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項目發起人/導師
裘 成
「食物森林Forested」平臺創始人,可持續農業與食物體系的研究、實踐與教育者,首位就讀跨學科博士「食物學」(以食物為載體研究社會與文化)的中國人。2012-2016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公共政策碩士後,裘成就職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研究國際發展政策。覺醒於全球農業、食物、環境等人類危機的系統性問題根源,她開始探索可持續的生態食農體系,參與美國首都華盛頓地區的生態農業、城市農業與堆肥、社群支持農業等實踐,包括在美國Forested森林生態農場和研究基地務農兩年。2017年,裘成回中國推廣生態農業,任綠色和平東亞辦公室食品與農業資深項目主任,並受邀在大陸和臺灣做超過50場可持續食物體系的講座與培訓,影響了超過十五萬中國人。自2017年秋,裘成創立和運營「連結中美、以食物為載體」的可持續教育平臺「食物森林Forested」,同時全獎就讀紐約大學食物學博士,並教授紐約大學在中國的「全球食物文化」研究生遊學課。
學業與事業之外,裘成是一名每日練習自我能量引導與療愈的瑜伽士和生活禪修者,擅長通過與自然、食物和自身的連接與溝通,活出整全的健康生命狀態。作為SMART生命導師,她希望啟蒙、引導更多人找回真正的自己,活出自己獨特的天賦和使命,並和她一起,作為地球公民,「用滋養人與萬物的食物,將地球恢復和創造成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由、幸福、美麗花園」。
(點擊了解:訪談介紹 | 從廚房到土地 | 森林生態農業)
黃銀霞
黃銀霞畢業於福州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目前從事飲食人類學領域的研究。作為SMART生命導師和食物森林Forested平臺的項目經理,她致力於引導更多人探索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可持續過程,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平衡關係。為了進一步實現這個目標,她創辦了福州棲地自然學校社區支持農業(CSA)。她還創建了「元味初食」,並成為福州有機農夫市集組委會成員。她定期教授生態素食課程,並和同伴一起搭建在地食物森林。
作為食物專家,她全身心投入到可持續農業,指導人們利用當地當季的食材製作和品鑑真正健康而美味的傳統中國美食。這源於她的個人生活經歷:在廈門鼓浪嶼長大,前人早期種植的各種果樹是她幼時的食物森林、美食樂園。在父母親的帶領下,開闢自己的家庭菜園,建雞舍。父親還經常帶孩子們去趕海,撿海螺,海石花,買剛上岸的海鮮……就這樣她潛移默化的繼承父母的飲食價值觀。
後來在外企的職業生涯讓她有機會在上海和美國生活多年,她開始體會到當今國際飲食習慣帶來的所有現代健康問題,並了解這些飲食習慣對環境的嚴重危害。回到家鄉,成為年輕的母親後,她開始推動以生態種植食材為基礎,回歸傳統的中國飲食文化。她希望在保持人類與環境平衡的同時,為人們帶來一種滋養身體、令人心滿意足的飲食體驗。
(點擊了解:訪談介紹)
5. 考察項目點
我們將以食物從土地到餐桌的生命循環為線索,探索:
✔ 永續生活文化中,人與自然、人與人/社群、人與食物的關係是怎樣的?
✔ 我們需要培育怎樣的能力、系統和文化以轉向永續生活?
