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校長邱勇院士:自強創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2020-12-25 網易

  作者:邱勇,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省部級幹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高級研修班學員、清華大學校長

  科技創新是國家強盛和民族興旺的動力源泉,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創新能力,決定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科技自立自強是促進發展大局的根本支撐,只要秉持科學精神、把握科學規律、大力推動自主創新,就一定能夠把國家發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為可靠的基礎之上。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必須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歷史性機遇

  縱觀人類歷史,科技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並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在21世紀,創新已經變得無所不在,科技成果轉化為商業應用的速度越來越快。在全球發展的整體格局中,誰能抓住創新的機遇,誰就能搶佔發展的先機。

  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都從來不放棄、不退縮、不止步的自強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品格。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是自強精神的最好體現。要自強,必創新;唯創新,才自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交織激蕩的關鍵時期,我們唯有自強奮進,矢志不移堅持自主創新,凝神聚力提升國家創新能力,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堅強的科技支撐。

  科學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磅礴力量。人類歷史上的每次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都會引發世界科學中心和產業中心的轉移,並重塑世界格局。歷史表明,大國崛起無不以強大的科技創新能力為支撐。歷史思維幫助我們看清楚大勢,幫助我們預判並把握時代的機遇。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產業變革,全球科技創新空前活躍,全球創新版圖正在重構。世界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同我國轉變發展方式出現了歷史性的交匯,我們面臨著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史無前例的嚴峻挑戰。

  

  深刻分析出現科技短板的深層次原因

  當前,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還存在著一些突出問題。對此,我們需要徹底分析更深層次的原因,透過現象看本質,只有找到問題的癥結,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解決制約我國現代化建設、妨礙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科技短板。

  關於「卡脖子」問題。「卡脖子」技術往往具有戰略性、壟斷性、複雜性的特徵,一般在短時間內既無法替代又難以突破。「卡脖子」技術涉及複雜的知識結構和最基礎的技術理論,也涉及大量關鍵裝備。解決「卡脖子」問題往往需要長期高投入和高度協同的科研攻關,並依賴完善的技術應用環境和產業生態。

  關於基礎研究問題。基礎研究是為了獲得新的知識,不以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一些技術研發及技術應用的競爭實質上是基礎學科實力的比拼,一些關鍵核心技術的發展往往要依靠基礎研究的積累和突破。必須解決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和投入不足的問題,既要增加基礎研究經費,又要給基礎研究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寬鬆的管理政策。

  關於科技成果轉化問題。科技成果轉化是利用科技成果形成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產品的過程。高效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能夠極大提升現實生產力水平,有力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目前,我國很多科學研究停留在論文發表和專利申請階段,科技創新止步於「最後一公裡」,研究產出與產業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

  要真正解決科技短板問題,還需要對科技工作、對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活動的客觀規律進行深入思考,以期基於規律的認識,實事求是地針對問題精準發力。

  科學技術研究和相關活動具有如下特徵:目標的不確定性、領軍人才及關鍵人員的重要性、項目規劃的科學性、項目執行的剛性與柔性、人的主觀能動性、條件環境的依賴性、思想交流的開放性、全球化背景下的競爭性等等。這些特徵值得我們深思,需在尊重科技規律的基礎上採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去管理科技工作。

  實際上,在討論「卡脖子」問題時,我們還需要意識到科學技術正面臨著新一輪大爆發,需用全面的、發展的、系統的觀念去看待科學技術的發展趨勢,去科學統籌科技規劃的制定。科技革命、產業革命一方面為大國崛起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另一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只有在競爭中搶得先機,才能夠提升國家的科技競爭力和國家綜合實力。在嚴峻的全球科技競爭中,我們除了要運用好戰略思維、辯證思維外,還要用好底線思維。

  

