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6歲前,是提升心理素質的最佳階段,家長需要做好這三點

2020-12-11 錦鯉媽咪

圖|文原創:錦鯉媽咪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面對重要場合不怯場,關鍵時刻不緊張,突發事故臨危不亂,這都是一個人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的表現。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路途中,也希望從小能夠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6歲之前是孩子心理髮速度最快的時期,家長要把握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了」

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有過厭學的情緒,有的孩子在內心暗藏著,也有的孩子因為不想上學和父母鬧翻了,父母是否關注過孩子究竟為什麼不想上學呢?

琪琪家有個女兒,也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沒受過什麼委屈,一家人都非常疼愛唯一的女兒。只要女兒想要的,琪琪能辦到的,都會給女兒買。在父母的懷抱裡長大,女兒每天都很開心,就像一個小公主一樣。不知不覺,小公主開始正式步入學習的階段,已經上到小學一年級了。但是最近小公主回家卻總是不停的鬧情緒,和父母吵著鬧著就是不想去上學

剛上一年級的女兒,數學成績並不是很好,對於老師講的加減法怎麼算還搞不清楚,數學成績算是班裡中等偏下的,其他科目的成績倒是都還可以。儘管如此,媽媽也從來沒有批評過女兒,一直鼓勵女兒。但是有一次學校進行數學測試,女兒卻被老師公開批評了,當時的女兒覺得很委屈,在學校就哭了。老師認為很正常,就沒有去管。

放學之後,琪琪把女兒接回家,琪琪問女兒發生了什麼事情,女兒如實告訴了媽媽。女兒說:「因為自己數學成績考的不好,結果老師批評了。現在自己心裡很難受,不想再去那個學校上學了,就想呆在家裡,整天和爸爸媽媽呆在一起」,聽完女兒的訴說之後,琪琪覺得很無奈,覺得孩子還是太幼稚。

琪琪一本正經的對女兒說:「每個小孩子都要上學,只有通過上學才能提高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人。你現在所遇到的磨難慢慢都會變好的,只要放平心態,把自己的心理素質變強大,即使老師再批評你,你也不會難受了。」聽完媽媽的話,女兒仍然是不依不饒,因為在女兒心裡,家庭的榮譽感,和在學校失落感形成了反差,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心理素質差所造成的。

心理素質即是指一個人面對突發事件時,心理上的承受能力,一般心理素質差的人在面對某些事情,或者臨時遇到挫折時就會一蹶不振,特別容易出一些出格的事情,面對人多的場合時特別容易緊張,這也是心理素質差的表現。從小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是非常有必要的事。

影響孩子心理素質的因素?

孩子的心理素質,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比如遺傳因素個人的認知能力,還有心理的調節能力,外界的環境因素等等,都是影響孩子心理素質的重要原因。

1、遺傳

一個人心理素質的好壞,與內在和外在是分不開的,內在的影響因素就是一個人的性格,性格會有一部分的遺傳因素,所以遺傳因素也是影響孩子心理素質的誘因。天生性格活潑開朗的孩子,似乎孩童時期的任何場面都不會怯場,就像打不小強一樣強大。性格比較內向的孩子,似乎這點優勢就完全沒有了,公眾場合容易緊張,被他人批評容易臉紅,這一類孩子,經過後期家長的不斷引導,還是可以有所改觀的。

2、認知能力

心理素質和個人的認知能力也是分不開的,一個人經歷了很多,眼界打開之後,對很多事情都能坦然處之。與之相反的是,一個人的世界很狹小,突然來到了眾多的目光之下,自己對自己都不信任,見識度不夠,自然無法穩住場面。所以經常會出現,私底下侃侃而談的人,一旦遇到比自己的厲害的人,就像老鼠遇到了貓一樣,與個人的認知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3、心理調節能力 心理調節能力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個人能力。人的一生會發生很多的事情,有些挫折,可能是會讓人一蹶不振的,心理調節能力強大的人,能夠迅速的恢復到以前的狀態。相反心理調節能力差的人,需要很長的時候恢復狀態,也有可能永遠墮落。

4、現實環境等因素

現實的環境因素,也是影響人心理素質的一個重要因素。比如孩子考的不好,第一次說謊,害怕被家長揭穿,說話含含糊糊,就是和正常時候不一樣。比如到了一個公眾的場合,突然所有的目光聚集一個人的身上,內心一定會緊張,這些都是導致心理素質差的現實環境因素。

孩子心理素質差有什麼表現?

