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製藥人的哲學思考

2021-02-19 蒲公英

作者:單曉鵬   來源:蒲公英(蒲公英小二班微信群分享主題)

哲學是什麼,哲學的英文philosophy是從古希臘文φιλοσοφία發展出來的。其中詞根之一的phileo的意思是「愛」或者「和xxx做朋友」,另一部分的sophia則是智慧的意思。合起來就是「愛智慧,聽到這個答案時估計很多人的反應是:

這不等於沒說嘛。所以我更喜歡鄧曉芒教授的觀點:哲學就是活著,是生命本身,知道為什麼而活,也知道為什麼而死,哲學就是學習怎樣去死、只有知道怎麼樣去死,才會知道怎麼樣去活,只有考慮到自己怎麼死,才是真正地考慮怎麼活;人只有時時面對死亡,才能立即做他一生最想做、最重要的事;也只有生命力強的人,才可能習慣於面對死亡,熟悉死亡,而不是害怕和逃避死亡。這樣的人,才真正是一個獨立的、自由的、不為外界所動而能動地把自己實現出來的人。

哲學有什麼用:用來回答下邊三個問題:

世界的本質是什麼?(形上學)

我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認識論)

我們應該做什麼?(倫理學)

一、形上學:

形上學就是研究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具體點如自由意志和決定論、因果論、時間和空間等,雖然形上學就是研究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但這並不表示研究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就是形上學。具體的、經驗的部分一般由自然科學負責。

——雖然形上學就是研究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但這並不表示研究這個世界是怎麼樣的就是形上學。具體的、經驗的部分一般由自然科學負責。
    而我們又有Philosophyof science(科學哲學)來研究科學本身,研究它的基礎、方法以及implication(含義)。


認識論:

我們是如何認識這個世界的?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主要有兩種:理性主義(Rationalism)和經驗主義(Empiricism)。在解釋它們之前,需要先普及一下邏輯學的知識。


 邏輯學是哲學工具。

一般來講,邏輯方法主要有兩種,分別是歸納法(Induction)和演繹法(Deduction)。


先說演繹法

演繹法的主要形式是亞里斯多德提出的三段論。

舉一個常用的例子:

人都會死(大前提)

蘇格拉底是人(小前提)

蘇格拉底會死(結論)

演繹邏輯有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如果前提是正確的,那麼結論一定是正確的。所以完全基於演繹邏輯的科學常被稱為精確科學。幾何學是個很好的例子:歐幾裡得的《幾何原理》,整本書都是基於五個幾何公理建立的。通過不斷的三段論式推理,五個公理被排列組合,建立起了一整套幾何學體系。


 再說歸納法

比如我們看到過許多隻烏鴉,它們都是黑色的,於是我們得出結論:天下烏鴉一般黑。


   聰明的同學應該發現了,歸納法的問題在於,它可能是錯的。因為我們永遠無法考察天下所有的烏鴉。如果我們某一天發現了一隻白色的烏鴉,我們的結論就被推翻了。大哲學家大衛·休謨曾經就嚴苛的提出過這個問題,認為歸納法的正當性不可能得到證明,我們是不能通過歸納建立起可靠的知識的,他認為歸納僅僅是一種與理性無關的動物習慣。於是歸納法被判了死刑。這就是著名的休謨問題。另外,從邏輯學的角度看,歸納法是從結果找原因的過程。所以因果規律也被懷疑了,休謨認為因果是人類的幻覺。


認識論的答案主要有兩種,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

    理性主義的特點已經非常明顯了——先找到「真理」,然後通過演繹邏輯的方法建立起所有的哲學——和幾何學的思想方法非常相似。因為對演繹邏輯的完全依賴,理性主義的特點是,只要找到一條絕對真理,那麼整個哲學體系都是完全可靠的。當然,如果作為基礎的「真理」是錯誤的,那麼整個體系都會是錯誤的。

對於我們製藥人,真理是什麼?是GMP條款嗎?我們可以把GMP條款看做真理嗎?
  

