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校長的哲學思考

2021-03-01 童漫研究

當我在家長會上詢問這樣一個看似低級的問題時,總會有人說:「學習唄。」

 無疑,孩子們來到學校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許多人把「學習」理解為作業、考試、分數、升學,等等。他們認為,孩子來到學校的唯一目的,在小學就是語文、數學再加上英語都考100分,在中學就是為了升到最好的高中和大學。

 最近幾年,中國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如鳥巢、水立方、國家大劇院等。這些通過面向世界招標而來的獨特的建築物,無一例外都是外國人的作品。建國以來,我們通過清華、同濟大學等知名高等學府培養了那麼多建築學人才,同樣是學設計的,為什麼我們的建築設計不如人家?

 我們還會發現,同樣是一個分數線錄取到同一個大學、同一個專業的人,經過4年的專業學習,再經過幾年的社會實踐,有的人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有的人則業績平平。同樣的學習歷程,同樣的專業背景,為什麼人慢慢地變得不一樣起來?

 答案是:決定一個人成大器的關鍵因素不是上了什麼大學、學了什麼專業,而是其情感發育的程度。

 情感是孩子成長的基礎,而情感發育的程度決定於一個人重要的中小學成長階段。

 教育家阿莫納什維利曾指出,「孩子來到學校不只是為了學習,也是為了和同伴會面,和他們一起玩,彼此交換新聞乃至新玩具,等等。孩子永遠不會丟掉那些使他興奮的、使他憂傷的、使他快樂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東西。」

 所以,校園生活不僅僅有課堂、課本、作業和考試,還要擁有五彩繽紛、豐富多姿的校園體驗活動。因為除了課堂,孩子只有在火熱而真實的社會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成其情感的發育。

 我校確定了《學生情感發展課程標準》,其中列出了「健康與安全、整理整頓、經濟觀念、守時觀念、禮儀、自主性、責任感、毅力、創意、情緒的安定、寬容與分享、交際與協助性、公正、公共心與親社會行為、感恩、環保意識、生命觀、勞動、挫折力」等20項發展目標,並設計安排了一年進行70項校園體驗活動。

     我的感悟是:不要把目光僅僅停留在孩子的考卷上。

小時候在農村,經常見到這樣一幕:

 土地已經乾旱得龜裂了,莊稼都蔫了頭。一場瓢潑大雨,下了個溝滿河平,該高興了吧?但農民搖頭說:「這雨太急了,不接溼。」只有下了三天三夜的小雨,鄉親們才綻開一臉快樂和幸福。因為只有濛濛細雨,才能溼透土地,讓農民獲得豐收。

 今年,我兼任校長的濰坊市北海雙語學校承辦了全國第四屆詩文經典誦讀研討大會。其間進行了1個小時的詩文誦讀演出活動,有300多個孩子參與演出。市教科院的一位領導告訴我,在觀看節目的時候,旁邊有人說:「看,這兩個節目演得更精一些。」她說:「您沒有看演出單位是哪裡的嗎?是勝利油田黃河雙語學校的孩子啊。」旁邊的人「啊」了一聲。這位院長誠懇地對我說:「校長,兩所學校的孩子還是有差距的。」

 我點頭稱是。

 作為兩所學校的校長,我深知問題之所在。黃河雙語學校辦了7年,參與演出的這批孩子在校呆了三四年;而北海雙語學校剛剛開辦1年,並且孩子來自四面八方,並不是我們一手帶起來的,兩校的孩子存在差別,定在情理之中。因為一次演出,不僅靠孩子的演技水平,還有閱讀功底、舞臺意識、自信心、相互配合的能力等,而這些素養是經過了無數次的課堂教學、校園生活培育出來的。

 我的感悟是:教育不能著急,要像下小雨,慢慢地來。

前幾天走過省會城市的一道高架橋,看到路邊學校的教學樓上寫著:「培養好每一個孩子,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我想,學校「培養好每一個孩子」是對的,但把評價標準定為「讓家長放心,讓社會滿意」就有點問題。

