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熱播:想毀掉一個孩子,就對他進行情感勒索

2020-09-03 能量時光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操控、不是刻畫,更不是利用。而是讓孩子一想到父母,內心就充滿力量。

凌霄、子秋被迫離開家人,情感勒索,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惡

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這部劇刷屏了。

自小被母親拋棄的凌霄和賀子秋,總是惹得觀眾一陣心疼……

好在兩個孩子都很幸運,遇見了李爸和李尖尖,才得以陽光快樂地長大。

不過,就在兩個孩子臨近高考時,凌霄的母親和賀子秋的父親突然回國,兩個孩子對他們曾經的遺棄心生怨懟,因此不願相認。

就在所有人以為生活重歸平靜時,凌霄的母親卻意外發生了車禍。

舅舅提出讓凌霄報考新加坡的大學,這樣便於照顧母親(母親離婚後嫁到新加坡)。

凌霄不想離開與自己相伴十餘年的家人,舅舅便怒氣衝衝地控訴凌霄:

可她畢竟是你媽媽,她都這樣了,你還想著回家,

你小的時候就因為你,你妹妹才沒了,你就是個冷血動物!

凌霄本就因為當年妹妹的意外去世,而倍感自責,舅舅的這一番話,就像一雙無形的手狠狠地扼住了他的咽喉,無法呼吸……

最終凌霄心軟,決定去新加坡上學,與生活了十幾年的李尖尖一家被迫分離。

賀子秋則更令人心疼,18年來,親生父親對他不管不問,只因現任妻子無生育能力,想有個兒子繼承香火,便使出卑鄙手段逼迫賀子秋離開李爸,還拿李爸的不易作為威脅。

擔心李爸因為承擔自己上大學的費用而倍加辛苦,賀子秋最終也聽從了親生父親的安排,選擇出國留學。

我們看到,無論是兒時的遺棄,還是成年後的被迫認親,兩個孩子都受到了家人的「情感勒索」,被「愛」逼迫而乖乖就範。

美國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曾說:「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我們身邊關係親密的親朋好友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我們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有苦頭吃。」

當父母嘗試使用情感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

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

把孩子當做爭奪利益的工具,李國慶、俞渝被兒子告上法庭

這些年,深受家人「情感勒索」之苦的,還有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和俞渝的兒子——李成青。

去年,李國慶和俞渝因離婚事宜,和當當網的權益分配問題,曾展開過一次「爆炸型」互撕;

4月,李國慶趁俞渝還未上班,曾帶人直衝蓋章辦,公然搶走公司40多枚公章。

事後,李國慶還大打「親情牌」,一邊攛掇中立不願涉入其中的兒子幫忙勸說媽媽,一邊向兒子暗示媽媽的「陰險狡詐」。

為了逼兒子做中間調解人,他甚至還曝光了和兒子的聊天記錄。

聊天記錄曝光後,李國慶通過發語音的形式給兒子道歉,他對兒子說:

「很抱歉給你帶來困擾,要不要我出錢,給你找心理醫生去看一看。

李國慶的這一行為,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極大憤慨。

後來,就連李國慶的老師都忍不住公開大罵:

「你們兩個在這裡撕,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嗎?

你們對得起孩子嗎?

孩子憑什麼要跟你們承受這一切?

你們這兩個半瘋兒。」

父母感情不和,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災難了,而更令人難過的是,有些父母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把孩子當作籌碼。

於孩子而言,比父母離婚更讓他受傷的,莫過於自己淪為父母爭權奪利的工具。

前兩天,壓抑許久的兒子終於出手了,他用一紙訴狀將父母雙雙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確認父親李國慶和母親俞渝為他代持噹噹股份的代持協議有效。

此次兒子的一紙訴狀,可謂包含了多年以來的委屈和無奈:

這是你們欠我的。

德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說:「當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愛的時候,就會開始疏遠他人,這時候的他,既不想歸附別人也不想反抗別人,只希望自己一個人待著。」

