你有好的習慣,他們學到的就是好習慣,反之就會變成另一種情況。所以,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僅要以父母為主,還要處處做好表率。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