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綜合自顏寧微博@nyouyou、浙江新聞客戶端
編輯 | 學術君
3月27日,國際頂級期刊Science封面報導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研究,研究破解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細胞的過程,為我們清楚的描繪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究竟發生了什麼?為後期新冠藥物的研發提供了關鍵信息。
本文的一作,就是現在在西湖大學做博後的90後鄢仁鴻。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鄢仁鴻的博士生導師正是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顏寧教授,他是顏寧在清華的學生,可謂是名師出高徒。
這項重磅研究和鄢仁鴻的出色表現,讓顏寧教授也忍不住激動起來 「蹭熱度」,開心的在微博@nyouyou「曬娃」——
「終於等到可以曬娃這一天,好激動,可比自己實驗室做出來都開心呢。咋有新聞的都不發微博咧?
--算了,越俎代庖一把。一作是我在清華的學生(本科山大滴),因為不想異地戀不出國(請原諒八卦博主),在西湖做博後,厲害吧?」
「是我前學生。我只是蹭熱度,與有榮焉
當然,你也可以說教導有方,哈哈哈」
鄢仁鴻
能讓顏寧教授忍不住這麼開心的「蹭熱度」「曬娃」的娃那可不是一般「娃」。近日,浙江新聞記者採訪了這位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博士後——鄢仁鴻。
「做科研真的是一件很酷的事情。」
「如果說早前的研究成果是發現了病毒打開人體細胞大門時抓住的『門把手』,那麼接下來我們深入研究了病毒轉動『門把手』的過程,能夠為後續尋找更有效的抗病毒藥物提供參考。」
眼前的鄢仁鴻戴著黑框眼鏡,說起話來不緊不慢,思路清晰。一提起自己的實驗室工作,他打開了話匣子。
兩個月前,他和團隊成員首次成功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新冠病毒表面S蛋白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簡單來說,就是破解了新冠病毒侵染人體細胞的過程,這一項研究成果登上了美國《科學》雜誌封面,鄢仁鴻是該論文第一作者。
西湖大學新冠研究登上《Science》封面:新冠病毒侵染人體那一刻發生了什麼?
隨後,他們與陳薇院士團隊合作,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新冠病毒S蛋白與中和抗體4A8複合物的結構,為提高新冠病毒治療的成功概率打下基礎,相關研究成果於5月9日在預印版平臺bioRxiv上線。題為A potent neutralizing human antibody reveals the N-terminal domain of the Spike protein of SARS-CoV-2 as a site of vulnerability。陳薇院士團隊從新冠康復病人的免疫細胞中篩選和鑑定了針對新冠病毒S蛋白的N端結構域,具有強病毒中和能力的單克隆抗體4A8,西湖大學團隊利用冷凍電鏡解析了S蛋白與中和抗體4A8複合物的結構。
強強聯合:陳薇院士/西湖大學周強合作,發現具有強新冠病毒中和能力的抗體,並成功解析複合物結構
這項工作為靶向S蛋白N端結構域的藥物設計和治療策略提供了基礎。
面對接連取得的重磅成果,鄢仁鴻卻顯得非常平靜,「這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我們也想為抗擊疫情出一分力。」
鄢仁鴻(左)與周強合影
1月底,他提前結束春節假期返回學校投入實驗室工作,為了加快科研攻關,近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和團隊成員每天平均工作超過12小時,通宵做實驗更是習以為常。「我們實驗室此前一直在研究胺基酸轉運蛋白,ACE2和B0AT1複合物就是其中一種,前期積累了一些經驗,疫情發生以後我們加速了研究進程。」
科研攻關,往往需要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勁頭。要看清新冠病毒侵入人體細胞的過程,關卡重重,最難的一關就是蛋白樣品製備。如果樣品製備不好,就算有先進的冷凍電鏡,也無法解析出它的結構。
如何確定樣品好或不好?鄢仁鴻解釋道,蛋白質都有一定的特徵形狀,如果是不好的樣品,蛋白質會聚集起來,或者散掉,如果是好的樣品,蛋白質就能夠維持它本來的狀態。樣品製備過程一方面依靠經驗,另一方面需要不斷進行嘗試。團隊經過對緩衝液環境、PH值、鹽濃度等多次調試,終於找到了最合適的樣品製備條件,順利攻克難關。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宇宙星辰。」
——這是鄢仁鴻在微信上的個性籤名,也是他從事科研工作的初心寫照。當初他義無反顧走上科研之路,離不開前輩們的指引。
針對近期網絡上特別火的「後浪」概念,鄢仁鴻有著自己的看法。「我的博士導師顏寧老師,還有施一公老師、周強老師等,他們相當於我的『前浪』。從讀博開始,我就深受前輩們影響。」出生於1991年的「後浪」鄢仁鴻對「前浪」充滿感恩。
他本科就讀於山東大學,年少時對許多事情還懵懵懂懂,也沒有特別明確的人生目標,當科學家還停留在小時候的理想層面。
一次偶然的機會,正在讀大三的他看到了清華大學顏寧教授的一篇博客,有句話深深打動了他。「她說能夠促使她進行科學研究的是成就感,正是這種大大小小、持續不斷的成就感使她『上癮』,讓她願意在科學領域裡繼續探索。這句話讓我意識到,當你對未來感到迷茫的時候,不妨想著在什麼地方能收穫一些成就感,有成就感意味著你對這件事有興趣,願意花時間去做好它,獲得這些成就感可能會指引著你不斷前進。」回想起被「點醒」的那一刻,鄢仁鴻感慨萬分。
當天,備受鼓舞的他立刻聯繫顏寧教授,晚上10時發郵件詢問能否去她的實驗室做畢業設計,本以為會石沉大海,沒想到不到10分鐘就收到了顏寧肯定的回覆,讓他喜出望外。
鄢仁鴻如願以償開啟了師從顏寧的博士生涯,顏寧教授樂觀向上、充滿好奇的科研態度和極高的科研專注力潛移默化影響著他,不僅在學術上讓他受益匪淺,也為他的人生指引著方向。
他的科研工作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他在實驗室師兄的帶領下一點點學習、一步步摸索,有段時間他感覺學得很辛苦,也沒有特別多的收穫,不禁陷入對未來的迷茫中。後來,在導師和師兄師姐們的指點下,他開始積極調整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認真思考對未來的規劃和目標。
2019年7月,鄢仁鴻博士畢業,入職西湖大學,得到了更多師友的啟迪和幫助。「施一公老師有非常遠大的理想,他參與創辦了西湖大學,讓我明白作為一名科學家不能只想著做好本職的科研工作,也要想著為國家、為社會儘自己的一分力,這樣才可能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鄢仁鴻說。
本文來源:綜合自顏寧微博@nyouyou、浙江新聞客戶端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源。