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人皺眉 年輕人無所謂
來頓「便飯」 你能接受嗎
本報訊(記者黃敬)「來頓便飯」是人們的口頭語之一,如果給這「便飯」賦予了特殊的含義——飯菜做成大便的形狀,您還能接受嗎?在地安門一家開業不久的餐廳內,由於主打廁所風格,居然吸引了眾多的年輕飲食男女。
小小的門面,狹窄的樓梯。走上二樓後,這個布置得充滿了童趣的餐廳才展現在食客面前。這裡的每把座椅都是一座標準的衝水馬桶。盛放主餐的不是盤子,而是微型馬桶,冷飲則大都放在「蹲坑」形狀的便器裡。
好在這些餐具造型卡通,並不會讓人大倒胃口。真正挑戰人們承受能力的,是寫在一張大便形狀菜單上的菜品名稱。
記者撿了角落的一張桌子坐下後,發現來這裡吃飯的幾乎全是年輕人。不大的店堂裡放了十幾張小餐桌,時不時就有客人需要等位才能吃上「便」餐。其實,店裡除了部分冷飲名稱爆人眼球外,其他餐品都很正常,走快餐風格,外加一些零食小菜。
店主李女士對餐廳目前的攬客能力表示滿意。「就是要顛覆傳統,就是要逆向思維。我們對顧客群的定位就是10到35歲的年輕人,目的是讓他們能在這裡解壓、釋放。」從當日餐廳的客流來看,超過35歲的客人也確實不多。「惡不噁心!」記者在餐廳樓下隨機採訪了一些中老年人,回答幾乎如出一轍。保守的年長者對另類事物的接受需要時間,但即使是年輕人,也並非能全盤接受這家餐廳的創意。當記者複述了該店部分冷飲名稱後,剛還表示「挺新鮮,會嘗試」的一對年輕情侶立馬皺著眉頭跑開了。
這家小店的創意來自國外。李女士表示,她從新聞上看到日本有「便便」餐廳後,立即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隨後開始設計裝潢小店,並專門定製了全套「便式」餐具。作為京城第一家廁所主題餐廳,它受到了追逐潮流的年輕人的熱捧。李女士表示,現在每天客流都在百人以上。
對於李女士認為「便便餐廳」能解壓的說法,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中心主任宗春山給出了現實的解釋。「我在給高三學生上課時,曾讓他們找出另外一個名詞來代替『高考』,結果60%到70%的學生都選擇了『大便』,還在旁邊畫上冒熱氣的卡通大便。由此可見,糞便在青少年心裡可能已形成了一種黑色文化的代表。」宗春山認為,從心理學上講,只有極為強烈的刺激才能把人們從高壓生活中吸引過來。而對於童年並沒有很多遊戲方式的都市年輕人來說,曾經缺少的,將來必須要補償。「他們實際上是以遊戲的方式懷念童年。吃什麼不重要,追求的是種玩笑心態。」李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