在每一個考察項目點,我們都將與對方機構的資深負責人做深度交流,學習經驗。考察項目點可分為三大主題板塊。
— 主題板塊A:永續的家園與土地 —
(人與自然)
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
(Tse-Xin Organic Agriculture Foundation)
三四十年前,一味追求產量,臺灣農業大量施灑化肥農藥,農田遍布毒素,土地失去元氣,眾多生物無辜喪命。大悲為懷的日常老和尚聽務農子弟敘述果園裡的大蛇、山老鼠爬過劇毒農藥,雙雙陳屍柑橘樹下而皮開肉綻……老和尚潸然淚下:「動物慘死,人類又怎能不受毒害呢?」
老和尚於1995年灑下第一把有機種子,開啟臺灣無農藥農耕的新紀元,望集結眾人之力,光復大地,共創健康和樂的社會。延續老和尚的大慈之心,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成立於1997年。通過有機農業,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引導了無數的臺灣常規化學農田轉型有機生態,恢復臺灣土地、生態系統與人的健康。
深度交流對象:葉採靈,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講師
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 之 「永續家園」
(Sustainable Home,
Taichung World Flora Exposition)
永續家園「四口之家」位於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森林園區。森林園區藉由低衝擊的建築形式,結合碳中和的課題及環境維護等面向,策動多元面向的展覽型態,讓參觀者從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及觸覺體驗大自然與人共同創造的藝術,並提倡自然生態保育的重要性,傳達從古至今人與自然共生共榮的生活型態。
家屋的功能從最基本的遮風擋雨、抵禦外界威脅、保障人生安全,一直到追求富足、滿足欲望的自然資源消耗,一再顯示家的核心是人。但這樣的人類本位主義思想讓我們忘記了人也是大自然的產物;沒有了大地母親,人類也將無法生存。若提升高度來看待全人類的家、萬物的家,會發現這顆傷痕累累的星球才是我們該保護的;大自然才應該是家園的核心。
為了喚起大眾對大自然的認知及重視,「永續家園」將自然配置於家屋的中心位置,生活空間環繞在側,形成一個主從關係。家園的核心是自然,是供養我們食物的土地,是植物,是動物,是生物;是光,是音,是風,是水;是四季更迭,是時間,是精神。生活空間環繞在側,介於兩個自然之間,內建的自然被時常感知著、被關注著、被照顧著、被學習著;人類被啟發著。
深度交流對象/導覽:劉德輔,「永續家園」策展人。曾是臺灣時裝與平面廣告攝影師,年過半百之時從絢麗歸於平淡,學習農耕、建造自然建築,建立花蓮生態村,其中包含 「花德福」(花蓮的華德福小學)。
南澳好糧食堂
(Good Eats Cafe)
農耕即生活,生活要玩樂。餐桌在產地,客人是朋友。南澳土地上孕育了良好的田園與太平洋的漁產交相呼應,好糧食堂介於這中間地帶,源自創始人葉品妤小姐實現夢想的半農半X的生活中,進而延伸出的一個縮短食物裡程、以食會友、自然食材健康烹調的餐廳。
活動:好糧菜園導覽,田間下午茶,晚飯
深度交流對象:葉品妤,好糧食堂創始人,半農半X生活踐行者
石梯坪海稻田
「裡山裏海」計劃復耕的海梯田
由阿美族部落種植生態海稻米
臺灣好食協會扶持部落轉型有機農業
2018年SMART臺灣考察團隊,背景為石梯坪海稻田
