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一切可「雲」。民以食為天,生鮮電商更是憑著其「宅」經濟紅利蓬勃發展,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刷足了存在感。
其中,叮咚買菜這一後生力量值得矚目——2017年5月8日「叮咚買菜」App上線,當月營收100多萬元。2020年,近六個月,每月營收超過10億,並且營收在不斷地爬坡。
叮咚買菜憑什麼?在這裡其他因素都暫且按下不表,讓我們從叮咚買菜的產品細節窺探其中奧秘。
創新路徑,解決「痛點」
從細節之處,即可管中窺豹。好的產品,總有創新路徑,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解決其他產品未解決或是未發掘的用戶「痛點」。
叮咚買菜創新思維之下的產品體驗,可謂獨特。具體在哪兒?細數下來,其中最有意思的一點就是,叮咚的「稱重式退款」。
其他生鮮電商在產品價格上奉行的是「明碼標價」,比如西紅柿約500g,售價xx元。但眾所周知,生鮮類目中做到極度標準化的精確量度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很有可能到手的一斤西紅柿,實際重量是480g左右。
這微小的差距都可以用「約」字來統一其售價,提升效率且近似標準化。這個差異點的確是之前生鮮電商對比線下零售的「痛點」。
但叮咚買菜卻抓住了這個痛點,每件生鮮產品,打包時都會稱重,若有差池,系統自動退款。若超過限定重量,必然不再多要錢。保證「足斤足兩」,不讓用戶吃虧。
無論是橘子還是鮑魚,無論是幾毛錢還是幾塊錢,都直截了當地給你退。這個膽量和氣度真的很拉好感。
不差事兒的叮咚還有一個創舉——0起送費,0配送費,並且安心退。
不限制單數,無底價,免費配送,可謂大膽。若有零散需求,不必進行湊單滿足,直接下單即可,方便快捷。
而生鮮電商之所以有起送費當然和配送成本有關,客單價的高低決定了單位訂單的效用成本。叮咚買菜這一罔顧成本,一心方便的路數,隔著app就能感受到另一邊的將心比心。
這兩項有別於傳統的改變可謂溫情而大膽。很明顯,都是要花更多精力才能做到的,每份蔬菜的稱取退款環節無疑要增加很多工作量,沒有起送價的配送也要增添人力成本。
但就這兩項小小的不容易的改變,卻足以成為用戶在搖擺不定之時選擇叮咚的理由。也給了叮咚足夠的區分度。
還有暖心之處。最後的購物車結算頁面,除了老生常談、提高復購率的換購,還有一個創新舉動——免費「蒜」。蔥姜蒜作為烹調加味的必備,也算菜場購物中不可或缺的主角。
叮咚買菜並未因其「必備性」而放棄暖心,而是戰略性「放棄」一小部分市場,以「贈品」形式贈送出一頭蒜。此舉更像不問利潤,交個朋友。
沒有線下菜市場購物的煙火氣與人味兒的生鮮電商,叮咚買菜用這樣溫暖的細節來創造自己與用戶之間獨有的溫度對話。
花式活動,滿足「爽」點
創新路徑值得稱讚,但叮咚更厲害的是一系列的細節組合拳,讓用戶用過之後旋即「欲罷不能」。
好的產品,都是洞悉人性的。無論是後起之秀拼多多,還是叮咚買菜,都有共同奧秘——在人性方面下足了功夫。
什麼奧秘?三個字,佔便宜。
對了,叮咚買菜的終極區分點就是讓用戶不斷地「佔便宜」。滿足需求,是解決痛點,而這之外的心理滿足,則是癢點,叮咚買菜的真實目的,在於達到用戶心理的「爽」點。
還是從細節中來,都呈現在了首頁的banner裡。首先,是叮咚買菜的綠卡會員。
「免費領菜」引人矚目,這的確是叮咚綠卡會員的一大獨特之處。成為綠卡會員後,訂單滿39元,就可以獲得免費菜一份。免費菜每天更換,的價格在2元-6元的區間之內。蔬菜、零食、飲料,不一而足。
注意,這裡有一石二鳥之意,既通過免費菜的吸引保證了一定的客單價,提升單位裡程的配送效益,又以這樣送便宜的方式吸引用戶加入會員,著實很妙。
而且,免費菜的創新點還在於其實物饋贈的模式,可能2-6元的返現,與同等價值的實物本質意義上是相同的,但是當將app上的數字,換成拿到真實拿到手裡的實物,其產生的認知體驗,是截然不同的。免費菜擴大了「佔便宜」的實際認知效應。
不得不說,叮咚綠卡讓用戶佔便宜的方式太多了,除了別出心裁的免費菜,還有每周四張滿減優惠券(當然需要高的滿額),以及不定時會出現的、僅在當日有效的大額滿減「會員驚喜紅包」。
還有較為普遍的綠卡專項折扣,折扣力度也從小到幾毛錢,大到7折十幾塊這樣的範圍橫跳。
再對價格不敏感的人,對高頻購買下的生鮮綠卡價也很難防禦,更何況還有多種多樣的會員優惠疊加。
