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2020-12-22 水產養殖網

水產養殖育苗對浮遊生物的利用和控制: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

出處:水花魚 作者:水花魚 水產養殖網 2020-06-28 10:42:00
在水體中的生物中,那些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遊在水中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遊生物,主要分為浮遊動物及浮遊植物。浮遊動物同浮遊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



一、浮遊生物

水中浮遊生物包括浮遊動物和浮遊植物,某些浮遊動物(比如輪蟲)還是有些種類水花魚苗的開口餌料。水中浮遊植物多的原因大多是池塘的水體比較肥,細菌、有機碎屑(底部飼料殘餌)豐富而形成。一般魚類在幼魚階段都以浮遊生物為主要食料,人工餌料次之。浮遊植物是鰱魚類的天然餌料,鱅魚類終生都濾食浮遊動物。

培水調水工作做得好的池塘,浮遊動物對細菌的攝食量如等於或高於細菌的量時,可以明顯降低魚類的生物性傳染病。水域中天然生長和通過施肥培育的浮遊生物是魚蝦的極好天然餌料。浮遊植物和浮遊生物相輔相成,良好的水體生態系統是兩者有之為好。也就是說,水肥哺育了浮遊植物,浮遊植物哺育了浮遊動物,浮遊生物哺育了魚類。

浮遊生物漂浮於水中生活,個體微小,浮遊植物在水中以"水色"的形態展現出來,浮遊植物和小型浮遊動物一般肉眼難以看到或識別,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觀察清楚。



二、浮遊植物

浮遊植物是自然水體中的原始生產者,它吸收水域中的氮、磷、鉀等營養素和二氧化碳,利用光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得以大量繁殖並產生大量氧氣,成為水域中最基本的餌料資源。通常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含量高的水域,浮遊植物生物量高,魚蝦產量也高。

浮遊植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裸藻和綠藻等。作為天然餌料,不同種類的浮遊植物的餌料價值是不相同的。由於很多魚類(比如鰱魚)不能消化纖維質、果膠質和幾丁質等,因而很難利用如大部分藍藻、細胞衰老的綠藻、裸藻等。能較好地消化利用如金藻、隱藻、硅藻和部分甲藻、黃藻、綠藻、裸藻、藍藻等。一般隱藻、甲藻、硅藻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其次是綠藻、裸藻、金藻、黃藻等,而藍藻較差,但藍藻中少數種類如螺旋魚腥藻和擬魚腥藻的蛋白質含量高,魚類也易於消化。

浮遊植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正面的。它們是水體的初級生產者,不但要為魚類直接和間接提供天然活餌料,而且還是水體溶氧的主要製造者(佔溶氧來源的80%-90%)。但有些種類,如藍藻和小三毛金藻形成優勢種群時,使水質具有毒性,並制約其他藻類生長、繁殖,同時產氧力差;裸藻形成優勢種群時,自身大量死亡後形成一層黃鏽色膜,覆蓋水面遮光、隔氣造成缺氧等。

浮遊植物不但有季節性變化,而且還受光照、風力和水的運動影響而有水平、垂直和晝夜變化。浮遊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發生於水體上層,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層生產力最高。浮遊植物在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優勢種群。一般春秋兩季適合隱藻、硅藻、金藻、黃藻生長,其中隱藻在其他季節也能生長。而以隱藻和硅藻優勢(水華)為多,水呈茶褐色或綠褐色,魚類生長快;而夏季適合藍藻、綠藻和裸藻生長,它們往往各自形成優勢,水呈藍綠色或深綠色,魚類受其影響很大。



三、浮遊動物

浮遊動物是一類經常在水中浮遊,本身不能製造有機物的異養型無脊椎動物和脊索動物幼體的總稱,浮遊動物主要以浮遊植物和有機碎屑為食,是水域中的消費者。它的個體要比浮遊植物大得多,但一般不超過5毫米。不少種類除主營浮遊生活外,都能兼營底棲生活。



浮遊動物主要的類別有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它的大小依次分別為:小於02毫米,0.2-0.6毫米,0.3-3毫米和5-5毫米。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有些個別種類比如泥鰍、黃顙魚的水花還必須有輪蟲的存在,才能有較好的育苗效果,這也是我們認為泥鰍、黃顙魚的水花育苗的難度所在之處。

由於浮遊動物適溫多在18℃-28℃之間,往往春末夏初數量明顯增長,易於形成優勢,其次是秋季數量較多;而夏季高溫,並不適合浮遊動物生長、繁殖,生物量相對較少。



四、浮遊動物的生態作用

從生物角度而言,浮遊動物攝食同時也會減少池塘有機物碎屑和細菌的數量。細菌是浮遊動物的重要餌料來源,它可以吃掉很多病菌甚至有些蟲卵(比如錨頭鰠卵體),對魚病預防有一定的作用。