  起而行之,構築民族復興的強大科技支撐

  要堅定不移地貫徹新發展理念,起而行之,用自強精神和創新精神,為大國崛起提供有力支撐。

  構築良好的學術生態。學術生態反映了學術品位,良好的學術生態是學術水平持續提升的重要保障。要努力建立堅守誠信、崇尚創新、鼓勵探索、敢於擔當、寬容失敗的學術生態,堅決排除非學術因素對學術的幹擾。一方面,學術誠信是良好學術生態的前提,是每個人在學術活動中必須堅守的道德規範。學術不端行為不僅損害科學界的公平、正義,而且褻瀆了科研工作者、科學家的形象。學術活動不容半點雜質,對一切學術不端行為的唯一態度就是「零容忍」。另一方面,科學合理的學術評價對於學術共同體的價值取向至關重要。應創新人才評價機制,建立健全以創新能力、質量、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形成並實施有利於科技人才潛心研究和創新的評價制度。學術評價倡導什麼、反對什麼,對於學者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對形成良好的學術生態有著重要的影響。為此,要樹立正確的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論文、唯帽子、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等傾向。要辯證地看待數量與質量的關係,數量的指標往往好操作、易執行,但並不真正代表質量。在科技領域,量變不一定必然導致質變。

  發揮大學基礎研究主力軍的作用。大學具有關注長遠、人才聚集、學科齊全的獨特優勢,在推動基礎研究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學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大學的重要職責是追求和傳授學問、探索和擴展人類知識邊界,大學產生的重要研究成果不斷推動著社會發展進步。大學同時也是學科交叉匯聚的地方,學科交叉點往往是新的知識生長點、新的科學前沿,是最有可能產生重大乃至革命性突破的地方。大學還是重要創新思想的發源地。大學具有關注長遠、氛圍寬鬆的特徵。基礎研究的價值往往在短期內並不明顯,基礎研究的結果往往不能預設。研究者需要「自由飛翔」的環境,自由的廣度決定了飛翔的高度。

  打造大學和企業創新「雙引擎」。大學和企業的合作要跳出成果轉化的舊模式,要構建戰略層面的校企長期合作關係,建立新型的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要進一步完善大學與企業之間高水平人才流動機制,確保科學家與工程師之間、大學與企業之間在人才培養和供給方面保持持續深入的對話與合作,共同面向未來產業發展的人才需求,打造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新體系。一方面,大學要加快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大學要通過整體性、系統性、協同性的改革,不斷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上對世界一流大學創新體系建設進行系統謀劃和長遠思考。要加強學術共同體建設,打造一流的學術生態和學術文化。要完善學科布局,進一步推動學科交叉。要加強對基礎研究的長期穩定有力支持。要加強重大創新平臺和科研攻關團隊建設,瞄準國家重大需求開展有組織的科研。要推進科教融合,增強科研的育人功能。要主動謀劃、提前布局,牽頭和參與國際大科學項目,不斷提升創新水平。另一方面,企業要加大對創新的投入並發揮主力軍作用。大學推動創新,更多是從科學本身的邏輯出發,去探索未知領域,從而給予人類社會發展持續的內在驅動力。企業則更多地從科技發展的外部需求入手,有效地配置各類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從而成為推動創新的強大外部動力。同時,重大的科技創新突破往往能夠孕育出世界級的高科技企業。歷史上,計算機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的誕生和發展催生了微軟、蘋果、谷歌、亞馬遜等企業。因此,我國高科技企業要抓住科技革命帶來的重大機遇,樹立創新是企業的靈魂的觀念,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打造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緊密融合的創新體系。

  要加快完善國家創新體系。當前,世界各國之間的科技競爭在更深層次上是國家創新體系的競爭,目的是爭奪未來競爭主導權。歷史經驗表明,工業革命發生時,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往往能夠推動一個或若干個新的主導產業迅速發展,同時也伴隨著創新方式和創新體系的變革,為後發國家通過提高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現趕超提供了重大機遇。以智能化為重要特徵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融合信息、智能製造、生命、材料等眾多科技,會帶來未來百年人類社會的重大變革,導致全球產業競爭格局的重新調整,也為重構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重要的窗口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家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是未來技術和產業競爭決勝的關鍵。為此,要加強頂層設計,建立多方參與、充分論證的頂層決策諮詢機制。要完善重大項目組織管理模式,明確責任制,健全適應市場機制的創新管理模式。要完善基礎研究有效引領和支撐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的激勵政策和人才培養模式。要強化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為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提供良好環境。要全面推進技術創新國際合作,促進以吸引全球優秀創新人才為重心的新一輪對外開放。