 我校的辦學目標是讓每一個孩子擁有幸福人生,這是基於教育的本質和教育工作者的責任而為的。教育是一種良心活,她必須關注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按照人的認知規律,精心教書,潛心育人。她不能旁顧,不能低頭。評價教育和學校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就是要看每個孩子是否得到了足夠的發展,而不是其他。

 假如學校僅以家長和社會的眼光和口氣行事,並以此為價值取向,那麼在今天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教師就會成為毀掉孩子的幫兇。例如,許多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從早上睜開眼就開始看書、學習,一直到晚上10點以後,並且孩子每次考試總得滿分或第一名才行。這樣的「放心」、「滿意」,我們能夠拿來當辦學的目標嗎?

 前幾年還有一個口號,叫「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許多學校當作校訓掛在那兒。我覺得很奇怪,如此的學校,是為了培養人,還是為了招攬「顧客」?

 我的感悟是:學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千萬不要東風來了向西倒,西風來了又向東倒。

一位青年教師發來郵件,向我傾訴自己的委屈。

 事情是這樣的:在下午的操練時間裡,一個調皮的男孩自己摔倒了,胳膊骨裂。這個孩子很內向,沒有告訴教師和同學,也沒有去校醫務室,而是回到了教室。吃晚飯的時候,生活教師發現男孩左手不得勁,問他兩次,他也沒說受傷的事。晚上,他還上了小機器人班,玩得也很開心。經過一夜的休息,第二天胳膊紅腫起來,在班主任的再三追問下,他才說出了受傷的經過。

 發現傷情後,班主任立即聯繫家長,並把男孩送到了醫院,進行了檢查和處理。後來,家長找到了學校,要求給個說法:為什麼事情過去20個小時才發現孩子受傷,才告訴家長?

 我們可以說:是孩子自己跌倒的,受了傷自己又不說,家長憑什麼叫學校給個說法?

 所以,當學校按照制度處理這件事情包括相關人員的時候,這位教師很不理解,也很委屈。

 班主任做錯了嗎?沒有,做得很好。

 但是,為什麼還要進行處理呢?

 我想,重要的是,做教師更是一份責任。就像我做校長一樣,不論校園發生了什麼事情,也不管是不是我的行為所致,但只要發生了,我就要承擔所有責任一樣。

 所謂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什麼叫育人?如果我們漠視一個孩子的生命價值和尊嚴,忽視一個孩子的生存狀態和生活質量,我們「育」出的人,將仍是一個漠視生命價值和尊嚴的人,沒有慈悲情懷的人,沒有大愛的人,也一定是一個沒有出息、不成大器的人!

 我的感悟是:不要把教師看成一個簡單的謀生的職業,當教師更重要的是一份責任。

我站在某校的走廊裡看到了這樣一幕:

 這是個星期五的下午,放學了,班主任整理教室,準備下班回家。這時,一個男孩子跑了回來,捂著腦袋說:「老師,我的頭破了!」鮮血從他指縫裡冒了出來。

 這位穿戴很時髦的女教師瞥了孩子一眼,以不容置否的口氣說:「已經放學了,回家找你媽去!」

 作為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在他的心目中,本來是把班主任當作和爸爸媽媽一樣重要的人物來看的,所以他很簡單,碰到問題,遇到困難,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媽媽和老師。但現在,老師一句話,就輕輕地把他打發走了!

