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遞業出現了「盲盒」。而在賣家聲稱為棄件的「盲盒」上,卻可清晰的看到買主信息及聯繫方式,本能物歸原主的快件被不良賣家在網上兜售,不排除某些快遞員,代收點的惡意截留,實屬期瞞行為。
其實「快遞盲盒」產生的背後,是頻頻發生的丟包現象。找不到收件人,快遞件就應返還寄件人,投遞人沒有處置無主郵件的權利,否則屬於民事違法行為;若是代籤收後私自處理、據為己有,則涉嫌偷竊。網售「快遞盲盒」若連收件人個人信息一同出售,更叫人細思恐極。這些快遞被少部分人扣留,拿來利用,以謀私利,「快遞盲盒」的存在威脅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所以應當從買賣雙方,個人平臺,各方面堅決制止。
加強網絡安全信息的平臺監管。對於賣家而言,拿著不屬於自己的物件進行售賣,是缺失誠信的表現。要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絕不能為了蠅頭小利而丟失了最基本的誠信。他們大多數是從快遞員或代收件點搞鬼,這在快遞行業是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另外,快遞公司要優化快遞投遞的服務流程,明確監管快遞的去向,加強投遞員與驛站的管理,每次客戶查詢都認真對待,查實惡意截留行為後嚴肅處理,對某些不法行為形成有力震懾。對於涉嫌盜竊、銷贓的人,還有必要依法嚴懲。而對疏於監管的快遞公司,也應按《快遞暫行條例》規定,該罰的罰,該吊銷經營許可證的也不能手軟。真正做到每一個快遞都有跡可循。如此,才能維護客戶利益,淨化快遞市場秩序。
積極共創網絡安全環境。對於二手平臺的買家而言,購買「快遞盲盒」或許是一時興起,新鮮感促使,但在了解了「快遞盲盒」的來源後,應當停止這種不正確的行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購買快遞盲盒會助長賣家的囂張,「盲盒」的被需要會給賣家造成受歡迎的假象,從而更加加重「盲盒」售賣的現象。而買家買到「快遞盲盒」,個人還存在牽扯上法律責任的風險。所以買家應當到正規的,受交易保護的平臺合法購買商品,支持消費市場,共同維護網絡安全。
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觀。對於丟失快遞的消費者而言,「快遞盲盒」的售賣無疑讓其成為了最大的受害者。在網絡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嚴重的信息洩漏,快遞單上的家庭住址或許只是冰山一角,個人的資金資產,人際關係都存在著威脅。這種感覺就像是在網絡上裸奔,當個人信息被如此披露或利用時,消費者應當充分警惕。在快遞公司進一步完善內部監管,建立嚴格的信息監管體系的同時,自身也應樹立起足夠的自我保護意識,收到快遞後及時塗抹個人信息、載有重要信息的無用紙張及時銷毀、網絡上不隨意填寫個人資料……從自身做起,不能將希望都寄於平臺和網絡。
習近平總書記說:「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共同責任,需要政府,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只有加強監管,自身加強道德修養,才能減少「快遞盲盒」的出現。從而共築網絡安全防線,共建網絡安全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