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發Science封面,這個西湖大學90後博士後厲害了!

2020-12-16 學術資源大全

來源 | 綜合自顏寧微博@nyouyou、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 學術君

3月27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封面報導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研究研究破解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細胞的過程,為我們清楚的描繪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為後期新冠藥物的研發提供了關鍵信息。

本文的一作,就是現在在西湖大學做博後的90後鄢仁鴻。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鄢仁鴻博士生導師正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教授,他是顏寧在清華的學生,可謂是名師出高徒。

這項重磅研究和鄢仁鴻的出色表現,讓顏寧教授也忍不住激動起來 「蹭熱度」,開心的在微博@nyouyou「曬娃」——

終於等到可以曬娃這一天,好激動,可比自己實驗室做出來都開心呢。咋有新聞的都不發微博咧?

--算了,越俎代庖一把。一作是我在清華的學生(本科山大滴),因為不想異地戀不出國(請原諒八卦博主),在西湖做博後,厲害吧?

是我前學生。我只是蹭熱度,與有榮焉

當然,你也可以說教導有方,哈哈哈

鄢仁鴻

能讓顏寧教授忍不住這麼開心的「蹭熱度」「曬娃」的娃那可不是一般「娃」。近日,浙江新聞記者採訪了這位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鄢仁鴻。

「做科研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如果說早前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病毒打開人體細胞大門時抓住的『門把手』,那麼接下來我們深入研究了病毒轉動『門把手』的過程,能夠為後續尋找更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提供參考。」

眼前的鄢仁鴻戴著黑框眼鏡,說起話來不緊不慢,思路清晰。一提起自己的實驗室工作,他打開了話匣子。

兩個月前,他和團隊成員首次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破解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細胞的過程,這一項研究成果登上了美國《科學》雜誌封面,鄢仁鴻是該論文第一作者。

西湖大學新冠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新冠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發生了什麼?

隨後,他們與陳薇院士團隊合作,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與中和抗體4A8複合物的結構,為提高新冠病毒治療的成功概率打下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題為A potent 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y reveals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 as a site of vulnerability陳薇院士團隊從新冠康復病人的免疫細胞中篩選和鑑定了針對新冠病毒S蛋白的N端結構域,具有強病毒中和能力的單克隆抗體4A8西湖大學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S蛋白與中和抗體4A8複合物的結構。

強強聯合:陳薇院士/西湖大學周強合作,發現具有強新冠病毒中和能力的抗體,並成功解析複合物結構

這項工作為靶向S蛋白N端結構域的藥物設計和治療策略提供了基礎

面對接連取得的重磅成果,鄢仁鴻卻顯得非常平靜,「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我們也想為抗擊疫情出一分力。」

鄢仁鴻(左)與周強合影

1月底,他提前結束春節假期返回學校投入實驗室工作,為了加快科研攻關,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和團隊成員每天平均工作超過12小時,通宵做實驗更是習以為常。「我們實驗室此前一直在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ACE2和B0AT1複合物就是其中一種,前期積累了一些經驗,疫情發生以後我們加速了研究進程。」

科研攻關,往往需要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要看清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過程,關卡重重,最難的一關就是蛋白樣品製備。如果樣品製備不好,就算有先進的冷凍電鏡,也無法解析出它的結構。

如何確定樣品好或不好?鄢仁鴻解釋道,蛋白質都有一定的特徵形狀,如果是不好的樣品,蛋白質會聚集起來,或者散掉,如果是好的樣品,蛋白質就能夠維持它本來的狀態。樣品製備過程一方面依靠經驗,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進行嘗試。團隊經過對緩衝液環境、PH值、鹽濃度等多次調試,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樣品製備條件,順利攻克難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宇宙星辰。」

——這是鄢仁鴻在微信上的個性籤名,也是他從事科研工作的初心寫照。當初他義無反顧走上科研之路,離不開前輩們的指引。

針對近期網絡上特別火的「後浪」概念,鄢仁鴻有著自己的看法。「我的博士導師顏寧老師,還有施一公老師、周強老師等,他們相當於我的『前浪』。從讀博開始,我就深受前輩們影響。」出生於1991年的「後浪」鄢仁鴻對「前浪」充滿感恩。

他本科就讀於山東大學,年少時對許多事情還懵懵懂懂,也沒有特別明確的人生目標,當科學家還停留在小時候的理想層面。

一次偶然的機會,正在讀大三的他看到了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的一篇博客,有句話深深打動了他。「她說能夠促使她進行科學研究的是成就感,正是這種大大小小、持續不斷的成就感使她『上癮』,讓她願意在科學領域裡繼續探索。這句話讓我意識到,當你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妨想著在什麼地方能收穫一些成就感,有成就感意味著你對這件事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去做好它,獲得這些成就感可能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回想起被「點醒」的那一刻,鄢仁鴻感慨萬分。