   我的感悟是:不要輕易種下一顆冷漠、無情的種子。

在上世紀90年代,山東十幾個校長跑到遼寧盤錦去聽魏書生老師的課。

 校方很熱情,把他們安排進教室,坐在後面,等著魏老師上課。校長們想,今天終於如願了,看看魏書生的課有多厲害!上課鈴響了,魏老師走進來,一句話沒說,只是在學生中間轉來轉去,瞧瞧這個,看看那個,時而嘀咕幾聲,時而交流幾句。校長們沉不住氣,跑到跟前去看學生在幹什麼。學生一邊看書、一邊討論,寫寫畫畫,一會兒下課鈴響了,魏書生悄悄地走出了教室,學生還是該幹啥就幹啥。

 回來的路上,校長們悻悻然。有的說:「跑了這麼遠,啥也沒看到。」也有的說:「魏書生一句話也沒說,這是什麼課?!」

 我說:「這才是真正的好課啊。」教師在課堂上不講,這是好課的最高境界!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佔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記別人的思想,而是學生自己進行思考。」 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推動者,應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創設各類學習情境,讓學生個人的新舊知識間產生磨擦,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產生交換意見的衝動,讓學生的認知產生從感性到理性的飛躍。

 魏書生老師的課,正是這一理論的極好佐證。

 我的感悟是:最高效率的教學方式是讓孩子動手、動眼、動嘴、動腦的學習。

在朱小蔓情感教育國際研討會上,首都師大的劉慧教授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這是一節公開課。我的身邊是一個感冒的孩子,他不停地要咳嗽,但為了不影響課堂,看得出來,孩子在努力地壓抑自己。然而低沉的咳嗽聲還是不斷地響起,在活躍的課堂裡顯得那麼不和諧。

 下課後,我問執教的教師和聽課的40位觀眾,這堂課上你們聽到了什麼聲音?有的說是孩子積極的發言,有的說是教師悅耳的講課,有的說是播放的美妙的音樂……沒有一個人聽到這個感冒的孩子發出的咳嗽聲!我終於提醒說:「難道大家就沒有注意到一個患了感冒、不停地咳嗽的孩子嗎?」大家愕然。

 教育工作者,首先是一個人道主義者,如果他的眼裡沒有孩子,不能去關懷一個生命的生存狀態,那麼我們的課堂即使再精彩,也不能培養出充滿愛心的、大器的小孩!

我的感悟是:教師要永遠充滿悲憫心懷。

一個初冬,我在浙江師大聽課。課間到院子裡散步,發見草坪上是三三兩兩的學生在讀書。我感到好奇:學生在讀什麼如此認真?

 於是,我走到一個女孩的背後,瞟了她一眼,原來在背記政治課本。書上畫得紅紅綠綠了,估計是快考試了吧。

 這使我想起24年前讀大學的我,不也是這樣忙著背記應付考試嗎?

 可是,想想工作24年了,原來背記的那些東西,工作和生活中用到了多少?沒有啊,記憶中已經完全刪除了那些花過的工夫——我們曾經浪費了多少時間去背記那些毫無價值的東西啊?

 24年,彈指一揮間,但世間變化如此之大:當時我還使用鋼筆在方格紙上表達思想,而現在已經用電腦完成這篇小文。大學變大了、學生變多了、信息變快了,但我們的高校仍舊如此背記,沒有任何變化,改革一點東西多難啊。

 我讀碩士的時候,澳大利亞Flinders大學的Tracy教授講授過一門《東亞經濟》的課程,要求課後寫一篇小論文:給5個小題目可以任選,要求讀7本參考書,引用23個注,字數在3000左右。作業看似很簡單,但要完成,需要蹲在圖書館裡埋頭讀書,沒有一個月的準備、思考和寫作,根本做不出來!

 Tracy教授的課程沒有考試,但做起來比考試要困難得多。更重要的是通過論文的寫作,促使你真正地把某部分的知識變成一種思考、一個論證、一種能力而終生不忘!