所以,別怪孩子越變越冷漠,一切都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害的。

父母有條件的愛,是在逼迫孩子拼命討好

在現如今的青年作家裡,蔣方舟算得上是最為知名的一位「天才」作家了。

9歲寫成散文集,19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降60分錄取,23歲就進入《新周刊》雜誌出任副主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蔣方舟優秀的背後,是媽媽成為「知名作家」的夢想。

媽媽所有的快樂,都建立在蔣方舟的進步之上。

媽媽要求她每天寫一篇文章練筆,寫得好,會得到媽媽的讚賞,若是退步,則會遭到媽媽的劈頭蓋臉的責備。

為了得到媽媽的肯定,蔣方舟只好不斷努力,迎合媽媽的要求,強迫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蔣方舟能有今天的成就,的確離不開母親的嚴格要求。

但她曾在《奇葩大會》上坦言,自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她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變成一個他人期待的自己,但哪怕自己已經很痛苦了,也不敢表現出來。

甚至明明是別人錯了,她還是會一遍遍重複著「對不起」。

這樣的性格一度讓蔣方舟崩潰,甚至花了一年時間獨自在國外進行自我療愈。

很多人都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只有你「足夠優秀」,父母才會給你認可,以你為傲;只有你「足夠順從」,他們就才會滿意,覺得你是好孩子……

當父母對孩子的每一份愛,都標註了條件時,會讓孩子不斷地產生心理暗示:表現好了才能得到,一旦表現不好了,那些愛也將會消失。

所以孩子戰戰兢兢,極力克制自己的天性,拼盡全力去迎合自己的父母,甚至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

德國腦科學家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感覺到TA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才會真正地幸福。

在《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中,同樣從小失去母親的李尖尖,為何能像個小太陽一樣,處處散發著光芒?

其實,李尖尖身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在爸爸李海潮的身上找到痕跡。

李海潮在失去妻子後,不僅給了李尖尖十足的愛,還把麵館打理得風生水起。

他的愛與擔當造就了李尖尖的樂觀與善良。他的默默承受教會了李尖尖堅持與仗義。

當別的父母為了成績壓榨孩子,苛責孩子時,李海潮包容了女兒的不完美,允許女兒發展木雕興趣,並由衷地為女兒獲獎開心不已。

他的寬容,給了李尖尖不懼風雨的強大內心;他的支持,給了李尖尖追夢的底氣。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投射。

育兒先育己。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操控、不是刻畫,更不是利用。而是讓孩子一想到父母,內心就會充滿力量,充滿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為人父母,我們永遠是孩子與世界相處的第一道結界。