當天,備受鼓舞的他立刻聯繫顏寧教授,晚上10時發郵件詢問能否去她的實驗室做畢業設計,本以為會石沉大海,沒想到不到10分鐘就收到了顏寧肯定的回覆,讓他喜出望外。

鄢仁鴻如願以償開啟了師從顏寧的博士生涯,顏寧教授樂觀向上、充滿好奇的科研態度和極高的科研專注力潛移默化影響著他,不僅在學術上讓他受益匪淺,也為他的人生指引著方向。

他的科研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他在實驗室師兄的帶領下一點點學習、一步步摸索,有段時間他感覺學得很辛苦,也沒有特別多的收穫,不禁陷入對未來的迷茫中。後來,在導師和師兄師姐們的指點下,他開始積極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認真思考對未來的規劃和目標。

2019年7月,鄢仁鴻博士畢業,入職西湖大學,得到了更多師友的啟迪和幫助。「施一公老師有非常遠大的理想,他參與創辦了西湖大學,讓我明白作為一名科學家不能只想著做好本職的科研工作,也要想著為國家、為社會儘自己的一分力,這樣才可能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鄢仁鴻說。

本文來源:綜合自顏寧微博@nyouyou、浙江新聞客戶端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

相關焦點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不能被翻譯的「無效」RNA片段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RNA片段叫做外顯子,內含子被去除、外顯子被連接這一過程即為RNA剪接。
  • 西湖學者萬蕊雪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不能被翻譯的「無效」RNA片段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RNA片段叫做外顯子,內含子被去除、外顯子被連接這一過程即為RNA剪接。
  • 發了那麼多文章都不是一作?國內高校2020年Nature&Science發文統計
    TOP前言「TOP大學來了」小編按,近年來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國內高校在《Nature》《Science》的發文量增長迅速,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國內高校究竟發了多少篇頂刊!為了顯示高校的真正學術水平,本文只統計一作+通訊,且僅統計研究論文。
  • 西湖大學新冠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全球首次解析ACE2全長結構
    郭一璞 發自 凹非寺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此前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受體ACE2全長結構,現在,這一成果登上了Science封面。這篇論文最早在一個多月前發表在了預印本平臺biorXiv上,一時已然引起了轟動。
  • ...和西湖大學博士後白蕊等Science發文,報導剪接體激活過程中結構...
    北京時間11月27日,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圖1)。這個重大發現表明,遺傳信息從DNA傳遞到mRNA上並不只是通過轉錄,還需要pre-mRNA剪接來進一步完成「無效」遺傳信息的去除與有效遺傳信息的拼接。不能被翻譯的「無效」RNA片段被稱為內含子,而可以被核糖體翻譯的RNA片段叫做外顯子,內含子被去除、外顯子被連接這一過程即為RNA剪接。
  • Science 封面最新論文:揭露新冠病毒如何入侵細胞...
    西湖大學特聘研究員陶亮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人體想像成一間房屋,把新冠病毒想像成強盜,那麼,ACE2 就是這間房屋的 "門把手" ;S 蛋白抓住了它,病毒從而長驅直入闖進人體細胞。所以,對 S 蛋白和 ACE2 的研究,成為解讀新冠病毒侵入細胞過程的關鍵,這也是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研究重點所在。同時,也正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分子與醫學藥理學、生物工程特聘教授孫仁所言:S 蛋白與其受體的相互作用,是病毒傳播的重要決定因素之一。
  •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校長施一公卻再次陷入爭議?
    西湖大學最新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近日,西湖大學周強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登上了Science封面。據了解,該論文主要是利用冷凍電鏡技術,解析新冠病毒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而ACE2全長結構的解析,對於後續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的研發,將會提供重要的結構生物學數據支撐。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博士,近日再登Science!
    2006年到2018年,從本科時的學校主持女神、辯論女神的蘭大風雲人物,到讀博讀成了沒有paper的實驗室最老的「老師姐」,再到一作發Science博士畢業的科研女神,馬天瓊用了12 年。2019年起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Omar Yaghi教授課題組開展博士後研究。2020年10月23日,畢業兩年後,馬天瓊博士又在她所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Omar M.
  • 90後副教授一作發Science,刷新該校歷史
