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曉鵬 來源:蒲公英(蒲公英小二班微信群分享主題)
哲學是什麼,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是從古希臘文φιλοσοφία發展出來的。其中詞根之一的phileo的意思是「愛」或者「和xxx做朋友」,另一部分的sophia則是智慧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愛智慧,聽到這個答案時估計很多人的反應是:
這不等於沒說嘛。所以我更喜歡鄧曉芒教授的觀點:哲學就是活著,是生命本身,知道為什麼而活,也知道為什麼而死,哲學就是學習怎樣去死、只有知道怎麼樣去死,才會知道怎麼樣去活,只有考慮到自己怎麼死,才是真正地考慮怎麼活;人只有時時面對死亡,才能立即做他一生最想做、最重要的事;也只有生命力強的人,才可能習慣於面對死亡,熟悉死亡,而不是害怕和逃避死亡。這樣的人,才真正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不為外界所動而能動地把自己實現出來的人。
哲學有什麼用:用來回答下邊三個問題: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形上學)
我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認識論)
我們應該做什麼?(倫理學)
一、形上學:
形上學就是研究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具體點如自由意志和決定論、因果論、時間和空間等,雖然形上學就是研究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但這並不表示研究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就是形上學。具體的、經驗的部分一般由自然科學負責。
——雖然形上學就是研究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但這並不表示研究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就是形上學。具體的、經驗的部分一般由自然科學負責。
而我們又有Philosophyof science(科學哲學)來研究科學本身,研究它的基礎、方法以及implication(含義)。
認識論:
我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有兩種:理性主義(Rationalism)和經驗主義(Empiricism)。在解釋它們之前,需要先普及一下邏輯學的知識。
邏輯學是哲學工具。
一般來講,邏輯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歸納法(Induction)和演繹法(Deduction)。
先說演繹法
演繹法的主要形式是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三段論。
舉一個常用的例子:
人都會死(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蘇格拉底會死(結論)
演繹邏輯有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如果前提是正確的,那麼結論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完全基於演繹邏輯的科學常被稱為精確科學。幾何學是個很好的例子:歐幾裡得的《幾何原理》,整本書都是基於五個幾何公理建立的。通過不斷的三段論式推理,五個公理被排列組合,建立起了一整套幾何學體系。
再說歸納法
比如我們看到過許多隻烏鴉,它們都是黑色的,於是我們得出結論:天下烏鴉一般黑。
聰明的同學應該發現了,歸納法的問題在於,它可能是錯的。因為我們永遠無法考察天下所有的烏鴉。如果我們某一天發現了一隻白色的烏鴉,我們的結論就被推翻了。大哲學家大衛·休謨曾經就嚴苛的提出過這個問題,認為歸納法的正當性不可能得到證明,我們是不能通過歸納建立起可靠的知識的,他認為歸納僅僅是一種與理性無關的動物習慣。於是歸納法被判了死刑。這就是著名的休謨問題。另外,從邏輯學的角度看,歸納法是從結果找原因的過程。所以因果規律也被懷疑了,休謨認為因果是人類的幻覺。
認識論的答案主要有兩種,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的特點已經非常明顯了——先找到「真理」,然後通過演繹邏輯的方法建立起所有的哲學——和幾何學的思想方法非常相似。因為對演繹邏輯的完全依賴,理性主義的特點是,只要找到一條絕對真理,那麼整個哲學體系都是完全可靠的。當然,如果作為基礎的「真理」是錯誤的,那麼整個體系都會是錯誤的。
對於我們製藥人,真理是什麼?是GMP條款嗎?我們可以把GMP條款看做真理嗎?
一般認為經驗主義起源於英國哲學家洛克,但他的思想方法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弗朗西斯·培根打下了基礎。洛克的認識論和理性主義截然相反。先觀察事物,歸納總結它們的規律,然後繼續歸納這些規律,層層遞進。
弗朗西斯·培根——一位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的哲學家。他就十分重視歸納推理而瞧不起演繹推理[5]。他明確提出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即通過不斷的歸納來找到普適性的規律——也就是我們說的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他的哲學體系有很多問題,我們不需要細說,只要知道,他為現代科學打下了基礎。到了這就清楚了:科學本質上就是一種經驗主義的認識論。科學本身繼承了經驗主義所有的優點和缺點。
科學的優點不用多說科學作為一種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有著經驗主義的巨大缺陷:它永遠不能產生絕對正確的真理。這是歸納法的本質決定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歸納不具有唯一性。我們舉起一個簡單的慄子,我們假設一個世界,如下圖:
我們創造的世界中也有科學家,他們觀察到三隻戴著眼鏡的青蛙。他們很快就有了兩種歸納方式:
世界上所有青蛙都戴眼鏡
世界上所有戴眼鏡的都是青蛙
在沒有更多的信息的時候,他們應該如何選擇正確的理論呢?答案是無法選擇。所以只能保留兩者,留待將來更多的觀察。這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科學理論中保留了許多互相矛盾的理論。有些矛盾被更多的觀察和實驗解決了,而更多的矛盾沒有被解決。科學家們只能在不同的時候選用不同的假設和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問題。用哲學的語言來講,科學一定程度上通過放棄一貫性換取了實用性,放棄自洽性換取了他洽性。
二,科學本身不能提供價值
根據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科學是屬於認識論範疇的,它是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工具本身,必然是價值中立的。它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指導意義。科學必須老老實實地待在認識論的範圍內,而不應該進入倫理學。科學最多只能回答「是不是」的問題,而不能回答「該不該」的問題。
第三,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適用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科學在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領域內非常成熟,然而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卻遠遠不是這樣。
三:價值觀
價值觀,對你來說什麼更重要?
