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忝入了評論隊伍,這裡說幾點對評論的認識。
評論要捷足先登。評論又稱「時評」。好文也要知時節。評論的第一要義是要快。這就要求評論員要做捷才。捷才未必都是高才,可是高才也未必能成捷才。重炮厲害,常常不如衝鋒鎗管用。中國過去有「馬工枚速」之說。司馬相如工而不速;枚臬速而不工。又速又工固然兩全其美,不過,一般說來是難以兩全的。評論員要做枚臬。
評論要小中見。我這裡說的評論不是指社論,我這裡說的評論是以個人名義出現的、針對人民內部矛盾而發的評論,口氣不宜太大,應當是「四兩撥千斤」。長有長的功能,短有短的效力。作為捷才的評論員的評論,是難以寫得很長的,所以有一種評論冠了一個「短」字,叫「短評」。有人瞧不起短評,似乎不長就顯不出水平。這是沒水平的人說的話。水平在長文中,水平更在短文中。不論長短都可以做到論點鮮明,論據準確,論證嚴密。短文比長文難寫。好的短文一定是「小中見大」。「小中見大」就是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小中見大」的「大」,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要知道,找到主要矛盾,找到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認識的深化,是要花一番真工夫的。反之,無病呻吟,面面俱到,不到八股不收筆的長文倒是容易寫的。好的短文一定是關乎群眾切膚之痛的。能點到切膚之痛的穴位的評論,可以收到以小勝大的社會效益。
評論要深入淺出。受眾的廣泛性要求評論的文字不可詰屈聱牙,文風不可故弄玄虛,不可譁眾取寵,文字要通俗,文風要樸實。有人認為通俗就是淺薄。不對,通俗有淺薄的,但是完全可以做到深入淺出。「淺出」是建立在「深入」基礎上的。人們常說:「隔行如隔山。」這隻講了問題的一面,還有另一面,那就是隔行不隔「理」。這個「理」,就是哲理。不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文學藝術,都應該、也能夠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無不是經歷「複雜——簡單——再複雜——再簡單」的過程。簡單也是提升。再複雜的事物,抓住了本質就簡單了,就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達了。要儘量多用短句,短句能給人喘口氣的時間。評論要「莊」,但「莊」不是一味地板閻王爺面孔,有時也可以「幽」他一「默」,亦莊亦諧,讓讀者發點笑聲。做生意講究投入產出比。評論應該千方百計讓讀者投入少,收入多。這不是小事,這關係到是不是為多數人著想的大問題。
評論要平淡出奇。隨著深入淺出而來的是要力爭平淡出奇。「平淡出奇」是指態度平和,觀點新穎。「出奇」就是「出新」。現在有的報刊上老話充斥,很多談思想解放的文章本身的思想就不解放,很多談創新的文章毫無新意。當然,一句套話不說也通不過,但是,作為努力的方向應當是:人云亦云,不雲!老生常談,不談!即使非說不可的老話,最好也要做到老話新說。有人說:「敏感問題不能碰。」不對!敏感點是讀者最需要你領他走過的沼澤地。評論員要對敏感點特別敏感。不要闖紅燈,學會繞道走,在前邊堵得厲害時,繞道走也可能會更快地到達目的地。平淡出奇,還包括在行文時,要夾敘夾議,敘議兼容,只敘不議,失之過平,只議不敘,失之空泛。
評論要做到上述這幾點,評論者要敢字當頭。評論要快,要敢為天下先,這就要求有所突破。突破難免受阻。評論者要抓住真理,不畏阻力。
評論者要有知識儲備。好的評論能引人入勝。而要引人入勝少不了旁徵博引。評論者要儘可能擴大知識面,才能做到信手拈來,皆成文章。更重要的是有了豐富的知識才能有選擇,有聯想,有風骨,有獨立思考。
評論要能揚長避短。評論者是雜家,要博。可是再博也不是萬能的,總有缺門缺環的地方。可是,也不可能處處用自己所長,有時也會用自己所短。怎麼辦?要學會化特短處為特長,從弱項中找出強項。特長出特色,讓各自的特長展示出不同的特色。
評論者要顧全大局。評論都要緊扣大局,顧全大局,都要放到社會發展和穩定的大屏幕裡考慮,要審時度勢。再好的評論也只是祖國鋪在960萬平方公裡上的這篇大文章中的一個短句,再動人的篇章也不過是和諧社會交響樂的一個音符。
評論者一定要學習馬列。中國是信仰馬列的國家。前人曾經生搬硬套馬列,把馬列庸俗化,損害了馬列的高大形象,使得馬克思本人也不敢承認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同時,也使得不少評論家的評論少「評」無「論」。可今天有些評論「只問哈佛,不問馬列」,也是矯枉過正。馬列主義是發展的。馬列主義中國化的最近成果是寫評論的銳利武器。列寧寫文章時,曾說過一句話:「我是躲在恩格斯背後放槍的。」請問:我們今天針砭時弊難道就不需要躲在權威後邊向前衝嗎?
評論者一定要深入群眾。理論的源泉在實踐。有出息的評論家不是在故紙堆裡討生活,而是邁開大步,到群眾那裡去。只有在民眾中才能通達社情民意,也只有與公眾打成一片才能疏解公眾情緒。古人都懂得「下下人有上上智」,今日的評論家怎能忘了群眾的智慧呢?群眾那裡有新思想,群眾那裡有鮮活的語言。經常同群眾在一起才能用群眾的心裡話取代大話和空話。評論的質量要由群眾來打分。評論者要樂於傾聽群眾對評論的評論。群眾在評論者心裡有千斤重,評論在群眾心裡就會大於兩個五百斤。(此文發表於2009年11月2日,作者鄧偉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