在養殖池塘中,浮遊動物對浮遊植物的攝食會干擾水體水華的暴發(比如藍藻水華),對水體的清潔也有很大的作用,如果缺少浮遊動物,浮遊植物(如藍、綠藻)容易繁殖過盛,會造成諸如高溫時節的藍藻泛濫,從而影響水質的惡化,是養魚人最棘手的難題。因此,水體浮遊動物數量大時,水質就不會富營養化。

也就是說,浮遊動物含量多的水體,魚類發病的概率小得多,水體也不容易過度肥沃,不能夠認為浮遊動物多了就不好,只是我們要適度控制它的量。對待浮遊動物,應該堅持浮遊動物必須有但不能多的原則,才能保持池塘水質的藻類不會泛濫成災。



五、浮遊動物的弊端

世界萬物均有利也必有弊的兩面性,浮遊動物不能太多,多了將影響水體藻類的數量,可能打斷水體的氮循環,導致水體亞硝酸鹽或者氨氮升高。還有,浮遊動物不象浮遊植物利用光合作用那樣生產氧氣,浮遊動物只耗氧不增氧是唯一的一個缺點。

如果浮遊動物繁育過盛,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蟲子"過多了,不利於魚苗前期生長,還會影響水中溶解氧減少,水中欠缺浮遊植物存量,易造成水體清瘦,滋生青苔或水草,形成水中藻相失衡。此時,可施用殺蟲藥將浮遊動物適度控制即可,不應或不必全部滅絕,意即要保留一部份浮遊動物,水體生態系統才能平衡。使用0.5克/立方米敵百蟲的劑量可以達到控制浮遊動物佔比的效果,通常情況下,這個濃度可以只殺死一部份而控制存餘一定的量,注意:是控制不是滅絕,數天後水質即可恢復。

如果浮遊動物在池塘商品魚養殖中形成優勢種群,極易引起缺氧翻塘死魚,可用殺蟲劑殺滅,比如使用1克/立方米敵百蟲的劑量滅絕或適當增加鱅魚放養量等措施來應對解決。



六、浮遊生物的培養

一般在水花魚苗下池前的"培肥育水"工作,目前很盛行,常在下苗前7-10天(因季節溫度不同而有異)關水施肥。在池塘施肥培養浮遊生物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掌握好調控時間,使培養出的浮遊生物正好、恰好適合於幼魚階段吃食的需要。根據浮遊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生活規律,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綠肥和糞肥培育原生動物和輪蟲,4-5天後形成輪蟲高峰期,魚苗適時下塘培育;7-10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大量出現,夏花適時下塘,進行魚(苗)種培育等。

根據浮遊生物的生長規律,預計在下苗時剛好有豐富的微型開口餌料供食,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並存最好,最理想的開口餌料非輪蟲莫屬。在下苗10天後,魚蝦也長至烏仔以上(2釐米左右)規格了,此時剛好也是浮遊動物生長的旺期,烏仔以上規格的魚蝦此時也特別喜食浮遊動物,此時,可見魚群追擊尋覓浮遊動物群落而吃食,可視情況可以減料或停料投喂,目的是讓魚蝦多吃這些營養豐富的天然餌料,並且,魚蝦在短期內長勢非常迅速,成品魚(比如鯉、鯽等)也會吃食營養豐富的浮遊動物。



綜上,對於魚蝦蟹等水生動物而言,每一個浮遊生物就是一個營養素平衡的飼料,對魚蝦(特別是苗種)的健康發育、健康生長起到人工飼料不可比擬的作用。我們平常說的"養魚先養水"也包含有培育浮遊生物的含義,有了恰當的浮遊生物含量,水好魚就好,是我們養魚人追求的終極目標。
(本文已被瀏覽 5041 次)