 我的感悟是:使用背記的方式檢測教學效果,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1941年,南開中學學生謝邦敏參加畢業考試。謝邦敏素喜文學,是當時南開首席語文教師孟志蓀先生的得意弟子,但數、理、化的成績欠佳。當他進入考場,展開物理試卷一看,頓時目瞪口呆,他竟然一題也回答不出。白紙對青天片刻之後,只得交白卷。但心有不甘,乃當場填詞一首,調寄《鷓鴣天》,詞曰:

 曉號悠揚枕上聞,餘魂迷入考場門。

 平時放蕩幾折齒,幾度迷茫欲斷魂。

 題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電、磁溫。

 今朝縱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組人。

 物理教師魏榮爵先生評卷時,也在試卷上賦詩一首,詩曰:

 卷雖白卷,詞卻好詞。

 人各有志,給分六十。

 按南開校規,主課一門不及格且補考仍不及格者,不得畢業,只作為肄業。謝邦敏物理獲60分,乃畢業,考入西南聯大,攻法律。畢業後,在北大法律系任助教,受中共地下黨委派遣進入北京市舊法院做書記,新中國成立後被任命為第一刑庭庭長,成績斐然。

 假如魏榮爵先生不給謝邦敏60分,則謝邦敏不能畢業,也不能進入西南聯大,也就成不了新中國第一代大律師。或者說,按照我們今天學校的做法,謝邦敏肯定不能畢業,一個大律師就被輕輕抹掉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巨大的。一種模式無法培養出國家的棟梁之才。可幸的是,謝邦敏攤上了魏榮爵這樣的好老師,而魏榮爵攤上了張伯苓這樣的好校長,因為,南開就是這樣的文化。

 我的感悟是:在高調「以人為本」的今天,我們如何才有老南開這樣的雅量和文化啊。

我們發現,在相當多的學校裡,孩子們並沒有感覺到愉悅和幸福,他們學得很苦、活得很累,甚至厭學。孩子們喜歡求知但不喜歡去學校,喜歡讀書但不喜歡上語文課,喜歡探索科學奧秘但不喜歡學數理化,喜歡活動但不喜歡體育課……我們的學校到底怎麼了?課堂到底怎麼了?!

 400多年前,捷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誇美紐斯看到大部分窮人的孩子不能上學,發明了「班級授課制」,奠定了今天學校的模式:孩子們來到叫做學校的地方,30到50個孩子集體生活在一個教室裡,由教師集中統一授課,實現了使用較少教師即能解決眾多孩子的就學問題,為普及大眾教育提供了可能。但走到今天的「班級授課制」,在民主主義的浪潮中顯得有些局促不安。在今天的學校裡,實際是讓孩子適應學校的,看看學校裡成人設計的一切細節、全部的運行方式,都是讓孩子無條件服從的:孩子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課程,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教師和教室,不能選擇自己遊戲的時間和項目……

 我們看似日益成熟的教育教學模式,越來越趨向於功利化和工具性,當我們把教材、作業、考試等這些用來促進人發展的手段當作教育的目標來追求的時候,最終,孩子失去了越來越多的自由。

 把學校和監獄區別開的那堵牆,就是自由。如果我們讓孩子失去了更多的自由,那麼,學校和監獄的距離將是一步之遙。

  我的感悟是:讓學校適應孩子,而非讓孩子適應學校。


招募2:非主流作文面向全國招募實驗班

校長應具備的基本素質說得容易做得難啊

經典寓言與學校管理智慧

特級教師課堂教學藝術

中國作業的革命

班主任「偷懶」藝術

魅力教師的修煉

品牌學校是「人」的品牌

請擁有自己de教學作品吧

圖|經典視覺

文|宋運來

排版|童漫教育研究所

我在這裡等你喲!