        一般認為經驗主義起源於英國哲學家洛克,但他的思想方法早在一百年前就被弗朗西斯·培根打下了基礎。洛克的認識論和理性主義截然相反。先觀察事物,歸納總結它們的規律,然後繼續歸納這些規律,層層遞進。

弗朗西斯·培根——一位被稱為「現代科學之父」的哲學家。他就十分重視歸納推理而瞧不起演繹推理[5]。他明確提出了科學的思想方法,即通過不斷的歸納來找到普適性的規律——也就是我們說的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他的哲學體系有很多問題,我們不需要細說,只要知道,他為現代科學打下了基礎。到了這就清楚了:科學本質上就是一種經驗主義的認識論。科學本身繼承了經驗主義所有的優點和缺點。

   科學的優點不用多說科學作為一種經驗主義的認識論,有著經驗主義的巨大缺陷:它永遠不能產生絕對正確的真理。這是歸納法的本質決定的。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歸納不具有唯一性。我們舉起一個簡單的慄子,我們假設一個世界,如下圖:

我們創造的世界中也有科學家,他們觀察到三隻戴著眼鏡的青蛙。他們很快就有了兩種歸納方式:

世界上所有青蛙都戴眼鏡

世界上所有戴眼鏡的都是青蛙

在沒有更多的信息的時候,他們應該如何選擇正確的理論呢?答案是無法選擇。所以只能保留兩者,留待將來更多的觀察。這就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問題,科學理論中保留了許多互相矛盾的理論。有些矛盾被更多的觀察和實驗解決了,而更多的矛盾沒有被解決。科學家們只能在不同的時候選用不同的假設和不同的理論來解釋問題。用哲學的語言來講,科學一定程度上通過放棄一貫性換取了實用性,放棄自洽性換取了他洽性。


二,科學本身不能提供價值

   根據上面的討論可以看出,科學是屬於認識論範疇的,它是一種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而工具本身,必然是價值中立的。它不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指導意義。科學必須老老實實地待在認識論的範圍內,而不應該進入倫理學。科學最多只能回答「是不是」的問題,而不能回答「該不該」的問題。

第三,經驗主義的思想方法並不是所有領域都適用   

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科學在物理學、天文學、化學等領域內非常成熟,然而在社會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等領域卻遠遠不是這樣。

三:價值觀

價值觀,對你來說什麼更重要?

       價值觀,就是你認為什麼是有價值的,什麼是最珍貴的東西。說小了是一個蘋果的價值,說大了是人一生的價值。


       現在除了個人,很多企業也在做企業文化,企業價值觀。這個其實有點和人生觀有點重疊的部分了。比如寶潔公司的價值觀是,直指內心,關注人的需求,財源自會滾滾而來。


       價值觀也可以說是什麼是好的,什麼是要堅持的。
      比如左、右派就是典型的價值觀不同:左派認為人人平等,每個人都能享受權益,特別是照顧弱勢群體,這才是公平。右派認為每個人要靠自己奮鬥,財富是自己積累的,堅持個人自由,這才是公平。這兩種意識形態,也是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主流價值觀。 


     有些人經常把價值和價格搞混了,特別是商品,不都是明碼標價麼。而價值和價格,也是兩個非常有趣的辯證關係。我覺得闡述這個東西,必須要用到經濟學裡的「效用」。效用是指對於消費者通過消費或者享受閒暇等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的滿足的一個度量。

     就像一場話劇,有的人覺得很有價值,帶給了他一場精神的盛宴,而有的人索然寡味,看的昏昏欲睡,一文不值。但是票價都是一樣的,價格是一樣的。


     正是因為每個人心裡對待事物的評判標準不同,對效用的體驗不同,所以追求不同。有的人一生的追求是金錢,有的是事業,有的是功名,有的是愛情。


     為什麼說價值觀很重要呢,因為很多人活的壓抑,活的不快樂阿。不快樂又是為什麼,是因為效用不夠。而效用這個東西剛才說了,完全是根據主觀感受來的。同樣一個東西,怎麼樣轉變我們的看法,讓效用變得更高,這就是討論價值觀意義的所在。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必須要給自己內心建立一個價值的坐標軸。而這個坐標軸,我覺得主要受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外在影響