價值觀,就是你認為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最珍貴的東西。說小了是一個蘋果的價值,說大了是人一生的價值。
現在除了個人,很多企業也在做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這個其實有點和人生觀有點重疊的部分了。比如寶潔公司的價值觀是,直指內心,關注人的需求,財源自會滾滾而來。
價值觀也可以說是什麼是好的,什麼是要堅持的。
比如左、右派就是典型的價值觀不同:左派認為人人平等,每個人都能享受權益,特別是照顧弱勢群體,這才是公平。右派認為每個人要靠自己奮鬥,財富是自己積累的,堅持個人自由,這才是公平。這兩種意識形態,也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主流價值觀。
有些人經常把價值和價格搞混了,特別是商品,不都是明碼標價麼。而價值和價格,也是兩個非常有趣的辯證關係。我覺得闡述這個東西,必須要用到經濟學裡的「效用」。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閒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就像一場話劇,有的人覺得很有價值,帶給了他一場精神的盛宴,而有的人索然寡味,看的昏昏欲睡,一文不值。但是票價都是一樣的,價格是一樣的。
正是因為每個人心裡對待事物的評判標準不同,對效用的體驗不同,所以追求不同。有的人一生的追求是金錢,有的是事業,有的是功名,有的是愛情。
為什麼說價值觀很重要呢,因為很多人活的壓抑,活的不快樂阿。不快樂又是為什麼,是因為效用不夠。而效用這個東西剛才說了,完全是根據主觀感受來的。同樣一個東西,怎麼樣轉變我們的看法,讓效用變得更高,這就是討論價值觀意義的所在。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必須要給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價值的坐標軸。而這個坐標軸,我覺得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外在影響
講個老王發獎金的故事,老王拿了2萬獎金,同事拿了1萬,老王回家很開心,給妻兒買了禮物。老王拿了2萬獎金,同事拿了3萬,老王回家後很不爽,對妻兒發無名火。
所以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對的東西,你不能被外界影響。
二是內心欲望
比如一開始你覺得有輛小車開開就會很幸福,再後來你覺得自己有個80方的小房子就會很幸福,再後來你覺得太擠了,得要個120方以上的才幸福。幸福,永遠趕不上人類的欲望。
到這裡,我覺得價值觀,其實就是自己修心的一個過程,正確的看待金錢、名利、得失。
比如我們製藥行業,如果在產品出廠時有一項不合格,由你做決定,但是,出廠了你就能多得1000元獎金你會讓他出廠嗎?如果1000元少,10000元呢?10萬元呢?100萬呢?是更看重陌生人的生命健康,還是自己兜裡的鈔票,這個答案,每個人都不同,而且價碼也不同,該怎麼做呢?而這個選擇就引出倫理學。
四、倫理學:倫理學是研究我們該怎麼做的?
有一個著名的問題:按一下按鈕你會獲得 50 萬同時有一個陌生人會死去,你會按嗎?
這個問題直接問出來,我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不做,但是,請看以下:
如果能多賺50塊,代價是100%影響數百人健康,我會這麼幹。
是的,我是用瘟豬肉的早餐店老闆。
如果能多賺500塊,代價是100%影響10個孩子的高考成績,我會這麼幹。
是的,我是培訓機構裡推銷壓根兒不適合你孩子的課程的導學師。
如果能多賺5000塊,代價是100%影響一位陌生人的性命,我會這麼幹。
是的,我是那個胡亂開藥看著病人焦頭爛額暗自發笑的莆田系醫生。
如果多賺50萬,代價是100%的影成千上萬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我會這麼幹;
我是齊二藥的、生產欣氟的安徽華源藥廠、生產無效狂犬病疫苗的江蘇延伸藥廠的老闆們。
需要50萬?開玩笑!
50塊一按,夠了!
多了還能優惠,更有套餐可選。
啥?
你問我叫啥?
算了,給你留個聯繫方式吧:
首頁-百度營銷中心
這種按鈕每個人都有,它的名字叫職業道德。
關於製藥人倫理學不用多說,就是我們製藥人的職業道德,我們的道德可是無價的,也可以是有價的,如果是有價的,我希望越高越好,不要只值1萬,10萬,100萬,你會選擇哪個?
可以關注掃描下面二維碼,閱讀小二班所有主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