家長想要知道自己的孩子心理素質怎麼樣?其實非常的容易,從平時的一些小的事件,看看孩子的表現,就知道孩子心理素質強大還是差勁了,一般有以下三點中的其中一點,說明孩子的心理素質有待加強

1、容易緊張

當家長發現孩子在家裡的時候表現都很正常,一旦離開家庭的環境,面對外面不熟悉的人時,表現很奇異,語言不清晰,不敢抬頭和他人對話;在學校裡只要被老師稍微的點名,就會緊張;明明在家背的滾瓜爛熟的課文,在課堂上總是結結巴巴,這都是因為心理緊張造成的,也是孩子心理素質差的表現

2、被詢問、質問時表達不清

當孩子在學校的考試成績出來之後,成績並不理想,因為害怕被家人問責,所以孩子刻意的對父母隱瞞。這種情況下,當父母稍微一詢問或質問孩子時,孩子的表達總是不夠清晰,吞吞吐吐,害怕自己的謊言被父母戳穿,但又不敢直言。還有些孩子,明明不是自己的錯,當老師開始質問孩子時,孩子的表現卻是吞吞吐吐,就像和自己有關一樣,這就是被他人詢問或者質問時,表達不清晰,心理素質差所造成的。

3、情緒控制不好

孩子因為一點小事就非常容易暴躁,無法控制自身的情緒,同樣是心理素質差的表現。有些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稍微點名批評一下,回來以後就會大發雷霆,甚至哭鬧不止。有的孩子被他人搶了玩具之後,不敢直面他人,回來和父母告狀,希望父母幫自己出頭。有的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把自己悶在房間,誰都不理睬。這些都是因為經歷太少,心理素質太差所造成。

6歲前,家長應該怎樣引導?

在孩子6歲以前,是性格形成的不二階段,也是提升孩子心理素質的最佳時機,在這個時候,家長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往往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帶孩子見世面、讀書

父母平時雖然很忙,但是也要抽出時間來陪孩子,可以每周帶孩子去一次圖書館,讓孩子看看書,增加自己的閱讀範圍。父母的日常的活動也可以多帶孩子去參加,通過讓孩子擴大自己的視野,來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2、教會孩子組織語言,建立邏輯

其次,父母也可以經常去引導孩子組織好自己的語言,建立好自己的思維邏輯,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這樣鍛鍊下來,即使在一些公眾場合也不會出現怯場的情況。這和孩子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分不開,建立了這種自信,孩子的心理素質自然也會強大。

3、教會孩子認識負面情緒和發洩、控制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正確的讓孩子面對自身的負面情緒,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可以幫孩子去分析,引導孩子去解決,而不是通過錯誤的方式去發洩。

錦鯉媽咪想說:心理素質是一個人能力的體現,在孩子6歲之前,孩子的心理活動會發展的非常快。家長可以通過這個時間段,多帶孩子見見世面,增加孩子眼界和閱歷,自然就能夠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

我是錦鯉媽咪,家庭教育指導師,高級孕嬰師,多平臺籤約作者。關注我,為您帶來實用的孕產、育兒知識,有困惑和疑問,歡迎發私信,我會及時回復。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讓身為家長的你豁然開朗,在育兒的路上不再孤獨。