羅傑農場
農場主是臺灣知名有機農業專家羅傑老師,自然農法的資深實踐者,多次受邀在大陸講學自然農法。他與妻子不僱人,親手打理150畝果園,不施肥,不噴藥。
羅傑老師稱,他所實施的農法為「本然農法」,源自於日本的秀明農法,加上各國生態農法的截長補短,十三年的躬耕實踐,與信仰上的領悟,有別於大陸及臺灣現行的良莠不齊的自然農法。他期望「本然農法」可以對現存三農問題提供一些解答。
深度交流對象:羅傑,「本然農法」實踐者
打碗花農場 & 徐蘭香的醋
打碗花農場踐行循環立體免耕農法,並通過「釀造」延伸農作物的生命力。
「打碗花」在客家話中指「百合花」,根據祖先的說法,百合花總是生長在水源處,是生態的指標,摘去則會破壞生態,如同打破生存之碗一般。
「打碗花農場」主人徐蘭香秉持百合追隨乾淨水源的精神,從西部遷徙至臺東的都蘭山下,汲取都蘭山脈乾淨的麥飯石水源,加上臺東擁有優質的天然環境,和手足胼胝的原住民工作夥伴,共同成就出天然醇釀的「徐蘭香天然釀造醋」。釀造的關鍵在於多元生態環境的配合與潔淨的原料,醋、酵素、醬油、蜜餞、豆腐乳及其他醃漬物品…使用的各種原料,是無汙染的水源、土壤中經與生物、昆蟲等合作同工而得之穀物、蔬菜、水果,堅持無人工添加物,堅持天然的生產模式。制醋及酵素的技術自古以來皆為祖傳秘制,在遵行祖先的智慧之下,需要格外的堅持適時適地適種,並尊重在地野生生態,絕不進行大量化、規格化的現代化生產。徐蘭香的醋成為臺灣手工釀醋的至高點,引發臺灣「健康醋飲」的狂潮。
深度交流對象:徐蘭香,打碗花農場創始人,臺灣和平婦女代表,環保先鋒。
— 主題板塊B:友善的連接 —
(人與人)
合樸農學市集
創辦滿十年,堪稱全臺灣辦得最好的農夫市集。創辦人陳孟凱是美國佛羅裡達大學電機博士、密西根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曾高薪任職美國通用汽車。因日夜操勞,疾病的折磨讓他重新思考人生與事業。他開始踐行有機生活方式,並創辦合樸農學市集,將生態小農生產的當季健康食物連結給消費者。合樸農學市集還開展社區支持農業(Community-Supported Agriculture,簡稱CSA),經營豆腐坊課程,舉辦產地探訪與務農體驗等活動。為了永續經營,合樸農學市集發行了自有的貨幣 V 幣(V,Volunteers),創造了友善的部落型經濟。
深度交流對象:陳孟凱,合樸農學市集召集人
臺灣主婦聯盟
生活消費合作社
「一包米、一籃菜,我們相信消費可以改變世界。」這是臺灣主婦聯盟的口號,她們透過「環保、健康、安全」的生活必需品,實踐綠色生活,支持地球永續。
1993年的臺灣,環境公安事件、鎘米事件及農藥殘留等問題層出不窮,有一群媽媽開始認真思考生活的另一種選擇。為了尋找安全的食物,她們尋尋覓覓、跑遍臺灣,找尋新鮮、無農藥的米。當時,她們沒有能力負擔送檢的費用,只能一本一本地查人家的帳冊,看有沒有使用農藥。後來,她們集合了一百多個家庭,以「共同購買」方式直接向農友訂購米和葡萄,也讓農友可以無後顧之憂穩定生產安心的食物。如今,已有超過7萬個家庭加入臺灣主婦聯盟。透過消費者與生產者的直接對話,臺灣主婦聯盟協助解決彼此的問題,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互信;透過對生產環境的親近與了解,重溫人與土地之間的情感。
深度交流對象:張純明,主婦聯盟臺中分會,兼任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講師
有機通路裡仁公司
(Leezen Company)
銷售有機商品的社會企業,經營超過百家臺灣裡仁門市。誠信連結有機農友、廠商和消費者,盈餘回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進行有機農耕、種樹減碳、生態保育、生命教育等的推廣。