  文章分類

相關焦點

  • 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
    微藻和動物性生物餌料在水產養殖中的應用研究出處:《海洋與漁業》雜誌 作者:劉梅 朱曦露 蘇豔秋 羅國強 水產養殖網 2016-04-28 15:32:00 ■&nbsp成都通威水產科技有限公司&nbsp劉梅&nbsp朱曦露&nbsp蘇豔秋&nbsp羅國強/文生物餌料是指經過人工篩選和優化培育,以活體作為水產養殖動物幼體食用的專門餌料
  • 貴州龍灘水庫收糞網箱養殖區域浮遊生物調查
    貴州龍灘水庫收糞網箱養殖區域浮遊生物調查2014-01-14 09:5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中國水產頻道        瀏覽量: 2449 次 我要評論 吳宗文與試驗工作人員採用人力手段拉起魚糞    文/圖&nbsp通威股份有限公司&nbsp吳宗文&nbsp蔣禮平&
  • 水產養殖中的「水」有什麼用?
    PH值在低於4或高於10.5時,魚蝦不能存活。海水養殖PH值一般應控制在7.5~8.5之間,淡水養殖PH值一般應保持在6.5~9.0之間。水中生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種化學變化均能引起PH值的變化,PH值的變化對魚蝦和水質均有很大影響。
  • 微生物對水產養殖環境的生物修復作用
    這些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地作用水產養殖對象和養殖環境,很好地分解養殖生物排洩物,殘餌以及浮遊植物殘體等有機物,淨化了環境,同時微生物鏈在水質淨化中通過氧化,還原,光合,同化,異化把有機物轉變為簡單的化合物,保證水質的正常功能,從而維持水生生態系統中水生生物,病原,水質間的平衡。
  • 微藻在水產養殖和特種飼料中的應用
    2.水產飼料:水產養殖中,包括水產育苗、調水劑和飼料行業,如餌料行業主要是為魚、蝦、蟹和貝類提供開口餌料,所謂的開口是在動物的卵孵化出後,首先要吃的食物,像嬰兒母乳,再長大點就像嬰兒一樣加一些米糊、乳粉、米羹之類的食物,對於苗種來說就是次級餌料,如輪蟲、橈足類、枝角類的這些次級餌料的食物來源是餌料微藻,所以說其是生物餌料體系,使用非常廣泛。
  • 新概念英語美文背誦短文:浮遊生物(雙語)
    數十億噸的被稱為"浮遊生物"的小動物、植物散布在世界的海洋中。這些小的動、植物大多太小而難以被人眼看到。它們隨波逐流,為許多較大的動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   浮遊生物曾被描述為生長在大陸陸地上的各種草類的海洋對應物。這種比喻是恰當的。然而就潛在的食物價值而言,浮遊生物遠勝於草類。一位科學家曾經估計,世界上的草類每年生產大約490億噸有用的碳水化合物,而海洋裡的浮遊生物每年生產的碳水化合物多於此數的兩倍。
  • 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模式
    水產綠色健康養殖多營養層次綜合養殖技術模式陳學洲一、技術模式概述傳統多品種混養是基於立體利用養殖水體,按照養殖動物生活空間不同進行搭配,如淡水池塘養殖按照上層魚、中層魚、底層魚進行搭配,達到充分利用養殖水體空間提高養殖產量的目的。
  • 水產養殖過程中藍藻「水華」有哪些常見危害?如何防控?
    使養殖水體中的絲狀藻類和浮遊藻類等不能合成本身所需要的營養物質而死亡,致使養殖水體生物多樣性急劇降低。其中大部分化能異養細菌對水產養殖動物來說並不是有益菌,而是致病菌從而進一步導致繼發感染細菌性疾病的發生。
  • 海洋中的浮遊幼蟲,多毛類和軟體動物
    浮遊幼蟲分為兩種,一種是終生營浮遊生活的,;另一種則是階段性的,幼體隨波逐流,成體營底棲生活,兩者皆沒有發達的遊泳器官。除原生動物外,幾乎所有各類無頸椎動物在發育過程中都經過浮遊幼蟲階段,甚至連某些仔魚也是浮遊幼蟲。
  • 水產養殖中什麼水質指標最重要?溶氧!!!
    養水不外乎就是控制養殖水體中的各種理化指標在合理範圍內給水產養殖動物提供舒適的環境,然而養殖水體中的理化指標那麼多,比如:氨氮、亞硝酸鹽、pH值、硫化氫、溶解氧、溫度等等,究竟哪個才是最重要的呢?有人說氨氮,有人說是亞硝酸鹽,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溶解氧。試想一下在養殖池塘中氨氮、亞硝酸鹽超標了的危害有缺氧的危害大嗎?答案當然是沒有。