相關焦點

  • 一個很有見地的校長的哲學思考
    前幾年還有一個口號,叫「一切為了孩子,為了一切孩子,為了孩子一切」,許多學校當作校訓掛在那兒。我覺得很奇怪,如此的學校,是為了培養人,還是為了招攬「顧客」?  我的感悟是:學校一定要有自己的教育哲學,千萬不要東風來了向西倒,西風來了又向東倒。4、當教師更是一份責任   一位青年教師發來郵件,向我傾訴自己的委屈。
  • 於維濤:校長教育哲學的反思與重構
    2.校長教育哲學特點校長教育哲學具有傳承性、實踐性、發展性、人文性、系統性五個特點。一是傳承性。校長教育哲學屬於無形的文化範疇,體現的是人類社會文明、國家民族以及大學的歷史文化、精神傳承、發展要求,展現著一個國家、一個區域、一所學校的歷史軌跡。二是實踐性。校長教育哲學根源於教育的實踐本性。校長教育哲學體現於實踐中,體現在運用知識、經驗、能力、智慧等解決實踐問題的本領。
  • 推薦 | 名校長的重要職責:凝練學校教育哲學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名校長培養工程,均聚焦於教育家型校長的培養。而這些高端名校長培養工程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幫助受訓校長凝練教育思想。如果與國際接軌的話,其實就是要幫助校長凝練學校的教育哲學。然而,對於學校教育哲學,由於理論探討不多且存在一定分歧,一線中小學校長更是感到困惑。為此,筆者結合自己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指導,對此問題作一較為深入的探討。1.
  • 哲學思考是奢侈的
    你好,學術星人微信公眾號:學術星球作者:拙棘本號原創首發  編輯:吳偉如果我們對某個緊迫的總體性目標抱有確信,那麼我們的相關思考       哲學或者更為寬泛意義上的自由思想在這種情勢下會顯得不那麼合適。哲學思考多少帶有徹底性,即拒絕與任何具體立場綁定,它致力於將每一種立場的有效性都懸置起來,對其進行批判性考察。因此,哲學適合在「夜晚」進行。「白天」的我們忙著在特定規劃之下幹活,對總體目標、具體路線進行沒完沒了的反思是不理性的,會導致一事無成。
  • 長江實驗「網紅」哲學課 讓觸發孩子思考成為一種學習方式
    龔老師「白馬非馬」與「椅子的定義」兩個例子從而引發孩子對「一般事物和特殊事物的不同」的思考,讓孩子學會了如何準確的表述一樣事物。龔老師用一個小遊戲將課堂推向了小高潮,請一位孩子上臺描述老師事先準備好的卡片上的詞語,讓座位上的孩子猜,孩子們紛紛想上臺表現自己。遊戲的方式也讓孩子們用「輕鬆快樂」的心態對如何描述事物有了更深層的認識。
  • 夢境與現實:一個哲學的思考
    今天,人人都在說「夢」,說「中國夢」,就如十年前我們說中國人實現了「飛天夢」,這說的其實是理想,不是晚上做的夢或白日夢。但「理想」與「夢想」是相通的,夢中有理想,理想中也有夢,我們都希望夢想成真、好夢成真。而「夢」決不是一個簡單的意識現象。在今天,對夢需要做社會學的解讀,但哲學的解讀是不可缺少的。於是,我將這篇舊作略做修改後,刊在下面,以饗讀者。
  • 清華校長送本科畢業生《中國哲學簡史》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為每一位畢業生贈送了哲學大師馮友蘭的著作《中國哲學簡史》,叮囑畢業生們在人生旅途上,「做有思想的行者」。邱勇和畢業生談起了自己的求學經歷:與這批學生一樣,他也是「3字班」的。1983年邱勇來到清華求學,「當時的清華大學與你們所見的大不相同,那時五道口還沒有成為『宇宙中心』,那時的紫荊公寓區還是一片蛙鳴。」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這些哲學問題,另外大多數的人會務實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學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脫離人自身的觀點,改用另一個主觀的觀點來提出一個又一個千年難解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一個製藥人的哲學思考
    作者:單曉鵬   來源:蒲公英(蒲公英小二班微信群分享主題)哲學是什麼,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是從古希臘文φιλοσοφία
  • 哲學對孩子有多重要!學會哲學思考,過有準備的人生
    與每個有「十萬個為什麼」的孩子共舞一支思考之曲是多麼美妙的體驗;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學家,他們的每個小問題也都是一個大問題,與他們一起探索,得到的不僅是快樂,還有對智慧的愛;這不是高高在上的「大哲學」,而是孩子身邊的「小哲學」,每個孩子都可以參與其中,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豐富的案例、童書資源以及思考工具幫助每一位致力於保護孩子好奇心與發展孩子思考能力的父母和家長
  • 什麼是哲學?——關於哲學定義的一些思考
    哲學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一度讓我羞愧。我喜歡哲學,因為哲學總是在追求用理性的方法釐清問題、解決問題。