   講個老王發獎金的故事,老王拿了2萬獎金,同事拿了1萬,老王回家很開心,給妻兒買了禮物。老王拿了2萬獎金,同事拿了3萬,老王回家後很不爽,對妻兒發無名火。


所以你覺得有價值的東西,對的東西,你不能被外界影響。


二是內心欲望

       比如一開始你覺得有輛小車開開就會很幸福,再後來你覺得自己有個80方的小房子就會很幸福,再後來你覺得太擠了,得要個120方以上的才幸福。幸福,永遠趕不上人類的欲望。


      到這裡,我覺得價值觀,其實就是自己修心的一個過程,正確的看待金錢、名利、得失。


      比如我們製藥行業,如果在產品出廠時有一項不合格,由你做決定,但是,出廠了你就能多得1000元獎金你會讓他出廠嗎?如果1000元少,10000元呢?10萬元呢?100萬呢?是更看重陌生人的生命健康,還是自己兜裡的鈔票,這個答案,每個人都不同,而且價碼也不同,該怎麼做呢?而這個選擇就引出倫理學。

四、倫理學:倫理學是研究我們該怎麼做的?

有一個著名的問題:按一下按鈕你會獲得 50 萬同時有一個陌生人會死去,你會按嗎?

這個問題直接問出來,我相信大部分人會選擇不做,但是,請看以下:

如果能多賺50塊,代價是100%影響數百人健康,我會這麼幹。

是的,我是用瘟豬肉的早餐店老闆。


如果能多賺500塊,代價是100%影響10個孩子的高考成績,我會這麼幹。


是的,我是培訓機構裡推銷壓根兒不適合你孩子的課程的導學師。


如果能多賺5000塊,代價是100%影響一位陌生人的性命,我會這麼幹。


是的,我是那個胡亂開藥看著病人焦頭爛額暗自發笑的莆田系醫生。


如果多賺50萬,代價是100%的影成千上萬人的健康乃至生命,我會這麼幹;

我是齊二藥的、生產欣氟的安徽華源藥廠、生產無效狂犬病疫苗的江蘇延伸藥廠的老闆們。

需要50萬?開玩笑!


50塊一按,夠了!


多了還能優惠,更有套餐可選。


啥?


你問我叫啥?


算了,給你留個聯繫方式吧:


首頁-百度營銷中心


這種按鈕每個人都有,它的名字叫職業道德。

關於製藥人倫理學不用多說,就是我們製藥人的職業道德,我們的道德可是無價的,也可以是有價的,如果是有價的,我希望越高越好,不要只值1萬,10萬,100萬,你會選擇哪個?

