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苯植物染髮劑「自然村染髮液」研發成功)
染髮劑就是給頭髮染色的一種化妝品,我國染髮的歷史悠久,古代就開始了。那時候的染髮膏,主要採用黑大豆製做,將黑大豆浸泡在醋中一到兩天,加熱煮爛,過濾掉渣子,再熬成膏狀,用的時候直接塗在頭髮上。除了黑豆,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用覆盆子(樹莓水果)為原料,熬成膏狀塗抹。這兩種染膏是古代烏髮的良方,西漢皇帝王莽是古膏染髮的代表人物。古膏製做方法簡單、附著力差、屬於臨時性的染髮劑,從歷史角度看,中國古代植物染髮技術是世界最先進的。
1856年英國化學家威廉.享利.珀金,人工合成化學染料「苯胺紫」 , 1883年法國Mow公司,首創對苯二胺類染髮劑並取得專利,從此奠定了氧化型染髮劑的技術基礎,1907年法國歐萊雅公司創立,苯類染髮劑生產趨於成熟。苯類染料製做的染髮劑,成本低、效率高,風靡世界100多年。在這一百多年裡,我國的染髮劑生產技術落後於西方。
苯類染料有八種,包括:p-苯二胺、氫醌、m-氨基苯酚、o-苯二胺、p-氨基苯酚、甲苯2,5-二胺、間苯二酚、p-甲氨基苯酚。這些化學染料是公認的過敏原,它高效染髮的同時會給人們帶來過敏、傷發等副作用。長期使用、還會影響神經行為功能、誘導致癌的危險。植物染髮安全,但植物色素存在不穩定性與附著力差等固有問題,很難產業化。上世紀中後期一些發達國家就開始研發無苯的植物染髮劑,但著色技術都沒有宊破。為適應市場對健康消費的需求,一些國際大公司、大品牌也只好在苯類染劑配方中加些植物色素來應對,現在市場上稱植物染髮劑的產品,實際上還都是苯類染髮劑。這種產品目前世界還在普遍使用。
1980年,我國對植物染髮技術進行了探索,當時國際衛生組織與我國衛生部商定,由世衛組織投資,利用中國中藥提取液技術研發一款植物型染髮產品。衛生部指令雲南植物研究所、北京日化研究所、北京麗源公司日化五廠共同研發。研發出一款無鉛、無苯胺類過敏物的產品,但由於使用硫酸亞鐵等物質作媒染劑,灼燒頭皮與頭髮,使產品難以推向市場。進入新世紀,國內也研發了一些植物類染髮產品,但都沒有從根本上克服植物色素牢固度差的問題。
從2010年起,北京立仁堂醫藥科技開發有限公司與科學院合作,用八年時間,破解了植物色素存在的世界性難題,選擇從藍莓果中提取花色素苷與食品色素復配製劑,打造出一款具有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創新產品——自然村染髮液。這款產品配方中完全不含苯胺苯酚類染料。上色速度與固色強度達到苯類染劑的水平。國家食藥監局評審通過,頒發〔特妝字G20180457〕許可證書,國家專利局頒發了發明ZL201510899676.3專利證書。它的研發成功,明顯提高了染髮劑的安全性與使用的舒適性,標誌著我國植物染髮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我國現有化妝品企業3000多家,持有染髮劑產品6000多個,這麼多產品大致都處在低端市場,中高端市場被法國的歐萊雅、美國的伊卡璐、德國的施華蔻、日本的美源等外國品牌壟斷,自然村染髮液推向市場,將改變這種市場格局,提升中國品牌形象。
中國香化協會理事、行業資深專家:邵玉春
2019/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