深度交流對象:高層管理人士(待定)
活動:導覽裡仁有機商店
樹合苑
(TreeHope EcoHub)
綠意盎然的樸門生態(樹)
理念社群合作的夥伴(合)
共同實踐成長的園地(苑)
樹合苑是通過樸門永續方法將舊屋進行綠改造的「城食森林」, 一個生產者與消費者相遇的場域,以及「合樸農學市集」社群成員交流切磋、互助支持、實踐美好生活的空間。透過日常的食衣住行,重新找回人與土地、自然的關係。
深度交流對象:陳孟凱,樹合苑創始人
活動:手做豆腐
臺灣原味
(Taiwan Way)
臺灣原味成立於2011年,懷抱推廣友善農作、使大地恢復生機的信念,長期以來, 協助輔導原住民部落轉型有機種植,多年來翻山越嶺、跋山涉水陪伴原住民部落做友善種植與社區總體營造,讓部落農事有機,讓部落智慧傳承,讓人們親近土地。「給部落孩子一條回家的路」是臺灣原味創立的初衷:如果每個部落都能以自己的物產,從上遊到下遊創造自己的產業鏈,那麼年輕人就有機會返回部落。
深度交流對象:吳美貌,「臺灣原味」創辦人,臺灣好食協會秘書長,臺灣原住民產業聯盟發展協會副會長。常年引導臺灣原住民部落轉型有機農業的耕作、有機食品的加工與銷售,被尊稱為「部落媽媽」。
— 主題板塊C:美食的真味 —
(人與食物)
禾豐田食
藏身弄堂老宅
嚴選臺灣在地生產的當季天然有機食材
日式和風定食風格的用心手做美食
穗科手打烏龍麵
純素手作烏龍麵,稻禾國際餐飲集團旗下品牌
傳承日本糠信和広師傅的制面技藝多年
將博大精深的料理之道,化為烏龍麵單純的清雅真味
深度交流對象:李思穎,穗科手打烏龍麵店長
一禾堂麵包本鋪
純素烘培,稻禾國際餐飲集團旗下品牌
傳承誠實不懈的烘焙職人精神,執著醞釀的好味,堅守修練的慢味,手作堅持只為呈上最美的自然之味
深度交流對象:一禾堂負責人Angel和貝爾
元禾食堂
100%純素當季食材
拋棄過度烹飪與加工的全食物
支持永續農耕,尋回與土地的連接
稻禾國際餐飲集團旗下蔬食品牌
深度交流對象:元禾食堂負責人Aaron
泔米食堂
吃米吃一輩子,我們懂米了嗎?一叢稻結千粒穗,竭力餵飽著我們的食糧,我們是否認真看待,足夠感謝?
自覺不足,她們開始了尋米旅程,從臺灣的東部走到西部,一季走一處米風土。臺灣最豐沛的能量在於多元:微氣候、微地域、島嶼上遷徙交會的族群人文;依時而做,因地制宜,一代代傳承著的料理與味道,輔以幾十年累下的,隨著食米品味發展而不斷精進的地米品種。不同於鍾情越光的日本、獨尊長秈香米的泰國,臺灣米沒有唯一經典,從秈到稉,可能代表了典範的轉移,但更多可能的是,臺灣有機會發展出更多樣,更有包容性的米食內容。
她們想把臺灣的好米找出來,於是便有了泔米食堂,一家以臺灣在地生態稻米為主角、引導更多臺灣人認識臺灣米的餐廳。全部運用當季在地食材手做美食。由土生土長/臺灣好食協會創辦人顧瑋創辦。
南島咖啡部落廚房
達魯瑪克部落-南島採集館「南島咖啡走廊」餐館結合部落產品,以達魯瑪克部落有機野菜製成天然野菜水餃、野菜稀飯、小米粽等,分享部落飲食文化之美。
幸福食堂
(Happiness Kitchen)
無菜單料理,採用山、海、節氣與風土孕育的臺灣當令作物,用料理傳達人們樸實的生活中真情感性的語言。
如是生活
(WHOLE Lifestyle)
之
全植廚房
(WHOLE Kitchen)
從飲食療愈、運動復健、心理情緒三大面向著手的身心靈全人健康教育機構,結合傳統東方智慧與現代西方科學的思想體系,機構涵括WHOLE Kitchen全植廚房,提供全食物純植物料理教學;WHOLE Movement運動教練,提供專業運動指導;以及Nuliv喜悅健康診所,提供專業醫療服務與排毒療程,帶領人們探索身心平衡的美好,活出生命的最佳狀態!