    學校官網頭版頭條報導刷新江蘇師大歷史的,正是該篇Science論文的第一作者:本校一名90後副教授——劉建全。2016年6月畢業於東北師範大學獲理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進入江蘇師範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工作;2019年4月進入KTH-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從事博士後工作研究。他曾獲吉林省百篇優秀博士論文(2017),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瑞典TheWenner-Gren Foundation(2019)。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新智元導讀】日前,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的一項關於新冠病毒的研究登上了最新一期Science封面,該研究利用冷凍電鏡技術成功解析了此次新冠病毒的受體——ACE2的全長結構,屬全球首次。該成果最終將對研發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治療手段起到關鍵作用。「新智元急聘主筆、高級主任編輯,添加HR微信(Dr-wly)或掃描文末二維碼了解詳情。」
  • 西湖大學微納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實驗室招聘博士後、助理研究員和副...
    ▎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西湖大學微納生物醫學工程聯合實驗室,是以西湖大學理學院王懷民博士(智能生物材料實驗室)和西湖大學工學院文燎勇博士(多功能納米結構器件實驗室)領銜的聯合團隊,本著不斷創新
  • 西湖大學招聘博士後啦!69個實驗室虛位以待
    △西湖大學資料圖 通訊員 杭燕 攝昨天,已獲得獨立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資格的西湖大學(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發布招聘公告,學校69個實驗室面向海內外招聘博士後研究人員。其中,包括30個生命科學學院實驗室、13個理學院實驗室、26個工學院實驗室。
  • 3位95後碩士一作發表Nature!
    蘇州大學碩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Nature,已經不是首次。2018 年 10 月,蘇州大學功能納米與軟物質研究院(FUNSOM)碩士生馬瑋良同學,也曾以第一作者在 Nature 上發了論文,這也是蘇州大學歷史上第一篇一作 Nature 。馬瑋良本科碩士均就讀於蘇州大學,攻讀碩士期間一直致力於新型二維光電材料的光學性質的研究。
  • 厲害了!學術圈8位「乘風破浪的姐姐」!有80後211大學副校長,有90後...
    而顏寧老師的學生如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殷平、西湖大學90後博後鄢仁鴻等都已經獨立發表了Nature論文,他們也都迅速成長為國內的科研明星,顏寧老師如今也才不過42歲,已經可謂是桃李滿天下了。,2006年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就讀博士,2011年於哈佛大學醫學院、麻省總醫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2013年擔任北大博導,2017年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
  • 厲害!他2018最後一天剛發Nature,2019開篇又發Science!
    PS1在底物結合後經歷明顯的構象重排。 這些特徵揭示了Notch識別的結構基礎,並且對γ-分泌酶對澱粉樣蛋白前體蛋白的募集具有意義。原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19/01/08/science.aaw0930?
  • 「九章」團隊論文「一作」均為90後,最小者1997年出生
    「九章」團隊論文「一作」均為90後,最小者1997年出生 「九章」量子計算原型機 微博@中國之聲 圖封面新聞12月5日消息,新華社報導,12月4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宣布該校潘建偉等人成功構建76個光子的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求解數學算法高斯玻色取樣只需200秒,而目前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要用
  • 第一批90後已經當大學教授了
    近日,又有一名「90後」學霸教授、博導引發輿論關注,同樣是二十幾歲,看看人家在做什麼……  湖南日報「湘伴」微信公號5月19日消息,出生於1990年、2018年剛從同濟大學物理學專業博士畢業的李東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正高)、博士生導師:
  • 厲害!北京工業大學本碩博的90後博士後入選德國「洪堡學者」計劃
    近日,北京工業大學環境與生命學部師資博士後杜睿博士收到德國洪堡基金會2021年德國「洪堡學者」計劃資助的通知,將於明年赴德國開展合作研究。這是學校在站博士後首次入選德國「洪堡學者」計劃。杜睿(右一)杜睿於1991年出生,2008年考入北京工業大學,2012年本科畢業後在學校碩博連讀,師從彭永臻院士,2018年博士研究生畢業後繼續在北京工業大學城鎮汙水深度處理與資源化利用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開展博士後研究,跟隨彭永臻院士繼續開展DEAMOX脫氮工藝及控制策略方向的科研工作
  • 雙非大學!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發表。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施一公課題組又發Science,再次解析世界首個知之甚少的結構!
    題圖來源:網絡來源:西湖大學、清華大學北京時間2021年1月29日,西湖大學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在《科學》(Science)發表題為《激活狀態的人源次要剪接體的結構》(Structure20世紀90年代,科學家在對高等真核生物內含子序列的研究分析中,發現了一類非經典的內含子剪接序列(5』剪接位點為AT,3』剪接位點為AC),一種全新的剪接體開始逐漸進入科學家的視野。在隨後的研究中,科學家們逐漸確定了這個全新剪接體的核酸組成,其中U11、U12、U4atac、U6atac四種新的snRNA參與該類內含子的識別與剪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