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秉楠教授
1989年德國萊比錫市長向餘秉楠老師頒發「谷滕堡」獎現場
視覺同盟:請您談一下參加此次大會的感受?
餘秉楠:這次大會是中國和世界上設計交流規模最大的一次,它必然會在中國設計史上留下一個腳印。
視覺同盟:請您談一下對現在中國設計教育的看法?
餘秉楠:設計教育正在發展和轉型時期,發展說明我們過去基本上沒有什麼設計教育,過去是處於工藝美術的狀態,不是現代設計,那種狀態發展到今天,不僅是在數量上有很大的發展,兩千所大學有一千所開設了設計專業,數量上很大,同時在轉型上也在進行,從工藝美術的方法轉變到現在,而且設計的新的潮流,新的形勢,也在不斷地增加,特別是現在留學生比較多,這些留學生從國外回來,到了大學就開始增加新的內容,所以這個轉型也是比較快的。當然這還需要有一個過程,尤其是要培養出成熟的、優秀的設計師隊伍,不是一兩個人,不是幾十個人,而是一批人,幾百人、幾千人,這樣才會對中國的產業發展,整個社會的生活產生重大影響,這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可能不會太短,但也不會太長。
「谷滕堡」獎狀
視覺同盟:您的獲獎有一個生動的的故事,可以談一下嗎。(餘秉楠老師1989年為表彰在書籍藝術的教學,創作和理論方面的傑出成就,榮獲德國萊比錫市政府頒發的國際書籍藝術界的最高榮譽「谷滕堡」終生成就獎,成為獲此榮譽的第一個亞洲人。個人經歷編入英國劍橋大學國際傳記中心的「21世紀名人錄」和美國傳記研究院的「國際名人錄」。)
餘秉楠:我是1989年獲得了這個獎,它是每年一次,由德國萊比錫市政府頒發給世界上一至兩名在書籍藝術領域有特殊貢獻的人或集體。1989年的評語是這樣寫的,「為表彰在書籍藝術的教學、創作和理論方面的傑出成就。」 其中特別提到了我的一套字體「友誼體」,後來在德國的應用中被稱為「中國字體」,這是第一套由中國人設計完成的拉丁字母印刷字體,那套字體獲得了「當代最佳印刷字體」獎。但是這套字體的命運確很坎坷。
50年代國內開始了漢字簡化,建立漢語拼音系統的文字改革。當年前民主德國總理格羅提渥訪華,與周恩來總理會晤時,周總理向他提出,委託民主德國為中國培養一位能設計拉丁字母印刷字體的中國留學生。格羅提渥回到德國後,將這一任務交給了我的導師阿爾伯特•卡伯爾教授。所以我設計了那套字體。它是作為民主德國送給中國國慶十周年的禮物。在萊比錫大學的一次隆重的儀式上,作為贈送給中國文化部的禮物,把「中國字體」的字模和鉛字交給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大使。這套字模和鉛字存放在當時的文字改革委員會。
文革以後,這套字體找不到了。1986年,我的老師卡伯爾教授來中國講學,他聽說這套字體沒有了,從他們學校的工廠裡又拿來這套字體的鉛字,連同用它印刷的書籍《毛主席詩詞》帶到中國,交與民主德國駐華使館的大使一起贈送給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存放於學校的印刷廠供教學使用。後來學校把印刷廠連同這套字體一起賣掉了,這套字體又丟了。我和同事去搶救,這套字體正在被融化,只追回一部分,拿回來以後放在學校的地下室。後來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合併到清華大學,搬遷的時候這套殘缺的字體再次丟失。1989年,民主德國Typoart字模廠準備將它製作成電腦字形檔,不久東西德統一,這個廠倒閉。2007年,北大方正電子有限公司知道這個情況後,願意把這套字體投入生產,正在製作當中。這套字體經歷了半個世紀艱難的一波三折之後現在終於有了希望。
查了歷年的獲獎者名單,都是西方的設計師壟斷,沒有亞洲人獲獎,所以這次獲獎是亞洲第一人,後來過了經過那麼多年,2007年韓國的安尚秀獲得了這個殊榮。
「谷滕堡」獎章
更多請見:2009北京世界設計大會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