  在我國即將進入新發展階段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深刻領悟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的重大意義,樹立更加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四個面向」,抓住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機遇,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體系,以創新增添發展動力,積極服務國家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來源:學習時報

  其他:未來戰爭 |大國博弈 | 貿易戰 | 國際新秩序 | 習近平 | 馬化騰 | 馬斯克 | DARPA | 蘭德研究報告 | 潘建偉 | 梅宏 | 吳曼青 | 李德毅 | 施一公 | 金一南 | 顧建一 | 盧秉恆 | 鄔江興 | 王鳳嶺 | 鄔賀銓 | 沈昌祥 | 名家言論 | 國防建設 | 外軍動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校長邱勇:自強創新,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
    自強創新,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在微電子學研究所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越是站在國際前沿,越能感受到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痛楚,越要激發勇攀高峰的鬥志和自強不息的精神,我們要努力走出一條新時代自強創新的科技進軍之路,努力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戰略支撐」這四個字的含義很重。從事微電子學研究的同志們、從事集成電路研究開發的同志們,對於「戰略支撐」這四個字的含義之重、之難一定有不同於其他人的認識、感悟和體會。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自強成就卓越 創新塑造未來
    12月17日下午,伴隨著熟悉的上課鈴聲,一堂由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講授的「形勢與政策」課在新清華學堂如期開講。邱勇以「自強成就卓越,創新塑造未來」為題,為同學們帶來了一堂精彩紛呈的專題課,這也是「清華大學時事大講堂·十九屆五中全會系列學習講座」之一。
  • 校長邱勇召開工科規劃推進座談會並調研環境學院
    未來,更加自信、開放的清華要在世界範圍內產生更多引領性的影響,工科肩負著重要使命。近年來,學校對工科發展的投入持續加強,近期實施的相關規劃為工科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在清華大學昌平科研基地二期項目建設、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學科設置、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改革方案設計中,都體現了學校對工科發展的重視,為工科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秉持自強精神和創新精神 努力為國家發展提供...
    秉持自強精神和創新精神努力為國家發展提供戰略支撐——在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開幕式上的致辭清華大學校長 邱勇(2020年11月28日)理解闡釋好「新階段」「新理念」「新格局」的理論內涵,對我們做好本職工作、服務國家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五中全會宣告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強調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並指出了目前我國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問題。  科技創新是國家強盛和民族興旺的動力源泉。全會強調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沒有創新,自強就無從談起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28日在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上表示,在當今時代背景下,創新精神就是自強精神的最好體現,要自強,必創新,創新指向未來也決定未來。第二屆中國發展規劃論壇由清華大學主辦,清華大學中國發展規劃研究院、清華大學區域發展研究院承辦。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要追求高質量內涵式發展 加快建設大學創新體系
    「在清華,部分學科的建設規劃仍以擴大規模為重點,對規模與質量的平衡點把握不夠準確。」近日,在清華大學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討論會閉幕式上,清華大學校長邱勇指出,全校約一半的院系提出自身學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仍是辦學規模不夠的問題。
  • 清華大學微電子所:40年來為集成電路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葉雨婷)12月12日上午,清華大學微納電子系/微電子所於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舉辦微電子學研究所成立40周年紀念大會。據悉,清華大學1956年設立半導體專業以來,清華大學一直注重理論與工程相結合,培養半導體科學技術需要的拔尖人才。
  • 謝克昌院士受聘清華雙聘教授
    圖為為「清潔能源講壇」揭幕。記者 郭海軍 攝  邱勇在儀式上向謝克昌院士表示祝賀,並感謝謝克昌院士長期以來對清華的關心和支持。邱勇說,謝克昌院士是國內煤化工和能源戰略研究領域的著名科學家,相信清華熱能系和潔淨能源相關領域的研究一定能在謝克昌院士和其他專家學者的帶領支持下取得更大的成績,為學校新百年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 邱勇會見萊斯大學校長李達偉