相關焦點

  • 孩子心理素質差,是受這四種因素的影響,6歲前補救還來得及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路途中,也希望從小能夠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6歲之前是孩子心理髮育速度最快的時期,家長要把握住機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其實非常的容易,從平時的一些小的事件,看看孩子的表現,就知道孩子心理素質強大還是差勁了,一般有以下三點中的其中一點,說明孩子的心理素質有待加強。
  • 李玫瑾: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家長要堅持做好這4件事
    ,所以人在成年後出現的許多心理問題往往源於未成年。家庭教育的最佳時期是12歲之前,即依戀期。而在依戀期中,1-6歲又是最關鍵的時期。6歲前之所以是最關鍵的時期,是因為6歲前是孩子性格養成黃金期,這個階段類似於建房子打地基的階段。通過家長的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好的性格、完整的人格,那麼他以後的生活基調就定下來了。
  • 3~6歲是預防孩子肥胖的關鍵期,家長做好三點,遠離肥胖很安心
    但其實,經過數據統計表示,如果3~6歲孩子體重增長過快,孩子長大後體重肥胖的概率會大幅度的增加。其中3歲就是一個分界點,這時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學齡前期,相比於2歲前身高和體重都快速的發育,他們的生長速度會有一個明顯的下降,尤其是體重的增速將有一個更明顯的下降。
  • 致家長:1歲前自己帶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在人最無助的前三年,人需要別人為他完成所有生存的事情:除了吃喝拉撒、翻身以外,孩子還需要經常看到「人臉」,聽到「人聲」,尤其耳邊要有不斷地愛的嘮叨。
  • 提升孩子「數學思維」,6歲前的這4個關鍵階段,你都抓住了嗎?
    但是給孩子做好數學啟蒙可一定是要從小開始,如果等到孩子上學了,家長才開始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那麼就像是已經養成了一個習慣,然後去重新養成一個習慣,肯定效果不如從小就養成一個良性的思維習慣來的更有效。不過有些家長也會擔心,從小就帶著孩子學數學,會不會影響孩子成長發育?
  • 3-6歲是記憶力黃金期,抓住三個重點階段,培養孩子超強記憶力
    ,提升記憶力家長要培養孩子記憶力就必須要了解大腦的發育階段,如果連這點都不清楚,一旦失去培養時機,那以後也不會再有這樣的機會了。所以,要清楚的是大腦的發育情況與記憶力息息相關,抓住重要的階段才能有效提升記憶力。1.大腦發育是有年齡限制,13歲是最終時間根據醫學研究表明,大腦的發育是從懷孕就開始,當孩子出生後大腦發育已初具規模。在1歲時發育完成50%,3歲時達到80%,6歲基本完成90以上%發育,13歲大腦停止發育。
  • 孩子幼升小,家長手足無措?聰明的家長做好這三點
    我:「孩子在6歲之前的學習特點是通過遊戲的方式來獲得知識的,所以我們放學後會鼓勵家長和孩子進行一些親子互動,可能會用到一些教具,但真正意義上的像小學那樣的作業,我們不會布置呢。」媽媽:「沒有數學本啊,練習冊那些作業嗎?」我:「抱歉,我們的教育方式不鼓勵超前學習呢,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通過遊戲、操作活動獲得概念性的知識,是最適合的。」
  • 3歲前孩子怎麼做啟蒙教育?做好4點,孩子將來學習更聰明
    孩子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是什麼時候?研究表明,0-3歲這是年齡段是孩子神經系統發育的關鍵期,也是孩子心理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也就是啟蒙教育的最佳時期。父母抓住這個最佳時期對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孩子的智力發展會更出色。
  • 孩子6歲前父母做到這三點,你的孩子絕對有出息
    因為教育孩子的關鍵時期,就是0-6歲這幾年。倘若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錯過了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期,等孩子大了,想管也無能為力了。那麼,孩子6歲前,父母要怎麼做呢?其實,我們只要認真做到這到3點。德國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了澳大利亞超過1400名6歲前兒童,發現他們的父母每周平均工作時間超過56小時,用來陪伴孩子的時間非常少。研究者指出,這些孩子將來比同齡人更有侵略性,冷漠和暴力傾向更嚴重。
  • 3—6歲是幼兒運動素質發展關鍵期
    殷紅博:30多年來,我們研究了32項適合幼兒的運動項目及其對3至6歲幼兒各方面素質協同發展的價值。結果顯示,足球是讓幼兒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智能素質全面發展的第一運動。這是因為一是60%至80%的男孩子天性喜歡足球,足球運動能夠有效地激發他們的運動興趣和激情,從而獲得良好的運動認知和運動心理。
  • 6歲前,做好這4項數學啟蒙,孩子從「不開竅」到數學思維「爆發」
