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沙,有四所超級中學,也叫「四大名校」,他們是:
雅禮中學
長郡中學
師大附中
長沙市一中
「四大名校」都是老牌學科競賽強校,他們有多厲害?
2018年五大學科競賽國家隊名單,共23人,其中長沙「四大名校」6人上榜,佔比6/23,全國第一。
2018年清華北大自主招生錄取人數全國高中排名,長沙「四大名校」,top10佔3所,top20佔四所。
2019年清華北大自主招生入選人數全國高中排名,長沙「四大名校」,全部top10,其中雅禮斬獲榜首。
看到這裡,如果你恰好是一個湖南人,或許自豪感油然而生,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湖南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啊,且慢,打住。
兩院院士的數量也許更能反映一個地區科技人才的密度,當選院士和高中畢業也有幾十年的時間差,雖不準確,權且當做一個參考。從這個維度看,湖南跟江浙地區的差距相當明顯。但江浙並沒有哪個城市出現類似長沙「四大名校」的超級中學群,蓋因江浙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比湖南要高,而且相對均衡。
我們再看湖南省內的數據,上表是清北兩校自主招生(初審)人數在湖南各中學的分布,有以下特點
1、從學生所在學校來看,幾乎被「四大名校」承包:
清華:長郡25人,雅禮24人,師大附19人,長沙市一中10人。四大名校一共78人,佔全省人數的81%。
北大:長郡30人,雅禮20人,長沙市一中和師大附18人。四大名校一共86人,佔全省的70%。
2、從地區來看,大部分學生均來自長沙市區的學校:
上表紅框中都是長沙市的學校
清華:有87人來自長沙市區,佔全省90.6%;
北大:有99人來自長沙市區,佔全省81%。
長沙271人、常德40人、湘西23人、邵陽17人、婁底16人、嶽陽9人、衡陽7人、湘潭7人、株洲7人、張家界5人、郴州4人、永州4人、益陽4人、懷化2人,合計416。
1、長沙271人:城區252人、瀏陽13人、寧鄉3人、長沙縣3人。佔全省65%,長沙的教育以壓倒性優勢獨佔鰲頭。
2、常德40人:桃源9人、石門9人、臨澧7人、城區6人、澧縣4人、鼎城2人、安鄉2人、漢壽1人。和其他地級市比起來,常德是學霸級地區。
3、湘西23人:龍山7人、永順6人、瀘溪4人、保靖3人、城區1人、花垣1人、古丈1人。湘西經濟相對滯後,不過由於國家政策傾斜,(少數民族)政策性加分為其進入清華北大帶來了不少機會。
4、邵陽17人:邵東6人、洞口3人、隆回3人、武岡4人、城區1人,和其經濟水平相比屬於優等生。
5、婁底16人:冷水江6人、漣源4人、雙峰3人、城區2人、新化1人,也是實力強大的優等生,不愧是曾國藩的故鄉。
6、嶽陽9人:城區3人、嶽陽縣2人、平江2人、臨湘1人、汨羅1人,和經濟水平相比,算一個中等生,有錢人的孩子,成績卻一般。
7、衡陽7人:城區3人、衡山2人、祁東1人、耒陽1人,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地區,成績退步明顯。
8、湘潭7人:湘潭縣5人、城區2人,成績平平的中等生。
9、株洲7人:城區6人、醴陵1人,成績也還過得去。
10、張家界5人:城區4人、桑植1人,是一個比較有上進心的學生。
11、郴州4人:城區3人、資興1人,家庭經濟改善,學習仍需努力。
12、永州4人:祁陽2人、東安1人、城區1人,縣區教育比市區厲害的地級市。
13、益陽4人:城區3人、南縣1人,成績平平的中等生。
14、懷化2人:城區1人、會同1人,雖然和經濟相匹配,考倒數還是有點不甘心啊。
長沙地區271人,全省佔比65%,其中252人來自城區的學校,全省佔比60%。京杭君所在嶽陽市,僅有9人。
湖南全省總人口6822萬,其中長沙市人口792萬,佔比12%,嶽陽市人口568,佔比8%,。嶽陽市的GDP在湖南省排第二名,不到長沙的三分之一,中學教育更是望塵莫及。
長沙市的高中表現如此亮眼,龍門君又查了一下四大名校的招生情況:
四大名校每年計劃招生人數為1000人(市內900+市外100)
表面上看四大名校,市外招生總共400來人,其實遠不止。
我一朋友老家位於嶽陽市一個貧困縣的邊遠鄉村,90年代,朋友上高中,就在鄰鎮,第十中學,那個時候高中劃區招生,比如第十中學,指定從附近幾個鄉鎮初中招生,前幾屆,這所學校也出過一兩個清北。
我朋友初三的政治老師,有個女兒,低我幾屆,成績很好,從我們初中畢業後,去了市裡最好的高中,嶽陽市一中,後來考上了清華。
我朋友初三的數學老師,在初中教了十幾年書,名聲漸響,後調去縣四中教高中,十年前又調到縣一中教高中,幾年後又成了重點班班主任。
我朋友這樣的家庭,貧困縣貧困村,條件稍好,就會盡最大努力送子女去縣城最好的初中讀書。我初中數學老師,也一步步向上躍遷到縣城最好的高中縣一中。兩個舅家的表兄弟,初中沒畢業,在長沙打工多年,3年前在縣城買房定居,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實現了向上躍遷。
精英和各種優質資源向上一級行政中心聚集。縣城虹吸轄區鄉鎮,地市虹吸周邊區縣,省城虹吸全省地市區縣鄉鎮。這是典型的中西部地區城市化過程的一個縮影。
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們縣一中每年還能出一兩個清北,現在好幾年才能出一個。17年實現了突破,上了兩個北大,經查發現,他們是通過「國家貧困專項計劃」被錄取,沾了政策的光。一個是工學專業,一個環境工程專業,後者正是知乎上被口誅筆伐,最不好就業的生化環材「四大天坑」專業之一,如果後面這位學生是我的親戚,我會建議他報次一級學校,比如人大、上交等好就業的專業。
18年我們縣一中成績最好的兩名學生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正出自我原來初中數學老師班上。實際上今年我們縣至少有一位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比如有位廖姓學生,他高中就讀於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他們學校今年有11名學生被清北兩校錄取。這位同學的家庭條件非常不錯,父親是縣公安局交警大隊二中隊隊長,母親是縣人民醫院副主任護師。
2018年全省各校考上清華北大的人數排名
不知道這位廖同學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去長沙讀書的,可以肯定的是,有很多長沙市以外其他地市區縣的精英家庭,從小學、初中、高中各個階段,把子女送到長沙的優質學校就讀,從而奠定了他們在高考中的優勢。
優質師資加上優質生源,長沙的「四大名校」們會進一步做大做強,而被吸血的地市區縣高中,將會愈加凋零。
「四大名校」現象只是很多行業的一個反應,資源進一步向省級行政中心聚集,而且會越來越快,這種現象同樣適用於江西、湖北、河南等中西部欠發達省份,某種程度上也是全國的縮影。
分析東亞的城市化規律,不難得出結論,依託將近7000萬人口的湖南腹地,長沙目前不到800萬人口,20年內,長沙市人口增加50%,漲到1200萬是大概率事件。
在這個進程中,伴隨著結構化的紅利和機會,作為個人,切忌螳臂當車,逆潮流而動,跟趨勢作對。如何結合自身優勢,順勢而為,發掘其間機會,實現階層躍升,是我們需要長期重點考慮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