    邱勇會見萊斯大學校長李達偉雙方將共建清華大學-萊斯大學人力資本與可持續創新聯合研究中心清華新聞網5月23日電 (記者 李華山 攝影 常志東) 5月20日下午,美國萊斯大學校長李達偉(David Leebron)一行訪問清華大學,校長邱勇在工字廳會見了來賓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中國的希望在「後浪」身上
    來源:新京報原標題:邱勇 中國的希望在「後浪」身上5月25日,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邱勇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談起最近很火的「後浪」話題。邱勇表示,年輕人決定了我們的未來,對於「後浪」,他有信心。
  • 邱勇會見美國工程院院士、中佛羅裡達大學傑出教授加弗爾·薩文迪
    邱勇會見美國工程院院士、中佛羅裡達大學傑出教授加弗爾·薩文迪清華新聞網5月17日電(記者 李華山)5月16日下午,美國工程院院士、中佛羅裡達大學傑出教授、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首任系主任加弗爾·薩文迪(Gavriel Salvendy)訪問清華,校長邱勇在工字廳會見了薩文迪教授,雙方圍繞工業工程系的第三次國際評估情況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
  • 校長邱勇率團訪問日本
    ,為助力兩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增進人文交流作出積極貢獻。訪問期間,邱勇與日本副財務大臣遠山清彥、日本參議院議員自見花子、日本國際協力銀行總裁前田匡史、日本住友商事會長中村邦晴、日本中央大學校長福原紀彥、日本東洋大學總長福川伸次、原日本NHK經營委員長濱田健一郎等會面,並就推動合作交流與協同創新等議題交換了意見。邱勇表示,在科技與產業的創新發展和全球化的進程中,大學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 清華校長邱勇寄語研究生新生:要永葆心系蒼生的情懷
    典禮上,清華校長邱勇講述了同學們身邊動人的「戰疫」故事,勉勵新生,要永葆心系蒼生的情懷,堅守公平正義的價值,確立兼濟天下的志向,給生命以溫暖,為理想而躬行。鑑於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今年,清華開學典禮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下設置了包括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在內的32
  • 院士領銜支撐貴州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在貴州還能攻讀華農研究生
    近日,華農黨委書記王斌偉、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和華農副校長鄧詣群等一行先後到貴州科學院、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調研,並籤約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農業機械化「十四五」發展規劃項目,進一步用學科、人才和科研「組團」支撐貴州農村農業高質量發展。
  • 邱勇:清華大學金融學科影響力越來越大 受到海內外的關注
    中國網財經6月3日訊 「2017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6月3日-4日在北京舉行。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院士在論壇致辭環節表示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清華大學金融學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受到了海內外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邱勇指出,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為全球經濟的發展注入強大動力。「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首次在國外大學演講 「清華大學日」系列活動在...
    1953年,張禮到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做研究生,師從國際知名多電子原子理論創始人之一福克(Vladimir Fock)院士。1957年,張禮先生回到清華大學參與創建了工程物理系,從此將畢生精力奉獻於教書育人。今年是張禮教授從教第72年,他仍在為物理系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講授《量子力學前沿選題》。 邱勇表示,張禮先生這份對於學術和學生的愛與他早期在聖彼得堡國立大學的學習經歷是有關係的。
  • 邱勇校長致2020年高考考生的邀請信 | 自強奮進的清華歡迎你
    邱勇校長致2020年高考考生的邀請信 | 自強奮進的清華歡迎你 2020-07-10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清華大學研究生新生開學,校長邱勇「給生命以溫暖,為理想而躬行」
    典禮上,清華校長邱勇講述了同學們身邊動人的「戰疫」故事,勉勵新生,要永葆心念蒼生的情懷,堅守公平正義的價值,確立兼濟天下的志向,給生命以溫暖,為理想而躬行。鑑於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今年,清華開學典禮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線下設置了包括五道口金融學院和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在內的32個會場,並面向全球進行中英文雙語直播。
  • ...率團訪問日本 首站到訪中央大學 邱勇校長獲中央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7月23~26日,受邱勇校長特別委託,前校長顧秉林院士、副校長薛其坤院士率團訪問日本,繼續推進清華大學與日本高校及社會各界的合作交流,進一步為中日兩國的友好交流作出積極貢獻。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前校長顧秉林院士代為接受名譽博士學位證書在隨後舉行的「邱勇校長日本中央大學名譽博士學位授予儀式」上,受邱勇校長委託,顧秉林院士代為接受中央大學總長酒井正三郎頒發的名譽博士證書和學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