    數學啟蒙的時機 著名的幼兒教育學家蒙特梭利提出過一個「敏感期」的理論,大致的意思就是說: 孩子在某一個特定的時間段內,心理髮育的狀態決定了對某種知識或能力非常敏感、有超強的吸收能力,此時就是學習這部分知識的敏感期。
  • 想要培養高情商的孩子,父母做好這6點!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老話說得好:3歲看大,7歲看老。所以說3-6歲是培養孩子好的性格的最佳時期,父母不要錯過哦~有些家長總覺得還小,長大了自然就懂事了,就沒太在意,可以時間過去了,孩子的問題越來越大,就有點慌了。如何培養高情商、樂觀陽光的孩子呢?父母注意這幾點:1. 不過分寵愛,延遲滿足孩子試想一下,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會造成孩子要得越多,也越來越不懂珍惜,形成自我為中心的性格。正確的做法是:學會對孩子說不,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年齡小的時候大不了給你打滾,等孩子12歲再說不,那就是離家出走了。
  • 2020年高考最後衝刺階段,考生家長應該做好這3點,為孩子助攻
    此時,不僅孩子很緊張,家長也很忐忑,生怕做不好保障工作,影響了孩子的備戰和考試。那麼,家長為了孩子能夠成功考上理想的學府,應該幫助孩子收集哪些資料,做好哪些工作呢?,更是心理素質的對抗。當然,也有很多孩子平時學習一般,但是在高考中卻能一鳴驚人,超常發揮,考出個人的歷史最好成績。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心態的問題。作為家長,不能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因為孩子一定知道高考的重要性,這是他們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選擇,高考成績將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今後的人生走向,因此孩子本身會有壓力,如果家長繼續施壓,孩子很有可能緊張過度而發揮失常。
  • 3歲孩子身體心理營養都需要被呵護
    關於提高寶寶抵抗力的文章,小心之前寫過很多,但家長還是會存在僥倖心理。畢竟糙著長大也到而立之年了,寶寶長大點抵抗力也會自然好點吧。首先這種想法沒有科學依據。況且連遠在山裡的爺爺都知道給孫孫買小豬佩奇了,你卻還停留在科學餵養只是「錦上添花」的觀念上?小心今天再科普下3歲前有哪些營養品是必補的,什麼時間補,補多少,千萬別補錯了,還有最重要一點也是很多父母容易被忽略的一點陪伴孩子!
  • 埃裡克森人格心理八階段理論——孩子6歲前,要抓住這3個主要矛盾
    文丨橘媽這段時間一直在看關於孩子敏感期的書,得到一個以前沒有明顯感覺到的感悟,那就是,孩子的發展是連續的,是層層遞進的,是同一的,前一個時間段是後一個時間段的基礎,每個時間段,都有不同的成長任務,他們構成了最後的發展結果。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 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 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心理撫養的內容哪些在先,哪些隨後?
  • 1 歲前自己帶孩子,6 歲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導讀:1 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 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1 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 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 歲前重視心理撫養!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家長在孩子6歲前,幫孩子養成這3個習慣,孩子長大後更獨立
    當家長能有這個意識,才可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最佳年齡是在孩子6歲之前。很多家長覺得孩子6歲之前還什麼都不懂呢,不用著急培養好習慣。等6歲以後孩子稍微開始懂事了,再開始培養就完全來得及。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認知。其實嬰幼兒階段才是孩子性格養成最關鍵的階段。
  • 1歲前請自己帶孩子,6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因為他們錯過了孩子心理教育的最佳時點。如果你是一個只需要別人關心你、而不願意關心別人的人;如果你對生活瑣事沒有耐心也極不情願做這類事時,你要考慮一下是否短期要當父親或母親。☞03.你是否知道孩子心理發展的幾個基本的階段,每階段你需要做什麼來完成對他的「心理撫養」?
  • 會說話的孩子,一開口就贏了!做好這3點輕鬆幫孩子提升表達能力
    兒童心理諮詢專家也認為,家長應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尤其是孩子的演講能力,這是會給孩子在未來工作及生活中加分的能力。譬如美國前總統歐巴馬,他在當總統前的個人職業是律師,非一般的思辨能力和口才幫助他快速進入政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