可以關注掃描下面二維碼,閱讀小二班所有主題分享

相關焦點

  • 人為什麼要思考哲學問題?
    在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小部分人,即哲學家才會去思考這些哲學問題,另外大多數的人會務實地活在自身的需要之中。哲學家似乎高人一等的脫離人自身的觀點,改用另一個主觀的觀點來提出一個又一個千年難解的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 哲學思考是奢侈的
    你好,學術星人微信公眾號:學術星球作者:拙棘本號原創首發  編輯:吳偉如果我們對某個緊迫的總體性目標抱有確信,那麼我們的相關思考       哲學或者更為寬泛意義上的自由思想在這種情勢下會顯得不那麼合適。哲學思考多少帶有徹底性,即拒絕與任何具體立場綁定,它致力於將每一種立場的有效性都懸置起來,對其進行批判性考察。因此,哲學適合在「夜晚」進行。「白天」的我們忙著在特定規劃之下幹活,對總體目標、具體路線進行沒完沒了的反思是不理性的,會導致一事無成。
  • 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而是深刻的思考,比一般人更深刻地思考
    這也正是很多人所推崇的科學原因之一。簡單的來說,哲學就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別無他物。哲學並不是茫然空想當然正如我們所強調的哲學是一種有意識的思考。它並不是無所目的、茫然、空洞的空想。那麼也可以像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一樣,通過不斷的思考得出有關「變化」的特質與起因。
  • 夢境與現實:一個哲學的思考
    今天,人人都在說「夢」,說「中國夢」,就如十年前我們說中國人實現了「飛天夢」,這說的其實是理想,不是晚上做的夢或白日夢。但「理想」與「夢想」是相通的,夢中有理想,理想中也有夢,我們都希望夢想成真、好夢成真。而「夢」決不是一個簡單的意識現象。在今天,對夢需要做社會學的解讀,但哲學的解讀是不可缺少的。於是,我將這篇舊作略做修改後,刊在下面,以饗讀者。
  • 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有助於思考
    」哲學始於好奇,提問是孩子探索世界,主動思考的第一步,孩子在問問題,是因為他們想知道這個世界運轉的因果關係。自從一個新的生命降臨,他就開始學習認識這個世界的一花一木,日月星辰,蟲魚鳥獸。隨著對世界萬物的感知,他們還會反覆提及人生終極問題。
  • 什麼是哲學?——關於哲學定義的一些思考
    可是面對這個關於哲學的自我確認問題時,我卻無法用哲學的思維方法回答它。我們知道,如果一個學科無法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義,那就意味著它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研究邊界是模糊不清的。這樣一來,它的合法性都成了問題。每個哲學家、每一個詞典可能都會對哲學下一個屬於自己的定義,可是很少有讓大家都滿意的。
  • 黎鳴:「哲學烏鴉」在思考為什麼中國人不聰明
    換句話說,封建王朝裡邊只有一個人是站著的,其他人都是趴著的。  黎鳴:對。真正的哲學就是希望大家都站起來,運用科學的思維去思考,去發現。哲學應該是最貼近的東西,是生動的東西,是我們能夠真正把他應用在思考中的一種方法,而不是放到高塔裡面的玄妙的東西,不是離我們很遠的、神秘的東西。  我就把我認為最偉大的一個西方哲學家的幾句話告訴大家。這就是活的哲學。康德說,所有的哲學,無非就是每個人對自己提出如下的三個問題。
  • 哲學對孩子有多重要!學會哲學思考,過有準備的人生
    導 言 給小哲學家的大問題第一部分 和孩子進行哲學探究   來自小孩子的大問題   只是一個小問題?   還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小問題如何變成大問題?   獨立思考使人變得聰明   不是所有孩子都有那麼多的問題!
  • 關於邏輯哲學的幾點思考
    這些說明無疑顯示了邏輯哲學的哲學性質,但也不是沒有問題。比如,邏輯研究邏輯問題是顯然的,但是「邏輯所提出的哲學問題」這一說法卻比較思辨,似乎無法依據邏輯來確定,而要依據哲學來思考才行。「對邏輯的哲學反思」同樣預設了哲學的前提,而且多少給人一些循環定義的感覺。第三類說明撇開了哲學的因素,但是把邏輯哲學局限在與分析邏輯的概念和方法相關,似乎過於膚淺和狹窄。
  • 一個有哲學思考的成熟男性,會避免心理學中這三種效應
    一個有哲學思考的成熟男性,會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有獨立思考還不夠,還要有哲學思考的能力。一、羊群效應;也叫從眾心理,也叫跟風效應,這是一個人沒有主見的最佳表現,一個沒有主見的人會受這種效應的影響,別人不敢做的事他也不敢做,別人做錯的事,他也跟著錯。別人跳入火坑,他也跟著跳。