而每周的周五綠卡日更顯「瘋狂」,主題不一,力度很大,並總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比如肉類水產產品的滿99減30的大額券,水果產品滿40元可用的8折券(最高減16元),諸如此類。
綠卡會員致力於讓用戶極盡「佔便宜」的暢快,買贈、優惠券、免費菜、折扣權……這一套組合下來,怎一個爽字了得。
不是會員也沒關係,還有豪橫的拉新,力度也越來越大,拉新成功可以獲得「滿59減40」的巨額優惠券,還有實物獎勵與30日綠卡會員贈送。
此外,還有叮咚農場的養魚遊戲,同樣是為提升用戶活躍度與下單頻率。
相比於傳統電商種樹的各種送水果,叮咚送的是19.9元的鮮活草魚,也提供宰殺服務。活動較為簡單,app下單與籤到等活動都會有飼料獎勵,鮮活的草魚送到家更有一種新鮮感。
叮咚買菜的積分也是花樣多多。每購物1元返1個積分,每日籤到也有不等的積分獎勵。而100個積分相當於1元錢,滿300個積分即可在購物時充當折扣券。
看似普通,但積分還有隱藏作用,就是賠付。
點單高峰時期,考驗配送調度能力,難免有晚於預期時間送達的情況。叮咚有超時補償的措施,即超時10分鐘獲賠300積分,言而有信的賠償手段。此外,在下單過後打包環節發現產品缺貨時,叮咚也會打電話與用戶確認,同時也會給予相應積分的賠付。
細心如此,是完全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才會有的措施,也是言而有信的溫情體現。
「貼心」的產品與服務
試想,線上買菜的流程,終端交付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若想在交付環節中出彩,也並不容易。
但叮咚買菜以其「貼心」與精細做到了這點。體現在生鮮產品交付過程中,終端的包裝感受與配送細節。
叮咚買菜的易碎品如雞蛋等會有專門的紅色袋子,標明「易碎品」,與普通菜品分開包裝,防止磕碰。
而水產品則是大殺器,配送鮮活水產品算是叮咚的首創。
水產品作為叮咚買菜「人無我有」的典範示例,獨到之處更多。叮咚買菜創造性地上架了鮮活沙蝦、鮮活鯽魚、鮮活鱸魚、鮮活鮑魚、鮮活大閘蟹等活鮮品類。
對於活魚活蝦,平臺可以提供宰殺服務,不需要宰殺的則會配備專門的鮮活水產箱,在配送全程中加水加氧,保證魚蝦等水品產配送到消費者手中的時候都能活蹦亂跳。
而水產品在配送過程中被一視同仁地「冰鎮」處理,全程的冰塊加持下,鮮活的特徵得到了出眾的外顯。
其實配送過程中的冷鏈保鮮即可保證鮮活,這部分毫不吝惜地、送給用戶的冰塊,正是「心機」之處——鮮活除了食材品質之外,是無量度的,終端交付後,全過程的用心用戶很難看見。
而數量多多的冰塊,除卻保鮮功能外,最大的作用是讓用戶感受到「肉眼可見」的新鮮。
花蛤贈送裝袋海水並充氧,儀式感十足
不得不承認,這樣鮮活的水產品已經成為叮咚買菜的「獨門武器」。而其引入過程並不順遂。計劃之初,當時專家建議,活魚活蝦一定不能做,賣20年菜也不要賣魚蝦,因為損耗特別高。
但叮咚不信邪,依然堅持了下來,還為了保證活魚活蝦新鮮度而推出了自主研發的可回收打氧箱。事實證明,在菜市場無法營業的疫情期間,水產活鮮成為用戶最喜愛的品類之一。
很多產品的「獨門絕技」,在構想之初總有「不可能」的聲音,也因此才有了準入門檻。
但從叮咚買菜上我們可以看出,產品的精益層面,別人做不了的下了決心去做,總會收穫不一樣的一番光明。
「當我們說起細節,我們在說些什麼」
好的洞察,造就好的創意,而好產品的打造,更多在於細節的逐步完善。
相同的痛點,解決方式千差萬別卻殊途同歸,但個中體驗,在總體戰略的指引之下,更需要很多個小細節共同支撐打造。
以叮咚買菜為例,我們看到的區分點,是其結合行業痛點作出的很多個充滿溫度的「微創新」,看似簡單,背後的技術與物流支撐更考驗供應鏈硬實力。而叮咚買菜之所以出類拔萃,並不是因為一點兩點的與眾不同,其實是所有用心之處所構建的,一套順暢的產品體驗綜合。
但能讓用戶們用腳投票的,不一定是永無止境的價格戰,產品設計的溫情、品類選擇的多寡、終端交付的順遂,無不潛移默化地讓用戶心悅誠服。
細節的力量也許是漸進式,但積累之下產品生態的完整性與獨特性便渾然天成。叮咚的很多小設定與復購無關,直接提高的是產品體驗,但九九歸一,功不唐捐,方方面面的用心最終都會以復購與相信的形式回饋而來。
從0到1需要搭建基礎框架,做合格的產品即可,但若要從1到10,甚至到100,則需要滴水穿石的求索完善,無數個小細節的反覆推敲。
一邊是大道至簡,另一邊是知易行難,取捨與判斷之間的細節關懷,是每個產品人都需要精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