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操控、不是刻畫,更不是利用。而是讓孩子一想到父母,內心就充滿力量。
最近,電視劇《以家人之名》這部劇刷屏了。
自小被母親拋棄的凌霄和賀子秋,總是惹得觀眾一陣心疼……
好在兩個孩子都很幸運,遇見了李爸和李尖尖,才得以陽光快樂地長大。
不過,就在兩個孩子臨近高考時,凌霄的母親和賀子秋的父親突然回國,兩個孩子對他們曾經的遺棄心生怨懟,因此不願相認。
就在所有人以為生活重歸平靜時,凌霄的母親卻意外發生了車禍。
舅舅提出讓凌霄報考新加坡的大學,這樣便於照顧母親(母親離婚後嫁到新加坡)。
凌霄不想離開與自己相伴十餘年的家人,舅舅便怒氣衝衝地控訴凌霄:
可她畢竟是你媽媽,她都這樣了,你還想著回家,
你小的時候就因為你,你妹妹才沒了,你就是個冷血動物!
凌霄本就因為當年妹妹的意外去世,而倍感自責,舅舅的這一番話,就像一雙無形的手狠狠地扼住了他的咽喉,無法呼吸……
最終凌霄心軟,決定去新加坡上學,與生活了十幾年的李尖尖一家被迫分離。
賀子秋則更令人心疼,18年來,親生父親對他不管不問,只因現任妻子無生育能力,想有個兒子繼承香火,便使出卑鄙手段逼迫賀子秋離開李爸,還拿李爸的不易作為威脅。
擔心李爸因為承擔自己上大學的費用而倍加辛苦,賀子秋最終也聽從了親生父親的安排,選擇出國留學。
我們看到,無論是兒時的遺棄,還是成年後的被迫認親,兩個孩子都受到了家人的「情感勒索」,被「愛」逼迫而乖乖就範。
美國心理醫師蘇珊·福沃德曾說:「情感勒索是控制行動中一種最有力的形式。我們身邊關係親密的親朋好友會用一些直接或間接的手段勒索我們,我們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有苦頭吃。」
當父母嘗試使用情感勒索的方式,使孩子變得更加聽話時,
雖然往往能夠奏效,但孩子身上的單純和美好也在一次次的「親情綁架」中消耗殆盡。
這些年,深受家人「情感勒索」之苦的,還有當當網創始人李國慶和俞渝的兒子——李成青。
去年,李國慶和俞渝因離婚事宜,和當當網的權益分配問題,曾展開過一次「爆炸型」互撕;
4月,李國慶趁俞渝還未上班,曾帶人直衝蓋章辦,公然搶走公司40多枚公章。
事後,李國慶還大打「親情牌」,一邊攛掇中立不願涉入其中的兒子幫忙勸說媽媽,一邊向兒子暗示媽媽的「陰險狡詐」。
為了逼兒子做中間調解人,他甚至還曝光了和兒子的聊天記錄。
聊天記錄曝光後,李國慶通過發語音的形式給兒子道歉,他對兒子說:
「很抱歉給你帶來困擾,要不要我出錢,給你找心理醫生去看一看。」
李國慶的這一行為,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極大憤慨。
後來,就連李國慶的老師都忍不住公開大罵:
「你們兩個在這裡撕,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嗎?
你們對得起孩子嗎?
孩子憑什麼要跟你們承受這一切?
你們這兩個半瘋兒。」
父母感情不和,對孩子來說就已經是災難了,而更令人難過的是,有些父母為了自身利益,不惜把孩子當作籌碼。
於孩子而言,比父母離婚更讓他受傷的,莫過於自己淪為父母爭權奪利的工具。
前兩天,壓抑許久的兒子終於出手了,他用一紙訴狀將父母雙雙告上法庭,要求法院確認父親李國慶和母親俞渝為他代持噹噹股份的代持協議有效。
此次兒子的一紙訴狀,可謂包含了多年以來的委屈和無奈:
這是你們欠我的。
德國心理學家卡倫·霍妮曾說:「當孩子在家中感受不到愛的時候,就會開始疏遠他人,這時候的他,既不想歸附別人也不想反抗別人,只希望自己一個人待著。」
所以,別怪孩子越變越冷漠,一切都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人害的。
在現如今的青年作家裡,蔣方舟算得上是最為知名的一位「天才」作家了。
9歲寫成散文集,19歲被清華大學破格降60分錄取,23歲就進入《新周刊》雜誌出任副主編。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蔣方舟優秀的背後,是媽媽成為「知名作家」的夢想。
媽媽所有的快樂,都建立在蔣方舟的進步之上。
媽媽要求她每天寫一篇文章練筆,寫得好,會得到媽媽的讚賞,若是退步,則會遭到媽媽的劈頭蓋臉的責備。
為了得到媽媽的肯定,蔣方舟只好不斷努力,迎合媽媽的要求,強迫自己有更大的進步。
蔣方舟能有今天的成就,的確離不開母親的嚴格要求。
但她曾在《奇葩大會》上坦言,自己是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她會為了迎合他人的感受,變成一個他人期待的自己,但哪怕自己已經很痛苦了,也不敢表現出來。
甚至明明是別人錯了,她還是會一遍遍重複著「對不起」。
這樣的性格一度讓蔣方舟崩潰,甚至花了一年時間獨自在國外進行自我療愈。
很多人都說,在這個世界上,只有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
然而現實生活中更多的是,只有你「足夠優秀」,父母才會給你認可,以你為傲;只有你「足夠順從」,他們就才會滿意,覺得你是好孩子……
當父母對孩子的每一份愛,都標註了條件時,會讓孩子不斷地產生心理暗示:表現好了才能得到,一旦表現不好了,那些愛也將會消失。
所以孩子戰戰兢兢,極力克制自己的天性,拼盡全力去迎合自己的父母,甚至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
德國腦科學家研究成果表明:孩子感覺到TA被父母無條件地愛著,才會真正地幸福。
在《以家人之名》這部劇中,同樣從小失去母親的李尖尖,為何能像個小太陽一樣,處處散發著光芒?
其實,李尖尖身上的每個發光點,都可以在爸爸李海潮的身上找到痕跡。
李海潮在失去妻子後,不僅給了李尖尖十足的愛,還把麵館打理得風生水起。
他的愛與擔當造就了李尖尖的樂觀與善良。他的默默承受教會了李尖尖堅持與仗義。
當別的父母為了成績壓榨孩子,苛責孩子時,李海潮包容了女兒的不完美,允許女兒發展木雕興趣,並由衷地為女兒獲獎開心不已。
他的寬容,給了李尖尖不懼風雨的強大內心;他的支持,給了李尖尖追夢的底氣。
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投射。
育兒先育己。
父母存在的意義,不是操控、不是刻畫,更不是利用。而是讓孩子一想到父母,內心就會充滿力量,充滿溫暖,從而擁有克服困難的勇氣。
為人父母,我們永遠是孩子與世界相處的第一道結界。
願我們都能堅定地給予孩子無條件的愛,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那盞指路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