願我們都能堅定地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那盞指路明燈。

相關焦點

  • 《以家人之名》熱播: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最近朋友圈被《以家人之名》刷屏了。自小被母親拋棄的凌霄和賀子秋,總是惹得觀眾一陣心疼....好在兩個孩子都很幸運,遇見了李爸和李尖尖,才得以陽關快樂地成長。賀子秋則更令人心疼,18年來,親生父親對他不管不問,只因現任妻子無生育能力,想有個兒子繼承香火,便使出卑鄙手段逼迫賀子秋離開李爸,還拿李爸的不易作為威脅:擔心李爸因為承擔自己上大學的費用而倍加辛苦,賀子秋最終也聽從了親生父親的安排,選擇出國留學。
  • 單親家長的「情感勒索」:以愛之名,毀掉孩子
    「你有很好的機會,我做夢都沒想過的好機會!」「我一直在想你為什麼要違背我們的意願,但不管是什麼原因,我一定不會讓你毀了自己的一生!」......每一句話的言外之意都是:我是為你好,你還不聽我的?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情感勒索」的表現,家長們利用恐懼感、責任感和罪惡感,控制孩子,大到人生選擇,小到日常一言一行。
  • 《以家人之名》凌霄、子秋被逼離開家人: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的武器
    作 者 | 陳千朵 編 輯 | 朱萬剛來 源 |教育(ID:edu618)所有以愛之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當父母能控制情緒,孩子也能夠在人生的旅程中輕鬆上陣,飛得更高更遠。
  • 《以家人之名》凌霄、子秋被逼離開家人:情緒勒索,是毀掉孩子最好...
    來源:教育ID:edu618最近,朋友圈被《以家人之名》刷屏了。自小被母親拋棄的凌霄和子秋,總是惹得觀眾一陣心疼,好在兩個孩子遇見了李爸和尖尖,才陽光快樂地長大了。凌霄不想離開與自己相伴十年的家人,舅舅便怒氣衝衝地控訴凌霄:可她是你媽媽呀,她都這樣了,你還想著回家,你小的時候就因為你,你妹妹才沒了,你就是個冷血動物!凌霄本就因為當年妹妹的離去倍感自責,這番話像一雙無形的手狠狠地扼住了他的咽喉,無法呼吸,凌霄終於同意與家人分離。
  • 別讓親子關係中的「情感勒索」毀掉孩子
    一個想完全掌控孩子人生走向的家長,很難培養出一個獨立自主的孩子。二、曾看過一個報導,孩子是國內知名大學的研究生,但是他媽媽一直認為他有病,因為他不夠「聽話」。這是一種親子關係中的「情感勒索」。這種情感勒索正在逐漸侵蝕孩子們的獨立人格,甚至生命健康。
  • 《以家人之名》凌霄子秋被迫離開家人:別用情緒勒索毀了你的孩子
    當父母能控制情緒,孩子也能夠在人生的旅程中輕鬆上陣,飛得更高更遠。——教育編輯部最近,朋友圈被《以家人之名》刷屏了。,無法呼吸,凌霄終於同意與家人分離。朱迪斯·西格爾曾說:所有以愛之名,通過要求、威脅、施壓、打擊、沉默等手段,在親子關係中爭奪控制權,讓對方就範的方式都是情緒勒索。
  • 《以家人之名》大火:父母如何毀掉一個孩子?控制他
    作者:朗讀君《以家人之名》大火,豆瓣評分8.1,是今年高分的國產劇之一了。講述的是:兩個單親爸爸,他們組成了一個家庭,一起養育著3個可愛懂事的孩子。法國著名心理學家表示: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受到來自父母過多的控制,會導致他無法擁有一個健全的性格,最終會走向精神死亡。
  • 我們常聽說情感勒索,什麼是情感勒索,我們有沒有被情感勒索呢?
    但是,我們不直接反對的態度只會給別人一個「你這麼做是對的,可以繼續」這樣的信息。有時候我們可能是在自我勒索。其實我們一個人也可以輕鬆地建立起情感勒索所需要的各種要素,從要求到抵抗再到施壓和威脅,我們都可以是一人分飾兩角:勒索者和受害者。
  • 《情感勒索》:教你走出情感勒索的迷霧
    「你要是敢跟我離婚,就別想見孩子了!」「你個不孝子,是不是想讓我死給你看?」「我好難受,看看你讓我變成什麼樣了!」「你不是想要這個嗎?那就乖乖聽我的。」這四種情感勒索者可能是你的伴侶、父母、朋友、同事……他們也許只是在以自己的方式「為你好」,卻會讓你過得生不如死。
  • 《情感勒索》:全都是為你好,是父母對子女最大的傷害