  • 一個校長的哲學思考
    我們還會發現,同樣是一個分數線錄取到同一個大學、同一個專業的人,經過4年的專業學習,再經過幾年的社會實踐,有的人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有的人則業績平平。同樣的學習歷程,同樣的專業背景,為什麼人慢慢地變得不一樣起來? 答案是:決定一個人成大器的關鍵因素不是上了什麼大學、學了什麼專業,而是其情感發育的程度。
  • 給孩子的哲學啟蒙,在遊戲中思考人生的重要命題
    1.對生命意義的思考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從小到大總有那麼幾年,會去思考一些宇宙人類間的大問題。這些疑問常常因為找不到滿意的答案而就此擱置,周圍的人沒有一個可以就這些問題進行溝通的,我們也便只能選擇沉默,進一步的,更感到了生命的孤獨。
  • 講座| 電影與哲學思考其實並不矛盾
    近日,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副教授鬱喆雋在上海「光的空間」新華書店為大家帶來了一場題為「影視聲色與哲學反思」的主題講座,圍繞電影與哲學的話題展開。在演講開場時,鬱喆雋首先提出看電影與思考哲學並不矛盾,因為電影可以激發人們進行哲學思考。
  • 榮格神秘思考與東方哲學奧義
    後世很多人,將榮格與弗洛伊德並稱為精神分析流派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其實,榮格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探索之深、涉及領域之廣,還有待更多發掘。正因如此,榮格是筆者多年來非常喜歡的一位思想家。隨著時間推移,筆者對榮格思想的閱讀與理解越深,心中的疑惑與挑戰精神謎題的意願也更加強烈。
  • ——看看哲學是如何思考的
    我之前說過,哲學是在生活中的,哲學思考也是對生活世界的反思。所以哲學不是空洞的概念思辨。學習哲學,就應該用哲學的眼光看生活,用哲學的思維來思考問題。焦慮是所有人都可能經驗過的心理感受,也是大家不願擁有的感受,可以說,焦慮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此,哲學是怎麼看的呢?
  • 劉小楓 重新思考分析哲學
    精於語義分析的老輩智術師普洛狄科也出面說話,呼籲論辯雙方保持「善意」:熱愛智慧的人是一個友誼共同體,應該相互謙讓,不要爭吵嘛……同仁之間出現分歧,應該盡力聽取對方。精通自然學和數學的智術師希琵阿斯接過普羅狄科的話頭,把智識人共同體的觀點往前再推進了一步。他說,憑靠智性生活的人屬於同一個「家族」,甚至同一個「城邦」。世上其實有兩個城邦,一個基於「自然」,一個基於「禮法」。「自然」這個語詞具有多義性,希琵阿斯的實際含義指的是理智天性。
  • 哲學的定義——很多人都對哲學有誤解,哲學與我們息息相關
    哲學其實是我們關於自身、所在環境(社會、世界)的信念和態度的總稱。所以哲學既不是片面的政治哲學,也不是乾癟的思考和辯論,也不是毫無章法的思考。哲學,僅僅只是我們對於存在(以前、現在、未來存在或可能存在)的態度和信念。
  • 哲學——難道真的只是精神病人喜歡思考的問題?
    很早以前似乎就聽到有人這樣說過;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或多或少精神上都會有一些問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仔細想過,這種說法並非不無道理;人的情緒跟精神狀態密切關聯。當外來因素對情緒產生影響時,精神狀態也會隨之一同產生變化。如果歸納到身體問題,大概如同一個人身患感冒與癌症之間的差異。
  • 哲學學者周濂:我所有的思考,都圍繞「一個人應該如何生活?」展開 |...
    周濂 1974 年出生於浙江遂昌,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學士、碩士)和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在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和語言哲學,著有《現代政治的正當性基礎》、《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正義的可能》等。相比活在象牙塔中的學者,周濂具有很強的現實感和問題意識。
  • 中西不同語系的語言,形成不同的哲學思考方式
    <中西不同語系的語言,形成不同的哲學思考方式>總體說來,西方是不大懂中國的, 據我了解, 沒有幾個漢學家的中文像個樣子,可以達到作古體詩這類能登大雅之堂的文學境界.如果中文都沒有很好的掌握,拿英語, 法語, 德語的等歐洲主流語言的翻譯材料來研究中國文化, 還是不能做到通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