課程:多彩多姿的完美飲食法(The Dynamic Diet)
深度交流對象/講師:
Andrew Nicholls,全人身心療愈導師。Nicholls先生在澳洲取得運動與健康管理學士及碩士學位後,於新加坡和臺灣經營各式健康、健身和專業飲食產業之企業與顧問公司超過25年,跨運動、飲食、心理、醫學四大領域的生活醫學實踐家,著有中、英文新書How to Lead an Empowered Lifestyle。
李薏雯,WHOLE Kitchen全植廚房創始人,全食物飲食療愈導師。擔任時尚產業品牌經理多年,有感飲食對健康的重要性,而於泰國、美國等地修習大自然長壽飲食(Macrobiotic),身心靈整合飲食法,並考取全人健康教練執照,後於上海睿未特、Sprout Lifestyle等健康管理公司擔任健康飲食、植物性營養講師。(李薏雯是「食物森林Forested平臺」首期SMART-臺灣考察的隊員,可點擊了解她的個人介紹與微課。)
6. 考察行程略要
團隊成員將獲得考察手冊,包含詳細的考察行程、項目點介紹、深度交流對象介紹等信息。
*行程中每日清晨的能量練習,隊友可根據自身情況參加,可自由練習瑜伽、氣功、打坐、站樁、金剛八部功、八段錦等引導和疏通能量的功法,目的是營造氛圍和培養隊友和自身大自然連接的習慣。
7. 招募人數
12人
(跨界小團隊,適宜深度交流和學習)
8. 團隊職責與福利
1. 考察前,成功錄取的考察隊友將在12月25日左右獲得考察手冊,請認真預習考察內容與考察主題。考察前一周,團隊將在線上做第一次交流,並分享彼此搜集的材料。
2. 考察期間,團隊將整體協作,每日輪流由兩位隊員擔任隊長,帶領隊友參與當日的考察行程,組織當日的交流討論會並作記錄。每日平均有1小時的團隊討論交流時間。
3. 考察結束後,每位隊員需獨立完成考察作業「臺灣考察的思考(Reflections)」。可撰寫考察收穫、體會或思考(也可以語音錄製),體裁、形式與主題不限。作業的目的是讓隊友回顧與整理個人的考察收穫。考察作業必須在考察結束後的一個月之內上交。
4. 校友與導師資源:完成SMART-臺灣考察的隊友,將加入「食物森林Forested」平臺的SMART校友群,並有資格申請「SMART生命導師培育項目」。(註:「SMART生命導師培育項目」將在2019年啟動,僅對SMART校友開放申請)。
9. 報名
申請者請掃碼或點擊閱讀原文,
認真填寫申請表。
▼
填表需花至少15分鐘時間,建議在大屏幕中打開填寫。
申請表網址:
https://jinshuju.net/f/FpgKlC
考察學費: RMB 9800.00
費用包括:餐飲費、住宿費、交通費、保險費,集體參觀、交流與活動費。
費用不包括:往返機票與申請赴臺證和入臺證的費用。
報名截止日:2018年12月15日
成功錄取的隊友將在12月18日左右收到錄取通知,並繳費。
繳費後一般不予退款,但可轉讓名額給他人(需參與者本人提交報名申請)。
10.臺灣通行證及其他小貼士
申請成功的隊員,需要辦理兩個證件。一個是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又稱赴臺證),另一個是臺灣地區入出境許可證(又稱入臺證)。前一份由大陸官方籤發,後一份由臺灣地區籤發。
赴臺證可申請G籤注,即個人旅遊自由行。因團隊籤證必須全體同時赴臺灣、同時離開,具有諸多不便,因此採用自由行。在以下47個城市擁有戶籍、工作或讀書的居民,可以自行前往出入境管理處辦理。
開放臺灣自由行的47座城市:
北京、上海、廈門、天津、杭州、廣州、南京、重慶、成都、深圳、濟南、西安、福州、蘇州、武漢、寧波、青島、鄭州、瀋陽、長春、石家莊、長沙、昆明、南寧、合肥、泉州、大連、哈爾濱、太原、南昌、貴陽、無錫、煙臺、溫州、漳州、中山、海口、呼和浩特、蘭州、銀川、威海、徐州、常州、舟山、惠州、桂林、龍巖。
特別說明:入臺證必須通過有資質的旅行社代辦,我們可幫忙對接臺灣旅行社代辦,需向旅行社繳納人民幣費用1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