  • 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有助於思考
    」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是孩子探索世界,主動思考的第一步,孩子在問問題,是因為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運轉的因果關係。自從一個新的生命降臨,他就開始學習認識這個世界的一花一木,日月星辰,蟲魚鳥獸。隨著對世界萬物的感知,他們還會反覆提及人生終極問題。
  • 關於邏輯哲學的幾點思考
    一、邏輯哲學的定義在英語文獻中,與邏輯哲學相關主要有兩個表達:一個是哲學邏輯(philosophical logic),另一個是邏輯哲學(philosophy of logic)。雖然也有人認為它們應該區別,但是這兩個名稱並不是非常嚴格地區別使用,它們所涉及的內容有許多是一樣的。
  • 華科教授鄧曉芒:沒有哲學思考,我的生命就沒有了意義
    在鄧曉芒看來,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西方哲學經典的解讀、闡發,除了把自己的一些哲學思考順便帶出來,以及偶爾幾篇純哲學的文章發表外,很少有機會展開他自己的哲學思考。出版於1995年的《靈之舞》幾乎是唯一例外,那時他試圖將自己的人生體驗以一種體系化的方式進行一番哲學的清理。由於長期從事一種「注經」的工作,有年輕朋友曾問鄧曉芒何時把自己的哲學「正式」建立起來。
  • 一位校長對《學校制度思考》的思考
    《學校制度思考》值得思考和借鑑內蒙古自治區烏蘭浩特市職教中心校長 張春利校長讀書進入升級版之後,我們「博雅讀書」讀書小組把研究的主題確定為「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期間選擇的共讀書目不斷向管理理念、方法策略和制度文化靠近
  • 學校開設兒童哲學啟蒙課 用故事教孩子學會思考
    10月31日,兩江新區星湖學校二年級1班的語文老師謝承伶帶領著學生們,正在上兒童哲學啟蒙課。▲10月31日,兩江新區星湖學校二年級一班的語文老師謝承伶帶領著學生們,在校園裡認識身邊的事物,培養孩子們的哲學思維。
  • 清華校長邱勇送畢業生《中國哲學簡史》:做有思想的行者
    畢業典禮上,清華大學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邱勇將作主題演講,寄語本科畢業生「做有思想的行者」。校長邱勇在2017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講話。 清華大學網 圖清華大學畢業生代表數學系2013級本科生肖翰坤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他提出作為一個清華人,要選擇難走的路,「只有走難走的路,才能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他認為選擇難走的路,需要選擇真誠,拒絕套路。
  •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送畢業生《中國哲學簡史》:做有思想的行者
    畢業典禮上,清華大學校長、校學位評定委員會主席邱勇將作主題演講,寄語本科畢業生「做有思想的行者」。校長邱勇在2017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講話。  清華大學網 圖清華大學畢業生代表數學系2013級本科生肖翰坤在畢業典禮上發言,他提出作為一個清華人,要選擇難走的路,「只有走難走的路,才能看到更多更美的風景」。
  • 一個有哲學思考的成熟男性,會避免心理學中這三種效應
    一個有哲學思考的成熟男性,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獨立思考還不夠,還要有哲學思考的能力。(喜歡文章的朋友,點個關注吧)作者/一個金嘆號人有很多非理性的行為,作為成熟男性應當約會避免,在心理學中,有這麼幾種效應應當避免,讓機智戰勝非理性行為。
  • 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而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
    簡單的來說,哲學就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別無他物。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當然正如我們所強調的哲學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它並不是無所目的、茫然、空洞的空想。那麼也可以像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一樣,通過不斷的思考得出有關「變化」的特質與起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