  • 太陽魚人工繁殖及養殖技術_淡水養殖(水產養殖百科)_水產養殖網
    &nbsp  &nbsp&nbsp&nbsp&nbsp藍綠鱗鰓太陽魚是一種攻擊性攝食魚類,以動物性餌料為主要食物,幼魚以枝角類,橈足類&nbsp,搖蚊幼蟲等水生物為食物。小魚攝食植物莖葉、鞘藻、小雜魚、小蝦、軟體動物和輪蟲等&nbsp。人工養殖可大量投餵冰鮮魚等動物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
  • ...為您詳解白對蝦習性特點,育苗技術,幼體培育以及後期養殖技術
    南美白對蝦懷卵量較中國對蝦少得多。 一般雌蝦一次產卵只有5萬~ 20萬粒左右。但其繁殖期較長。雌蝦產卵後,將其撈出。 經洗卵後,再加大充氣量,約經12 ~ 14小時,即可孵出無節幼體。利用幼體趨光特性,將幼體撈入培育池進行培育。
  • 池塘浮遊藻類培養關鍵技術節點
    培藻能夠提高池塘溶氧、吸收絡合重金屬等有害物質、同化氨氮、亞硝酸鹽和硫化氫、調節酸鹼度、培育枝角類、橈足類、輪蟲等浮遊動物,為苗種提供優良餌料、增強養殖動物抗病力、抑制有害藻類、底生絲藻繁殖、營造良好水色和合適透明度等等。培藻的目的是將有益藻類培養成優勢種群,構建一個平衡穩定的藻相。影響培藻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藻種、光照、營養、溫度、酸鹼度、水體硬度等等。
  • 八爪魚育苗攻克世界難題,水產養殖業將迎來新品種
    3日,在莆田南日島上的海水網箱裡,1000多隻真蛸在海水中遊動,個頭大的已經達1500克以上。「再過一個月,它們的體重即可增至2千克,進入市場流通。」養殖戶張金水介紹,從事真蛸養殖近二十年,這次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 海藻專題 - 綠色浮遊植物
    「綠色藻類」是最多樣化的藻類組合,有7000多個物種。在綠色植物的兩大主要譜系中,一大部分被認為是綠色藻類,包括微觀和較大的綠色海藻。其他譜系包括幾組與陸地植物密切相關的綠藻。在同形世代交替中,我無法區分配子體和孢子體。無性繁殖是通過營養性碎裂和孢子形成4個遊動孢子和不動孢子。有性生殖是通過運動配子(同形配子、異形配子、卵子和精子)。生命周期是單倍體、二倍體或雙單倍體。草坪式綠藻是水族箱中最令人頭疼的「問題藻類」。
  • 水產養殖貼士:養魚池水中的溶解氧作用及增氧方法
    :中國水產養殖網        瀏覽量: 8530 次 我要評論   養魚池塘水中的溶解氧高低是水質好壞的主要指標,所有地球陸生動物、海洋水產動物都必須在有氧的條件下才能生存繁衍
  • 養殖對蝦的氣泡病和防控措施_蝦類專題(南美白對蝦養殖)_水產養殖網
    高位池又定期排汙,池塘中有機質少,缺乏浮遊動物的餌料,所以高位池水體中浮遊動物少,藻類因為缺少浮遊動物的濾食而容易大量繁殖,特別是容易被浮遊動物濾食的小型藻類容易大量繁殖起來,這樣高位池中水體藻類容易小型化,以小型藻類為主的肥水池塘,水色嫩綠、漂亮,既缺乏浮遊動物和細菌耗氧,小型藻類產氧能力又強,因此高位池塘氣泡病發病率很高。尤其養殖前期水中生物種類更少,水質不穩定。
  • 水產養殖知識,泥鰍的培育方法,怎樣養泥鰍
    由於泥鰍苗活動性差,易捕,不需要專門設置防逃生設施和漁坑,但如果是土池,需要夯實進出口應有封堵設施。水泥池底部應覆蓋30釐米厚的粘土,以促進浮遊生物的生長。此外,還可以利用孵化池和孵化池培育泥鰍夏花。2、清塘:泥鰍苗下塘前10-15天,對泥鰍苗塘進行消毒。當池塘消毒後,先把水抽出來檢查是否有漏洞。
  • 水產幼苗的生物餌料培育
    大多數水產動物幼苗開始攝食時,只能攝取到幾微米到幾十微米大小的餌料。生物餌料是指可進行人工培養並適合養殖對象幼苗食用的優質活餌料。生物餌料可分為植物性餌料和生物性餌料。植物性餌料有單細胞藻類和光合細菌,動物性餌料有輪蟲 滷蟲 枝角類等。
  • 河蟹養殖,水草和它最需要我們用心管理,你知道它是什麼嗎?
    水質管理的重要性就生物學而言,每一種水產動物都需要有適合其生存的水質條件,水質若能滿足要求,養殖動物就能順利生長發育; 如果水質的某些指標超出生物的適應和忍耐範圍,輕者動物不能正常生長,重者可能造成養殖動物的大批死亡,引起經濟損失,養殖生產中由於水質惡化造成損失的事例非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