    實際上,這種打著以愛之名,對孩子全方位進行操控的教育方式, 已經束縛了孩子的身心,限制了孩子的自由發展。心理學上,把這一類現象歸結為「情感勒索」。情感勒索多發於我們最親近,最關心,交往最頻繁的同事,朋友,父母,子女身上。情感勒索是極具破壞性的,不容忽視的。特別兒童時期的一些遭遇,對孩子未來成年的生活學習,婚姻家庭以及走上社會的人際關係處理方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 《情感勒索》:從心理學角度揭秘,如何應對人際關係中的情感勒索
    至此,一個完整的情感勒索已經形成,然而,要想更深層次的去了它,我們就需要走進它。一般來說,不同的勒索者會有不同的勒索方式和手段。要想避免情感上的勒索,我們就需要看清勒索者,這樣才能及時啟動防禦系統,進行自我保護,防止被情感勒索。
  • 中國式「情感勒索」家庭,還要毀掉多少人
    比如,家長幹涉孩子的婚姻,並且認為這是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將來不後悔;家長幹涉孩子的工作,也是以愛之名,行控制之實等等。在心理學上,非愛行為就是對自己身邊的愛人,拿著愛的名義實施控制或者剝削的行為,讓他人按自己的意願去做,這種行為往往發生在親子間、親密伴侶間等等。
  • 「我是為你好」不是情感勒索的理由,真正愛孩子,父母應該怎麼做
    小宇的父母有著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就對孩子進行了超前教育,給孩子灌輸不屬於他這個年紀應該獲取的知識。上了小學之後,小宇的父母更是變本加厲,把小宇的校外時間安排得滿滿當當,給孩子報了一個又一個的補習班。
  • 三大熱播劇主角聚首,以家人之名來襲,宋威龍:我的妹妹是大佬
    《以家人之名》來的真是恰到好處。正所謂,天時、地利、人和。因為正值暑期,暑期檔一年一遇。一切美好都如約而至。三大熱播劇主角聚首,《以家人之名》來襲《以家人之名》有經得起推敲的劇本,金牌製作班底,以及強大的演員陣容,因而,備受眾多網友和粉絲期待。
  • 擺脫情感勒索,不做愛的傀儡
    中國有一句老話,叫「會哭的孩子有奶吃」。有些孩子吃不到奶就會一個勁哭,有些孩子則比較安靜,圖清淨的大人就會先緊著哭鬧的孩子餵奶。本應該平均分配的關注和愛,因為有人不斷的索取而傾斜。這就是兒童早期的「情感勒索」。
  • 看熱播劇《以家人之名》,孩子作文水平大提升,真的?
    孩子看熱播電視劇《以家人之名》學會寫作文。最近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是《以家人之名》,前面是拍得比較好看的,幾個小夥伴的表演一下子吸引了我。長大以後的內容拍得有點水,但看看也還可以當作消遣的。裡面一些內容,完全可以給孩子當作作文教材。
  • 安家:方思進母親敲詐元的背後,是中國式父母的「情感勒索」
    家裡有五個孩子,她是第四個,上面有三個姐姐,下面是一個弟弟。當她出生時,她媽媽發現是個女孩,想把他扔到井裡,幸運的是,她的祖父來救她的命,所以她的原名是「房四井」。從童年到成年,祖父是最愛她的人,她弟弟總是在危急關頭幫她傳遞信息,她的祖父一直幫助她上學,直到她16歲,但母親命令她輟學,為哥哥打工上大學,她勉強讀完大學,找到了一份工作,但她母親自然而然地強迫她要錢,真可惜。
  • 你正在遭受「情感勒索」.
    家人是否對你說過,「我是為你好,你怎麼能這麼叛逆?真讓我失望!」即使,你只是如實表達了自己的志願專業; 「如果你敢離婚,你以後就不要想見到孩子了!」即使,你明知道和平分手對雙方都是最好的結果。不懂拒絕的我們,常常「被喜歡」,成了大數據下被忽視的表達者。
  • 《以家人之名》熱播:沒有一個孩子,不能被成就
    新劇《以家人之名》火了,一開播便口碑爆棚!以自身行動代替說教整部劇裡,李海潮給觀眾的印象都不是一個擅長說教的人,他喜歡用行動傳達自己對孩子的教育觀。從始至終,都沒有看到他如何教育、開導女兒,但他日常樂觀、樂於助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被女兒看在眼裡。所以女兒同樣成長得熱情洋溢、善良大方。
  • 「為了你,我們這麼辛苦掙錢,」這是家長以愛為名的「情感勒索」
    因為每一個中國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是深刻到骨子裡的,我們從小就被教導要聽從長輩的教導、要孝順長輩,一個「孝」是千千萬萬個中國家庭的共同特點,但凡背上「不孝」的名號,你將會被你所處的社會環境所唾棄。當然,孩子孝順父母是沒錯的,但是父母以孝順、愛護孩子之名來鞭策孩子讀書、學習,這樣罔顧孩子意願的方法同樣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